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zf  
 

地震与言论自由模式的比较学初探   

 

                                

 

    摘要: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建造是为了解开宇宙大爆炸之谜,我们再联系地震与言论自由模式的比较学初探,是为了解开地震发生的“几率”数学模式。

    关键词:余震几率 言论自由 软强子对撞机

 

一、从余震到几率

1、从中西医之争谈起

科学是对事物认识逼近量化的结果。这里的“量化”,既指对事物的规律用数学公式总结,并收集数据进行计算,以观结果是否正确;也指理论、方法后的类似药物处方的运用,以看效果的区分比较。我们谈中西医之争,不是看处方、药物的运用,而是看效果的区分比较上。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地质工作者,从1959年学校毕业之后就在青海、新疆和东北大兴安岭的冰天雪地等恶劣环境中工作到退休。他回到四川的家乡后,近年来得了一种怪病,从脚到下半身发冷发凉,西医从心脏功能不好出发用药,效果不理想;找中医老医生看,说是早年的“风湿”积累,现在才暴发,如不医治,今后行动更困难。但吃药后效果也不明显。然而老中医说的“风湿”,与病人早年在冰天雪地的露宿多,视乎有联系,但老中医并不知道病人的生平,使病人对中医多一些信仰。

在中西医的理论、方法的指导上,为什么中医有这种类似生平的联系而西医没有?也许中医是对几千年的实践的总结,“风湿”的症状与病人曾经的“风湿”生活环境状况联系的概率大,而被总结了下来。但在西医看来,这种“概率”的逼近量化还不“科学”。但在我国,中西医势均力敌,中西医合作将成为长期的方针,中西医之争只能是一种言论自由模式。

2512大地震之争

现代地质科学、地震科学研究,走到512大地震,总结近半年的512大地震之争,对“板内地震”认识逼近量化的最好结果,我们认为可能是“软大型强子对撞机”模型。不管是大震还是小震、主震还是余震、前震还是后震、局部震还是全球震、序列震还是远离震,都能得到自圆其说的解读。但“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地震假说,只是对“板内地震”认识的一种理论模型,它既不是地震测量仪器,也不是地震预测的具体方法。“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地震假说要逼近量化的地震测量仪器和地震预测的具体数学公式总结、数据计算,还有一些缺环。正是在寻找这些“缺环”中,我们发现言论自由的“几率”模式可供参考。

1张宝盈电磁地震说之争

主流的地震起源理论是“板块断裂”说,配合板块断裂地震说的地震测量仪器有多种多样,但也还没有成熟的地震预测的具体数学公式的数据计算,所以对512大地震的预报,地震部门不是错了---如绵阳市地震局,就是自称毫无知情---如我国和美国的一些主流科学家说他们的仪器无反映。

其一,512大地震发生后,主流板块断裂说的震源理论是“点论”,但我国一些主流科学家在解读汶川映秀的震源和北川的震源时,不自觉地成了震源“线论”的悖论。其二,除了主流的“板块断裂” 地震起源理论外,我国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地震起源理论,其中以张宝盈先生的地震是一种电磁现象假说最有代表性。我们把不同于“板块断裂”说的地震起源理论,统称为非板块断裂说。张宝盈说,著名的板块断裂弹性回跳假说,很难想象岩石介质中有回跳的空隙,而且回跳必须足够快,才能产生可以觉察的地震波。

如果采用现代断裂力学,引入动力学的岩石裂纹的扩张和失稳考虑---但不过失稳的裂纹还不等于地震,因为后者必须伴有相当大的位错。几十公里长的断层所释放的能量是可观的,但分布得也很广。如何能集中在局部地区以产生山崩地裂的破坏,其物理机制也还不清楚。另外,地震活动是具有一个体积不是很大的震源,它所积累的能量可以巨大到令地动山摇,如果地震能量是通过固体状态的岩石弹性变形方式积累的,就有实验表明,一个强烈地震向外释放出的能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体积不是很大的震源材料通过弹性变形所能积累的能量极限,其地应力作用更绝对超出了任何一种固体材料的弹性限度。

