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左茂刚先生在下面的文章前附了一段背景说明。我考虑也公布在这里为好:
从实而言,我不是求学的人,是以无为推行生命享乐的人。因而,我的一切思行与众学者相反,它极易招致大家的众怒与反感。对学问,我无太多学院式的功底,固我因此能抛开条条框框看问题。对大家认同的学问方式,我无力企及,也无智达到。这是我的弱项,也是我的强项。我说解世界的动机,是出于对生态的忧虑,是出于我认为现在的科学方式,根本不能达成对世界的认识。在此种认识行为的误导下,人类将自我推向毁灭是迟早的事。为避免这个结局,我中断个人所好,尽我所能将我对世界的理解道出。对我所写的文章,经几从事哲学的老师认定,在哲学方面,它由于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固它在我们这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倡导的国家不能取得认同。在科学方面,它由于是对现代科学的否定,固它也不能在我们这个以权威思想著称的国家得到认同。因而,它的发表是困难的。取决于这两种困难,我也曾考虑通过翻译将文的部分内容国外试投,但由于我不通外语和他人对“道”的认识缺乏内验,又恐有闪失。现在,我准备静下心来全心(学)外语,以下我将全文发给于您,是我对潜科学网站所可能网开一面的一点期盼。以上如有无理之处,望谅。        左茂刚

 


简单的世界
一个对世界是什么的感悟性思考



左茂刚

zuomaogang1563@163.com

2002,09公布于潜科学网站


内容提要:世界是简单的世界,不是人们说的是纷繁复杂的世界。它的复杂性来自感官不能感知世界的全部,而只能将自己感知到的“世界”当成世界。因此,文章要道明的,是那隐藏在人感知之外的,但确又是世界整体存在的另一半存在(与其说是另一半,不如说是另一种。因为这种存在,是宇宙存在的主要存在。它因它静态而无形的特性,固人们不能感知),固文章所为,是以指出这一存在为主要,是以将这一存在融入进人的感知存在以还原世界的本来面目为目的。为此,文章必然的,是要从人的感知行为入手对人的感知存在进行剖述,是要对感知世界因基础于感知手段所造成的感知世界相异于客观世界的部分进行删除和补遗。它在还原世界的本来上,以解释“时间”和“空间”的产生为依据,以剔除“时间”和“空间”的物理存在为简明。世界的复杂,是因为人的感知将世界进行了本来面貌的扭曲才变得复杂。这是魔术给我们的启示。当魔术和世界将人不能感知的部分显露时,魔术和世界给我们的意义就只此而已。


关键词: 世界 时间 空间 物质 能量 力 平衡 生命起源 生态平衡


在人对世界科学认识高度发达的今天,虽然人们对存在着的世界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探索,随着哲学、科学对世界问题的深入,人们过去那种对物质原本非常清晰的认识,在物质的非物质化倾向下越来越含糊,甚至根本就概念不清。它造成人对物质理解的多重障碍,造成科学止于物质认识后一切认识都举步为难。然而这扰人问题的扰人原因,它不在于物质本身对人的理解有多大难度,它在于人以感知存在为存在,在于人将感知作为世界后,一切认识即止于感知,一切思维即阻于人对“存在”的理解不能自拨。然而这世界的“存在”就真如人所知是感知存在吗?它的存在是否在我们感知之外还有存在,还有一种不为我们所知,但确作为我们所感世界的物质支持。
一、存在
在同一的世界组织形式下,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存在感受。这个存在,即是不同生命的感知存在。鱼,畅游在海,它的感知存在是水,它能理解的世界是水的世界。蛙,跳落在井,它的感知存在是壁,它昏头昏脑的世界是壁的世界。蚁,琢磨在穴,它的感知存在是巢,它自以为是的世界是巢的世界。人,居生在物,他的感知存在是质,他能思考的世界是质的世界。从于此观,因而不论是人或者其它什么生命,世界,都只是感知世界;存在,都只是感知存在。它相对于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感官存在而主观存在的,它相对于世界的真实状况是感知世界而主观世界。为旁证这个认识,以魔术为例,当人对魔术的表演只以感知存在为存在时,那么,这个存在,就是人受之魔术意义下的主观存在。那么,这个存在,就必以主观存在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将人导向心神摇动的神秘。从魔术这个事例我们得出的公理是:神秘=主观。以此,我们推出,人对世界的神秘感受,就是人对世界的一个主观信号,就是人以感知存在为存在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它产自于人的感官不能感知世界的全部,产自于“感”受之生理条件的约束,而“知”也有所约束。
(一)感知存在是主观存在
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先有感知后有认识。因而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人对感知的认识而不是对其它的什么认识。然而人的感知存在是主观存在而并非是客观存在的,因为:
1.人的感知存在,是人依据自身感官条件对世界获取反应的“知”的存在,因而人对世界的感知存在是主观的存在
