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系:萍踪哲影 b

——数理系统诗哲吴学谋


 

春泰学明    梵溪小路  

吴学谋

2004年6公布于潜科学网站

 

  赤足少年悟去来

鱼峰龙潭引山海,柳江九回飞彩霾。浪游百里戏碧水,柳侯园中承诗脉。

岭树传歌山千里,古城哲理接万代。本生百粤蛮荒地,赤足少年悟去来。

  ——吴学谋《仿柳宗元》

  少年时代吴学谋主要是在广西度过的。俗话说,七八九,嫌死狗。那时他爱钓鱼、养蚕、爬山,在山洞里“修仙悟道”,骑无鞍的劣马,读书时留过级,学过“武侠”,练“铁头武功”把头撞伤了,多年不愈,冒险游泳几次出事侥幸生还,数学题求人代做,打过群架,恶作剧干坏事,拿锥子把人手腕戳穿……。但是到了十岁就有点自我了,开始沉溺于理想主义:自立、奋斗、悟道、成才、超越。整天是一连串的怪梦:  

对历史、人生与事业的紧迫感、责任感与危机感,爱的折磨、日理万悖、惨忙挣扎与欢乐奋争的生活可以催塑一个衔领风骚的灵魂;

极目百科,广游山川,深入生活,经历千劫,而后通晓一切苦难!

这一些怪想就这样长久地折腾吴学谋,使他在数理工医文社史哲多种追求中自苦苦人,也自乐闹人。

有这种突变,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境,社会,时代,学校,师长,书本……

吴学谋的故乡是广西柳州的远郊:新墟水磨屯——一个山水如画的仙境,用他仿自柳宗元的笔墨来描绘,小小山村就是一首诗:

  暮春听河瀑,雀鸣杂碾声。竹林夹石阶,小桥连山村。

芦长招鹰转,蕉叶伴谷囤。栀林围橘园,何事惊雉腾?

吴学谋的祖辈是广东的客家人,后迁迁徙到广西柳州,祖父是在清朝狱中冤死的,祖母是灾荒年代饿死的,叔父谨源是在吴兴青山抗日阵亡的。父亲吴谨芳在历史悖憾大数下,亦正亦邪度过了个苦不堪言的一生,把吴学谋弟妹五人拉扯长大活了下来,惟独一个不上学就会写信、近乎神童的“老六”因为家境困难无人照顾而夭折。

十岁志醒前,吴学谋是随他父亲参加抗日活动在广西广东境内度过的:柳州,桂林,柳州,廉江(广东),河池,南丹,东兰,凤山,凌云,百色,南宁,柳州。吴学谋少年时就有几次遇难未死:大病,游泳,触电,落马……。后来又有由于社会悲剧多遇濒死的劫难。

6岁—8岁,吴学谋在桂林读初小,听不懂老师的讲解,留了级。在百色,九岁的吴学谋就“下海”卖油条了,自然, 十岁就“上山”做学问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父一家迁居柳州城,一家7口借居在姨妈的一间小破房里。由于家境中落,弟弟妹妹都失学了,吴学谋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他代别人考学校考取了,家中就也凑了报名费让他去考另一学校,说若争取到助学金就让他读。就这样,当时家中就只吴学谋侥幸读上了学。危机、挣扎、奋争的感悟来之于抗日战争中吴学谋随家逃难时看到的太多的混乱、饥饿、疾病、轰炸、抢劫与死亡。民族与家庭、亲友与个人,随时随地都有一种生存危机的氛围在集散回旋。能侥幸读书就使他格外珍惜自己的机遇,而且随时害怕失去这种缘份,用吴学谋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珍惜常乐贵缘识”。

十岁前,吴学谋基本上还是个自然人,是个“野生动物”。十岁,也许是个临界泛极,多少有点觉今是而昨非,多少添增了百分之一二的人性。知道要自立营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懂得要读书,要勤苦,要做生存的适者,要同饥饿、困难、懒惰、不学无术斗争,不要有依赖心理,家庭、学校或其他任何人均不能永远扶持你的社会生存:从生理上的生存到人生价值的生存。

