《智力假说和指数规律》(1)

——人的认识活动的定量分析


倪大鹏 

ab644916@163.com 

2004,5公布于潜科学网站

 本文以人的认识活动为研究对象,对人类的智力发展和科学发展规律,以“场”的模式进行定量分析。

1,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要不断继承和发展前人积累的知识,这种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是通过“教”“学”“超”等方式来完成,但是人的这种相互作用并不是靠直接接触才发生,而是以人类特有的“语言”“文字”即知识来传递的,这正表现出场的特性,因此我们便把知识存在的空间假称为智场,并认为具有一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都在他周围形成智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这种假想的智场来进行。人←→智场←→

2,智场具有两个明显的性质:

2.1,智场对于处在智场中的正常人有力的作用,这种力我们定义为理想智力(简称智力,用F表示),其大小应由智场的强度和人的智力因素决定。根据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分析智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为了生存,人首先要认识和适应环境,接受教育,对智场有着依赖和肯定作用,表现出吸力特性。第二,人还需要改造世界,对他所在的智场有着否定作用,呈现出斥力特性。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认识和改造着自己,所以人与智场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人和场之间表现出既肯定又否定的相互作用,是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它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既有量的积累,又有着质的变化,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发展。  
    2.2
,智场具有迭加性,一定时期内,每个人的智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在人类实践活动的空间,根据需要相互渗合、迭加,就形成以一定自然观为核心的总智扬。即是说一定时期的科学知识,是按人们当时对自然界的总观念来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一定的科学体系,正如经典力学是按牛顿的机械决定论和绝对时空观建立起来的。自然观是社会化知识的升华,是人类一切知识的精华,它是由许多不同假说和理论相互批评、争论、兼并、渗透,最后融合而成一种可以为大多数科学家暂时接受的思想规范,作为哲学精神,它影响整个知识体系的结构,影响智场的强弱。自然观包含的信息量比一般概念多得多,它的正确程度是一定时期人类智力发展的反应。

3,智场的变化就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发展和变化,而科学体系的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是自然观的变化。自然观发展变化的机制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来至人类实践的需要,是实践的需要使人们不断改善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需要是客观需求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需要的大小决定人脑对客观需求正确反映的程度。因此,需要既是人们自然观改变的原因,也是自然观正确程度的量度。人从事实践活动,需要会因实践的反馈而被修正,研究人需要的变化规律,实质上是研究了人的自然观发展变化的规律。

 

《智力假说和指数规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