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质量规律与非线性价值理论



    

(湖北省黄冈市产品质量监督

检验所,黄冈,438000)

E-mail:2run3@sina.com)

2003,4公布于潜科学网站

【摘要】现有的价值理论是根据输入确定输出的线性价值理论,不利于纳税意识的形成,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将积极作用看作是价值的本质而将凝结的劳动量看作是价值的量度之一,很容易实现从线性价值理论到非线性价值理论的过渡,并得到非线性经济学雏形,还可使价值理论突破经济学的学科界限,得出广义价值规律。根据非线性价值理论的前提和质量的特点很容易得到“质量的本质是相对价值”的结论。指出了相对价值在效果方面的规律性是质量监督原理和质量规律。为实行按效分配和有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以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并存的制度,结束国际上的“冷战”局面找到了新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积极作用,非线性价值理论,广义价值规律,质量规律,非线性经济学 

 
分类号F273.2;F406 

 
在生产过程中,输入生产资料和劳动,输出产品。社会必要劳动量仍然属于劳动的范畴也就是生产过程中的要素。认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就限定了价值量的确定方法是根据生产过程中实际输入的价值总量来衡量生产过程输出(产出)的价值量。认为输出的价值量就是输入的价值量必须以“生产过程中没有价值创生”为前提。但实际情况是,劳动力价值与生产资料价值的组合一般不是线性组合。可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损耗(如,工业生产中不可避免的非零报废率,种植和畜牧饲养生产中的非零减产率和死亡率,等)以正值计入“社会必要劳动量”之中。然而,如果将价值组合所产生的效用的非线性增长以零值计入“社会必要劳动量“之中,就是为迎合一种理论而不顾客观现实的行为,违背了科学精神。会造成“效用的非线性增量越多,商品的价值不 变”的不合理局面。另外,认为过程的输出价值量等于过程的输入价值量也没有给予应纳税以合法的来源和地位。认为过程的输出等于(或以相对固定的比例始终略高于)输入的价值量就承认了输出价值与输入价值之间的关系是线性关系(即承认了价值组合是线性组合)。认为生产过程的输入价值量的组合是线性组合也就是认为价值组合是机械组合。故,现有的经济理论属于线性经济学(或机械经济学)的范畴。 

线性经济学认为生态环境未凝结人类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任何价值,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没有价值的事物,没有意义。这显然不利于形成生态环境有积极作用的观念和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线性经济学看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并不等于提高输出的价值(这是线性经济学的价值观决定的,当大家都以大致相同的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时,这也是现实情况)。线性经济学不把生产管理工作当作劳动也不认为管理能创造价值。决定了线性经济学不利于人们形成“加强质量管理”的现代观念。线性经济学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会降低利润率。但历史证明,利润率降低的幅度远低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幅度。因此,线性经济学既不符合现实又不利于自觉地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自动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 

一、价值的质 

翻开任何一本词典,都可在“价值“词条下找到价值的两条释义:①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②积极作用。我们分别用它们来分析零散晶体管组成集成电路的过程。根据释义①可知,集成电路的价值等于零散晶体管的价值与组合它们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代数和。根据释义②可知,由于集成电路的效用大于零散晶体管的效用,因此输出的价值大于输入的价值。因为生产是自动化的,只须花费很少的劳动量(人工)就能完成晶体管的集合,并增生出较多的效用(晶体管集合会衍生出卓越的、是零散晶体管所没有的功能)。组合增生的效

用的价值大大超过了这次组合所凝结进去的劳动量(的价值)。可见,同样的生产过程,用释义①衡量得到了1+1=2的结论,而用释义②衡量却得到了1+1>2的结论。同一概念的两条释义之间有矛盾,会引起思维混乱,是人类不欢迎的。避免思维混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之一,本文也有这种义务。劳动量与劳动量之间的组合是线性组合,而效用与效用之间的组合一般是非线性组合。价值的劳动本质论决定线性价值理论,进而导致线性经济学的诞生。价值的效用本质论决定非线性价值理论,进而导致非线性经济学的诞生。利用后一组概念可消除前述矛盾且与目前的社会实际更相符。本文认为价值的本质是积极作用.

