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有引力到经济引力(2)

——试论财富的分配规律


张国文

(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政府 武汉 430070

E-mail: mengke130@sohu.com  

2004.08公布于潜科学网站

内容摘要:本文用经济学和生物学的观点考察无机界,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生物界和人类社会,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定律的综合研究、拓展,导出了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引力定律,揭示了社会财富的分配规律,同时也为人们探索和了解无机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力学 万有引力 聚财力 经济运动

4、经济力学基础

人类社会与宇宙星系一样也在井然有序地运动着,那么,在人类社会的运动中,有没有类似于万有引力的东西在起作用呢?

在牛顿苹果落地的故事传开以前,即在中世纪以前,人们只相信人与人之间有情爱之类的神秘引力。如果有人说石头、地球、月亮和太阳有引力,大家一定会把他当成疯子。15世纪,一位名叫迪奥尼修斯(Dionysius)的大法官认为:“宇宙中充满了上帝之爱,因此,物体间一定相互吸引:每个物体都沉浸在所有别的物体的融融之爱中,所以物体之间必然相互吸引。”[8]但当时几乎没有人相信这位大法官。

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Johannes Kepler,)在当时也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天体之间应该存在吸引力,但他一时还拿不出证据,觉得如此贸然提出物质间存在吸引力,不仅人们不会接受,还会被人们笑话。但是,他又不甘心把自己的想法带进坟墓,所以,就写了一部科幻小说《萨明(Somnium)》,把自己有关物质间存在吸引力的想法记录下来。在这本书中,开普勒描述了到月球旅游的幻想。他认为,在到月球的旅行中,始终存在着地球的引力,但在某一时刻地球引力将减小而月球引力将增加并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就是这样隐讳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开普勒也不敢在有生之年公布于众。直到他死后,该书才由他的儿子出版。

然而,仅仅过了不长的时间,牛顿便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观念。当牛顿力学走向辉煌的时候,人们又丢掉了原来根深蒂固的看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现在,如果谁说人与人之间也有类似地球与月亮之间的引力,那么他准会让人们笑掉大牙。

虽然如此,但是经济学还是受着力学的影响。经济学中的均衡理论就是由力学概念引申过来的。事实上,历代经济学家都喜欢借用自然科学,尤其是力学的成果,来解决经济学的问题。如前面所讲到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斯库-罗根(Nicholas Geogescu-Roegen)、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robert Owen) 等人就非常喜欢这种借用。与傅立叶同时代的数理经济学家杰文斯(W.S.Jevens)则把引力直接运用到经济学中。他写道:“效用唯有一方面有人需要、另一方面又有所需要时才存在……正像一种物质的引力不仅取决于该物质的质量,而且取决于周围物质的质量和相对位置一样,效用也是有某种需要的人与一种所需要的物之间的一种吸引力。”[9]

今天,人们仍然热衷于用力学方法解决经济学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曾尝试运用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社会经济运动,提出了经济引力作用原理。该原理指出,任意两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强度与它们的人口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两地人口越多,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就越强;而两地之间的距离越远,则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就越弱。[10]可惜这一探索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其实,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确存在着许许多多实在的力。最明显最强烈的就是财富对人的吸引力(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人对财富的吸引力)。这种力并不是一种虚构的东西,也不是一种文学上的比喻,而是一种实在的类似于万有引力的力。人类的行为从根本上讲是受这种力支配的。

如果找到了合适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像描述物质的运动一样来描述人类的行为。假如剔除人的思想和生命特征,把人看成一个“物体”或“粒子”,那么这个“人物体”或“人粒子”除了受万有引力作用之外,还受一种非常独特的力的作用,那就是我们上述所讲的财富对他的吸引力。

我们每一个“人物体”乍到世上,都光溜溜的,一无所有。但是,随着每一个“人物体”的长大和运动(从事生产、经营和其他聚财活动),财富就不断地被积聚到他们的身边。如果我们把财富看成是构成“人物体”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将会看到,有些“人物体”在迅速长大、膨胀(财富不断增长),而另一些“人物体”则在不断收缩、消瘦(财富不断减少)。长大和膨胀的“人物体”除了不断地从周围环境吸引没有主人的游离财富外,还在不断地吞噬其他的“人物体”(夺取他人的财富)。通过这种积聚、吞噬作用,财富不断地运动、交换和转移,于是一些“人物体”越长越大,有的富可敌国;同时另一些“人物体”则越来越“瘦”,甚至“皮不裹骨”。这样,在我们的世界上就形成了一些巨富、中等富人和大批的穷人,这些巨富就像恒星一样点缀在世界各地,辉煌耀眼,而大批的穷人就像飘游在宇宙空间的星际尘埃,黯然无色。这种情形与天文学家描述的星云形成恒星或行星的过程极为相似。

