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解的链接原理及对各国文化发展的解释


 

陈义万
chen.yiwan@163.com

湖北工学院数理系

2004.01公布于潜科学网站

学习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即使同一个人,对不同的知识也有不同的学习理解过程。弄清学习的一般过程,并用它来解释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当代科技发展中的问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1.    我们通常的学习,就其思维形式而言,无非是学习,理解,记忆,复习,这么一个过程。在学习的这几个环节中,关键是理解。通常有一种说法:感觉了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充分说明了理解比起感觉来,在认识的环节中,地位更为重要。

但是,学习中是如何理解的呢?在神经生理学上,至今还没有很好的解释,我们可以通过对理解中的一些问题,来逐步说明我们的看法。

我们首先来看看婴儿的学习,当然这是广义上的学习。大人对婴儿,无论讲什么,婴儿是不会理解的。不过,随着婴儿逐渐长大,智力逐渐发育,开始是对大人,尤其是经常在一起的大人的手势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够按照大人的手势,表情作出反应;在后来,婴儿还“学会了”一些手势语言,能够用自己的手势表达自己的简单的表情或者要求。

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婴儿的学习过程,无论是手势还是语言,它们都是从模仿开始,从完全一张白纸开始,通过反复的模仿,不断的重复,在大脑里面形成了条件反射,才逐渐完成了“学习”过程,实现了对手势和语言的理解。而且,婴幼儿的学习理解过程是非常缓慢的过程,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要经过比较艰苦的努力。

对于成年人(包括已有一定程度的学生)来讲,学习的速度要快得多。因为这时已有了很广泛的知识基础。但是,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习的材料与以前的知识基础越相近,学习理解越容易;学习的材料与以前的知识基础越远,学习理解越难。如果学习的是完全新的概念,困难更大。假如学习的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相冲突,则还会产生抵触思想,反抗学习过程。

在理科和工科的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动手推导公式,如果不亲自动手,即使结论很形象,很容易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我们也还是难于理解。这个动手推导公式的过程,就是将新的结论与老的知识相联系的过程,学习并理解了新知识,实际上就是将新知识与原有的旧知识挂钩的过程。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学习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越接近,这种挂钩过程越容易,理解起来越简单,学习的难度就越小。

从面我们分析中可见,婴儿的学习与成年人的学习是不同的,前者只需要反复训练,后者则需要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挂钩。这就是学习的链接原理。

2.    具有不同历史的国家,在新知识接受过程中的状况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得出学习的链接原理,很容易推广到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上去。对于一个历史不长得民族,它的传统知识积累很少,对于这个民族而言,不论学习什么知识,就象一个婴儿一样,一切从头开始,在经过了开始时的困难后,它对新知识的接受就很快了,后面的知识马上就与作为基础的新知识挂上了钩,整个国家的创造力很快就会发挥出来。

但是,对于一个具有很悠久历史的国家而言,由于它的历史很久,知识积累很丰富,整个国家面对新的知识,新的学派,新的概念时,它的学习与成年人类似,总是自觉和不自觉的把新的东西与原有的知识基础挂钩。如果新的知识与整个国家原有的老知识相差太远,这个挂钩过程就很困难,就会产生对新知识的排斥,甚至拒绝。从总体上而言,面对新的知识进展,那些历史悠久的国家民族,往往表现出犹豫,徘徊,甚至错失良机。

3.    从世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各个古代文明国家的发展,明显落后了。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在现代技术方面都落后了。中华文明是历史悠久,生命力最强的文明,但是在进入清朝中叶以后,在近代科学技术上完全落伍了。文明古国的曲折发展,不是偶然的,是民族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原理在起作用。从工业社会后,现代科技中心的转移,也同样可以看到这个现象,现代科技中心从英国到德国,再到美国,当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一个重大原因,但是也与学习的原理有关系。从这点出发,我们可以预期,在较长时间后,当代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也有可能会落后,尤其是当全新的科技形态出现时,由于美国是当代最讲究现代科学的国家,而近代科学很大程度上是机械的,分离的观点,系统的观点较少。而全局性的,系统的观点,恰恰是中华民族的思维传统,这也是我们迎头赶上的好事机。

4.    学习与创造的关系。学习与创造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但是知识多,并不意味着创造力就强,有时候相反,太多知识而又创造勇气小的人,往往还没有知识少的人的创造力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就是对前人的知识的否定,完全通过推理的方法是不会得出全新得知识的。因为我们知道,结论已经包含在前提里了,只不过推理将它明确了而已。比如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很显然,相对论是全新的东西,它的提出,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在相对论提出很长时间后,许多人不理解,甚至嘲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也是经历了很大的转变过程,在这之前的“两个凡是”就反映了这种抵触情绪。为什么,因为从这之后,包括市场经济的提出,都与以前的计划经济是完全不同的知识,人们很难理解它。我们可以讲,人需要学习知识,但在已经具备了较完备的知识后,更应培养否定的,怀疑的精神,这样人才会有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