二、价值的量 

给体操运动员完成的表演动作打分,实际上是裁判将审美观量化在一组体操动作上。对同一个人的一次表演,不同裁判的评分不同就是他们的审美观及其量化值有差异。本身不可计量的事物经过量化后变得可以计量了的例子很多。满意度指数就是将本身不可计量的“满意“量化而成的可计量概念。对价值的认识和看法就是价值观,价值观(或效用)可用多种形式量化。工商业者购进一批货,首先要看这批货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是经济价值,且已被量化,可用金额计量。再根据计划中的最低经济效益值计算出原料的最高价格。这种最高价格就是“可接受价格”。最终消费者的社会平均可接受价格就是单位商品的以货币面额计的价值量。可见,效用的量化是通过计算效用的经济效果实现的。资本论认为价值必然转化为生产价格,按照价值交换就是按照生产价格交换。这就是说,线性经济学已经承认了单位商品的实用价值量就是可接受价格的社会平均值。因为,实际交换肯定是按可接受价格进行的,承认了交换是按生产价格进行,就承认了生产价格是可接受价格的社会平均值。承认了价值量转化成了生产价格和交换按生产价格进行就承认了可接受价格的社会平均值是一种价值量。

承认“价值量一种社会平均可接受价格”是否否认“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量”呢?回答这个问题要看人们确定可接受价格的习惯。辩证地看,在人类社会中,这方面的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复杂劳动所占的比例不高的年代里,可接受价格(即交换价格或生产价格)基本上是以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确定的,社会经济也是以线性经济为主。在复杂劳动所占的比例较高的今天,可接受价格的确定方式逐渐转变成了以效用为主要因素。决定交换价格确定方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买方和卖方的力量比。如果买方处于强势地位而卖方处于弱势地位,则倾向于以输入的劳动量确定交换价格。如果买方处于弱势地位而卖方处于强势地位,则倾向于以输出的经济效果为依据确定交换价格。到了价格消亡、接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一人生产的物品为人人所用,人人生产的物品为一人所用,因此交换仍然存在(不过是不计价的交换),但交换的依据不再是价值而是质量(即质量符合要求就要,质量不合要求的就处理)。到那时人们考虑价值,但一般不去准确地确定价值量了。现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已经转化成了生产价格规律[1]。可是,现在是按生产价格交换的而每种商品的生产价格平均值都高于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这也是线性价值理论给我们表达价值规律带来的不便。 

三、商品价值规律 

市场竞争和追求公平的心理共同决定了一种自发的规则—市场监督原理:哪个行业的产出投入比(产出的价值/投入的价值)较高,追求公平的心理和竞争的需要会导致有更多的投资者在哪个行业投资,致使该行业的行情逐渐变坏(竞争更激烈,供过于求,价格下降),最终使该行业的产出投入比趋近于社会平均的产出投入比;在产出投入比低于社会平均值的行业中有较多的业主将资金转向其它行业,该行业的产出投入比会因供不应求而上升。这好比有一个超人的组织监督着市场、维护着公平,不让某个行业长期占太多的便宜(或吃太多的亏)价格可接受是交换发生的前提,因此实际交换价格都是可接受价格。若将最后一次交换价格的社会平均值作为价值,实际交换价格就一定主要分布在离价值不远的范围内。价值量的确定方法和市场监督原理决定了任何交换的价格都必须受到价值的制约。一是交换价格与价值偏离很多的事件出现的概率很小(且偏离值越大概率越小),二是长期交换的平均结果趋于等价交换,从而保证了价值规律在任何时候都不转化成生产价格规律。非线性经济学中商品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为:商品的价值是它的积极作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等于它的最后一次交换的可接受价格的社会统计平均值,商品交换都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等价交换原则是市场监督原理的必然结果,这表明价值规律是市场监督原理的一种表现形式。 