因此,倘若把人看作星子,把财富看作星云,那么,我们认为,人对财富的占有(吸引)与星子对星云的吸引非常相似。事实上,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野蛮时代,各个大小部落之间的混战与火并,就很像太阳系初期众多星子碰撞、吸引、积聚而形成行星的过程。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实质上是一种财富(主要是土地等资源)的掠夺和重新分配的斗争。战争的结果往往是胜利者占有失败者的财富,失败者则成为胜利者的奴隶。

4.1、聚财力

如果我们定义,聚财力就是人对财富的吸引力,或者说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获取财富的能力(以下我们用F表示)。

那么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聚财力的大小与下述四大因素有关:(1)人的素质和对财富的占有欲望(用k表示);(2)人所拥有的财富(用c表示);(3)人所在环境的财富分布状况或贫富情况(用w表示);(4)社会环境(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社会道德)和信息等的约束(用ε表示)。

其他的诸如人的知识、技能、体质、年龄、婚姻状况和世界观等等都可归并到以上四个方面中去。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这四个变量进行讨论。同时,在对某一个变量进行讨论时,我们都假设其他几个量是不变的或完全相同的。

(1)人的素质和对财富的占有欲望(k)。

人的素质是指人的智商、体质、知识技能和心理情感等因素构成的总和。毫无疑问,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一个人的素质越高,且对财富的占有欲望越强,他的聚财力就越大;反之,一个人的素质越低,且对财富的占有欲望越小,其聚财力就越小。

对于上述这种说法,也许有人会找出一些相反的例子来加以反驳。譬如,大学教授的综合素质无疑比读书不多的小商小贩要高,但是,教授们赚的钱却不一定比小商小贩多。这难道说素质越高,聚财力就越大吗?对此,我们可作如下解释:

第一,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聚财力与他的素质的关系时,已经设置了一个十分严格的前提条件,即我们是在人们所拥有的资本、信息、工作环境、社会家庭环境以及所从事的职业等等一切其它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来研究人的素质对聚财力的影响的。大学教授经商之所以有可能不如读书不多的小商贩,是由于教授所了解的有关经商的信息比小商贩要少得多,他们之间有着信息不对称的差别(这种差别对聚财力的影响将在后面讨论)。这种“素质”因素之外的因素对聚财力的影响此时暂不讨论。

要比较素质对人的聚财力的影响,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己跟自己比,即同一个人在不经过任何培训的情况下与在经过专门培训(提高素质)之后(聚财力或赚钱能力)相比较。很显然,经过知识技能和有关业务培训的他,肯定比没有经过此类培训的他的聚财力(赚钱的能力)要强。一种是不同的人之间进行比较,即张三和李四进行比较。当然要比较张三与李四的赚钱能力(聚财力),必须让张三和李四处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即张三与李四不仅从事的行业相同,而且所获得的信息也相同,不仅买卖的对象等经商环境相同,而且家庭等社会环境也相同,总之,张三与李四除了素质不同以外,其它的一切环境条件都完全相同。

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为了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将研究对象或系统的关系简单化,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自然科学的研究就常常采用这一方法。如惯性定律和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等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推导出来的。在这种理想化的条件下相比较,张三与李四谁的素质高谁就会赚更多的钱,亦即谁的素质高谁的聚财力(赚钱的能力)就大。

第二,聚财力与人的欲望有较大的关系。追逐财富的欲望是人类最古老最朴实的东西,也是人类最具现代化的意识。古今中外,人类的活动无不都与财富有关联。在古代,中国人年年春节都要拜“财神”,甚至在今天一些乡村还保留着这一风俗,每个人都希望在新的一年得到财神爷的荫庇。在许多古老的神话故事里,不论是中国的,还是阿拉伯的,亦或是希腊的,都把拥有万贯家财作为幸福和快乐的象征。就算没有发财或者不可能发财,人们心中追逐财富的欲望也永远不会泯灭。

按照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观点,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1)基本的生理需要,如吃、穿、住、行等的需要;(2)安全需要,即希望生活有保障;(3)社会的需要,即感情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4)尊重感的需要,即需要有自尊心以及受到别人的尊重;(5)自我实践的需要,即出于对人生的看法,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11]

所有这些需要汇集成人的欲望,从而决定了人对财富的追求倾向。由于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世界观等各个方面有所不同,所以人们的需要也千差万别,由是导致人们的欲望也各不相同。同时,不同的人,欲望的大小也有差别。但并不是欲望越强,其聚财力就越大。因为人的欲望有各种各样的,一个人很可能对艺术有极强的欲望而对金钱毫无兴趣。而聚财力只与对金钱(财富)的占有欲望有关联。如果一个人遁入空门,对金钱毫无兴趣,没有一丝欲望,那么金钱是不会自动跑到他的手中去的。反之,如果一个人金钱欲望特别强,那么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攫取钱财。因此,欲望越强,其赚钱的能力也越强。

