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衍淮教授和李憲之教授
葉
文
欽
氣 象 學 會 秘 書 處
2004年11公布于潜科学网站
一、引
言
打響「絲綢之路」並自認「我已與中國結了婚」的大探險家:斯文
赫定(Sven Hedin:1865-1952),在花甲之年自以為完成他的總結報告「我的探險生涯」,沒想到第二年(1926)又來到中國,取得南京政府的同意,組織率領一個由中國科學家(由北大教務長徐炳昶教授擔任團長)和瑞典、德國、丹麥等國科學家共組「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這也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第一個平等互惠的科學合作,後來證明影響是深遠的。
二、參與西北科學考察團工作
當時這歷時八年的科學考察探險活動,後來出版了55卷的科學考察報告,斯文
赫定更在七十七歲高齡再度完成50萬字的「亞洲腹地探險八年:1927-1935」的報告。這次考察主要是由德國航空公司所贊助,由於德航急欲開闢遠東航線,有關氣象方面的觀測考察就由德國的赫德博士(Dr.
W. Haude)負責。民國十六(1927)年的春天,北京大學的馬協謙、崔鶴峰、劉衍淮和李憲之四位同學,被錄取參加這中外合作的「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要到蒙古和新疆一帶從事氣象觀測任務。五月初報到出發前,他們四人曾先到北京泡子河「中央觀象台」參觀見學,常福元台長特贈送每人蔣丙然著的「理論氣象學」及王應偉譯作「氣象儀器學」各一冊,接著他們就跟隨考察團一起進入蒙古、寧夏、甘肅、青海和新疆一帶,邊建站並展開氣象和水文的觀測、記錄和研究工作。
這四位同學最後只劉、李二人尚在考察團工作,經過辛苦工作之後,在新疆所設的氣象台也已由新疆省政府所接辦,他們僅偶予技術指導而已。民國十八(1929)年因東北張學良和蘇聯為中東鐵路發生了戰爭,欲由新疆經西伯利亞中長及平瀋鐵路返北平,再回北大復學已不可能。經商議決定:「不能東歸,我們往西走到德國去念書,以後一樣可以回到北平。」因新疆情況特殊,他們由新疆外交署辦妥去德國留學護照及經蘇聯的簽證,民國十九(1930)年的三月三日,他們帶著考察團所發回北平的路費及三年來累存的薪資,離開迪化(現改稱烏魯木齊)經塔城、莫斯科、及波蘭等國,於四月十九日抵達德國首都柏林,三天後在赫德博士的協助下,他們與氣象研究所所長及重要的教授們見面,並完成柏林大學的註冊及選課手續,經過一翻苦讀之後(1934)兩人都得到了氣象博士學位。
民國二十三(1934)年劉衍淮因唸書期間由國內大學提供獎學金需先返國,應聘為國立北平師範大學教授,並在清華大學地學系兼氣象課程及代管氣象觀測台;博士後研究的李憲之於兩年後(1936)回到北平就清華大學教授之職,從此展開他們倆一生對國家社會的奉獻。事實也證明他們參加這次西北科學考察活動,對我國未來氣象事業特別是人才培育有極為深遠的影響,均是我國氣象科學研究和氣象教育事業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三、為空軍訓練氣象人才
依氣象界老前輩先進蔣丙然先生(本學會創會會長,在台復會第一屆理事長)之回顧:「我國實際自營之氣象事業,當自民國元(1912)年蔡元培先生長教育部,設立『中央觀象台』是年十二月蔣丙然博士由歐返國受邀籌備,至民國二年七月始克成立氣象科展開觀測工作開始。」民國十七(1928)年國立中央研究院在南京北極閣成立「氣象研究所」,由竺可楨先生(哈佛大學氣象博士)任所長;民國十八(1929)年國民政府為發展空軍,在南京中央軍官學校內設「航空班」,選拔軍校五、六期畢業生予以飛行訓練(以後追認為航校一期),當時軍事委員會航空署即在南京設「航空測候所」由陳嘉棪先生任所長,這就是目前「空軍氣象聯隊」的最前身。