对任一可指的事物,对人所获知的具体存在,我无意对其所属的客观必然性予以否认。换句话说,我无意将一切给人感官以冲击的客观事物,强归为人的主观事物。但对世界的探索,如人对世界的注意只以感知存在为存在并将其存在作为世界的指定的话,那么这个存在,就是人的主观存在。因为,我们不论其世界怎样,我们所知的世界,始终就只是感官打造的世界。它是人有什么样的感官,就有什么样的存在。有什么样的存在,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固从于此论,从于“感”受支于“官”的现实,我们的感知世界,实完全就只是感知主体依据自我感官条件对世界作出的判知世界(主观)。概其所示,以蚂蚁为例,如森林中的蚂蚁也有探求世界的行为,也有如同人类的将其感知视为世界的全部并用其“枯枝败叶”的感受来实行世界的研究的话,那么,它的感知存在虽然相对于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一相对于世界就便是蚂蚁们的主观存在。因为,蚂蚁的世界虽然是“枯枝败叶”的世界,但世界本身并不只是蚂蚁的世界。与此相同,人的世界虽然是“质”的世界,但世界本身并不只是人的世界。
2.人的感知存在是客观事物投影在人大脑的投影存在,它的存在性质决定了它是“主”不是“客”
人的感知存在,是客观事物经由人感官作用投影在人大脑的投影存在。它位于人的体内,而不位于人的体外。它使人对它的感知是以人的自省方式来获取的。真正的客观事物并是不能给人以意识和思维加工的。它只对人的感官发生作用,但不对人的感知发生作用。因而事实上,一个真能给人以感知并使人的认识有明确意义的,是客观事物投影在人大脑的投影存在而非投影者本身。于此认识,人们不能只狭隘地认为只有实物才是存在。因为“物”是存在,“影”也是存在。是天上的月亮是存在,水中的月亮也是存在。
(1) 天上的月亮是存在,水中的月亮也是存在
对什么是存在的理解,以众多人的经验智慧,存在即指客观事物在理论或现实可让人实现触摸的确存之物。而对那些非实体存在的诸如“影”类的东西,则看为虚幻,看为不实,看为实的投像不予区别。然此要辩解的,是超出人们经验常识的事实,是人们伸其所手无所感知的“影”也是存在,是天上的月亮是存在,水中的月亮也是存在。
天上月亮是存在,水中月亮也是存在。因为,我们这个存在的判断,来自对质能关系的理解,来自“质”与“能”在相互转化中的质可以转化为能,能也可以转化为质。当我们将“质”看作是“能”的堆积时,这“能”就自然成为了一种异于“质”的东西。当我们将“能”看作是“质”释放时,这“质”就自然成为了区分于“能”的存在。它们在存在方式与存在类别是使自己完全异于对方的。因此,当我们能将水中月亮看成是天上月亮的“能”的释放时(在此,我们不能将天上月亮释放的“能”,理解为是太阳的能,因为这个“能”的直接支付者是月亮而不是太阳,这就象我们在干渴中受之一村妇的恩惠而不会说这“水”不是村妇的,而只能认其是谁在支出,谁就是这水的主人),这水中月亮的存在,就自然成为了分别于天上月亮存在的存在。是天上的月亮是“质”存在,水中的月亮是“能”存在。
(2)人大脑外的事物是存在,大脑内的事物也是存在
天上的月亮是存在,水中的月亮也是存在。同理,人大脑外的事物是存在,大脑内的事物也是存在。因为,人大脑中的存在,是人体外存在投影到人体内存在的存在。固人大脑外的事物是存在,大脑内的事物也是存在。它们对人的作用分别是,一个作用于感官,但不作用于意识。一个作用于意识,但不作用于感官。作用于感官的,是使自己这有形存在和人的感官发生交往,并使自己外释的“能”以通过人感官的形式被人接收下来。作用于意识的,是将自己这内存于人体的“能”去触动神经引发知觉。因而事实上,一个真能给人以感知并使人的认识有明确意义的,从来就只是这能作用于人神经的“能”的存在而非不能作用于人神经的“质”的存在;因而事实上,一个真能使人有意识反应和思维加工的,从来就是这能给人以感知的主观事物,而非不能感知的客观事物。
(二)感知世界是主观世界
人的感知存在是主观存在,那么,人的感知世界就是主观世界。因为,人的感知世界,是内在于人体的世界。它是世界物质的外释能量经由人的感官通道在人身体中内在的投影。是世界物质的外释能量对人的神经构成冲击并与之化合而使人对物质的存在有了感受和有了知觉。因此,世界在人身体中存在而由人感官建设就必是主观的世界。它使人对世界的发现从发现算起,是首先发现精神,然后再依据精神在客观世界中为精神的存在寻“源”。但“源”是不构成反应的,是“源”只作用于人的感官,但不作用于人的感知。是“源”只是感知存在的代换,不是感知存在的自身。
“源”只是感知存在的代换,不是被感知存在的自身。固人的感知存在是区别于客观存在的存在,固人的感知世界是区别于客观世界的世界。感知世界区别于客观世界,那么,人所认识的世界,就不是客观的世界。人的感知世界不是客观世界,那么,人对“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以及‘时间’与‘空间’”的认识,就是人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在这个问题上,人是不能够认识存在于人体之外的所谓客观存在的。因为,认识是人对反应的反应。人只能对反应作出反应。但不能对不反应作出反应。提取精要,人能认识的,是惟能反应的。而人能反应的,是惟有精神的。
1.对认识行为的理解
在一切认识之先,给一切认识以指向,这是人的极不理智。因而,人们一切关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以及时间与空间的理论都是实不合理的。它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写照,不是客观世界的写照。因为,人的反应只能对自我的精神世界作出反应,而不能对非我的物质世界作出反应。人对所谓物质世界作出的反应,是人的间接反应。这个反应来置根于经验,但经验说穿了还是精神的。