供过于求,价格为什么要降低呢?供需平衡被破坏对价格的影响属于行情影响价格的范畴供过于求就是供方处于不利地位而需方处于有利地位的状态,供方便以降低价格的方式增加需求量从而确保销售速度在效益允许的最低速度之上(如果是亏本降价则是确保降价造成的损失小于滞销及丢失市场的损失)。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供方就会以谋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地而尽量抬高价格。在确定价格方面,供方处于较主动的地位。主动调整价格的供方是根据销售速度判断是否供过于求的,然后为保持一个合理的销售速度而调整价格。根据价格的涨落判断供求状况,然后依据供求状况调整价格,显然是一个循环怪圈。反应和行为滞后(或局外人士或虽在局内但其品牌的供需平衡未受冲击的组织)才是依据市场价格的涨落了解供求状况的。当整体供过于求时,价格整体降低,商品的最后一次交换价格的社会统计平均值也会降低,价值量也就减少(降低)了。因此,对于整体供过于应求而言,价格也不会涨至价值以上。只有局部供需平衡破坏了,才会出现线性价值理论预言的行情引起价格偏离价值的情况。非商品产品和自然资源的价值是参照同类商品和/或根据其效用确定价值量 

四、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 

“剩余价值”是个沿用名词,实际上它是一种“毛余”(或“毛剩”或“毛利”)。只有扣除了应纳税金、尽义务地或自觉地用于公益事业的费用和管理者的合法工资之后才是“剩余“的价值。剩余价值(即“毛余“)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价值输出输入之差,它有三个来源:一是人力的超值利用,即由被迫延长劳动时间或提高劳动强度产生的;二是价值的非线性组合产生的非线性价值增长;三是对自然力的利用或使自然属性发挥作用。图1画出了三种投入-产出关系。曲线1是价值投入与价值产出相等的假想关系,也是线性经济学中投入的总价值(其中包括剩余劳动投入)与产出的总价值之间的关系。曲线2是假定没有非线性价值增量的情况下,资本投入与价值产出之间的关系,即线性经济学中投入的资本与产出的价值之间的关系。曲线3是投入的总价值与产出的总值之间的实际关系。(f-d)和(e-c)都是线性剩余价值。(g-d)是非线性剩余价值,也是总投入b的总剩余价值。(e-c)÷a是资本投入量a的利润率,此时的(b-a)是剩余劳动的投入,(b-a)÷a=(e-c)÷a是线性利润率。(g-d)÷[b-(f-d)]也是一种利润率。 


“毛余”(即剩余价值)为线性剩余价值与非线性剩余价值之和。利润的来源也是:让更多的自然属性发挥效用;延长劳动日或者增加劳动强度;价值的非线性组合与增长。露天煤矿和科威特的采油公司等企业的利润来源中天然条件的利用因素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平均来说每个行业都是产出的生产总值高于输入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因此只有管理人员没有雇用工人的自动化工厂的利润不是别的企业分配给它的而是来源于价值的非线性组合和增长。中世纪的手工作坊的利润主要来自延长劳动日和增加劳动强度。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曲线2的斜率不尽相同。