当然,光有赚钱的欲望而没有素质,其赚钱的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削弱。

所以,如果我们约定:人的素质越高,对财富的占有欲望越强,k值就越大,那么就应该有F∝k,即聚财力与k成正比。

(2)人所拥有的财富(c)。

对什么是财富,人们的意见还不很统一。这里我们所说的财富,是指一般的资本、财产或可以变成资本和财产的物品。人的财富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内在财富,即劳动力本身也是财富。每个人的劳动能力是有区别的,有的人劳动能力强,有的人劳动能力弱,他们在出卖各自的劳动力时,所获得的工资(报酬)也不相同,有的人年薪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甚至达千万元,而有的人的年薪则只有区区几千元。所以,不同的人其内在财富是有差别的。这里要强调的是,劳动力与聚财力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劳动力是一个人的劳动能力。毫无疑问,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劳动能力越强,他在劳动中获得的报酬就越多,说明他的聚财力大。但是,劳动力与一个人对金钱的占有欲望没有关系,一个技术素质很高的人很可能对金钱感到索然无味,没有丝毫欲望,对这样的人我们只能说他有很强的劳动力,而不能说他有很强的聚财力,因为这样的人凭自己的劳动本领完全可以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但他们往往毫不惋惜地舍弃赚钱的机会,甘愿做一介贫民。

二是外在财富,即人所拥有的财产和物品。拥有较多财富(资本)的人相对于拥有较少财富(资本)的人更容易赚钱。这是因为:

——有了财富,就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通过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赚钱的能力。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今人道: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财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有了财富,就能够购置机器和一些现代化的设备,雇佣更多的工人,进行扩大再生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有了财富,还可以购买专利和技术,获得知识产权,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了财富,还可以用以抵押,进行滚动贷款,支配比自己所拥有的财富大数倍的财富。

——有了财富,就会无形地增大自己的信誉,与周围的人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经营关系,甚至能对周围的人进行某种控制。

——有了金钱等财富,即使什么也不买,什么也不做,把钱放在银行就会有利息,就能够使财富增值。

总之,在经营中,钱多就能聚集更多的钱。同样是赚钱,拥有数百亿美元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可日进数千万美元,而武汉汉正街一个拥有百万资产的个体户一天则赚不到一万元人民币。正如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P.A.Samuelson)和威廉?D?诺德豪斯(W.D.Nordhaus)所说:“收入不平等的一个来源在于财富所有权的不平等。那些极为富有的人——不论由于继承、技术或运气——以远远高于平均家庭的收入开始生活。那些没有财富的人却以不利的收入条件来开始生活。”[12]因此,财富对聚财力的影响有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用c1表示内在财富,c2表示外在财富,那么,一个人所拥有的总的财富就是:c=c1+c2。不论是内在财富,还是外在财富,它们都对人的聚财力具有同等的影响。

因此,在人的素质和对财富的占有欲望及其它一切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越多,其聚财力也越大;财富越少,其聚财力就越小。即有:F∝c

(3)环境中财富数量的多少或环境里财富的分布密度(∑ci/4πri2)。

一般说来,环境中财富的分布越多,即环境越富裕,就越好赚钱;环境中的财富越少,即环境越贫穷,就越不好赚钱。我国的沿海地区比较富裕,所以在这些地区比较容易挣钱。例如,在深圳,人们的工资(收入)比中西部地区一般要高出5?0倍。从国际上看,在发达的北美洲和西欧比在贫穷的非洲和南亚要容易赚钱。赚钱多,说明聚财力大。所以,人的聚财力与环境里财富的分布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中财富的数量越多或环境越富裕,则人的聚财力就越大;反之,环境中的财富越少或环境越贫穷,人的聚财力就越小。

对于某一地区或某一公司来说,环境中财富的数量往往与该地区或该公司的经济增长速度(效益)成正比。经济越发达,增长速度越快,效益越好,则环境中财富的数量就越多。经济整体发展了,宏观效益好了,每个人的收入也会增加。

为了进行定量研究,这里我们来找一种可用数量描述环境富裕状况的方法。毫无疑问,用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里的财富含量,即财富的体密度或面密度就可以很好的反映环境的财富分布情况或环境的富裕程度。当然,用人均拥有的财富数量也能说明环境的富裕程度。但是为了便于将聚财力与万有引力、库仑力以及捕食力、吸养力进行比较,这里我们选用面密度(实际上是体密度)来表示环境的财富分布状况。

设在与某人距离r米远的地方(这些地方构成了一个球面),有c数量的财富,那么在距离该人r米远的地方的财富的面密度就是c/4πr2。在讨论动物的捕食力时,我们已经讲过,环境是立体的(球形的),而不是球面状的。所以财富的分布应该是在整个球体内,而不是只在一个球面上。这里我们还是利用微积分的方法把球体分成无数个球面,这无数个球面到该人的距离分别为r1 ,r2, …ri…,各个球面上的财富分别为c1 ,c2,…ci…,则这些球面上财富的面密度分别为c1/4πr12,c2/4πr22,…ci/4πri2.…。因此,整个环境财富的分布状况可由∑(∑ci/4πri2= c1/4πr12+c2/4πr22+…+ci/ri2.+…来表示,即w=∑(∑ci/4πri2。根据上面的讨论,显然有

F∝∑(∑ci/4πri2

 