人的认识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认识,不是对非我客观世界的认识。因为,认识是人对反应的反应。人只能对反应作出反应,但不能对不反应作出反应。
人的认识是使主观逼近客观的渐进,是一种不知客观而寻求客观的实践。即然不知道什么是客观,就不能用世界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标准来约定思想,就不能用符合什么就是符合真理的强权来规劝认识。它相当于人在不知“天国”而寻求“天国”下,不能擅自说天国在东在西,不能用走东走西的行为去极力嘲笑走南走北的人。一切都是合理,一切都是探索。如此,人的行为才能达求真理,才不至于在一条路上全体覆灭。对人们奉若神明的“逻辑”,此所要表达的是,“逻辑”,并不能给人以真理的指向。它只是人为到达“天国”的开辟荆棘之路的牛。而牛是不识路的,它始终受到人的指使。是人要它走向那里,它就走向那里。对什么才是“真理”,以目的证明手段,这是人的认识头行为在行“掩耳盗铃”。
2.时间与空间
对世界,我们并未感到什么,我们只感到世界在我们身体中的投影。因此,世界对我们感知来说,那一切存在于我们感知而不存在于我们感官的东西,我们不能擅自说有。不能仅凭人的感知世界(精神世界)对不可感知的世界(物质世界)枉加定论。因此,“时间”与“空间”作为人的主观感受来说,它因不能象物质感受那样为物质的感受寻到外在的“源”,其只存在于我们精神世界的特性,实只能归为人的主观存在而不能归为客观存在。
(1)“空间”之解
“空间”, 作为人的一个具像反应,它存在于人的自我世界,它是人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具体感应。其感受来自于人受诸多客观事物在人神经网元的投影,它的存在是人神经网元中能感知的“有”与“有”之间的无任何反应的“无”的区域,是人神经中一段无任何感受的特殊存在。无感受也是一种感受。即有感受,人们则错把这种感受的“有”当成了“有”, 这只是人精神意识的一个倒换。因此,我们的所谓“空间”在客观世界查无实据。
(2)“时间”之解
生命,之所以称为生命,是因为生命的内在意义是运动。它是人自我生命的物质实体以“能量”的热耗散形式在运动图表上呈现出的一种由里向外、由中心走向外端的能量释发。这是一种在物质体现为由“质”向“能”的回归,在生命体现为由“质”向“能”回归而呈现出的线性、单向并不可逆转的实际过程。它是人自我生命质体运动的物理展现。
“时间”,是人对生命运动的实在感受,是人对自我生命运动内心错觉的实际体现。它产自人一贯向外注意的意识倾向,产自人象坐在快速行进的小船,在只视外景不视我时的见山动、树动、水动的错乱心理。它使人对“时间”观念,本着人诞生的热散失运动始而始,本着人死亡的热散失运动感受终而终。它使人对“时间”的认识,在热散失的无可挽回中,对“时间”有着方向且一去不返的体验,有着过去、现在、将来对时间流逝的无限叹息。它使人对“时间”体验,以人的热散失的步伐为体验,以人的生命起止为始终。以人在不同阶段的时间感受为例,儿童在成长阶段的热散失缓慢中就认为一年时间很长,而成年人在成年期间的热散失快速中就认为一年时间很短。因此,“时间”在我们意识中体现是精神存在的,而不物理存在。
二、客观世界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但人能认识的世界只能是精神世界。因为,认识是人对反应的反应。人只能对反应作出反应,但不能对不反应作出反应。于此,人能认识的,是惟能反应的。而人能反应的,是惟有精神的。此二者对人的作用差别是,物质作用于人的感官,但不作用于人的感知。物能(物质释放的能)作用于人的感知,但不作用于人的感官。作用于感官的,是物质以外在的形式和人的感官发生交流,并被人允准地使外物的“物能”存在通过人的感官被适选地进入到人的体内。作用于感知的,是物质的外释能量,以企图继续通过人体的力的努力对人的神经组织发生冲击,以被挡获的物能存在与人体质能存在发生化合,以其动势的存在使人对事物的存在有了感受和有了知觉。从于此解,因而人能感知的,是人所内在的。而人能认识的,是人所精神的。它使人对世界的发现从发现算起,是首先发现精神,然后再依据精神凭感官与经验在物质世界中对精神存在相“源”。但“源”是不构成反应的,是构成反应的是“源”的投影而非“源”的本身。
构成反应是“源”的投影而非“源”的本身,反应出了认识的实质,反应出了人对世界的认识,应根本放弃人以自我反应为原则的一切虚假。因为,人对世界的反应,是人对自我精神的反应。它是以自我感官为基石和以自我精神世界为对象的人的感知。是精神,我们就不能以人的自我感知来作为人的认识对象,就不能用世界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原则框定自我的认识。以此,人对世界的认识,才能形成超越。才能以人对世界认识的多种途径来达成真理。
(一) 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世界是客观的世界,但人能感知的世界是主观世界。因为,人的感知世界,是内在于人体的世界。它存在于人体,区别于人外。是客观世界经由人的感官屏蔽和筛选在人神经中由人感官自谋的投影。因而世界使我们感知的,不是存在于人外的。因而世界存在于人外的,不是人能感知的。它使人对外在事物的所谓感知,是以内知达成外知,是将经验意识的外延将内知误认为外知。因此,我们的世界相对于客观世界在我们这里有了分化,它们一个是精神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主观世界,一个是客观世界。