劉衍淮在德國求學期間就曾分別到:高空氣象台、飛行氣象台實習,並到野外參觀德軍砲兵氣象單位作業。他並將心得撰文「歐美軍用氣象事業及我國應有之準備」,寄回上海商務印書館「東方雜誌」發表,建議政府應:(一)從速訓練氣象人才;(二)成立航空氣象台;(三)組織氣象部隊,包括設立活動氣象台、風箏台、探空台等;(四)擴充並劃一一般氣象事業與軍方密切合作。民國二十三(1934)年七月劉衍淮以「中國東南沿海天氣與氣候之研究」論文獲博士學位,八月就應北平師範大學電召返國出任地理系教授,又在清華大學地學系兼授氣象學並代管氣象台。
民國二十一年九月一日空軍為擴大飛行員訓練,另在浙江杭州的筧橋設立「中央航空學校」,當時就有氣象台之設立,首任台長由通信人員胡信先生兼。由於飛行人員必須瞭解氣象,民國二十五(1936)年筧橋航校欲敦聘高級氣象專業人員前來授課,「航空委員會」乃委託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竺所長代尋人選,經竺可楨的推薦,民國二十五年十月劉衍淮以博士及教授雙重資格,航空委員會任命為簡任技正教官授中校官階,應聘到航校擔任「航空氣象學」教官並兼航校氣象台台長。劉衍淮到航校最先教飛行第五、六期學生的航空氣象,抗戰爆發航校搬遷到昆明之後又從第七期教到十二期。劉衍淮進入航校當時的教育長王叔銘也是中校,到民國四十九(1960)年七月一日奉准退役,劉衍淮教授服務空軍近24年,總共晉升一級為上校氣象訓練班班主任,這時王叔銘已晉升到空軍一級上將擔任過空軍總司令、參謀總長,他們都是山東老鄉私交甚篤。
我國氣象事業真正的發展,除中央觀象台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的設立有關外,與對日抗戰全面爆發的關係密切。由於航空必須要有氣象支援保障工作,民國二十六(1937)年日本軍閥發動「七七事變」,八月初中央航校忍辱負重急速西遷,隔年改名為「空軍軍官學校」,飛行高級班設在昆明巫家壩機場,由於航空氣象人員大量的需求,經籌劃民國二十八(1939)年十二月一日航空委員會「測候訓練班」奉命成立於空軍官校內,劉衍淮博士以官校氣象台台長兼訓練班班長(後改稱班主任),第一期收訓停飛學生,第二期即開始對外招生,從此空軍就有自己培訓的氣象人員,而其成立比當時中央大學(民國三十三年,系主任:黃廈千)和清華大學(民國三十五年,系主任:李憲之)的獨立成立「氣象系」還早。訓練到第五期之後,民國三十三(1944)年遷到成都鳳凰山更名:「空軍氣象訓練班」,並一度獨立直屬「空軍訓練司令部」。
當時班內教職員多由空軍官校現職人員兼任,專職不多,劉衍淮班長特另聘西南聯合大學(由北大、清華和南開大學暫時合併成立於昆明)教授李憲之和趙九章兩人來班兼教。在空軍成立測候(氣象)訓練班之前,民間最早有:中央觀象台、青島觀象台、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都有辦班訓練氣象人員;大學方面有: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前身,大陸後改為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現改為青島海洋大學)等,在地學系內設有氣象組或物理系內設有天文氣象組。因日本侵華抗戰軍興,初期軍中大批氣象人才的需求就來自這些單位和學校的畢業生,後來他們對軍中氣象及來台後的氣象教育及作業影響很大,其中代表性人物如:朱文榮、陸鴻圖、魏元恆、萬寶康、亢玉瑾、胡三奇、徐應璟、殷來朝、戚啟勳、楊則久、斯傑…等等。
到民國三十八(1949)年氣象班在大陸一共訓練到第十期,大陸變色後空軍絕大部份的人員和裝備都轉進台灣,氣象訓練班在岡山復班後,分別在空軍官校和通校內繼續訓練軍中氣象人員,劉衍淮一直是班主任,到民國四十九年正好教到正科班十五期,當年七月一日以上校官階限年退伍為止,服務空軍近二十四年。民國七十一(1982)年八月空軍出版的「氣象預報與分析」季刊,特別為「劉衍淮博士七秩晉五華誕」出專刊,劉班主任特親撰「我服膺氣象學五十五年:1927~1982」一文,對其在西北科學考察的工作、德國求學、空軍和師範的教學等記述甚詳,文中也多次提到一直留在大陸從事教育的李憲之君。
四、一生在大學作育英才
