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几个新问题的提出与概述


  饶晓峰

raofeng@pub.wx.jsinfo.net

2003,1月公布于潜科学网站( http://potentialscience.org )

第一,什么是认识?认识是属于相互作用的范围,认识与力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认识是属于本质性的作用,是属于信息的作用,是作用到事物的本质部份。

第二,如何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正确认识是缘自作用双方有同一性,缘自双方同种模式的相互识别。正确认识之前是错误认识,错误认识之错误起源就在于认识双方存在差异,然而有差异的矛盾经过斗争能走向同一,错误认识经过错误之间的相互斗争可以走向正确。

第三,为什么说人能够认识世界?机械唯物主义不能全盘否定,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但也有机械性。人的最原始的感性认识,是机械地复写所认识到的对象,是对所认识到的对象的真实反映。当然人的感性认识也不是绝对真理,人的感性认识不可以穷尽地认识到全部的客观世界,他总是认识到客观世界中与人有紧密关系的部份。然而对这所能认识到的部份,形成的认识是能够正确的,这就是说人的感性的相对真理是能够达到的。

第四,人的感性的相对真理能够达到,而且是很容易达到,只要人不带有任何感性的主观色彩去看外在世界,看到的图景总归是对所看到的外在之物的真实反映。当然外在世界经过了魔术般的伪装,人的感性的相对真理的达到,就不容易,就要经过反复的更为仔佃的观察,甚至要经过人的理性思考。

第五,为什么人感性的相对真理很容易达到?这主要是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之物,而且是自然之物的本质,人在与自然之物长期矛盾斗争的进化中,形成了与自然之物本质现象同一的认知模式,这就是人的可遗传的感性认识本能,这种本能使人脑仿佛有一个包罗万象的感性“理论”,任何事物现象中的比较本质的重要的现象部份都能为这感性的理论所识别,而不重要的枝节则被它过滤掉。

第六,处在生物进化主流线上的生命,其感性认识都是自然界中比较重要的主流的现象,都是主要的环境对象。不同的主流生命在认识方向上,认识路线上是相同的,只是认识的细致度,认识的幅度或广度不同。一般地越高等的生命,就看得广,但看不细微,而越低等的生命就看不广,但看得细微。位于进化支流线上的生命,主要与支流性的环境打交道,因此,感性认识所能认识到的都是支流性的现象,它们与主流生命的认识路线不同。

第七,人除了机械性外,还有主观能动性,于是人的认识除了有机械的反映性,还有主观的反映性。人的主观反映性主要表现在人对能够为其感性认知模式机械反映的自然界,还有进一步的认识选择性。表现在人能够将认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能加工出自然界不存在的现象来,也能加工出自然界存在但没被人观测到的现象。还表现在人能够比较不同现象的异同,从而以一种现象为参照系来评比另一种现象甚或评价自已。进一步人能够认识到各种同类现象的共性,从而抽象出关于这些同类现象的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来解释现象。人可以从规律出发,根据未知现象的蛛丝马迹,展现整个未知现象,或至少能展现未知现象的重要的特征部份。人还可以根据自已的审美意识或道德意识,来对自然界或社会中的现象进行改造,使之显得美或道德。

第八,人的感性认识能力已经相对的成熟,但理性的认识能力就不成熟,或者说不成形。人类科学现在还没处在统一的状态,人类还没发现能统一说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本质规律,因此更不存在一种可遗传的理性认识模式。由于没有统一的本质性的规律或它遗传形式——理性认知模式,因此人类不能象一眼就看出现象那样一眼就看出各种现象的本质,人要认识事物的本质,要进行很艰苦的很长久的思维。

第九,人的多种多样的认识交锋实际上就是认识波的干涉迭加。一个事物多个不同方面的认识波的干涉迭加,就会量变导致质变,从而形成这个事物的唯一的整体认识波。一个事物多个不太正确的认识波的干涉迭加,量变也会导致质变,从而形成对这个事物唯一正确的认识波。两个相同的认识波迭加在一起,就会形成共振,彼此间就能相互构通。两个认识方式(即相位)相反,但认识强度(即振幅)相同的认识波迭加,就会相互抵消了。

第十,多个人对同一的模糊事物进行观测,或一个人对一模湖事物长期观测,量变导至质变,这模糊的事物终究会为人看清。一个人观测多种多样的模糊事物,累积对模糊事物观测的成功经历,那么量变也会导致质变,质变的结果就是人的观测能力大大提高了,以致原先的模糊事物,在提高了的观测能力面前直接就显得清楚。一个人对一个问题进行长期的理性认识,末了就会灵感闪现,量的认识积累就会产生质的飞跃,从而看清这个问题。一个人对多个问题进行理性认识,累积灵感闪现认识成功的经历,那么量变也会导致质变,人的灵性思维能力(即通常所说的悟性)就会大大的提高,于是原来觉得很难的需要较长时间认识的问题,现在就能一眼看透。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这样发展的,人的感性认识能力也将是这样发展的。

第十一,对于人机系统来讲,机是功能性的,人是结构性的,系统总是先功能后结构发展的。所以人机系统的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先是体现在机器方面,体现在显微拍摄与望远拍摄方面。但是人的感观能力肯定不可能总是停在现有的水平上,肯定是要发展的,肯定是要适应机器的观测水平的。人的观测能力也将会是朝着遥视与微视方面发展。所以我并不认为人的特异感知现象是属于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