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语:

 

  义、文、物、意概念的提出,我觉得是有价值的,但如何阐述?抓住什么样的核心?需要深入推敲。这四个概念的关系,据我的理解,义'应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结构机理,或者说是客观规律,其运转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主观对“义”的认识或理解,只是这种认识外化的表现形式。区分是很必要的,现代语言学也已意识到这种区分的必要,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注重功能的研究。如何将这种区分进行理论上的阐述,还需学界的努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基础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徐通锵教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纲要 语言学 咨询组负责人)

 

 

原文附件:

 

 

晓辉先生:

    几次来函和大著都已先后收到,谢谢。先生提出了一些重大的问题,鄙意是目标过大,恐怕难以实现预期的目的。因为我们研究的领域不同,很多东西我不懂,只能供先生参考。

    义、文、物、意概念的提出,我觉得是有价值的,但如何阐述?抓住什么样的核心?需要深入推敲。这四个概念的关系,据我的理解,“义”应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结构机理,或者说是客观规律,其运转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意”是主观对“义”的认识或理解,“文”与“物”只是这种认识外化的表现形式。区分“义”与“意”是很必要的,现代语言学也已意识到这种区分的必要,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注重功能的研究。如何将这种区分进行理论上的阐述,还需学界的努力。

    先生采纳字本位理论,我自然很高兴。从几次来文看,觉得字在解决融智体系中相关问题的地位和作用,说得不清楚。您曾跟我说过,您看到有关字的文章后,原来思想上一些不清楚的问题,相接通电路一样,一下子就清楚了。我很看重您的这种感觉。如果字在计算机运算中能发挥它的潜能,在融智体系中能解决现行的语法理论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那对科学的发展就很有意义。看了先生的几次来函和稿件,只看到字的重要性,主张放弃词,以字为本位,但我好象始终没有看到它在解决融智体系的问题的作用。可能这方面涉及很多具体的问题,不是先生的信函所能解决的,这里只是提出来供参考。评判一种理论的优劣,主要是根据简明、解释力、可操作性三个标准,希望先生能在这方面作出新的努力,结合科学的发展和融智体系的目标,实事求是地进行一些评述和阐释。

    另外,有一个小问题附带说一下,就是在95日来函的附件中说,由于词的引入,汉语中产生和增加了大量的字组。这一说法不确切。字组的产生和发展是汉语自身自我调整的结果,与词的引入无关。

    先生为了照顾我阅读我在您的网上看不到的资料,特地发来的一个很大的附件,很遗憾,据瑞星防毒软件提示,有病毒,我只能删除。我的自然科学水平低,即使打开了附件,也很可能看不懂。这就算了吧。我们以后可以多讨论一些基础理论问题。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徐通锵

                                                        2001,  911

 

 

徐先生:

您这次来函明确指出:

我的文章“提出了一些重大的问题”,同时,又认为:我(或我们?)的“目标过大,恐怕难以实现预期的目的。”并且,谦虚地说:“因为我们研究的领域不同,很多东西我不懂,只能供先生参考。”

对此,我的意见是这样:

既然“提出了一些重大的问题”,就不要怕“目标过大”,更加不要怕“难以实现预期的目的”,因为,对探求真理的人们来说,各个人的力量(包括时间、精力或生命)都是非常有限的,但是,绝不能因此而畏惧困难,反而应该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正如您在《语言论》中所说的那样——即使失败也可给后人提供警示。因此,我认为:这里有两个问题(涉及目标与方法两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即:

1、您认为我“提出了(哪)一些重大的问题”?为什么您认为它们是“重大的问题”?

2、您说:“目标过大”,是否主要针对个人的力量(包括时间、精力或生命)非常有限而言?或者说:您有使目标更加具体化,或您有使该目标分解得更加容易实现的具体办法?

接着,您说:

“义、文、物、意概念的提出,我觉得是有价值的,但如何阐述?抓住什么样的核心?需要深入推敲。这四个概念的关系,据我的理解,义应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结构机理,或者说是客观规律,其运转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意是主观对义的认识或理解,文与物只是这种认识外化的表现形式。区分义与意是很必要的,现代语言学也已意识到这种区分的必要,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注重功能的研究。如何将这种区分进行理论上的阐述,还需学界的努力。”

对此,我的意见是这样:

既然“有价值”,就应该尽快向其他有关专家(包括您的学生及助手)和领导说明,以便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推广普及。至于“如何阐述?抓住什么样的核心?需要深入推敲”是指我的理论文章(是《融智学(新范式)》还是该理论的应用文章如:《语言及语义信息的统一参照系——给一本中国计算语言学文集的修订稿》)还是您的考虑?

