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上的一种创新观点


付金富

FJFJF53@163.COM

2004,7公布于潜科学网站

 

[摘要]根据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本人从感觉认识自我的心态本性入手,进而以过程的认识方法去感觉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心态关系以及自我心态的活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发觉到人的心态与心态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心态的自我活动规律;心态的发展规律,以及自然可以制约统一人的心态活动。然后解释社会、展望未来;解释自然、揭示自然并与其他哲学思想相比较。

【关键词】心态的本性 规律 价值标准 物质的本源

一·人的心态的本性

本人在几十年的人生实践中,饱偿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时刻都感觉到做人的艰辛,特别是错纵复杂的人际关系,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人生苦短,做一个怎样的人,才对得起自己、他人与社会?人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真得就那么难以认清?在那漫长又短瞬的人生旅途中的艰难探索,一次偶然的机会,受到光的本质既是又是的启发,直觉顿悟到人的本性心态也是既是自尊又是自私的矛盾结构。它是物质的本性既是又是的矛盾结构在人脑中的反映。(注:自然科学已经揭示了物质的微观结构都具有亦此亦彼波粒二重性矛盾结构。

心态的本性是不是既是自尊又是自私的呢?我认为所谓自尊,它体现在人对的欲望的不断追求;所谓自私,它体现在人对的欲望的不断追求。所以古往今来,人人都在不断地追求名利欲望的满足,这是人的心态的本性的自然流露。因为人的心态本性既是自尊又是自私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自私心理,都需要得到他人、社会的尊重和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还有平常人们所说的,个人、家庭、国家、人类的尊严和利益,其实就是人的心态本性中自尊和自私的扩展表现。

所以我们可以假设:人的心态本性既是自尊又是自私,它是物质的本性既是又是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心态与心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如果说心态的本性是既是自尊又是自私的,那么心态是如何活动的呢?我认为人的心态活动可以随着自我感觉升高或降低。换句话说就是人可以自觉升高或降低自我心态,不但对自己可以自觉升高或降低自我心态,而且对他人也可以自觉升高或降低自我心态。

心态活动有什么作用呢,我认为人的心态活动可以支配人的思维和行动,不同的心态活动可以支配人的不同的思维和行动。

现在我们来以过程的认识方法,去感觉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中的心态与心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如果A方有意或无意中自觉升高自我心态,那么心态就会支配人站在自我的角度去思考与行动作用于B方的同时,相对B方来说无形之中就会产生一种自我心态被压低的感觉。这样必然也会自觉升高自我心态,站在自我的角度去思考与行动反作用于A方的过程。这是骄傲使人落后的本质。

如果A方有意或无意中自觉降低自我心态那么心态就会支配人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与行动作用于B方的同时,相对B方来说无形之中就会产生一种自我心态被升高的感觉。这样必然也会自觉降低自我心态,站在A方的角度去思考与行动反作用于A方的过程,这是虚心使人进步的本质。

从以上两种不同形式的心态与心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觉到:人的心态与心态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狭义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

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心态与心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比如人际关系中,如果你自觉降低了自我心态,那么心态就会支配人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与行动,这样你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尊重帮助他人的同时,相对他人同样也会尊重帮助于你的过程。这样良性循环,人世间才会有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美德产生。相反,如果你自觉升高了自我心态,那么心态就会支配人站在自我的角度去思考与行动,这样你就会有意或无意中不尊重伤害他人的同时,相对他人同样也会不尊重伤害于你的过程。这样恶性循环,人世间才会有互相敌视、互相报仇的恶习存在。

如果说人与人的关系是狭义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那么,推而广之,国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狭义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

注:这里所讲的人际关系是一般的你我之间的关系,不包括其他的关系在内。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非常复杂,不只是你与我之间的关系,还有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这许多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编织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从表面上看非常复杂,然而我们只要人人从我做起,处理好我与你之间的关系,那么其他关系也会迎刃而解。

 

三·同类物体的自然运动规律可以制约人的心态与心态的活动

同类物体的自然运动的规律是什么呢?我们以过程的认识方法去观察自然现象中同一类物体的自然运动: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自然流动守恒的过程;风总是由高压向低压自然运动守恒的过程;光总是由强向弱自然辐射守恒的过程。

从以上自然现象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同类物体的自然运动规律是由高向低、由强向弱自然降低守恒的过程。

如果说同类物体的自然运动规律是由高向低、由强向弱自然降低的过程,那么,它是怎样制约人的心态与心态的活动呢?