提高劳动生产率不等于提高劳动强度。在不提高劳动强度的前提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扩大价值的非线性增量(即提高非线性剩余价值率)。加强管理使生产过程科学化有序化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这也是管理工作的价值。理想的非线性剩余价值的上限一般不能达到。加强管理可以提高人力和自然力发挥作用的效率。就整体而言,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往往与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步,因此,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一般会降低线性剩余价值而增加非线性剩余价值,总利润率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设商品甲的价值为200元,成本为100元,但制造商不能独吞这100元的利润。这100元中纳税剩下的部分,必需由制造商、运输商、销售等相关部门瓜分。也可以说是被各相关部门瓜分之后,各部门再用于交税和积累。假设制造商生产商品甲剥削了20元的劳动力,按线性经济学的“输出的价值等于输入的价值“的价值量确定方法,商品甲的价值就只能是120元。那200元显然是商品甲的生产价格。由于各个行业都要纳税且剩余价值必须被其他相关部门瓜分,因此不论资本有机构成是高还是低,商品的生产价格都高于用线性价值理论确定的价值(以下简称线性价值)。对于不同商品而言,都有平均生产价格大于平均线性价值的关系。它使“统计平均按线性价值交换“成为不可能。平均来说,每种商品都必需给线性价格一定的价值补偿才能成为生产价格,这个“补偿“所需的价值从何而来呢?通俗地说,线性价值理论中,生产价格的形成必须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但“东墙”、“西墙“都需要补。“缺口”无法补。因此,说“依据生产价格交换是依据线性价值交换的一种形式“或说“线性价值靠行业间的价值转移而转化成了生产价格“就有诡辩之嫌。在交换的平均价格完全等于生产总投入价值的线性经济理论中,应纳税设有合法来源和地位,是鼓励人们抗税的,不利于纳税意识的形成。 

五、社会形态的发展趋势 

     现有的经济理论对资本循环周转过程、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等因素产生的后果有详细论述。本文只是补充现有理论有意忽略和尚未发现的情况。如果说资本循环是在封闭体系中发生的,则资本循环形态之一为: 

G-W<  …P…W′-G′-W″<   P″…W″′ 

但实际情况是资本的价值有一部分流出循环系统之外,即资本循环系统是个开放系统。含有剩余价值的资本G′不是全部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是有一部分用于向国家纳税,还有一部分用于民间公益事业(例如捐资办学、捐资建桥修路、建立各种救济和奖励基金等)和协助政府搞好社会保障。实际上W′>W″。随着劳动者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资本家用于公益事业的费用在剩价值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为社会免费服务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生产绝大部分实现了自动化,人们日常生活用品(或生活费用)大部分可在社会福利机构中免费领取,政府就可宣布价格消亡,从而实现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和平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可能途径。资本主义崩溃而首先实现社会主义,再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是另一可能的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尝试着将一些部门的经营权收归国有,而推行有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国家搞起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和“一国两制“,就是相信以上两条途径都有可行性的结果和表现。将一部分剩余价值用于社会公益事业,是对资本主义积累的本质和生产目的的局域否定,属于资本主义逐步自我扬弃的范畴。一旦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那时大部分剩余价值用于纳税和向社会捐赠),资本主义社会就和平消亡了。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价格消亡了,等价交换规律消亡了,但价值没有消亡。价值的货币形态被价值的质量形态取代了。 

不难看出,非线性经济学可使资本主义社会相信实现共产主义也是自己的目标和必然趋势既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着共同的目标,“冷战“就是没有必要的。 

六、行为价值理论 

根据劳动量确定商品的价值而根据积极作用确定非商品的价值,是使用双重标准。“不是商品的事物没有价值。“[2]的观点不支持根据积极作用确定价值。前者不公平且会引起思维混乱,后者不符合客观现实(现实是人类的合法行为都应是有价值的行为,而人类活动中除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外还有其他重要活动,一切被人类有效利用的事物都是有价值的)。恢复根据积极作用衡量价值的本质,价值理论就不仅仅是在经济学的范围之内。就是说,线性价值理论属于经济学的范畴,而非线价值理论注定要突破经济学的学科界限。可将价值理论分为实物价值理论和行为价值理论两大类别。前者研究自然资源和人工制品的价值规律,后者研究人类行为的价值规律。价值理论既已突破了经济学范畴的束缚,就可以自成体系而形成价值学。限于篇幅,本文不能平衡地介绍价值学的各个分支。 