(二) 客观世界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出自人的狭隘眼界。而世界是物的世界,即可在世界不背离唯物主义前提下行一个方便,使自己有走向非质的可能。然而,这样一个非质的存在到底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我们对世界问题的研究,可转向另一个侧面,可转向到一个与“质”完全持相反属性的存在来实行对“质”的探讨。对是否存在了这么一种非质的可能,其回答是有,它不仅是有,它而且还是我们这个质料世界的主宰与基础。是我们科学观念将物质起源归结为“能”的理解。
1.世界是物的世界,物是能的存在
在人对世界的研究中,以如此繁杂的思想,真有正解的,是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所预示的“质能”同等,是一切将物质起源归根为“能”的探索,是人对世界认识欲向简单的深刻。然而,这一切认识之所以从爱因斯坦至今未得到更大收获,是因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总局限于感知,总将思维停滞在现象范围而害怕被冠以“形而上”的恶名。在此,为根除这种偏见,这里特引用海森伯在他的《物理学和哲学》中对物质起源思考的一句活“能量实际上是构成所有基本粒子、所有原子,从而也是万物的实体”来作为人对物质的认识,来作为人进入“形而上”的阶梯以认识世界。
世界是物的世界,物是“能”的存在。“质”是“能”的变体,“能”是“质”的制约。这个“能”超出人的常识,是人感官不能探测的实体,是人不能感知到的静态且极度柔弱的物的存在。它因在存在上不和人的神经发生碰触,固人不能感知。固它在人们不能料想的地方存在而在空间中存在。它因在存在上是万物的缔造,固它静态且极度柔软无形的本性,是万物必须要回归的“本”。固一切有形事物在其成长状大后都有回归的衰退,都有其事物从有序向无序发展的上组织崩溃。它异于一有形事物而操控一切有形事物按它原则运动的能力,被中国的古代“老子”冠名为“道”。它作用于一切形事物而使一切有形事物在它的同一作用下,使物呈现出物各不同的效应被中国古代“老子”赞称为“德”。它无坚至柔和无处不在的行为与物质混成,在“老子”特殊的感知状态下被比喻为“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在水中,水在鱼中”。这种混成的关系,使宇宙宏观天体与微观物质的物质存在,象悬浮于水(无形)中的颗粒,象存在于一个巨大面包(无形)中星星点点的馅。它们的“动”,是自身这个物质实体作为是宇宙能(静态)的泛起,在泛起和回归中受宇宙静态能的平衡制约相互推移而动。它们的“生”,是自身源于宇宙静态能被扰动而生,是造就它们物质存在的存在,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之间存在了较大的物质性态差异,并以这个差异受宇宙静态能的平衡制约以化合形式的融合而生。它们的“灭”,是造就它们物质存在的运动势能,被宇宙静态能的静态力量最终平抑掉而灭。它们的“序”,是有形事物按照质量大小即能量多少在宇宙静态能的统一平衡原则下构成的序。其作用机理是:宇宙静态能是一切有形事物的发源,它是宇宙全部内容的主要,固它静态与柔弱(无形才能至柔、无质才能至弱)的存在本性是万物必须要回归的“本”。因而一切有形事物的存在表现,都全部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例如,对立统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平衡,而平衡就是为了求静。宇宙中一切事物之所以一直处于运动状态,是因为一切事物每一时刻对宇宙静态能的扰动(从静态能中的泛起和向静态能的回归),都会形成宇宙为实现平衡的重新调整。例如,雪花晶体和一切有形物质在形态上向人们展示的“对称”,就是该物质以有形存在的物质(能量)身份,在慢向回归无形存在(能量)的道路中,受宇宙静态能的平衡制约全方位地发散而在。又例如,一切事物的发展从组织到组织的崩溃,就是有形必回归于无形的例证。当一切有形事物以能量的热耗散形式回归于无形的静态能海洋时,这回归必然造成静态能的被扰,这被扰必然会引发新物质的诞生。因而,我们的宇宙不会走向物理学家所说的“热死”。现今,人所观察到的“黑洞”现象,就是有形物质以能量的释放性回归对宇宙静态能构成了冲击,并这个冲击以多种因素一道引发了宇宙世界的局部涡流,它使宇宙的其它存在(物质)和无形存在被这旋涡拉进,最终以涡流的运动势能被宇宙的静态能平抑掉,以“黑洞”的消失来诞生出一个新的天体。在我们生命实体中,那一切存在于母体中的胎儿,哪一个不是能量的“黑洞”。哪一个不来自“精子”与“卵子”相遇后,对原本是平衡的母体构成了平衡的冲击。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所根源的“力”,并不是物理学中讲述的“力”。它的真正来源来源于静态能对动态能(质)的制约,来自有形必回归于无形的宇宙本体。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运动,其动并不需要有多大的力来推动,它只需要一点点不平衡就能造成宇宙为实现平衡的整体运动。人们将一个针头从A屋移至B屋都能造成宇宙的整体运动,更何况世界的一切动在远不止一个针头。以此观之,世界的一切变化都在“有形”与“无形”间起伏变化,它使“有形”与“有形”之间的关系,在“无形”的静态能的制约下,象海浪与海浪之间的关系。因为,静态能是宇宙的主体。固世界的一切存在起因于“无极”,也须所向“无极”。