我们只要设身处地去认真观察、感觉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不难发觉到的。比如,夫妻关系,如果强者(他或她)对弱者能自觉降低自我心态,那么,心态就会支配人设身处地地站在弱者的角度去思考与行动,这样强者尊重、关心、帮助弱者的同时,相对是弱者同样也会给予回报。再说强与弱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且还是可变的。如此良性循环,夫妻关系肯定和谐幸福。相反,如果任何一方对另一方自觉升高自我心态,那么心态就会支配人站在各自的角度去思考与行动,这样互相伤害的恶性循环就会酿成,夫妻关系肯定不和谐。同样道理,推而广之,国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如此。

从以上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如果强者对弱者能自觉降低自我心态,那么,心态就会支配人站在弱者的角度去思考与行动,这样,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和谐共荣即守恒。这是人们的心态遵循同类物体的自然运动规律的必然现象。相反,如果任何一方对另一方自觉升高自我心态,那么心态就会支配人站在自我的角度去思考与行动,这样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不和谐即不守恒,这是人们的心态违反了同类物体的自然运动规律,被规律所制裁的必然现象。

从这个角度讲,人类社会中所有的好人好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他人、社会、自然能自觉降低自我心态,遇事才能站在他人、社会、自然的角度去思考与行动。这是人们的心态无意中遵循同类物体的自然运动规律的必然现象。相反人类社会中的所有的坏人坏事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他人、社会、自然自觉升高自我心态,遇事只能站在自我的角度去思考与行动,这是人们的心态无意中违反了同类物体的自然运动规律,被规律所制裁的必然现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同类物体的自然运动规律可以制约人的心态与心态活动,强者必须对弱者自觉降低自我心态。

四·心态自我活动的过程

如果说心态与心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那么,心态的自我活动的过程又是如何呢?

心态的自我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主体心态与客体自我(即物质身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以过程的认识方法去感觉认识自我心态的不同活动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自觉升高自我心态(即自我激励积极向上的自尊、自强、自信的心态)的同时,相对主体心态就会支配客体自我去自觉学习、劳动,自觉学习、劳动其实就是自觉降低自我的表现。相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自觉降低自我心态(即自我贬低消极向下的自卑、自嘲的心态)的同时,相对主体心态就会支配客体自我去逃避学习、劳动。逃避学习、劳动其实就是升高自我的表现。

从以上两种自我心态的不同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觉到:心态自我活动的规律是广义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

如果说心态自我活动的规律是广义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那么,人的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就是自我心态的不同活动的过程。真正成功的人士的自我心态的活动过程是对自己习惯地自觉升高自我心态的同时,相对是主体心态支配客体自我去坚持学习、劳动的过程。所以说人类社会中所有真正成功的人士都是以自觉升高自我心态为起点的。相反,真正失败的人士的自我心态活动的过程是对自己自觉降低自我的同时,相对是主体心态与支配客体自我去逃避学习、劳动的过程。所以说人类社会中所有真正失败的人士都是以自觉降低自我心态为起点的。

五·自然可以制约人的心态自我活动

自然是怎样制约人的心态自我活动的呢?试想,假如人类对自己不能自觉升高自我心态的话,那么,心态就不会去支配人去学习、劳动,不学习就不能够认识自然,不劳动自然就不会回报,那么人类靠什么去求生存呢?

