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色理论、色盲及阶段模型
德国生理学家黑林(Ewald Herring)于19世纪50年代提出颜色的互补处理(opponent
process)理论.
他不同意流行的杨-赫尔姆霍兹的三色素理论,认为人眼中有三对互补色处理机制,三对互补色是:蓝黄,红绿,黑白。每一对中两种不能同时出现,两种互补,只能有一种占上风。三对互补机制输出的信号大小比例不同,人眼色觉就不同。 黑林提出这种理论是因为受到颜色负后象现象的支持。颜色负后象现象比如,长久注视红花之后,再观看白色背景,你会看青色的花。参看图7。先注视红花上的“十”字半分钟,在看白纸,白纸上就会隐约显示出青色的花来。如果花是黄的,白纸上就会显示出蓝色花,如果花是绛色,白纸上会显示出绿色花。 图
关于色盲的解释,黑林理论和杨-赫尔姆霍兹理论也各有所长。
表
3 色盲现象及理论解释
色盲 |
现象 |
互补色理论 |
三色素理论 |
红色盲 (protanopia) |
红黄绿色调不易分辨,红色显得暗淡 |
总有一个不好解释 |
好解释 |
绿色盲 (deuteranopia) |
红黄绿色调不易分辨,绿色显得暗淡 |
好解释 |
|
蓝色盲 (tritanopia) |
看不出蓝黄颜色,只有红白绿三种显然不同色觉 |
好解释 |
似乎不好解释 |
图
8 流行的阶段模型--Walraven模型【26】 这个模型有这样几个问题:1)
“红”、“绿”的使用,前后不一致,如果红加绿等于黄,那么两者就不是黑林理论中的互补色, 两者相减是无意义的。2)
颜色相加是矢量相加,而不是分量相加,R+G和B+G+R不具有任何意义。由这样的加法也得不出黄色信号或白色信号。 由于上述原因,网上有些阶段模型假设B,G,R三者的线性组合(三者乘上不同的系数后相加减)产生红绿互补信号。有些模型也不再强调中间的黄色信号产生。但是这样一来,阶段模型的互补处理就变成线性组合处理了,这在理论上很不清析(参看网站http://colorforum.com上我写的网页:《阶段模型的问题及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