十岁,初小未毕业,吴学谋到柳州柳西镇小学读高小。在这启蒙的年代,有几件事使他终生不能忘怀。一件事是他读了几本有意义的书:《三国演义》、《水浒传》、《四谋士》、《文学手册》。这些书帮助他超越感性来认识社会、历史与人的生存。《四谋士》讲苏秦、张良、诸葛亮与刘伯温创业的故事。作家艾芜写的《文学手册》讲了一些自学成才的作家的苦难历程。这个年代,其它书只要能弄到也就不计正邪地区读:《催眠术大全》、《天下第一奇书》、《厚黑学》、《格林童话》、《天方夜谭》、《全银岛》、《童年》、《我的大学》、《薜仁贵征东》、《薜丁山征西》、《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包括各种武侠小说。

另一件事是他的班主任李竞开对他的启蒙。李老师组织同学到郊野远足春游,休息时他给同学们朗诵了他的长诗《立志》,并且详细讲解了立志对人生的律导牵引作用。偶然的机会,李老师和吴学谋多次在野山上坐在一起,老师的话题仍是立志,立志,立志……

吴学谋当时形成的一种综合感悟就是:意守胜利,有作有为,在校超前自学。这样从十岁起他就早熟地告别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虽然一直有机会上学,但均是不听课,做了个不合上帝模子的学生。但有五年的时间,学业极不理想。虽然杂七杂八的东西学了不少,每天分秒必争,告别了孩子自由自在欢快的生活,成绩大都徘徊在中档或中下的水平。

初中,吴学谋的学校是远在郊区的第二中学,是刚兴建的第三流学校,是破板子加竹棚凑成的“收容所”,每天他要穿草鞋步行几十里路穿过整个城市上学回家,后来还要在夜穿过乱坟堆。那时根本谈不上基本的营养,头脑简单,四肢更不发达,学习上好高骛远,课内学业限于混文凭的低调应酬。课外学习兴趣由原来的文学和医学转到技术和化学,曾经赤足站在书店读完整本《汽车学》,假日到他的少年好友何龙文家里看他哥哥(一位学化学的专家)做化工实验,自己也学做一些化学小实验,同时试着读读化学家的大学课本。这时也读了一些古文与哲学以及许多科学家的传记:爱迪生、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

十五岁时初中未毕业,跳考了柳州高级中学。若说十岁是志醒,则十五岁就可说是智醒了。他不但很快地自学了高中的课程,还超前自学了大学数理系的基本课程,同时读了一般大学生均不读的书:《曲面几何》、《绝对微分学》、《无穷阶行列式论》、《变分法》,等等。当时的兴趣转向了理论物理与现代数学。柳州高中是当时柳州最高学府,创建于1907年(清光绪33年),图书馆有一般大学教材与参考用书以及国内外名著,他的好友宋燠家中也有书库,他当时几乎遍读了这两个书库中关于物理与数学的论著,心中崇拜的学者形象综合成四个字:爱因斯坦。他完全是为了学理论物理而志趣于现代数学的。但是读书时间并不多,要参加频繁的社会活动:三反五反、民主改革、思想改造、宣传婚姻法、扫盲、土地改革、下乡劳动、办壁报,等等,包括现在居民委员会要做的事都让学生哥参加做。学生误了课,回校后吴学谋还代替老师做小老师,辅导同班同学学习,同学学不好有时又都落罪于他,他们忘掉了吴学谋自己也是一个学生,而且常常是饿着肚子在给他们做顶班老师。

当时家境更困难了,常常草鞋没有就打赤脚。每天回家自己烧饭吃。妈妈做行商小贩,当天弄不回钱买米就饿肚子上学。节假日还得做一些打杂的临时工。十岁,吴学谋在心理上就成大人了,十五岁,他就觉得自己是大大人了:钻一切空子学习、读书、背诵、思考,一切均自作安排。

柳州人民为纪念古哲柳宗元,建了柳候公园。柳州高中就坐落在柳候公园边。对一个把生活看成斗争,从来没有什么顾影自怜或多愁善感的吴学谋来说,唯一的浪漫就是赤着脚到柳候公园去接悟先哲的灵气。用吴学谋他自己仿柳宗元的习诗来说,当时的心态是极好的——天美地好人更娇:

  雄胆志事共敬业, 春半如秋早悟哲。 山城花落花更发, 七彩染林莺歌惬。

  少年无知爱说愁,苦难奋争难说愁,临到苦愁重重来,反而浪漫不知愁。

什么是幸福?能这样自由自在地读书就是幸福。命运不要再滑坡到失学就是幸福。能吃到酱油拌饭就是幸福,能不老是饿着肚子上学就是幸福,能挑着担子想数学问题就是幸福,能在繁乱的社会活动中偷闲重演科学论述就是幸福,赤脚走路不大破出血就是幸福,生病不用吃药又不死就是幸福,等等等等。幸福太具体了,而且吴学谋往往都能得到侥幸满足,所以他一直有一种很实在的幸福感。