2.对“无极”的解释
当世界存在着这样一种存在,这个存在它极度柔弱固无质。它自体不运动,不发展,不取向任何方向的流动。是绝对静止的静态存在。它无方向上的运动,固无极。因为,“极”代表的是方向。有方向,就有运动。无方向,就无运动。“无极”就是无方向,就是静止。其状如一潭不动的“水”。
3.对“极”的解释
世界中一切有形的存在,都是无极静态能受到扰动,从无极变为有极的“在”。因而,“极”代表了方向,代静了运动,代静了从出生到灭亡的物理过程。其状如从水平面泛起的“浪”。而浪必受制于水平面的制约复归于水平。宇宙间一切有形事物的不断萌生,不过是水浪造就了水浪。
4.“无极”并由“无极”所想到的
“无极”,是宇宙静态能的别称,是特性。它静态固无方向,固无极。无方向,则宇宙的存在就没有的起点。没有起点,则没有终点。没起点与没终点,则宇宙的生命就无穷大。则宇宙产生于“爆炸”就是无稽之谈。没起点与没终点,则宇宙的存在就没有边界。没有边界,则宇宙的实存就无穷大。“无极”,是无方向。无方向,就是静止。是静止,则宇宙之“能”毫不流淌。不流淌,则宇宙之“能”因静态而无始无终。无始无终,则宇宙实体存在就向“内”无内,向“外”无外。无外,即无“时间”。无内,即无“空间”。无“时间”与“空间”,则宇宙存在就属有形与无形的混合。固“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不改。可以为天地母。”。(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即有‘物’与我们所能见之物混合,它先于天上和地上之物而在。“绣呵缪呵。独立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即它象无形的丝绣那样,形成了虽然无形但却致密缠缚的制约力。它的特性是独立而不改的,可以为天上、地下一切有形事物的母亲)我们对世界一切关于大小、时间、空间、起始以及生命的理念,匀来自于人对精神世界的感悟。而客观世界是非精神的,是人起因于精神世界的观念与客观世界根本不符。
三、关于人生命问题的几个认识
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的生命是作为宇宙中的一在而在的。因此,回答人生命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在回答宇宙的问题。它完全可以使人从生命的起源中见物质的起源,从生命的消亡中见事物的衰变。明白宇宙的事物是为了明白人这个事物。反之,明白人这个事物也是为了明白宇宙的事物。我们人在世界中的成立,势必要给自己以准确的定位。否则,过大地看重自我生命,会导致人与世界的对立;过小地轻视自我生命,会导致人在世界的卑微。这一切都是人根本可弃的。为此,本篇的目的,在于为人的理解提供理解。它所基础的人的认识,基础于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能”的存在,基础于世界新物种的产生,都是“质能”在世界的平衡原则下以再次被它“能”的渗透溶合而“化合”。
(一)生命起源
人的生命不属于神造,它是阳光与大地的产物,是众多自然条件支撑下成长起来的智慧生命。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然的人,都是不能脱离自然条件而单独存在的个体。它使我们对我们的生命不需要对什么人或什么神进行感谢。如果我们一定要对我们的生命内容铸入感谢的话,那感谢自然,感谢变化出万物的宇宙之“能”,感谢太阳父亲与大地母亲给我们生命的一切起因。
人的生命是太阳“能”资源与地球“质”资源的结合,是地球质作为了太阳能的阻挡,使地球物质不得不长期经受太阳能的冲击与照射,不得不以这种冲击和照射式的“浸入”(实际上是地球能与太阳能进行融合构成一种更新的“物”或与更新的“质”。从一切物质都是“能”看,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化合,都是物质在宇宙能的静态原则制约下,由表面形式的不同,归向本质相同的大同)改变着自身的本来。当这每一刻发生的转变积累到一个足可以带来“质”的变化时(实际上太阳能对地球能的每一次注入,都使地球质在存在上相异于被太阳能注入前的质),这太阳能的再次注入,就必能在原基础上缔造出新的物质。当这地球物质以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环境基础在不同的时间段和空间段上展现出不同的“物”的种类时,这新物间在环境因素撮合下的物物相遇,就必能以新物间的融合诞生出更多、更新的物质。而我们生命的原始胚胎,就是这新物中的一种。它们受之相遇后的活跃(物质因“能”构成的在其物理结构间的差异性越大,这种表现为相遇后的活跃就越充分),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在宇宙静态能的平衡原则制约下重整结构,是以求以新的重整结构来实现被组合物质的再度平衡。它们此时性态的极不稳定,极易在内动外静下受到其它物质的“能”的参合。而此时太阳能作为一切能的最活跃者,其对这些个不稳定物质构成的影响,远大于其它物质的影响。它因在最初形态上静止而受到太阳能的单向照射,固不能整体均衡地接受太阳能的惠顾。固它有了“能”在自身分布的极不平衡。固这个不平衡受到宇宙静态能的调度,而有了被改变事物的改变可能。有了事物形态被延伸出来的推动和肌体组织自构的重整。