比劉衍淮晚兩年回國的李憲之,當時有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浙江大學(竺可楨兼校長)、清華大學三個單位都歡迎他,因清華先電邀,李憲之決定回北平就清華大學教職。清華大學地學系氣象學課程最早是民國十八(1929)年由黃廈千開設,民國二十三(1934)年劉衍淮回北平師大曾兼過課,隔年由涂長望負責並設立氣象組。民國二十五(1936)年涂長望回南京氣象研究所,劉衍淮也南下杭州到航校成為「軍人」,李憲之正好回國接替工作。但很快中、日局勢惡化抗戰爆發,全民大內遷,民國二十六(1937)年北方三校先遷往湖南,成為長沙臨時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的氣象組,接著再西南遷到昆明改為「西南聯合大學」的氣象組。抗戰勝利後李憲之路經四川成都鳳凰山見老朋友劉衍淮,此時因各單位需復員交通安排不易,李憲之先在空軍氣象班教授七期同學當時才興起的「熱帶氣象」三個月,之後由劉衍淮安排他們一家搭機返北平,民國三十五(1946)年清華大學成立氣象學系,由李憲之擔任首任的系主任。最早在清華授氣象課的黃廈千教授,則於民國三十(1941)年出任在重慶新成立的「中央氣象局」首任局長,黃廈千後來將局長交給呂炯,民國三十三(1944)年亦到在重慶的中央大學氣象系出任首任系主任,民國七十七(1988)年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的王崇岳教授在氣象學會捐了一筆基金,特設立「黃廈千博士學術論文獎」,每年由學會主動評選年度最佳論文的第一作者,在會員(代表)大會上公開頒獎表揚。
民國三十八(1949)年大陸變色,因為北平是「和平解放」的,可以預期地很多教授還是要留在學校處理教務,只有少數像胡適、…等由政府接出,如北大的傅斯年轉到台大擔任校長,也為台大帶來北大的校風。1952(民國四十一)年大陸的高等院校系所進行調整,因為清華物理系要到北大,氣象系有不少課程是物理系的教授擔任,氣象系只好也調整到北大成為物理系的氣象專業,1959(民國四十八)年再擴大為地球物理系,分五個專業:固體地球物理、大氣物理、天氣動力、空間物理、天體物理。李憲之教授到北大之後也將系務交給他的學生,由美國回來的謝義炳博士,自己專任教職。他原希望能增設海洋專業以完成這一科學體系,可能因北京距海洋較遠並沒有實現。
來台灣擔任過空軍氣象聯隊副聯隊長、空軍氣象訓練班班主任、空軍軍官學校副教育長、本會常務監事,原就讀於青島山東大學的萬寶康教授,他們同學在民國二十六(1937)年七月初來到南京北極閣(氣象研究所)和紫金山天文台實習,不料「七七抗戰」隨即爆發,北歸不得只好輾轉南下先借讀於長沙臨時大學,最後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大,也成為清華大學的校友(其他同學如王華文等則到重慶成了中央大學的校友)。在萬教授的「八十回憶錄」中提到:「我們地質地理氣象學系就是清華的地學系。…氣象組祇有教授李憲之先生和助教劉好治先生,李先生在這一年內共開:氣象學、氣象觀測、天氣預報、理論氣象、海洋氣象和航空氣象等六門課程。…尤其最吃力的理論氣象一課,李先生用的是德文Koschmeider:Dynamiche
Meteorologie原本,雖然李先生把一本原本排在圖書館供大家參閱,實際很少有人過問。每次理論氣象下課後,我都要詳閱原本來修正筆記,是最感困難的一件事。幸虧我有兩年德文的底子,雖然不好還可以應付。…」民國二十七(1938)年八月十日學期一結束,西南聯大第一屆算是畢業了。「…由於李憲之先生的安排,氣象組同學到巫家壩空軍官校氣象台和太華山昆明測候所去參觀。並安排畢業班的同學個別到這兩處實習。…」空軍官校氣象台當時是大後方最完備的氣象台,就在九月份實習的第二天,出乎意外劉衍淮台長突然通知(萬)去官校人事單位報到,並派到雲南蒙自去工作。萬教授回憶到:「我把整個事情發展的經過報告李憲之先生,並向他辭行,感謝他的鼓勵和提攜。於是我就這樣踏上征途,步入我在空軍中的漫長軍旅生涯。」萬教授後來由空軍官校以上校副教育長退伍,但續被聘為文職教授並在成功大學兼教。