1、以求知、求能和创新的价值定位为例说明行为价值的确定方式 

求知的正常效用是满足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并为求能和创新作铺垫。如果在某个国家极易凭所获得的知识而得到直接好处,在这个国家求知的价值就会退化为“为单纯追求知识而实现自我满足“。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求知活动也会以创新为主体。但是,在到达那个时期的同时,就会用“创新“一词代替“求知”一词。从过去的历史看,求知的主体内容是获取知识。求知的价值是获取知识以便满足求知欲和作他用。求能的效用是发展和完善自我以便更好地求知和创新。求知是以接收和贮存信息为主。求能是以改造自身(特别是大脑和身体器官的功能)为主。人的能力是人在社会活中最有用的东西。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反过来可以驾驭知识。一个人有了很多知识而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他的知识仅便于用来为自己谋利而不能对社会有较大的贡献。就是说,知识必须通过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发挥它的应有的社会价值。能力特强而知识不足,可以利用纸本载体和电子载体贮存的知识很快补上,知识丰富但缺乏能力却很难矫正和补上(即知识和能力二者不是平等和对称的)。在道德水平相同的前提下,注重求能的人会比注重求知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大。所以,我们可以说“求能的价值高于求知的价值。“知和求能是为了创新,但不能说创新的总目的是为了求知。这是创新比求知的层次高决定的。为人民服务是最高层次的动机,而创新是为人类服务(为人类做贡献)的最好技术方式。所以,创新欲[3]也是最高层次的动机。创新的特点是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旧有而创造新有,因此是发展和完善社会和自然(即改造世界)。从改造自身到改造世界无疑是层次的上升理论和实践同时表明,创新行为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单纯追求知识或能力所产生的要大。所以,创新的价值定位要比求能的价值定位高一个层次。创新既需要知识又需要能力,因此可在实际创新活动或模拟的创新活动中求能和求知。既然求知、求能和创新的价值定位的层次不同,且是层次递进而又相交的关系,那么求知欲、求能欲和创新欲三者之间也就是层次递进而内涵相交的关系,它们组成一个塔形结构。即使求知欲中包含求能欲和创新欲也应该将它们分离出来(或阐明这种求知欲的结构和组成),即建立求能欲概念和创新欲概念是必要的。可见,行为的价值主要是根据行为的社会效益和直接、间接的经济效果来定性衡量的。 

2、广义价值规律 

非线性价值理论的基本前提决定了商品和非商品的实物及行为在价值的本质方面没有差别,只是在价值量的确定方法上有差别。商品的价值量可以较准确的统计出来。非商品(特别是行为事物)的价值量难以准确计算,一般只能粗略地划分为几个等级,也难以用金额表示。行为价值的确定方式是先鉴定、评估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然后以价值与贡献正相关的方式确定价值。既然不同类型的价值有相同的“本质“那么就应该存在普遍适用的价值规律。 

价值高的商品价格高,价值低的商品价格低,买卖成交后高价值商品的制造者得到高回报,低价值商品的制造者得到低回报。对于非商品而言,也是价值越高回报越多,价值越低回报越少。例如:美国注重高价值的创造教育,所以美国学生创新意识较强,国家的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中国习惯于低价值的填鸭式灌输知识,因此中国学生特别会考试,但缺乏创造性;秦二世沉溺于低价值的行为,很快就使秦朝灭亡了;毛泽东注重克服旧社会的矛盾的一系列高价值活动,所以最终打败了曾不可一世的蒋介石;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高价值的“计划经济与市场并存“的改革,避免了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类似的悲剧在中国重演;以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代表“为指导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广义价值规律的大意是:事物的价值就是事物的能被实现的积极作用,各种资源(包括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各种社会力量)都按行为价值配置。通俗地说,是“按效回报“或“以效论报“规律。自然和社会对价值创造者的回报是根据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即所作的贡献)的大小来进行的。行为价值创造者得到回报的过程往往就是行为价值的实现过程。等价交换规律和以质论价规律包含在按价值回报的规律之中(因为商品的价值和质量也是人的行为的产物)。

行为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之后,行为价值就转变成了对社会(或他人)的贡献(也是价值输出为成果和功绩)。所以,社会自发地和人们自觉地以价值论回报也是以贡献论回报,属于“论功行赏“的范畴。与价值的效用本质论推崇资源按效配置(按效分配)对应的是,价值的劳动本质论推崇按劳分配。行为价值的重要决定因素是知识、智力和和技术资源。所以,知识经济是广义价值规律的必然结果。 