高中阶段,除了科技书外,他也读了许多人文著作:《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雪莱诗集》、《普希金诗集》、《泰戈尔诗集》、《莎氏乐府》、《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卓娅与舒拉的故事》、《绞刑架下的报告》、《海狼》、《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回忆契诃夫》、《高尔基作品选》等。

社会活动,生活奔忙,数理科学的追求,文学艺术的薰染,等等慢慢地形成了人生的一种独特的氛围。当时日夜折腾人的主要是一种困惑:

数学家怎么会创造出数学定理?自己为什么只会做题目而不会创造……

  ……   ……   ……

  据知,血型为O的吴先生,其取名“学谋”是因为曹操的一句话:生子当学孙吴仲谋……

有趣的是,泛系事业恰巧是“别柳北上长江边 ® 荆楚风云连四海”最后而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

在《泛系皕诗浑沌·浑沌·浑沌》中有几段描述了泛系人生悖憾万千的情愫:柳江® 长江® 荆楚大地 ® 世界 ® 未来……

这是一个世俗的窗口,也是一个人生的窗口,从这里可以看到泛系创业中际遇与心事万悖的浑沌:

万里的风云,倒吊的天马,痛苦的黄昏,白痴的痴梦,懒虫的控诉,学者的失眠,爱恨的合一,愚昧的知遇,伟人的虚无,肮脏的记录,强盗的大笑,无知的有聊,望乡的惆怅,宏观的美化,动网的悟道,旷野的大树,梦幻的鹤影,上帝的沉沦,疯伯的误失,剥皮的天骄……

你你我我他他,在泛系相对中浑沌,浑沌,浑沌……我非我非常我……

十岁志醒,二十悟新,论三百篇,习诗万韵,创论逾十,数理千寻,事万功一,梦缘知音:浑沌,浑沌,浑沌……我非我非常我……

在那遥远的绿色的梦中,永远有一个恨的珍惜,一个遥远的往日的恨,一片遥远而嫩绿嫩绿的你……   

山鸟啾啾,伴着水磨村的溪流

村女站在竹林松林的山头

看那泛泛漫漫的大气

在山河中回荡漫游

当她把大气呼名为樊溪

却听到当年曹魏向天的祈求

生子当学荆楚孙吴仲谋

 

夜里,村女伴着柳江入梦

梦见长江上空滚动的云流

云流变成了一个孩子

从荆楚大地走向地狱

眼睛里苦斗着欢乐和忧愁

  ***

她从荒林中走出来

又回到了那破塌的木屋子

而后到水磨边的山顶上

呼唤游子

呼唤历史

呼唤柳宗元的新诗

 

云在夕阳中飞驰

彩霾在夕阳中飞驰

她的声音

在夕阳中

变成金红的往事

  ***

乡是柳宗元的园林

伴着童年小友的胡闹

呼唤了一千个梦中的傻笑

又惊醒柳江的夜涛

  我在长江边思接千载

但是心感到了万里外

杨柳岸的山歌

把许多星星抖落

在柳江中玩闹着夜涛

 


l          ·· 参与本文撰写修改审查的专家有:李春泰,吴学明,周小路,于宏义,李永礼,潘旌红,李小霞,粟载福,辛堃,顾宗炎,张学文,洪峰,杨必仪,林俊等。撰写中参考了一些早年发表的文章——发表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名人传记》《当代名流》《世界数学家思想方法》《国际系统论与控制论学报》《京港学术交流》《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科技进步与对策》《泛系学刊》《青少年读书导向》和其他诸多报刊上,有关原作者是:程度、鄢来旭、周萍、李立希、郭定和、林坚、顾宗炎、陈彦生、熊芳直、周小路、刘月生、卓同年、张玉祥、李永礼、费军、潘旌红、李小霞、王征平、李素悦、郭小林、贾文毓。另外也参考了《泛系方法论》《从泛系观看世界》《泛系:不合上帝模子的哲学》《泛系:万悖痴梦》中的“求索述怀”、“我恋泛系故我在”、前言和后记以及向中的《泛系:教子成才》和李春泰主编的《泛系春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术进展研究》中的有关资料。

萍踪哲影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