(4)社会环境(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社会道德)和信息等的约束(ε)。

首先,我们来讨论信息对聚财力的影响。今天,人们都知道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谁拥有了信息,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手,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有人说,信息就是金钱,信息就是财富。有的人才能平庸,既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过人的经营手段和办法,同时也不拥有过多的财富,但是,他们在经营活动中却能不断地赚大把大把的钞票。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掌握的有用信息比一般的人多。

但是,人们一般都不可能获得完全的信息,所以,在经济活动中,人们常常会受到信息不全的约束。如果信息闭塞,那么即使在你附近有许多赚钱的机会,你也会白白失掉;倘若信息灵通,那么即使在千里万里之外有挣钱的机会,也会被适时地抓住。由此可见,信息越阻隔,人的聚财力就越小;信息越畅通,人的聚财力就越大。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在某一行业或领域经营多年后,如果有人建议他们到其他的行业或领域经营,那么他们常常会犹豫不决甚至感到恐慌,即使别的行业或领域比他们正从事的行业或领域更易赚钱。那么他们为什么会犹豫甚至有恐慌的感觉呢?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或领域以外的信息知之甚少。著名的美孚石油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经进行过一次多元化经营的扩张。他们在不了解百货业有关信息的情况下,贸然经营一家马克百货公司,结果惨遭失败。

广告是一种典型的商业信息。许多商家通过大做广告来赚取人们的眼球,刺激人们的大脑神经,使他们的商品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烙印。这样人们就会掏腰包购买他们的商品。所以,广告是人们主动利用信息赚钱的一个最常见的典型事例。有些商品与其他的商品相比,在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并不占有优势,但由于它广告做得多,信息传播的范围广,持续的时间长,给人刺激大,使人印象深,所以,人们的购买行为就不知不觉地为这些信息所左右。

其次,社会环境对聚财力也有较大的影响。社会环境不仅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道德状况,而且还包括家庭环境、婚姻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因素。

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的道德观是不同的,由是导致人们的聚财手段、方法、方式和程度都有所差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把致富的途径分为三类。第一类“本富”,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致富。在司马迁时代的人看来,这是最高尚、最应该提倡和受到嘉奖的一种致富途径。第二类“末富”,是指从事工商业活动,尤其是从事商业活动而致富。“末富”虽然不失为一条生财之道,但不是根本,因而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发展,不能本末倒置。第三类“奸富”,是指利用各种卑鄙手段巧取豪夺而致富。如拦路抢劫,盗掘坟墓,私铸钱币,私刻印章,伪造文书等等。可见在古代中国,经商并非本业,而是下“九流”之类的事,为正人君子所不齿。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学者官者下海经商却很时髦。在15至17世纪的欧洲,人们重视商业就像我国古代重视农业一样,不少人甚至认为,只有经商才是唯一能创造财富的行业,只有经商才是最光荣的事业。

同时,由于有道德这种东西存在,人们也不能为所欲为地去聚集钱财。人们挣钱的方法、手段和途径必须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果没有道德的约束,社会就会失去秩序,经济活动就会成为动物般的弱肉强食。因此,人类的经济行为都受道德的规范和约束。那些没有道德观念的亡命之徒杀人放火、偷盗抢劫无所不为。所以,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没有道德约束的人的聚财力最大。因此,聚财力与道德的约束程度成反比。但是,没有道德约束的过大的聚财力虽然能一时给人带来金钱,却并不会给人带来幸福。因为物极必反,没有道德约束的聚财力最终必然会给人带来杀身之祸。

政治法律制度亦即我们所说的社会制度对聚财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收入分配制度(如最低工资限制、失业救济等); b.经济游戏规则(法律制度);c.税收政策;d.其它政策(如利率政策,垄断行业的价格政策等)。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North)写道:

制度是为人类设计的、构造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制度是由非正式约束(道德约束力、禁忌、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和正式的法规(宪法、法令、产权)所组成。通观历史,制度一直是由人们设计并用以创造交易秩序和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它们与正式的经济约束一道共同界定选择集合,并决定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决定经济活动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制度是逐渐演进的,过去同现在和未来密切相关;因此,历史大体上是一种制度演进的故事,其中经济的历史实绩只能被理解为其中的一部分。制度提供了一种经济的激励结构;随着激励结构的演进,制度决定经济变化的走向,是增长、停滞、还是衰退。[13]

 

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和私有制改造,国内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新的变化,由是导致了一次生产力的大发展;可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后,逐渐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制度,生产力的发展便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央政府确立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我国的经济又有了飞速发展。即使在目前,人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的来说,政治法律制度跟道德一样,对人的聚财力具有约束性。在奴隶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给了奴隶主无限的权利,却限制奴隶的人身自由,社会产品(财富)的分配由奴隶主决定,所以,奴隶只能勉强获得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的延续,为奴隶主不断地提供劳动,创造财富。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机器和厂房掌握在资本家手里,工人只得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生产所创造的财富大部分被资本家所占有,工人只能获得数量有限的工资。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分配制度只有单一的按劳分配(其实是平均分配),受此约束人们挣钱的能力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论能力是大是小,素质是高是低,每个人在社会生产中分配的财富根本没有多大的差别。所以,按劳分配是典型的制度对聚财力的约束。在发达国家,税收政策对人的聚财力的约束也十分明显,赚钱越多,缴税也越多。