不排除在落后的年代(或社会)里,资源配置(或分配)中按权力配置的成份较多。那时“按劳分配“是人们的一种愿望。现在,已进入了“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之间的过渡时期—“按效分配“时期。投入相等的劳动量但产生的效果不同,若仍按投入的劳动量分配,会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得出了价值的本质和规律之后,就可方便地论述质量这种重要的价值形态了。  

七、质量规律 

1、质量的本质 

只要价值的本质是效用,就没有必要区分价值和使用价值。说“质量是使用价值“就是说“质量是价值“。“以质论价“已是不容置疑的经济活动规则。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是价值和价值观。所以,“以质论价“表明质量属于价值或价值观的范畴。质量应是社会中的物质性存。故质量应属于价值的范畴,但质量不会等同于价值。以上只是表观地分析,我们再作些严密的分析。 

质量是以满足合理要求为目标和动机的一组固有特性和功能,也是以合理要求为参照的固有特性和功能。无论是对质量的个别需方要求还是对质量的社会一般要求,都是指对功能和效用以及它们的适用性的要求。其本质是对价值的要求。质量达到了要求也就是产品或服务或工作(或行为)达到了特定的价值水平。所以可大胆地认定质量属于价值的范畴。存在高质量低价值的产品(如缝衣针)和低质量高价值的产品(如不纯的黄金)。不同产品的价值可以比较但质量不能比较。对于同类产品而言,质量水平高价值就高。质量好的产品相对于同类产品有较高的价值即使是同类产品,质量与价值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在标准要求附近,质量水平均匀变化会引起价值突变,如有害物质含量刚刚超标的产品价值曝跌)。这都有表明,价值不是质量的准确反映,质量也不是价值的准确反映(即质量与价值有关,但不是完全等同于价值),质量是相对价值。我们可以这样定义质量的“质“和“量“:质量是以合理要求为参照的一组固有特性和功能,属于相对价值;通常用“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来衡量质量水平的高低。 

2、质量规律的表述 

引起产品质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有二:选用的原料的功能特性差异;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差异导致的价值组合和增长的差异(现有生产管理理论认为是人机、料、法、环五因素)。质量不仅具有直接的相对价值,而且可衍生出一些卓越的功能效用。长期质量稳定和持续的质量改进可增生的功能有:使消费者放心;满足消费者的虚荣心;使消费者之间产生同感效应(即质量意识共鸣)从而享受同感的愉悦;使生产或经销组织形成很好的信誉;使消费者产生忠诚的情感。一个品牌的产品具有上述功能就形成了名牌产品,名牌产品在价格和市场占有率两方面都占有优势。 

质量不好或长期质量不稳定的产品与质量好质量稳定的产品有一些相反的功能,如让消费者提心吊胆,使消费者抱怨甚至反叛等。长期质量不稳定和质量不好的产品在价格和市场占有率两方面都占劣势,使生产和经销它的企业在各方面产生萎缩,最终难以维持生命。质量好效益好生命力强,质量不好效益不好生命力弱,是自发的关联,好像有超人在实行质量监督。这就是质量监督原理,它属于一种宏观质量效应,属于市场监督原理的范畴:市场自发地保优惩劣不断导致优胜劣汰,从而不断调整资源的配置达到新的平衡。加强质量管理与提高产品质量的工作正相关,提高产品质量具有增大非线剩余价值的微观效果和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效果。 