民國八十八年八月下旬,作者在赴大陸進行「氣象學會尋根之旅」前,特別給萬教授去信,提到去青島要去拜訪他的山東大學同學王華文(彬華)教授,到了北京一定會去問候李憲之老教授。萬教授回信除要我代向他們問好外,並要影印發表在「清華校友通訊」上的一篇文章「六十年一覺黃梁夢」給李老師,讓老師知道別後數十年學生的變化和發展。大陸回來之後我再將所見及與李憲之老教授、他的母校及同學的照片寄給萬寶康教授,很快萬教授就回信說:「…然從此等照片中仍然引起不少六十餘年前之回憶,亦足以回味無窮也…」。
民國八十三(1994)年十月上旬,台灣的氣象界首度由陳泰然理事長率團赴大陸從事兩岸交流,六日上午代表團受到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劉式達系主任和陳受鈞教授的邀請,前去北大參訪,當得知也會邀請李憲之老師出席,空軍氣象訓練班畢業的:吳宗堯(五期,被李教授教過)、王時鼎(九期)、…等校友,在陳受鈞等教授陪同下,特先來到李憲之老教授的家,接老師一起到北大參加地球物理系歡迎代表團的座談會及餐會,可以感受到這是高齡九十聲如洪鐘的李憲之老教授四十五年來,相當興奮愉快的一天。
在柏林讀書時,李憲之和劉衍淮他們結識不少後來對我國科技教育及業務很有貢獻的各方面的學者,單氣象方面有竺可楨、涂長望、呂炯、趙九章、…等。竺可楨是以氣象研究所所長和我國出席第五屆泛太平洋學術會議首席代表身份,會後到歐洲考察氣象時首次認識的,李憲之說:「因為劉衍淮德語較好,由他陪同遊覽參觀。」民國二十六(1937)年三月底至四月初,氣象學會在南京召開第十二屆年會,接著第三屆全國氣象會議亦在北極閣召開(見八十三年第三十五期第二號會刊照片),在這次會議決議籲請政府成立「中央氣象局」之建議。利用這次會議相見,竺可楨所長特別陪李憲之和劉衍淮兩人到中山陵。
呂炯後來接黃廈千擔任中央氣象局第二任局長,民國三十八(1949)年之後,中央氣象局只有少數人由主任秘書李鹿萍帶來台灣,當時他們只管理民航氣象的業務,以後中央氣象局精簡業務,航空氣象交給民航局,一般氣象業務由臺灣省氣象局負責,直到民國六十(1971)年七月一日中央氣象局再度恢復建制迄今,明(2001)年氣象局應慶祝其成立六十週年大慶。趙九章學成於民國二十七(1938)年也回到西南聯大,同時也在測候訓練班兼教,民國三十三(1944)年應中央研究院之邀,到重慶北碚代氣象研究所所長一職,至民國三十六年元月一日才正式真除。
熱愛氣象的竺可楨於民國二十五(1936)年四月七日,由行政院通過任命為浙江大學校長(仍兼氣象研究所所長),浙大校長多少人想當,但竺可楨就是不想接,當時的教育部長就明白告訴他,這是蔣委員長的意思,為此他還面見蔣先生,還提了三個條件,其中一條是「就任時間則以半為限」。當時全國沒有幾所大學,一定要竺可楨當校長是有原因的,除竺是浙江人之外,竺可楨在哈佛大學讀博士有一位好朋友宋子文,宋曾帶竺去見也在美國讀書的妹妹宋美齡(有照片為證),竺可楨返國之後先在幾所大學任教,中央研究院成立之際,蔡元培請他籌設氣象研究所並任所長,同時氣象學會的會務重心也從青島轉到南京,則會長一職非他莫屬。近年兩岸交流去過南京參訪過省、市合一的氣象作業單位就是原來的氣象研究所,它地址是北極閣二號,對面的一號就是宋子文的公館,西安事變送委員長返京的張學良就暫住在那裡,所以非要竺可楨接浙大校長是可以理解的。抗戰軍興,浙大和氣象研究所的內遷,可知竺可楨負了多大的責任,到民國三十六年元旦起才不再兼任氣象研究所所長一職,但仍保留所研究員的身份,隔年三月被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趙九章繼續擔任後來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不幸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不應有的待遇,而結束其一生,才61歲。涂長望回國之後也先後在清華、浙大和中大任教,葉篤正和謝義炳從西南聯大畢業,到浙大地學研究所(所長張其昀)成了涂長望碩士班的學生,涂長望後來也成為國民政府頭痛的「自由派學者」,共產黨新政權成立他就出任「軍委氣象局局長」,五年後大陸也恢復「中央氣象局」建制,涂長望在氣象作業單位的確作了很多事,包括「空軍氣象學院和南京氣象學院」的籌建,可說積勞成疾不幸在1962(民國五十一)年病逝享年才56歲,但如果他活過四年後的文化大革命爆發,又會受到怎樣的待遇呢?
