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译码模型解释颜色视觉

鲁晨光

英文原文:https://researchfeatures.com/explaining-colour-vision-decoding-model/

发表于期刊Research Features(研究特写)  135

摘要:虽然颜色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人眼从物理颜色到心理颜色的转换机制仍然不很清楚。为此,我于多年前提出译码模型。和比较流行的阶段模型比较,译码模型能更加直观地解释色觉进化,色盲和互补处理;并且它能用于电脑图像的颜色转换。

颜色感觉一直是科学界感兴趣的话题。尽管颜色技术有了很大发展,转换物理颜色到心理颜色的色觉机制仍然不够清楚。解决这一疑难问题将能帮助我们理解色觉,有利于有关工业——涉及材料(纺织,塑料等)、照明和彩色制图。

广泛接受的颜色视觉理论是:颜色信号在视锥细胞(视网膜中的色光敏感细胞)阶段以三色素形式存在【1,2】,而在视神经(连接神经节细胞和脑皮层)阶段以互补色形式存在【3】。支持这个理论的数学模型被称为阶段模型(Zone Model)4,5】。阶段模型存在已经超过半个世纪,存在不同版本。不幸的是,它们虽有改进,但是仍然不能解释为什么颜色信号以这种方式处理。并且,用它们并不能解释色觉进化, 也不便解释色盲。已有的两个阶段模型见图1

1. 两种阶段模型用不同方式得到成对信号+red/-green+/-绿)。但是两者都使用颜色分量的加法得到黄色信号:R+G=Y(红加绿等于黄)或M+L=Y(中波+长波=黄)。

为了在这一知识缺口搭起桥梁,我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色觉译码模型6-8】——阶段模型的一个新版本。我们能用这一模型解释色觉进化和色盲【9.这一研究引导了我后来的语义信息论和科学哲学研究【10-12】。

色觉的经典理论

色觉机制的经典理论(包括阶段模型)建立在托马斯.扬(Thomas Yound赫尔..赫尔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的三原色理论和爱华德.黑林(Ewald Herring)的互补色理论基础上。三原色理论肯定视锥细胞接收红绿蓝三色信号【2】,人脑把它们翻译成许多心理颜色信号。这一理论特别适合计算机绘图。而互补色理论主张视网膜产生三对心理颜色信号(红绿,蓝黄,黑白)【3】,它能更好解释负后像现象——比如,你注视白墙上红色圆形20秒后, 再看全白的墙, 就会感觉白墙上有一个绿色圆形(其实是青色圆形;互补色理论中红绿其实是介于红青和绿绛之间的一对颜色)。参看图1

2 红色的互补色其实是青色

结合上述两种理论的阶段模型(见图1)【4-5】已被广泛接受。在阶段模型中,短波、中波和长波信号构成的矢量(S,M,L),或蓝、绿、红信号构成的矢量(B,G,R)代表一种颜色。这些模型描述:颜色信号在视锥阶段以三色素形式存在,而在视神经阶段(从视网膜输出时)以互补对形式存在。

流行的阶段模型存在的问题

流行的阶段模型的问题是:怎样转换(B,G,R)或(S,M,L)到三对互补色,进一步到心理颜色?心理色可用色调H、饱和度r和明度表示L。到目前为止,阶段模型已有很多版本,但是没有一个能用于计算机绘图需要的颜色转换(绘图时要把心理色转换成三原色,预测效果或计算色差时要把三原色转换成心理色)。

我认为,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是因为:用流行的模型,即使我们加上很多系数,我们还是得不到一个圆柱形颜色空间(角度表示色调,半径表示饱和度,纵坐标表示明度)。我认为,颜色加法成立实际上是颜色矢量相加成立,而不是分量相加成立。上述模型使用分量相加,由红加绿得到黄(即R+G=Y, 或S+M=Y)是不对的!我们应该用颜色矢量加法:(0,0,R)+(0,G,0)=(0,G,R), (0,G,R)包含黄但是未必显示黄。 比如(0,0.5,1)=0.5(0,1,1)+0.5(0,0,1)包含0.5份黄和0.5份红,等于1份橘黄。而不是G+R=1.5份黄。我因此提出,我们需要三对彩色互补色而不是两对。

译码模型

译码模型(参看图3)是一个对称的色觉机制模型,它统一三色素说和互补色说更加自然。

3. 色觉机制译码模型。首先得到中间值M,再分别用R,G,B减去M得到三对互补色信号。

译码模型使用兼容布尔代数的模拟逻辑或模糊逻辑运算,它把色觉机制解释为模糊3-8译码器——类似于电子电路中选址(8中选1)用的3-8译码器。和使用算术运算的阶段模型不同,译码模型是对称的。转换物理颜色到心理颜色时,用流行的阶段模型需要很多系数, 而用译码模型不需要任何系数。译码模型能更直观解释色觉进化和色盲,并且能用于计算机绘图需要的颜色转换。

解释色觉进化

用译码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分裂色敏感曲线解释色觉进化(参看图4)。

4. 色觉进化图解

如果GR曲线逐渐合并变成Y曲线,红、绿、青、绛四色就逐渐消失。然后,如果BY曲线再逐渐合并,就剩下黑白区域。我们可以想象人眼色觉机制通过相反的方式进化,人眼开始只有一种敏感细胞,只能看到黑白二色;后来敏感细胞分裂成两种,人眼也能看到蓝黄二色。再后来,两种色敏感曲线分裂成三种,人眼就能看到八种颜色,