我们通常所说的“神经系统”,就是“能”在人生命实体平衡传导中慢慢形成的“能”的流动的最快捷系统。
我们通常所说的“血液”,就是我们这个人为合于宇宙能量的平衡调度,在自身平衡实质上是为了配合宇宙的整体平衡下(在宏观宇宙原则下,宇宙由于其本身固有的求静特性,固它能使宇宙内的一切存在,都成为宇宙向着静态发展的协同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宇宙没有个体而只有整体;因此,人表现于自身的个体平衡,实际上是为了合于宇宙统一的整体平衡)由宇宙外力不停地翻转与拉动,于自身慢慢形成的可随外部环境变化的流体物质。它与宇宙的运动关系和人的行为关系是:血液的流动方向、大小与强弱,受人体外部世界的整体平衡状况所左右,受人体自身的行为习惯所左右。
我们所说的“四肢”,就是我们生命之原始胚胎在静止下受到太阳能的单向照射,于照射点形成了“质”累或“能”累而使自身的能量占有极不均衡。在不均衡必向着均衡发展下,从照射点向后传输形成形变。在神经路线从此变得蜿蜒曲折中,能量以这种蜿蜒的向后速动带动形动。在形动难免要触及其它存在上,使这个触及在触及点上以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构通,以能量希望借此从该点通过的企图,在胚胎自身形成了能量向该点累积而有了肢体被延伸出来的可能。
我们所说的“头”,就是人在原始胚胎中受单向照射的点。它因是发展者自身外在能量的最先接触,固人的生命在此对外能有最敏感的感官。固人的生命在此能有最发达的神经系统。
我们所说的“意识”,不过是外在物质能流与我们的神经网络发生碰触,在立体交叉的网状层面,以两者物质相碰所发生的那种“光”的闪现被人发现。这发现就是意识,是神经受之刺激而紧张的自我领会。思维不过是意识的意识,但本质还是意识。
我们所说的“脏腑系统”,是人在长期的进化中为实现能量的平衡调度而发展起来的系统。是动态生命为取得更多的能量来源,在对太阳能的吸收进化为其它物质能后,由能量从自身内部向外散发所形成的集采集、加工、传导、排泄的一整套的能的加工体系。
综合以上,人体的各种存在,都是缺一不可统一存在。都是人体之能为合于宇宙之能统一平衡所架构起来的发散组织。为此目的,人体一切自内向外的能量发散就不能有所阻碍。如有阻碍,人不能及时导出的能,就可以以“能”在此处的滞留参与到阻挡的质。使该质受到能的浸入而由量变带来质的改变。这质变就是人生命系统产生了生态氛围并不需要的“质”(人的生命能有效进行“能”的加工和传导,能有效将人的生命作为体现,就人具有全部的健康组织才具有了完美的生命质量来说,这个能烘托生命质量的组织,就是生态的组织)。这“质”可由自身质在对人体生命能量的大量截获而获取自身发展的能量契机,最终以彻底破坏人体的生态存在而自身不在。
我们今天的癌症病例,就是这种阻碍的典型例证。它们在自身被生长出来后大量吸收人不能及时导出的“能”,从而并使自己获得了能量的有利契机而无度延伸。它们的发展是快速而组织的,是象爬藤一样牢牢吸附于人生命肌体的有害组织。它们的行为,与我们对待生态环境的行为相同,是同是只管自身存在而不管存在基础的愚蠢。当我们用此理解我们的行为时,“癌症系统”的必死,是否预示着我们的必死。
(二)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存在,这个存在使人具备两种需要,一是物质需要,二是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为了保障人的肉体存在,精神需要是为了对这种存在实行感动而使自己通过神经的兴奋使自己知道自己的存在。它使人的行为完全实质于这两种需要,从古到今,无一例外。
1.物质需要
物质需要,是为了保障人身体存在的需要。是基本的需要。这个需要之所以被我们称为基本,是因为人达到身体存在的物质条件就是食能饱腹,衣能遮寒,住能挡雨。有了这个条件,人的身体存在就能存在。超出这个条件,就是超出了人们身体存在所需的物质范围。象食要丰盛,衣要华丽,住要豪华,行要车马等,这一切就不能归为人的物质需要,而只能归为人的精神需要。
2.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是人为获取自身存在的力量准备,是人对自己已经存在的身体存在进行感知的需要。人的价值与意义均服务于这个需要。它与物质需要的作用差别是,物质需要是为了保障人的身体存在,精神需要是为了对这个存在实行感动以使自己知道自己的存在。它表现于人的现实生活,其花样之多,是人是感性的存在。
人是感性的存在。因为,人对世界的存在和对自我生命的存在,都是通过“感”来获知的。是世界物质能流在进入人体后与人体之“能”发生融合。在这种融合所产生的内在运动中使人神经受这种内动的影响,从而使人感受到被感知事物的存在和自我生命的存在。
人是感性的存在,是有“感”才有存在。这个“感”来自并依附于人对其它物的存在感受。固人们好热闹而怕孤独,固人们总喜欢用欢快、求异、求变、求新的刺激来强化我是存在的意识。而这所谓的欢快与所谓的求,就是人为强化自我的存在目的,借情绪调动来冲破身体能量的固有平衡,以制造平衡与不平衡的固有反差来发现自己。而这种能制造与不能制造,基于人对事物的认识观念,基于人对这个事物的感受是否习已为常。这种精神的无限上涨,导致了人对外在事物的无限依求。导致思想者用超物的价值观念和意义来形成感受,导致思想平庸者用身体和物质世界的直面碰触,用近似野猪用树皮蹭痒的行为方式发现自己,用人和人、人和世界的摩擦来感受自己。凡此种种,具态不一。