除此之外,由于人们的家庭环境不同,婚姻状况各异以及各个地区的思想观念的差别,人们对财富的看法、占有欲望以及赚钱的技巧、方法和途径也有着显著的不同。有的环境有利于人们赚钱,有的环境则不利于人们赚钱。在江浙的苏州、无锡、扬州和温州,福建的福州,湖北的仙桃等地,商业氛围浓厚,经商赚钱成为一种社会时尚,那里的人耳濡目染,对商业信息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对经商技巧具有特殊的悟性,所以,那里的人大多有一种其它地方的人无可比拟的经商赚钱的能力。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约定,社会环境(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社会道德)和信息等的约束越大,ε就越大,那么就有:F∝1/ε,即聚财力与社会环境(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社会道德)和信息等的约束程度成反比。

至此,我们一共讨论了影响人的聚财力的四大因素,这四大因素并不是各自独立毫无关联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行。如果一个人的素质很差,而且对财富毫无兴趣(没有一点占有欲望),例如一个痴呆者或植物人,其k=0,那么即使其它的三个因素(C,∑ci/4πri2,ε)很好:他所在的环境富得流油,钱很好挣;他也能获得他所需要的信息;并且有足够的资本(财富);如果没有他人的帮助和参与操作,他也难以赚到一分钱,其聚财力F=0。如果一个人丧失了劳动力,既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又不会说不会写不能从事脑力劳动(c1=0),同时他又身无分文(c2=0),即c=0,那么即使此人其他的条件再好(如能掌握他所需要的一些信息,他所在的环境也十分富裕),他也不会挣到一分钱,其聚财力F=0。如果一个人周围环境一贫如洗,根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例如一个置身于茫茫荒漠之中的人),即∑(ci/4πri2)=0,那么,无论他的素质多么好,也无论他的财富有多么多,此时他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难以施展他赚钱的才华和本领,其聚财力F=0。如果一个人信息闭塞,对外界的信息一无所知,甚至连自身的有关信息也不清楚,或者社会的道德和规矩很多、政治法律制度很严,社会环境根本不允许人们去挣钱,(即ε→∞ 或1/ε=0)那么其他的条件再好,这个人也不能赚钱和赚不到钱,其聚财力也等于零。即F=0。

由此可见,在“人的素质和对财富的占有欲望”,“人所拥有的财富”,“人所在环境的财富分布状况或贫富情况”,“社会环境(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社会道德)和信息等的约束”这四大因素中,或者说在k、c、∑(ci/4πri2)、ε四个变量中,任何一个等于零,都有聚财力F=0。因此,这四个量应该是乘积的关系,而不是加和的关系,由此可将上述四个因素综合在一起,从而得到:

F∝kc∑(ci/4πri2)(∑ci/4πεiri2

或 F=λkc∑(∑ci/4πεiri2

这里λ为比例常数。我们可以进行一定的变换处理,使λ=1,即消除比例常数,从而将上述表达式简化为

F=kc(∑ci/4πεiri2……………………⑤

这就是聚财力的一般表达式。它表明,一个人的聚财力与其自身的素质和对财富的占有欲望、所拥有的财富和环境的富裕程度成正比,与社会环境(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社会道德)和信息等的约束程度成反比。聚财力公式虽然由单个人推导而来,但它不仅适用于表达单个人的聚财力,也适用于表达一个家庭、一个公司、一个国家或国际经济组织和联盟的聚财力。很显然,聚财力与万有引力具有类似的表达形式,它是万有引力在社会经济运动中的表现形式。

由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获得的收入或分配得到的财富,一般与其挣钱的能力(聚财力)成正比,因此,聚财力的表达式也反映了经济活动中财富的分配规律。即一个人或一个组织(集团),在经济活动中获得的财富或收入,与其自身的素质和对财富的占有欲望、所拥有的财富和环境的富裕程度成正比,与社会环境(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社会道德)和信息等的约束程度成反比。这就是一切社会的财富分配规律。

这里,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获得的收入或分配所得的财富,与他所拥有的财富,是有区别的。收入是一个累积数,它是指一个人在某一段时间里所获得的财富的总和;而其所拥有的财富则是指该人在某一时刻所拥有的净资产。所以,如果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一个人拥有的财富 = 该人的总收入 - 他的总支出。