解释色盲

根据译码模型,我们可以通过三敏感曲线的不完全分裂来解释色盲(参看图5)。

5. 色盲图解

单色(只有黑白感觉)感官可用蓝、绿、红三敏感曲线没有分裂开来解释。红绿色盲可以通过假设G-曲线和R-曲线没有分开来解释。它们可以分为红色盲和绿色盲只是因为敏感曲线峰值偏左或偏右。蓝色盲(或蓝黄色盲或第三色盲Tritanopia)很难区分蓝和绿,紫和红,黄和绛。译码模型解释:这是因为B曲线没有从G曲线分裂开来。第四色盲和第三色盲类似,但是不易看出黄色(黄色感觉接近黑色),这是因为红青两种色敏感细胞分得较开。

解释互补处理

我用和布尔代数兼容的模糊逻辑解释互补处理。使用译码模型,我们首先得到BGR中间一个MM=BGGRGR),然后分别用BGR减去M得到三对互补色信号大小(参看图3和图6)。该互补处理可使五种色觉单独出现(绛色不是单色光,有些例外)。

6. 互补处理:反应色觉的处理结果随单色光波长变化

和其他对称颜色模型比较

我提出译码模型之后,发现计算机专家Alvy Ray Smith的计算机绘图颜色转换模型【15】。我们使用了相同互补处理和转换公式——从物理色转换到心理色。我解释:使用逻辑运算,我们可以把颜色矢量(B,G,R)分解成位于图7圆周上的两个相邻的单纯色和中间白色的线性组合。用这三个颜色(位于一个扇形三个顶点)的分量, 我们就能用加权运算能得到色调、饱和度和明度。

7. 颜色分解圆盘。三个分量必然落在一个扇形的三个顶点上,用这三个分量就能得到色调、饱和度和明度。

我的研究和Smith先生的研究的区别是:

·       译码模型是色觉机制模型,其中B,G,R是三刺激值,从色光到B,G,R存在非线性转换【7】,而Smith的模型是颜色转换模型,其中B,G,R是一个像素三个发光元件受到的三刺激值,没有非线性转换环节。

·       我用模拟逻辑运算和译码器解释颜色的生理转换,而Smith没有译码和模拟逻辑运算解释,他用if-then语句做运算。

·       我通过德摩根公式证明了互补处理的结果是三对彩色信号,而Smith没有证明。

·       用译码模型能直观图解色觉进化、色盲和互补处理。

更广的意义

国际照明协会CIE于本世纪初提出一个兼容Smith模型和译码模型的对称色觉模型【16】,同样使用了图7所示色轮。用译码模型就可以统一国际照明协会的颜色对称模型和Smith的颜色模型。结合现存的模型和方法,我们可以得到更好的转换公式——在准确的三刺激值、电脑颜色(B,G,R)和心理色(色调、饱和度、明度)之间的转换。

参考文献

[1] Young, T. (1802). Bakerian Lecture: On the Theory of Light and Colours. Phil. Trans. R. Soc. Lond, 92, 12–48.

[2] Young–Helmholtz theor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Young%E2%80%93Helmholtz_theory   

[3] Solomon, R.L., Corbit, J.D. (1974). An Opponent-Process Theory of Motivation: I. Temporal Dynamics of Affect. Psychological Review, 81(2), 119–145.

[4] Walraven, P. L.: On the Bezold-Brucke phenomenon. J.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51(10), 1113-1116 (1961).

[5] Fairchild, M.D. (2013). Color Appearance Models (3rd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Available at: https://last.hit.bme.hu/download/firtha/video/Colorimetry/Fairchild_M._Color_appearance_models__2005.pdf  [Accessed 11th March 2021].

[6]  鲁晨光. (1986). 色觉新说和机制模拟. 心理学动态, 14(2), 36-45.

[7]  鲁晨光(1989),色觉的译码模型及其验证,光学学报, 9(2), 158-163.

[8]  鲁晨光. (2000). 译码模型:一个对称的色觉模型,http://www.survivor99.com/lcg/my/colormodel.htm

[9]  鲁晨光. (2020). Explaining Color Evolution, Color Blindness, and Color Recognition by the Decoding Model of Color Vision. In: Shi Z., Vadera S., Chang E. (eds).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X. IIP 2020. IFIP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581. Springer, Cham. Available at: https://doi.org/10.1007/978-3-030- 46931-3_27

[10] 鲁晨光,《广义信息论》,中国科大出版社,1993

[11] 鲁晨光,《色觉奥妙和哲学基本问题》,中国科大出版社,1993.

[12] 鲁晨光, (2019). Semantic information G theory and logical Bayesian inference for machine learning. Information(语义信息G理论和逻辑贝叶斯推理用于机器学习), 10(8), 261. http://www.survivor99.com/lcg/cm/gtheory/index.html

[13] 鲁晨光,Channels’ Confirmation and Predictions’ Confirmation:from the Medical Test to the Raven Paradox信道确证和预测确证——从医学检验到乌鸦悖论),http://www.survivor99.com/LCG/CM/Raven/index.html

[14] 鲁晨光,The P–T Probability Framework for Semantic Communication, Falsification, Confirmation, and Bayesian ReasoningP-T概率框架用于语义通信,证伪,确证和贝叶斯推理),http://www.survivor99.com/LCG/CM/P-T/index.html

[15] Smith, A.R. (1978). Color Gamut Transform Pairs. Computer Graphics, 12(3), 12-19. Available at:  https://doi.org/10.1145/800248.807361   [Accessed 11th March 2021].

[16] CIELAB. (2006). Symmetric colour vision model. CIELAB and Colou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vailable at: http://130.149.60.45/~farbmetrik/A/FI06E.PDF  [Accessed 11th March 2021].

 

关于颜色的数学和哲学的更多讨论,见:我主页http://www.survivor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