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

2008-07-10    作者: 李娟     

 

 徐通锵先生的遗著《汉语字本位语法导论》终于出版了。
  
  这本30万字的著作完成于20067月。上个世纪90年代,徐先生提出了字本位语言理论的基本思想,此后十几年中徐先生一直努力构建完善这一理论体系,先后发表了40多篇论文,6本专著。《导论》成书4个月后,先生与世长辞。这本厚重的著作成为徐先生对字本位理论体系所作的最后的全面的阐释。

  从论著题目看,徐先生的这部遗著是专就汉语语法体系的论述,但实际上整个理论体系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语法研究。徐先生一直认为,语言系统的各个结构层面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孤立的,应该以联结各个结构层面的枢纽为语言研究的基点。这也是他最初提出字本位思想的出发点,因为字就是联结汉语各层面的枢纽。因此,与其说这是一部汉语语法研究论著,不如说是一部立足汉语的理论语言学论著。

  论著总体上运用了不同类型语言对比的方法语言是音义关联的对现实的编码体系这一语言观念出发,以字的编码方式、字的语法化三个阶为贯穿全篇的线索,力求揭示汉语各种现象(包括各个结构层面的状态和演变历史)背后存在的一般性的运作机制,以及在其中体现的语言的共性原理

  全书分绪论和上、中、下三编。绪论探讨了语言特点的释取和语言理论研究的关系,提出汉语的特点凝结于字,应以字的研究基础吸收西方语言学和我国传统语言研究的一些立论精神,实现语言研究中西、古今的两个结合

  上编是方法论,从语言的基本性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字的关系,以及语言结构单位的生成发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语言理论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性质、特征以及其中隐含的共性结构原理

  文中对语言的结构作了纵横两个方向的分析。纵向两层是语音和语义,横向是语汇和语法,纵横相互制约。不同语言的结构差异和相互间所隐含的共性原理,无不包含于这纵横分层的相互关系中,统一于基本的语言编码原则。汉语的字本位和侧重语义语法范畴只是这一共同的语言结构原理的具体体现

  中编是结构论,从字组的生成和扩展的角度,研究了汉语的基本结构格式。论著从深层概念性语义结构、句法语义结构、语汇的结构模式三个层次探讨了字组结构的生成和扩展方式。

  在此基础上,论著讨论了字的语法化和句法语义结构的关系。在结构篇中,字的语法化包括初阶和次阶。前者指字的语义分类,这是字组形成的基础。后者指实字虚化为连接标记。在这一部分,作者把汉语的基本句式结构和各种历史演变贯穿起来,作了统一的解释。

  下编是表达论。论著认为,表达是对结构规则的运用,最大的特点是主观因素的参与。结构与表达互相制约,形成语言的动态的结构。印欧语的句子(sentence)既是结构的单位,也是表达的单位,但汉语的句只是表达的句,不是结构的句。在表达中要借助于语义范畴的标记,如语气字。这些标记同样源于实字的虚化,这可称为字的语法化的末阶

  论著提出并探讨了汉语各种语义范畴的性质,强调有定性范畴在所有语言的表达中都是重要的,是联系语汇和语法的枢纽。不同的语言其有定性范畴的表现方式不同,形成各具特点的语法体系。对结构与表达的区分使汉语语义语法思想得到了更清晰的阐述。

  徐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建设,作为一位思想的探索者,从未停留于自己原有语言观念或体系,他的字本位思想也是不断发展深化的。《导论》在多处修改了以往的论述,包括一些概念术语的重新界定,新的研究理念的提出以及理论框架的调整,要真正了解徐先生的理论思想,这部论著不可不读。这部论著是徐先生最后的形成文字的思想成果,以先生一贯的学术态度而论,倘若天假以年,相信其理论还会不断有更新、发展和完善。尽管如此,论著已经展示了一个新的开阔的理论视野,语言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都被纳入其中,并体现出内在的相关性,大量丰富的语言材料的运用和对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吸纳也反映出这一理论具有的综合解释力

  《导论》的著述风格和徐先生以往的理论著作一样,语言平实,结构严谨,具体论述细致深入。作为一部开创性而非总结性的著作,更具吸引力的是其鲜活生动的理论本身,很激发人的思想。相信每一位阅读者都会从徐先生的这部最后的遗著中得到启发和收获。它的价值,自有后人评说。

来源: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