由此可见,自然可以制约人的心态自我活动:对自己必须自觉升高自我心态。

 

六·心态的自我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如果说心态的活动规律是广义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那么心态的发展过程又是如何呢?心态的发展过程其实也是人的主体心态与客体自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我们以过程的认识方法去感觉认识自我心态的活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就会发觉到:人以学习劳动(注:学习劳动的本质就是改变思维与体能结构)竞争自我心态即主体得到满足,相对是客体享受(注:享受的本质就是又改变了思维与体能结构,享受包括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不满足的过程,即争取满足--享受不满足--再争取满足--享受不满足的无限循环的满足之满足的永不满足的过程。简称心态的自我发展的规律是同时相对的满足之满足过程。在这个无限循环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心态与心态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狭义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二、心态的自我活动的规律是广义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三、心态的发展规律是同时相对的满足之满足的过程。

七·解释社会、展望未来

(一)人的价值标准

如果以上的论证成立,那么我就可以认识到人的价值标准:人首先对自己必须不断地自觉升高自我心态,心态就会支配人不断地自觉学习、劳动、挖掘内在潜能、竞争为社会作最大贡献的同时,相对才能在社会的认可回报中享受到物质文明的生活。对他人、社会、自然必须自觉降低自我心态,心态就会支配人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与行动,这样才能自觉为其服务的同时,相对才能在他人、社会、自然的反馈中享受到精神文明的生活。

(二)解释人的一般心理现象

如果以上的论证成立,那么我们就可以认识到人的一般心理现象。

人的喜乐情绪是人的自我心态处于顺境中的感觉满足的反应。哀怒情绪是人的自我心态处于受挫中的感觉不满足的反应。

人的同情、怜悯的情感是是自然科学中的势能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试想,如果看到一个人天灾人祸、生命垂危,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同情、怜悯的感觉。

人的感动与激动的情感,是自然科学中的势能差在人脑中的反映。试想,如果一个人的地位权力即名声非常响,如毛主席当年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时的情景,他只是向红卫兵小将们微笑、招手以表致意,红卫兵中的许多人都会感动、激动的欢腾雀跃、热泪滚滚。如果换个角度来讲,如果一个地位低名声小的人,如红卫兵中的一员,能有幸得到毛主席的握手,那么毛主席的感觉又会如何呢?可想而知。以此类推,如果一个地位高的人和一个地位低的人,用同样的一句话或一个行动作用于同一个人,那么对于这个人来说产生的感觉就会有天壤之别。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感觉现象呢?说白了也很简单,这是人的地位悬差太多所致,就象水的落差越大产生的势能就越大。所以才有世人普遍认同的人往高处走,水往地处流的感慨。

人的性格是自然科学中的惯性原理在人脑中的反映。试想婴幼儿的心态自我活动在大人的言传身教的作用下会朝着大人的意愿发展。一旦形成习惯定势,终身难改。这与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会朝着外力的方向运动的道理是一样的。

爱是什么?根据人的价值标准,爱可以分为自爱和他爱,他爱包括恋爱。自爱是对自己自觉升高自我心态。他爱是对他人、社会、自然自觉降低自我心态。例如,伟大的母爱就在于母亲对儿女自觉降低自我心态的幅度较大,遇事总是站在儿女的角度去思考与行动,这样才能为了儿女的幸福献出自己的一切。试想,如果一个母亲对待儿女自觉升高心态,遇事就会站在自我的角度去思考与行动,这样就会有意或无意中为了自己而伤害了儿女的感觉,如此的母亲是否有母爱,可想而知。恋爱是男女异性的相互吸引。恋爱期间的男女双方都能向对方有意或无意降低自我心态。所以双方都能在对方的有意反馈的过程享受到迷恋的感觉。

婚姻是男女在生理上、思想上的双重结合。生理结合是动物的本能,思想结合才是人类所追求的高尚的结合。显然,生理上的结合感觉会随着生理的变化而变化。而思想上的结合感觉才是维持婚姻的重要保证。比如,一方对另一方不断自觉升高自我心态的同时,相对另一方来说则要不断降低自我心态。这种婚姻只能勉强凑合。又如,双方相对都不断自觉升高自我心态,婚姻的危机就会降临。最好的婚姻结合,显然是双方相对都能自觉降低自我心态,这样的婚姻生活肯定幸福美满。有位作家说的好幸福的家庭一个样,不幸的家庭不一样。婚姻关系是如此,推而广之,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朋友、上下级等所有关系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感觉到自己哪方面强,就要向弱的一方自觉付出的同时,相对弱的一方来说同样也会以不同的方式给予回报,那么人际关系肯定和谐美好。

夫妻情是磁性相吸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兄弟姐妹之情是磁场力在人脑中的反映。朋友、民族、国家、人类之情是各种场力选择在人脑中的反映。