至此,我们对影响一个人的聚财力的因素有了比较全面的整体了解。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讨论,就会发现有些问题更加明了。譬如,我们说,一个人的聚财力与其自身的素质成正比,但是有人可能马上找到一个相反的例子,如1992年北京地区的一份调查显示,在12个行业中,被人们认为精英云集的科研、文化教育等行业的人均收入排在倒数第五位,文化程度不高的个体工商业者的收入是北京大学教授收入的2倍。[14]对于这种质疑,利用聚财力公式,马上就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因为人的聚财力与四个方面的因素有关,如果一个人某一因素不足,而其他三个因素占优势,那么他的聚财力也会很大。北京的个体工商业者素质上的劣势,可由他们对财富的欲望、信息的占有以及政府制度(政策)的倾斜(或有利)等方面的优势来弥补,所以,他们的素质虽然不如教授们,但他们的聚财力仍然大于教授们。

值得说明的是,聚财力或财富的分配规律是一种统计规律,或者说只具有统计意义。从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和较长的时间尺度上看,聚财力的公式是有效的、精确的,但是,对于某一个具体的人或者在某一具体的时刻,聚财力的公式则有可能不精确甚至失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活动中往往有许多机遇因素起作用。

4.2、经济运动的动力

力是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如果没有力的作用,一切物体将会永远保持其现有状态不发生变化。在物质世界里,星云演化成恒星、行星和其他天体,超星星爆发,行星围绕恒星运动、卫星围绕行星运动,各种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等等都是各种力作用的结果。在生物系统中,植物的花开花落,或枯或荣,动物的繁衍生息,迁徙停留等等,都是吸引力和捕食力作用的结果。在社会经济运动中,财富的分配、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动、商品的流通与交换、经济的增长、财富的集中等等都是聚财力作用的结果。没有力的作用这一切便不可能发生。

(1)聚财力是商品生产、流通和交换的原因。

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和获取利润(财富)。没有利润的商品是无人生产的。所以,追逐财富是商品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但是,生产什么商品,生产多少商品,利润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聚财力才是左右人们选择的决定性因素。聚财力小的人,一般会选择生产那些利润不高、但很稳定的商品;而聚财力大的人则会选择生产那些利润高、风险大的商品。因此,聚财力越大,商品的生产就越快,越频繁.

商品流通和交换的动力也是聚财力。北京烤鸭从北京流到全国,美国的麦当劳、肯德鸡和可口可乐等越过太平洋到中国落户,农民卖掉自己生产的农产品,然后买回他们生活的必需品等等,都是聚财力作用的结果。在古代,由于人们不知道煤这种“黑石头”能够燃烧,可以用来取暖煮饭,所以人们不把它当作财富,自然,煤这种黑“石头”就不受聚财力的作用。因此,在古时候,煤便一直保持它的自然状态(呆在储藏它的地方不动)。但是,当煤的价值被人们发现后,煤便受到各种聚财力的作用,于是,煤被从地下开采出来,运往四面八方。

现在,各种商品的流动基本上是受价格因素支配的。一种商品在哪个地方的价格高,商品就会往那个地方流动。商品的价格高,说明此地的人对该商品的欲望强,需求大,亦即这个地方对该商品的聚财力大。所以价格其实是一种力的反映,价格的不同则说明聚财力不均衡。

我们知道,聚财力与人对商品(财富)的占有欲望成正比。而人对商品的占有欲望与商品的多寡有关。在一某地区的一定时间内,对某种商品的总的聚财力是一定的,即需要某种商品的人口是基本恒定的。所以,商品数量少,其平均聚财力就大,商品数量多,其平均聚财力就小。这种效应的社会表现就是,一种商品的数量越少,人们对该种商品的占有欲望就越强,当这种商品的数量增加时,人们对它的占有欲望将随之减弱。因此,某一地区的聚财力对某种商品作用的强弱,也与商品数量的多寡有关。

商品的交换既是交换财富、实现商品价格的过程,也是一个聚集(或再分配)财富的过程。商品在没有交换以前就是产品,它的价格或价值都是一种预期价格或价值,不是实在的东西。通过交换后,现实的价格或价值,有时会超过预期值,有时会缩水,低于预期值。

人们聚集财富(劳动致富也好、剥削也好)也是通过交换来实现的。不交换就没有商品或财富的流通,此时,财富也不可能从一个经济人(关于经济人的概念见后面章节)流向另一个经济人。如果工人不出卖劳动力,资本家也不可能剥削工人;如果生产者不出售其产品,他就不可能获得利润(财富);如果一个人不购买股票,那么他既不会成为股市的爆发户,也不会跳楼、割肉,亏掉自己的老本。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失去财富源于交换,得到财富也是源于交换。所以,交换是财富流动和转移的重要原因。商家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换。一个个体老板一年生产成千上万套服装,如果他不用来交换,那么这些服装就会成为一堆废物。因为一年生产的服装他家八代十代人也穿不完。所以,商品或产品,对于商家来说,只是换取金钱,聚集财富的媒介,除此之外,别无他用。

除了交换以外,导致财富流动和转移的还有战争、偷盗、遗失、拾拣和馈赠等因素,这些因素的作用有时也是巨大的,但是无论那种因素其根源最终还是聚财力。伊拉克之所以发动侵占科威特的战争,美国之所以两度打击伊拉克并最终推翻萨达姆政权,其深层原因都是经济利益在驱动,他们都觊觎对方的石油。