对义、文、物、意这四个概念的关系,您的理解——“义”应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结构机理,或者说是客观规律,其运转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意”是主观对“义”的认识或理解——是对的,但是,“文”与“物”不只是这种认识外化的表现形式,因为,即使它们不被人们所认识也存在。

区分“义”与“意”是很必要的,但是,这种区分的必要性绝不限于某一个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学)。现代语言学可能意识到了这种区分的必要,但是,如果说“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注重功能的研究”,那么,我认为其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更不用说“将这种区分进行理论上的阐述”了,的确“还需学界的努力”。

值得强调的是,您说:

“先生采纳字本位理论,我自然很高兴。从几次来文看,觉得字在解决融智体系中相关问题的地位和作用,说得不清楚。您曾跟我说过,您看到有关字的文章后,原来思想上一些不清楚的问题,像接通电路一样,一下子就清楚了。我很看重您的这种感觉。如果字在计算机运算中能发挥它的潜能,在融智体系中能解决现行的语法理论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那对科学的发展就很有意义。看了先生的几次来函和稿件,只看到字的重要性,主张放弃词,以字为本位,但我好象始终没有看到它在解决融智体系的问题的作用。可能这方面涉及很多具体的问题,不是先生的信函所能解决的,这里只是提出来供参考。评判一种理论的优劣,主要是根据简明、解释力、可操作性三个标准,希望先生能在这方面作出新的努力,结合科学的发展和融智体系的目标,实事求是地进行一些评述和阐释。”

对此,我的意见是这样:

“字在解决融智体系中相关问题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1、汉语的字,位于非线性结构与线性结构之间的基本语言单位,可以使融智学新范式的四个基本概念表达的非常简单、明了;

2、例如,对意与义的区分,特别是对它们与意义(meaning)的区分,比采用由字的各种组合而派生的字组和句子更加精练;

3、汉语的字,作为一种表意与表义的自然语言,必然在解决语义信息的问题或“语义泥潭”方面作出特殊的开创性贡献。

我曾跟您说的那种感觉,就像您的名字那样铿锵有力——因为您“有关字的文章”把汉语的精华表达得淋漓尽致。我认为:不仅是汉语理论的“一些不清楚的问题”“一下子就清楚了”,而且还对寻找汉民族在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或国际定位方面有所贡献,这正是《融智学(新范式)》及其文化基因工程或协同智能主体的概念体系寻求的语言表达或先期推广的独特优势。

既然您已经看到了我“几次来函和稿件,只看到字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不谈一谈字的定义问题呢?别忘了陆俭明教授对此的公开质疑是有一定依据的。何况字的定义的确是您的理论能否立得住的一个重要基础。

有必要指出:现行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旧的学科理论范式,存在根本性和深层次的问题,这在形式化程度较高的语言(如英语)中的隐蔽性比在形式化程度较低的语言(如汉语)中更加明显。现代计算机采用的基因文本元素由ASCⅡ体现得非常充分,因此,后续派生的词、词组或短语、句子、段落、篇章等基因文本组合,都容易为算法及程序加以表达或转述。但是,对汉语而言,在形式化、结构化和程序化方面,不仅没有这种优势,而且,还存在中文信息计算机处理的瓶颈(不采用新范式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突破)。由此可见,对中文信息的计算机处理必须同时找到汉语的自然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的理论及实践的突破口。我认为:您的《语言论》主要在自然语言学方面作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而我的融智学新范式则由于注重人机协同而与现行的自然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产生了交叉或部分重叠。

根据您说的“评判一种理论的优劣,主要是根据简明、解释力、可操作性三个标准,”同时,根据易绵竹教授指出的“按照20世纪的学术思想,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一个知识体系,它需要有基本概念、推理法则和层次结构,凡是不能纳入这个知识系统的知识,就不能称之为科学知识。”我认为:《融智学(新范式)》和《一种知识信息数据处理方法及产品》等在系统科学之窗论文专区www.systemscience.org/lwzq

融智网http://cn.geocities.com/wisdombankofchina/index.html www.zxhrznet.com 上面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基本上公开了符合上述要求的内容,只是在具体的表达形式方面与旧范式的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详细说明。

最后,您说:

“另外,有一个小问题附带说一下,就是在95日来函的附件中说,由于词的引入,汉语中产生和增加了大量的字组。这一说法不确切。字组的产生和发展是汉语自身自我调整的结果,与词的引入无关。”

对此,我的意见是这样:

您的这个观点,我基本上表示同意。应该说:现代汉语中产生和增加了大量的灵活的字组——采用字组的方式不限于古代汉语中的成语、谚语、俗语,如:大量的短语、术语、习语等等。“字组的产生和发展,”的确主要“是汉语自身自我调整的结果”,同时,也“与词的引入”有关,如:与大量的外来词对应的字组的形成或采用。

以上讨论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希望多听您的意见!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邹晓辉 20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