爱与情的关系,爱是情的纽带,有爱才有情,无爱便无情。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有不尽其数的夫妻之间感情破裂、婚姻解体,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之间的反目相向,互相仇视、互相残害等等的反常现象,究其原因都是人们有意或无意中对他人不断地自觉升高自我心态,站在自我的角度去思考与行动所酿成的恶果,也是人们无意中违反客观规律,被规律所制裁的必然现象。所以说人类只有对他人自觉降低自我心态即遵循客观规律,人世间才会产生爱与情。

(三)解释社会意识

如果以上的论证成立,那么我们就可以解释社会意识。

法律的本质是无形之中替代自然用强制的手段来制约人们对他人、社会、自然不能随意自觉升高自我心态。

道德的本质是无形之中替代自然以道德规范的形式来提醒人们对他人、社会、自然应该自觉降低自我心态。

宗教的本质是无形之中替代自然以虚幻的形式来倡导人们对他人、社会、自然必须自觉降低自我心态。

教育的本质是无形之中替代自然教育引导人们对自己必须自觉不断升高自我心态,对他人、社会、自然必须自觉降低自我心态。

从这个角度上讲,所谓的社会历史就是以文字记载着人对自己如何自觉升高或降低自我心态,对他人、社会、自然如何自觉升高或降低自我心态。

(四)展望未来

如果社会能改善社会意识去制约、教育、引导人们对自己自觉不断升高自我心态,对他人、社会、自然自觉降低自我心态。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能以人的价值标准去学习做人,那么人类世代追求的理想的、自然的社会就能够实现。

八·解释自然、揭示自然

(一)如果说人的心态与心态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狭义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那么它就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人脑中的反映。

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过程:A物体作用力于B物体的同时,相对是B物体反作用力于A物体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的规律也是狭义的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 如果说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狭义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宇宙间四种相互作用的过程。

万有引力的相互作用的过程。A物体引力作用于B物体的同时,相对是B物体斥力反作用于A物体的过程。

电磁力的相互作用的过程。A电荷产生电磁力作用于B电荷的同时,相对是B电荷产生反电磁力反作用于A电荷的过程。

弱相互作用的过程。A粒子弱作用力于B粒子的同时,相对是B粒子反弱作用力于A粒子的过程。

强相互作用的过程。A粒子强作用力于B粒子的同时,相对是B粒子反强作用力于A粒子的过程。

如果说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狭义的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认识到:恒星的引力作用于行星的同时,相对是行星的斥力反作用于恒星的过程。这恒星的引力与行星的斥力的同时相对运动产生了行星绕恒星的公转现象。

我们知道恒星具有引力,又能释放能量。所以可以说是恒星的能量释放产生了引力。而行星既能吸收能量,又能释放能量。所以可以说,行星吸收能量产生斥力的同时,相对是释放能量产生引力的过程。这自身的引力与斥力的同时相对运动和恒星的引力相互作用产生了行星自转现象。推而广之,宇宙间除恒星只有引力,没有斥力。其他一切物质都是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从以上的直觉推理中,我们不就可以回答牛顿关于引力疑难问题,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着所谓第一推动者

(二)如果说心态的自我活动的的规律是广义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那么它就是物体内部的运动过程在人脑中的反映。

物体内部的物理运动的过程:物体吸收能量的同时,相对是释放能量的过程。

物体内部的化学运动的过程:物体吸收能量改变内部结构产生化合反应的同时,相对是释放能量又改变了内部结构产生分解反应的过程。

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的过程:生物体内吸收能量改变内部结构产生同化作用的同时,相对是释放能量又改变了内部结构产生异化作用的过程。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物质内部的运动规律也是广义同时相对的运动过程。

如果说物质的内部运动规律是广义的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爱因斯坦的质能互变原理理解为:物质在自然高温的制约下,可以消失其质量转变为巨大的能量的同时,相对巨大的能量在自然的低温中,转变为具有质量的物质粒子的过程。