(2)聚财力决定社会资源的流动与分配。

首先,聚财力导致了人才或劳动力的流动。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1847-1938)认为:“在劳动力市场的混乱斗争中,却有一个深奥而活跃的自然规律在发生作用。”[15]这个自然规律的作用杠杆就是聚财力。

一般说来,聚财力大的人会趋向工资高或好经商赚钱的地方(或行业),向工资高或好经商赚钱的地方(或行业)运动。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与其说是劳动力的价值(价格)或报酬,倒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欲望得到暂时满足的基本条件。在人们能够充分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的时候,每个人对工作都有自己的期望和选择。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选择的标准主要就是薪金的多少、劳动强度的大小和工作的稳定程度。如果某种工作薪金少了或者劳动强大太大或者工作很不稳定,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欲望),他就会舍弃该工作,去继续寻找其它的工作,直到找到薪金和劳动强度令以及稳定性都令他满意的工作为止。由于每个人的欲望不同,所以人们对薪金以及工作的舒适度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对于同一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譬如,某城市清洁工的月薪金是2000元人民币,有的人对此很满意,有的人对此则不满意。满意的人就会做清洁工,不满意的人就不会当清洁工。

另一方面,市场也在对聚财力进行甄别,按聚财力的大小来分配工作,让那些聚财力小的人干那些工资低的活,而让那些聚财力大的人干那些工资高的事。譬如,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员,聚财力大,他们就会被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安排到管理阶层当白领;而那些无技术,少知识的人则会被市场合理地安排到另外的岗位。

欲望虽然与聚财力成正比,但它并不等于聚财力。有的人欲望虽然很大,但是如果他的素质很差、财富也很少,那么他的聚财力(赚钱的能力)也不会很大。所以如果一个人的聚财力不大,他却想找到一份薪金很高的工作,那么结果只能是“心比天高,命如纸薄”,他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得不到满足。

其次,社会财富会趋向聚财力大的经济人(包括自然人、公司和国家等经济组织和联盟),向聚财力大的经济人集中。社会财富的分配基本上是按聚财力的大小来进行的。聚财力越大,他在社会中分得的财富就越多,聚财力越小,他在社会中分得的财富就越少。如此反复循环下去,就会使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马太效应。但是,马太效应的作用也不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富人不会永远是富人,穷人也不一定永远是穷人。当社会的财富高度集中时,就会产生一种社会应力,致使社会所要求的最低的公平度遭到破坏,社会便失去稳定,最终导致社会变革,使财富再一次地发生扩散,从而消除原来积累的应力,建立起新的社会平衡。当然,这种由应力积累而导致的变革,既可能是暴力的,也可能是非暴力的。在应力较小时,采取措施进行变革,给社会带来的震荡就小。当应力较大时,发生变革就会给社会带来强烈震动。

4.3、价值和价格的本质

有人说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灵魂和基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都必须要有价值理论作支撑。这话可能有许多经济学家不会同意,但是价值理论确实关乎着经济学理论的许多重大问题,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价值理论,便决定了以其为基础的经济理论的基本构架。

任何物品的价值都是相对于人来说的,所以物品价值量的大小是以人为标准来判断的。但是,以人为标准,并不等于是以人的主观判断为标准,而是以人的客观需要为标准。然而,人的需要也不是完全统一或一致的,它随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穷人的需要与富人的需要就有很大的差别;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们最大的需要是食物(吃),豪门贵族最大的需要是娱乐品(享受)。那么,如何将穷人的需要和富人的需要统一协调起来呢?这就要找他们的共同点。

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食物,一个人没有其他生活用品都可以生存,但决不能没有食物。所以我们可以用食物作为一切物品价值的衡量标准。其实,在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正是以食物作为价值尺度来进行商品交换的。在当代,有些学者认为价值就是“负熵”。熵是热力学中的一种与能量有关的概念,其单位为焦耳/开。而食物之所以能作为食物,就在于它能给人提供能量。不能给人提供能量的东西,如石头、砖瓦等等,是永远不能成为食物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食物也是一种熵(或能量),而且是一种“负熵”。我国学者仇德辉根据薛定谔的“负熵”概念和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提出了“事物所具有的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该事物的价值”[16]的观点。他认为,价值说到底就是广义负熵。价值的量度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

人类最初的财富是食物,而食物的价值衡量就是营养和能量,其他的物品之所以也能成为财富,是因为它们能够用来制造食物或用来交换食物。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切物品(包括食物)的价值计算都是以货币为标准的,所以财富单位应为货币单位(如元)。如果我们用“焦耳”为价值的量度单位,那么一些有能量的非财富物品,如阳光势必也会有价值。显然,这会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因此,商品(财富)的价值,是一种与能量相近或类似的东西,但它的量度单位不是能量单位,而是货币单位(元、美元、欧元等)。