大家知道,生产关系也有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既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怎么会出现生产关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情况呢?这是因为,具体地说,生产关系并不完全是根据生产力水平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政府领导集团或行政管理人员感知生产力的现有状况和发展趋势,然后做出调整生产关系的决策。如果感知失实或决策失误就会导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情况。如果对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估计正确且做出了正确的超前决策,生产关系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感知生产力发展现状和趋势并做出调整生产关系的决策是政府管治人员的主要工作。所以,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两种极端情况都是由政府管治人员(特别是最高领导人)的工作质量决定的。他们的工作质量水平较高,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甚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工作质量水平低,生产关系必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管理工作者的职务升迁也是根据其工作质量而优胜劣汰的。工作能力和道德水平是工作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智贤为先“或“贤能为先“(采纳智力水平高的贤德之人的意见,推举他们为领头人)是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领导者的工作质量水平高,可使人民安居乐业,欢欣鼓舞,并产生拥戴、忠诚领导者的情感。领导者的工作质量水平低,可使人们食不果腹、流离失所、生无宁日,并产生抱怨(甚至反判)的情感。“得民心者得天下“指的是工作质量水平高的人俘获了民心,最终会受到拥护、得到回报。可见,实物质量监督原理对于工作质量也成立。可将质量监督原理进一步扩充为质量规律:质量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需要决定的相对价值,它不仅影响交换价格而且影响交换量,具有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功能和保优惩劣、优胜劣汰的效果,决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程度。以质论价显然是以价值论回报的一种形式。 

尽管质量规律比价值规律的内涵丰富得多,但质量规律比价值规律“脆弱”一些。质量规律一般只能在正常经济秩序和稳定的政治秩序下发挥很好的作用。不法分子可以短暂地逃避(甚至破坏)质量规律。例如,非常隐蔽地通过粗制滥造和偷税而大大降低成本然后以低价倾销。这种过程可以遵从质量规律中“以质论价“的原则,但在未受到惩罚前不服从“优胜劣汰“和“保优惩劣“的规律。以次充好、假冒名牌而短期得逞,会践踏等价交换、以质论价、以价值论回报的规律。所以,政府的宏观调控或监管(维护质量规律或给质量规律发挥效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必要的。实际上,政府的宏观调控(监管)是促使质量规律形成和加强人为因素(第二大因素)的作用,市场监督原理是质量规律中的自发控制因素(第一大因素)。市场监督原理就是市场资源配置的自我调节功能。将市场监督原理中的“自发调节“内涵扩充为“自发调节加政府调控“,市场监督原理就可扩充为“监督市场原理“(即自发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导致好的秩序、合理的资源配置,以及保优惩劣、优胜劣汰的效果)。不难看出,朱兰博士所说的“质量大堤“不是质量本身而是质量规律。保护和加固“质量大堤“就是给质量规律发挥效用创造良好的环境,自觉维护质量规律。 

参考文献 

[1]刘国光,桂世镛,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 

[2]徐禾,等.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0. 

[3]涂润生.论建立求能欲概念和创新欲概念的必要性[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22(1),71-76. 

 

 

 

Quality Law and Non-linear Value Theory 

Tu  Runsheng 

 

(Agency  of  Products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of  Huanggang  City,Hubei438000) 

Abstract 

Now available value theory is  the  linear  value  theory  that  theexport  determined  by  the  import  .It  unfavorable  to  taxpayer  forming  the  paying  taxes  consciousness  and cant satisfy the needs of the modern economy development.By regarding  positive  action  as  the 

essence  of  value  and  regarding  the  amount  of  labor  as  one  of  measure  of  value,transition  form  linear  value  theory  to  non-linear  value  theory  can  be  easily realizable.The non-linear economics can can be obtained in an embryonic form,canmake  value  theory  break 

through  the  course  demarcation  line  of  economics ,and  a  generalized  value  law  can  be  obtained.According to the  premise  of  non-linear  valu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quality, the  conclusion of  “the  essence  of  quality  is  relative  value can  easily Obtained. Quality supervision principle and quality  law   are  summarized  .The  new  theoretical  basis  for  which  people  put  into  effect  

the  system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effectiveness,the market  economy Having  state  intervention,market  economy  and  planned 

 economy  exist  simultaneously and  finish cold  war are tried to find.

 

Key  words: Positive  action, Non-linear  value  theory, Generalized  law of value, Quality  law. Non-linear  economics. 

 



[1]涂润生(1959),男,黄冈市质检所工程师。主要研究管理科学和理论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