从以上物质内部质能互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觉到宇宙运动的过程。

恒星的引力作用吸收了太空中飘流的物质,而物质在恒星内部的无限高温中,产生了热核聚变,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的同时,相对是巨大的能量,在自然的低温中转变为具有质量的物质粒子飘向太空的运动过程。这无限循环的吸收、转化产生了宇宙运动。所以说,宇宙的本源即是物质的本源是既是能量又是质量的矛盾结构。

(三)如果说心态的自我活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是广义同时相对的满足之满足的过程,那么它就是物体内部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在人脑中的反映。

物体内部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是物体吸收能量(改变内部结构)得到满足的同时,相对是释放能量(又改变内部结构)不满足的过程。在这无限的满足之满足的过程中产生了生命物质以及生命物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中的一个分支进化发展到人。

 

总结:一、人的心态本性既是自尊又是自私,即是意识的本源,它是物质的本源既是能量又是质量在人脑中的反映。二、心态与心态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狭义的同时相对的过程,它是物质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三、心态的自我活动规律是广义的同时相对的互动过程,它是物质内部的运动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四、心态的自我活动、变化、发展规律是同时相对的满足之满足过程,它是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

 

九·本观点与其他哲学思想相比较

在还没有比较之前,我们必须认识到什么叫哲学。我认为哲学是一种思考人如何学习做人的学问。

中国哲学具有代表性的有儒、道、佛三家。儒家的哲学思想注重思考了人对他人、社会、自然应该怎样自觉为人。倡导教育人对他人、社会、自然要做到仁义”“宽恕天下才能大同。而很少或几乎没有思考到人对自己应该怎样自觉有为。道家的哲学思想也只考虑到人对他人、社会、自然,应该自觉谦下无为,倡导人们顺其自然,根本没有去思考人对自己应该怎样自觉有为。佛家的哲学思想更只单方面思考到人对他人、社会、自然应该自觉慈悲为怀,倡导人们普渡众生。而对自己应该怎样自觉有为根本就没有去思考。我真不敢相信,如果一个人来到世上,首先自己没有学习劳动,那么拿什么去普渡众生呢?更何况连自己的衣食还要他人、社会的供奉呢?

马克思哲学从根本上讲是寻找人的解放即世界大同的学说。虽然没有具体明确地告诉人们,对自己,对他人、社会、自然应该怎样学习做人。但是却给人们以唯物辩证的眼光,指出了人如何去认识自己的途径。本观点许多地方是参考了马克思哲学思想,比如对立统一规律同时相对互动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满足之满足的过程

关于西方哲学,我认识不多,在此就以知道的谈点肤浅的看法。叔本华、尼采的自我意志”“自我权力,迪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等等。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侧重思考了,人对自己应该自觉有为,倡导人们敢想敢干,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做超人。而缺少了去思考人对他人、社会、自然应该怎样去自觉为人。这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西方哲学中虽然也有象基督教等其他的哲学,他们侧重去思考人对他人、社会、自然应该怎样自觉去博爱,同样也缺少去思考人对自己应该怎样自觉有为。试想如果没有自爱的有为,那拿什么去他爱呢?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如果说中国哲学侧重思考了人对他人、社会、自然应该怎样自觉为人,而忽视了去思考人对自己应该怎样自觉有为。那么西方哲学刚好相反,侧重思考了人对自己应该怎样自觉有为,而忽视了去思考人对他人、社会、自然应该怎样自觉为人。如果说中国哲学的思考几乎全部向外(别人、周围世界)的话,那么西方哲学的思考比较向内(自己)。由此我们就不难看出:由于中国哲学的思考比较侧重于教育引导人对他人、社会、自然应该自觉为人,所以中国的精神文明比西方较进步。同样道理,由于中国哲学的思考比较缺少了人对自己应该怎样自觉有为。所以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比西方落后,才导致了物质相对比较贫乏。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说,只有中西哲学的互补,人类社会才能有望走向世界大同,天人才能合一,地球村才能实现。

 

结束语:限于本人的能力,以上论证只能点到为止,无力加以展开。自知简陋,许多地方可能不尽人意,可它却是本人花去十几年心血倾心钻研,反复修改至今才勉强写出这很不象样的屈作,在此殷切希望社会上所有关心人类命运的人士,大家伸出手来共同来完善它,也许它能为人类社会重建精神家园提供点改造人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