由於不幸海峽兩岸因政治因素而分離,李憲之寫到:「在舊中國從事氣象工作的老年人中,還有兩位是我1927年就知道或一起工作的。前者是蔣丙然,1927年我讀過他寫的專業書,1937年同到南京開會,以後永未見面也沒有聯繫。後者是劉衍淮(已過世),他和我是兩次老同學,1927年以前北京大學和1930~1934年柏林大學;兩次老同事,1927~1930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和抗戰期間昆明空軍測候訓練班,幾十年的老朋友,70年代他還從美國來過信。他對中國的氣象事業,特別是對台灣省的氣象教育,有所奉獻。台灣新竹清華大學氣象系系主任亢玉瑾(亢可能過世),就是劉衍淮多年培養出來的專家。」因為清華大學原來在北平時就有氣象系,故李憲之想當然爾清華大學在台復校會有氣象系,亢玉瑾其實是清華大學李憲之教過的學生(劉衍淮也曾在清大兼教過),萬寶康其實是蔣丙然的學生,最後一年在西南聯大和亢玉瑾、鍾達三一起畢業,因抗戰爆發三人均進入空軍,抗戰勝利後都到美國受訓,萬和鍾在加州理工學院(CIT),亢玉瑾等一批人(共24人)在伊利諾的Chanute
AFB受訓(距伊利諾大學和芝加哥大學都很近),當時(1947)郭曉嵐、葉篤正和謝義炳則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美國他們這一批清華老校友曾見過面,並引見了鼎鼎大名的系主任C.
G. Rossby讓空軍的校友認識。返國後萬寶康等三人均分發到成都的空軍氣象訓練班當教官,後來也都到台灣。萬寶康後來接劉衍淮擔任班主任;鍾達三退伍後在東南亞從事民航氣象;亢玉瑾從空軍氣象聯隊副聯隊長退伍,進入台大地理系負責氣象組(地理組則由李鹿萍負責),台大大氣科學系獨立後亢玉瑾當系主任,他又當了四屆氣象學會的理事長,「大氣科學和PMR」期刊就是在他任內創辦的。而台大大氣科學系最初源頭又和民國三十五(1946)年十二月,蔣丙然老前輩從山東大學應邀來台大主持農學院的氣象課程有關,也許蔣老先生認為從台北回福州老家比較近吧,因為他在歐洲和華北待太久了,但誰又會預料到以後的變化呢?
五、影響與感想
民國八十八(1999)年九月二日作者因氣象學會創會七十五週年的「尋根之旅」來到北京,特別再拜訪了九十五高齡的李憲之教授,在教授家中尚獲得劉衍淮教授家屬的地址,回來之後立即將本會「劉衍淮博士獎學金」的經費收支和歷年得獎人資料,知會教授的家屬。今(八十九)年九月劉教授的長子劉元(和唐飛同學)、長女和大孫女返國,專程赴五指山國軍公墓祭拜他們的父親(祖父)。劉衍淮在空軍氣象班為正科班一共訓練到第十五期,另外還有很多其他班期,總數達千人以上。劉班主任服務空軍近24年,民國四十九(1960)年七月一日自軍中退伍,一個月後就應聘到臺灣省立師範大學(今國立師大),擔任史地系(後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所所長,再次重登杏壇作育英才,其師範教育的影響一定也和他在空軍一樣等量齊觀。氣象學會在台復會之後,劉衍淮膺選為第二和第九屆理事長及第十五~二十二屆常務監事。民國七十一(1982)年五月二十三日氣象學會第二十四屆會員大會,時任交通部長的連戰先生代表政府頒授「中華民國氣象獎章」給劉衍淮教授,以表彰劉博士在:「我國氣象人才之培育、氣象事業之發展、氣象學術水準及國際地位之提高」的貢獻,可惜也在當年劉衍淮教授就與世長辭,永眠五指山軍人公墓,享年七十四歲。在氣象學會和氣象聯隊均設置有「劉衍淮博士獎學金」,以基金孳息每年頒發給優秀的氣象學生(含進修)或氣象從業人員就讀大專院校之子女獎學金,其家屬和歷屆得獎人均深以為榮。劉衍淮籍隸山東平陰,先生是一位典型的文職軍官,但因一直擔任「班主任」,在官、通校時期必須輪任值星官,對負責喊口令有集合隊伍及隊形變化等活動時「深以為苦」。
