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先生论学者


2004,03,公布于潜科学网站

我认为做学问,大体有这么几个层次:

一、诵(学生)

二、注(老师)

三、编(以继承性模仿为主的学问家——大多数普通的学者)

四、创(有原创性发现主导的学问家——极少数杰出的学者)

 1、谁能发现具有科学意义的原创性的概念或原理或方法,就能进入第四个层次。如果该发现是基本的或重要的,哪怕它只是一个,但必须是真正具有原创性的一个,那也就算是进入了世界第一流学者的行列。

2、如能进一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科学体系,那就算得上是世界第一流学者中的佼佼者,可称之为大师或大家一级的人物。

3、如要想再进一步——使自己所创立的知识体系无懈可击,那就太难太难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几个人接近过这种程度。

各位可用第四个层次的1、2、3等级的这几条衡量一下自己或别人、国际与国内、高校院所内部与外部的一切可以衡量的科技成果,即刻便知:什么叫做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什么是诺贝尔奖的水平。有兴趣者,不妨列一个清单看一看。

 

再次重申:

首先,诺贝尔奖,不接受毛遂自荐。

其次,必须公开科学意义上的真知灼见。

第三,必须用规范的科学论文(英文)表达。

第四,注重真理的发现。

第五,注重国际范围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

第六,注重科技成果的实际影响或客观效果。

第七,真正的基础研究与重大发现,既不是急功近利的产物,也不是奖励诱惑的产物,反而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八,获奖者往往有广博的学识和精深的造诣。

 我认为:这第七条往往被忽略。内外源动力论者、高校院所内外氛围论者和国内外环境论者,为什么都常常会忽略这一重要因素呢?大家能猜一下其中的原由或奥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