人是感性的存在,是有“感”才有存在。这个感来自于人对世界不间断的兴趣。是兴趣导致了人的“有感”。当一个人丧失了他对世界的兴趣时,他则丧失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存在感受。当他丧失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存在感受时,他即丧失了他对自我的感知前提。以此为准,人对世界的认识,不能只贪图认识。要充分考虑到人认识世界后对世界不再抱有兴趣的恶果,要将世界的奥秘看做有限的资源。在认识知识的双向性上,知识不一定都造就人的智慧,它同样造就人的愚钝。
人是感性的存在,是有“感”才有存在。这个感受来自于人和世界的物状差别,来自于人将自我看为渺小,将世界看为强大的巨大反差。它使人对自我的感受,以震撼为感受。于此,人无须强化自己。强化自己就是弱化震撼。弱化震撼就是弱化对自己存在的感知力量。固人要实行感受,就不能以现代的方式来实行感受,就不能将地球印象为地球村,将月亮印象为无诗意的球。要将人们的相遇、相知置于遥不可及的天各一方。要让思念开放出喜、乐、愁、苦的多彩花瓣来粘合人间的亲情。否则,人们要实行感受,就只能用“星球大战”的无端谎言来推行感受,就只能用人类的自相残杀来实行感受,就只能用吸毒、卖淫、嫖娼的行为来实得感受。就只能用男不男、女不女的怪异和歇斯底里的狂吼来实行感受。这不是危言耸听,是人类的残酷事实摆在面前。
人是感性的存在,是有“感”才有存在。这个“感”来自人对事物的心理较验,来自人对事物感受的心理差别。固人们要感受幸福,必须要以不幸福的感受为代价。要感受自由,必须要以不自由的感受为基础。人的行为不外乎是为了争取一种感受自我的动能。于此目的,一个富人用一万美元卖到的感受不见得比一个穷人用一美元卖到的感受更大。一个性开放者得到的震动不见得比一个性保守者得到的震动充分。然一万元难求而一元易得。用此比较,我们在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获取存在的感受上,很难说出是富人更多地拥有快乐,还是穷人更多地拥有快乐。此对纵欲者的劝导是,人们预期欲望的达到,将迫使人们以丧失对该点的感受为付出。虽然这个付出可以用人象爬行在山似的更向上欲望和向下注视来补偿,但人群涌动的上串效应,使你向下不敢停视,向上更空间收缩。它使你对生命的感受,在人群的不断拥动和推攘下,少能产生美好多能产生紧张。人的一切行为不过是为了寻求那一点随处可寻的感受,何苦要登高吸氧。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是使自己获取更多感受的人生智慧。
人是感性的存在,而非理性的存在。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只能以人的感知存在为认识,而不能以人不能感知的存在为认识。它使人对事物的认识,以感受越强烈,认识越深刻。而人感受的强烈,得利于事物投影给人的立体形感受,得利于人超然物外对物所获的全方位印象。固人们认识上,要相之下;认识近,要行之远;认识动,要止于静。它使人对食的美好认知基于饥渴,对善的美好认识基于丑恶。这是人类认识能力的悲哀。因为,人的行为只有走向极端,才能达到对另一端的认识。只有将人类推向死亡,才能达到生的体验。它使人的认识易出现因行为过极所导致的各种危险,而使人的认识在认识显露时已步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时下,人们对生态认识的迅速提高,正是人类自我生存处境的危险信号,它告诉人类正大踏步走向尽头,走向人类步入恐龙时代的二次灭绝。
四、生态
世界是物的世界,物是能的存在;个体是整体的局部,整体是个体的使然。世界的一切质在存在于非质在的内部中,它们是质悬浮于非质的合为一体,是质与非质相互转化的生生不息的能的世界。因此,我们看待生命,看待给我们生命一切基础的生态系统,不宜占在唯人或唯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考虑,而应占在世界整体的宏观角度来考虑。这样,我们才能从世界的整体角度去审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才能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运用到人的行为,来发掘人对生态爱护的自觉意识。
世界是动态的,它以世界的“能”的静态原则为根本,以世界一切质在必须要回归于非质在才能实理“能”的平衡愿望为动因。世界是组织的,它以质悬浮于非质而表现为质在与质在的中有存在为联系,以质与非质相互转化在世界平衡原则下形成质的恰适位置为安排。世界是统一的,它以世界的静态原则为根本,以世界一切质在的运动都是世界为实现“能”的平衡愿望不停地调整砝码为举措,以一切质在中的任一存在之改变都可引发世界的整体调整为改变。因此,从世界整体角度而言,世界任意质在的此在,都是世界全部彼在此在的结果。同理,地球的生态,是世界一切存在此在的烘托。是一切星系、一切存在之运动魔方运转到此时的运动呈现。对这样一种随时可因局部变化产生整体变化的存在,我们且不要说人在世界实行什么非人道的“核”的爆炸,就是人实施任何的“能”的行为都要非常谨慎。因为,一切局部的能量变化都可形成世界的整体变化,都可将世界的整体变化反馈回地球,以地球反馈回生态,以生态反馈回人类,以人类反馈回每一个具体的人。
(一)生态认识