民國八十九(2000)年六月下旬,大陸氣象學會曾慶存理事長率團來訪,他到每個單位參訪均以他的老師「謝義炳文集」和他老師的老師也是他的老師「李憲之的兩篇重要論文」,這兩篇我們氣象學會曾協助戚啟勳教授為國史館學術志撰寫「氣象學篇」,提到大陸曾評鑑1919~1949年間的學術成就,在「中國近代科學論著叢刊--氣象學」一書中,分天氣學、氣候學、大氣環流與動力氣象學三大類共選出二十五篇專著,李憲之入選的博士論文發表於1935年的「東亞寒潮侵襲的研究」和1936年的「颱風的研究」,就是曾理事長這次帶來作為交流的禮物,曾教授還特別向大家強調論文原創性結論的重要性。北大特別為他們最資深的教授祝賀九十五壽辰,葉篤正院士和溫克剛先生分別代表學術和作業界致詞指出:「李憲之教授對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特別是在培育人才方面做出了不可限量的貢獻。」李憲之調整到北大第一屆的畢業生就是以曾慶存他們這一班為代表,台大林和教授有高度的推崇,到現在對大陸氣象界還是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他在清華最後一屆的畢業生趙柏林,如果不是當年李老師的堅持和關懷,北大就會少一位院士級的學者,所以趙柏林教授特別以:
願灑汗水育英才,燭影蠟淚桃李開。歲月崢嶸路漫漫,天下風雲滿胸懷。
詩一首獻給老師祝壽。
劉衍淮和李憲之這兩位有著生死之交革命情感的好朋友,一生都沒當過官,一生只從事「培育英才」的工作,他們不但在教學上,為人以身作則更是成功,而且他們之間又有交叉性和滲透性,在他們的教育帶領下,以台灣為例除軍中、氣象局、民航局的作業界領導人,台大、中大和文大的氣象教育承傳人,連大陸的軍中氣象教育、民間大學及業務單位…都受到他倆的影響,我們這些後生晚輩都是他們的徒子徒孫。連在國外著名的:郭曉嵐(芝加哥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高仕功(猶他大學教授、蔡清彥政務委員的指導教授)也都是他們教育出來的。李憲之是河北趙縣人,在大陸「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擔任研究員的李曾中先生來信提及:「家父平平安安過了96歲生日,邁入97歲高齡,下一步是爭取活過百歲,再一步則爭取到125,這是家父的目標。」這位為人樂觀、精神開朗,至今尚有創作的學者,應該是參加「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碩果僅存的見證者,是我國氣象界的國寶和榮耀,我們衷心地祝福他老人家永遠健康快樂。
參考資料
詹宏志:我的探險生涯~導讀:「中亞腹地的踏勘者:斯文
赫定」,馬可波羅文化公司,民國八十九年出版。
蔣丙然:四十五年來我參加之中國觀象事業,中華民國氣象學會會刊第三十五期第二號P.1~8,民國八十三年三月出版。
劉衍淮:空軍氣象訓練班二十年史略,空軍氣象聯隊史蹟文獻,P.177~188,民國八十一年三月出版。
劉衍淮:我服膺氣象學五十五年(1927-1982),空軍氣象預報與分析第92期,P.1~6,民國七十一年八月出版。
劉昭民:我國現代氣象學的開山大師
~ 劉博士衍淮公小傳,空軍氣象預報與分析第92期,P.11~15,民國七十一年八月出版。
劉
元:追憶先父劉衍淮先生,中國的空軍第720期,P.20~21,民國八十九年五月出版。
李憲之:幾點回憶與聯想,「新中國氣象事業回憶錄」第三集,P.1~16,1995年出版。
陳詩聞:李憲之(1904~
),中國科學家傳略,P.1~6,2000年「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
萬寶康:萬寶康八十回憶錄,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出版。
曲克恭:空軍氣象部隊之成長與茁壯,空軍氣象預報與分析第77期,P.1~5,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出版。
卓文義:空軍軍官學校建校的光榮歷史與沿革,中國的空軍第712期,P.6~11,民國八十八年九月出版。
曹翼魯:祝賀李憲之九十五壽辰,「中國氣象報」,1999年10月2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