根据前面的讨论,我们认为,商品(财富)的价值,就是财富的量的多少的量度。商品(财富)的价格则是商品(财富)价值的在某一聚财力的作用下的表现形式。

由此,我们很容易发现,财富的价值相当于物质的质量,而财富的价格则相当于物质的重量。我们知道,物质的质量是衡定不变的,不论是在赤道还是在南北极,也不论是在地球上还是在月球上,一定的物质其质量都是一样的。但是,物质的重量则是可变的。你在广州买的一斤鸡蛋,到了北京则不到一斤,原因是广州的重力加速度比北京的重力加速度要小;同样地,由于月球的重力加速度比地球的小,所以一个在地球上重150公斤的人,到了月球则只有26公斤重。

财富的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同物质的重量与质量的关系是一样的。一种商品的价值是衡定不变的,不论是在那里,同样的商品其价值是相等的。例如,一碗米饭在比较落后的西北地区能使一个人填饱肚子,在经济发达的香港也能使一个人填饱肚子,所以一碗米饭的价值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样的。但是,商品的价格则是变化不定的,一碗米饭在不同的地区其价格是不相同的。例如,在盛产大米的地方,一碗米饭大约0.5?元钱,而在不产大米的地方,一碗米饭大约1?元钱。在沿海地区,海产品比内陆地区要便宜得多,在沙漠地区则水贵如油。

我们知道,物体的重量在赤道与两极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赤道的重力加速度(或者说物体在赤道地区所受的引力)与两极不相同。即物体在赤道地区比在两极所受到的地球的引力小。那么,商品的价格在不同的地区不相同的原因是什么呢?也在于力。这个力,既不是万有引力,也不是库仑力,而是聚财力。聚财力大的地区,商品的价格就高,反之,聚财力小的地区,商品的价格就低。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聚财力与该地区的富裕程度成正比,所以,从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等方面讲,聚财力与地区的富裕程度以及购买力等都是近义词。例如,上海的聚财力比武汉大,所以,上海一般商品的价格都比武汉高;城市的聚财力比农村要大,所以,城市及其周边的商品,如土地、房子和食物等都要比农村贵。

我们常常说,物以稀为贵。那么,物为什么会以稀为贵呢?这是因为如果一定的社会人群对某种物品有购买欲望,那么这种社会购买合力就形成了一个总体的社会聚财力,它们作用于某一物品,就形成了这种物品的社会价格。当对这种物品有欲望的人群不变时,作用于该物品的社会聚财力也不会变,这时,若该物品数量减少,那么平均到每个物品上的聚财力就会增大,所以,物品的价格就会上扬;反之,如果该物品的数量增加,那么平均到每个物品上的聚财力就会减少,物品的价格就会下降。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由于聚财力公式中每一种商品的ε(即政治法律制度、道德和信息等的约束程度)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人们对每一种商品的欲望度也是不一样的;或者说,对所有商品的购买力是不一样的。因此,从根本上讲,一个地区的整体购买力并不等于某一单个商品的购买力,这正如整体购买力并不等于每个人的购买力一样。例如,在某一地区,人们购买住房的欲望很强,而购买小汽车的兴趣则不大,那么该地区的住房购买力就大于小汽车购买力。所以虽然从总体上讲,富裕地区的聚财力比贫穷地区的聚财力大,但是由于不同的地区对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偏好。这样就有可能导致贫穷地区对某一商品的聚财力大于富裕地区对该商品的聚财力,从而使贫穷地区某种商品的价格反而比富裕地区高。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8

[2]、王翼龙.《从经济学的力学隐喻到经济学的生物学隐喻》.见《经济学动态》,2000,第12期,69—72

[3][]傅立叶著,赵俊欣等译.《傅立叶选集》,第一卷.北京:商务出版社, 198212

[4]、同[2]12

[5][]H.雷默特著,庄吉珊译.《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35

[6]、同[8]115116

[7]、裴新澍著.《生物进化控制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36145

[8][]雅各布·布朗诺斯基著,邵家严译.《巫术.科学与文明》.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111

[9]、同[2]

[10]、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当代新学科手册(续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20

[11]、历以宁 秦宛顺编著.《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5

[12][]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诺德豪斯著,高鸿业等译.《经济学》,第12.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945

[13]、道格拉斯.C.诺斯,《论制度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转引自张桂生编,《经济崛起的阶梯》,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254255

[14]、谭仁杰.《中国个人收入分配态势分析与对策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63

[15][]克拉克著,陈福生 陈振骅译.《财富的分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0

[16]、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4

[17]、张国文.《一种以物理定律为基础的经济理论尝试》.见《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1期,8185

 

 

From gravitation to the economic attraction

 

Zhang Guowen

(Hongshan District Government of Wuhan City, Hubei 430070)

 

Abstract: By study to the 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and coulomb law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economic attraction in the social realm. It provided a kind of power mechanism about the evolution of cosmos, found out a kind of contact about substance and living things and mankind society.

Key words: Mechanics, Gravitation Economic attraction , Force of gather wealth, Economic movement

 

  E-mail:mengke130@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