世界是能的世界,人是能的存在;生是能的流动,态是生的蓬发。世界的一切存在存在于整体存在之中。它们是小系统存在于大系统,大系统存在于更大的系统。这就象人的原子系统存在于分子系统,分子系统存在于脏腑系统,脏腑系统存在于身体系统,身体系统存在于人类系统,人类系统存在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存在于地球系统,地球系统存于太阳系统,太阳系统存在于银河系统,银河系统存在于宇宙系统,如此等等。这是的一切个体的存在都实是整体存在的局部,是一切个体存在之此在,都全部是世界整体存在之此在的托现。因此,我们爱护生态,在于爱护世界作为“能”平衡的现有状态,在于使自己的行为不要去过份去触及这一触可变的世界结构。对生态的影响,巴西的一只蝴蝶煽动几下翅膀都可以影响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天气,更何况我们人在地球的“胡作非为”。
(二)生态保护
生命是意义的存在,这个意义在于世界的一切存在虽都是能的存在,但确唯人和地球的其它生命享有意识。这是人和其它非意识体存在的差别。是意识不在于意识本身而在于意识挖掘出了人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是世界的其它存在较之人类不同的是:虽都同为存在,但确惟人和其它的意识体生命能知道存在;虽都同在世界,但确惟人和其它的意识体生命能感知世界。这是世界对我们的厚爱。因此,我们的生命是其它非生命存在无法比拟的。它值得爱护。而爱护生命在于爱护生态,在于爱护我们生命根本的生态系统能健康长久。
地球生态,是地球合于世界的显现,是局部合于整体的必然。因此,地球生态系统,是地球存在与世界存在经长期同步变化的最优化产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一切组成以最恰比关系存在的象机械系统经调配与磨合,在力学原则下得以最优的无可挑剔的自然杰作。其最优以一切生命与生命、非生命与非生命、生命与非生命的恰当关系、合理布局与适量存在为最优。它在生态构成上与人生理构成一样,是不能随意破坏的物的组织。是系统之所以称为系统,是因为构成系统的全部单元都互为因果。它们中的任何一在遭受破坏,都可引发全局变化的连锁反应,都可因连锁反应带来整体的不适甚至毁灭。
在人乏思智的古代,人的存在是以生态组织中的一在存在的。这时的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成员。是整个生态大循环中物利我,我利物的一在。他们协同万物起落生衰。从不抗拒自然。其形如随风择向的草。然而,随着人思智的开发和能力的增加,人只行物利而不行我利的欲望,使人逐步挣脱了组织成员的义务,使人逐步实现了人从系统中的悄悄隐退。它使人从生态系统中分离出来后,即以自身能力的不断扩增自架系统。并以原来系统作为能量的来源,将自我系统嫁接按插进原来系统的每一角落竭力吞噬。目前,全球经济的大面积融合,就是人类系统针对生态系统的更大侵犯,就是人类系统企图全面弒杀生态系统的恶性联盟。对此,我们找一个非常恰当的类比,人于自身各身体部位的癌的并发与协作,就是人类系统针对生态系统的最好写照。它的存在与人的存在完全相同,都同是系统的一员,都同将自我能力作为出逃的推动,都共同面对的是生态系统,将生态作为能量来源,使自我系统无度扩增,使生态系统急剧萎缩。都同样面临对着生态系统的灭亡,自身系统也相应灭亡。有此,我们对生态的认识,何苦要寻觅眼睛向外的感受,人的生命系统不就是生态系统的最好教材,人的癌症病例不就是人生存经验的最好示范。与环境的相处,人不要总希望对环境实行这样或那样的改造,它是世界总体平衡下于时间慢慢构筑起的一道生的风景,是世界有此构成,生命才有此可能。人于世界永远只是世界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点,他受自己知识与能力的限制,完成不可知世界的此刻平衡要作何方向的平衡。它使人背离世界的反应,都可招致世界总体势能的力的冲击,在人的心理上存下阴影,以人类行为的自相碰撞伤残自己。
爱护生态不是爱护环境卫生,不是将地球的其它生命作为人的宠物来关养。是使一切事物返还它的自然属性,从而将人的行为纳入到克制欲望的理性范畴,以求以人类自身系统组织的弱化来达到生态系统的强化。
建设生态,不是要人类返还回人的原始状况。是要使人们看到人的系统对生态系统的过度破坏,是要使人们以理性的存在来维持生态的存在,是要使人将一切对人的崇拜收回为对自然的崇拜。这样,我们人类文化才能因人对自然的共爱实现大同,实现人们期盼的人人平等、物物相安。
后记:本文的写作,始终是自己本着对《道德经》的体验和理解进行的。它非是我以现象去认识现象的结果。是我将生命认识作为体验,在将自我生命作为感悟后将生命的感悟推延为对世界的感悟。固文章显示的,是始终贯穿于“感”的这么一个主线。它完全区别于它类文章依靠逻辑对问题进行推进的深入。这是本文和其它文章的差别。在此,我不对哪种思行更为合理进行争辩。我意在提供一种思考,一种对世界认知与大众相异的存在。对世界有此表述,此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哲学研究员罗嘉成老师,是他的《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使我真正看到了哲学与科学的症结,使我知在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上从何入手。在文章最后,谨以全文的表述来表达我对已故培真老师的怀念。


左茂刚二OO二年七月一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