为什么震源不通过一系列较小的地震活动,把积累起来的能量分批释放出来呢?难道震源附近的材料强度都更高,足以承受一次甚至几次强烈地震所具有的地应力作用?实际根本经受不了比所发生的强烈地震还要低的微震或弱震所具有的地应力作用。即使是人工精心生产的弹性材料和装置,其在超高压作用下通过弹性变形积累的能量密度也是非常低的,所以天然岩石即使全部是清一色的优质弹簧钢,如果不经过极其精心的设计加工和组装,其通过弹性变形积累的能量,在释放时也根本不可能在地下长时间地产生多次往复震动。

如果地震是固体状态的岩石发生破裂造成的,则其破裂时间只能用瞬间来描述,即使是大体积的岩石多处发生破裂,岩石材料的性质决定了破裂只需很短的瞬间就已完成。固体状态的岩石发生破裂造成的震动,应该跟一次大爆炸产生的震动类似,不可能像地震那样长时间地高频低幅震动,以至于时间能够超过十秒以上。张宝盈的电磁地震说等各式各样的非板块断裂震源理论,都有类似“爆炸” 的现象,而可避开了他所说的岩石应力极限难题。

张宝盈震源理论的更大优点,还是他说的能解答“余震” 难题。因为地震电磁假说,具体类似雨天云层的闪电“爆炸”。张宝盈说,把岩石破裂当作原因而把电磁现象当作次生现象时,难以解答地震时的各种现象;用把电磁效应视为原因而把岩石破裂视为结果时,几乎都可以得到解答。即当地壳表层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及电离层、辐射带等离子体电场的电磁感应而在某个区域积累了大量等离子体,并在外电场(如太阳活动引起的变化电场)的感应下达到了等离子体的集体复合条件时,大量等离子体就会发生爆炸性集体复合(犹如空中的闪电一样),并释放出巨大能量,从而导致强烈地光(等离子体的辐射复合),类似打雷、放炮等等之类的地声,产生沿球面均匀地向四周传播的地震波。同时也可以解释地震时的长时间震动--- 地壳中积累的大量等离子体在发生复合放能时,由于分布面积很大且处于固体物中,地壳被旋扭撕裂又使电路时断时续,从而使复合时间延长。等离子体复合时释放的巨大能量可使周围物质再次被电离,而为电场充能.再次产生的等离子体在达到了一定的电场条件时将再次发生复合,形成余震。

2张铁铮磁暴二倍法预测地震之争

陈一文先生称“张铁铮是中国以至世界地震预测科学当之无愧的先驱者”。他的磁暴地震说和张宝盈电磁地震说有联系之处,而他的更大优点是提出了地震预报公式。张铁铮1975年对已经发生过的有对应关系的磁暴和地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某些两个先后发生磁暴的时间T1 T2,其间隔的天数延长一倍,加上T1 的日期,与它们所对应的地震发生日期MT 相近。即公式是∶
MT = T1 + 2 (T2  T1)                 1
1式中,MT 为推算出的地震发震时间,T1 为第一个磁暴最大活动程度的时间,T2 为第二个磁暴最大活动程度的时间。另外T1叫起倍磁暴时间,T2叫被倍磁暴时间。这种预测地震的方法就叫磁暴二倍法 张铁铮的“磁暴二倍法”,没有独立配套的测量仪器,是靠寻找数据进行测算,所以随意性较大,预测地震出现“虚报”、“漏报”及反常的情况,就有所难免;无法准确确定对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的判断,也就有所难免

3)杨智敏青川流地震预测之争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说,地震学家对地震的本质认识不完全,尚没有了解透彻。地震时,前兆表现形式不一样,有根据小地震预报的,有根据地面动物异常预报的,有根据地下水温变化预报的,但地震发生在十几公里地下,有的在几十公里以下。这些变化显然不是与地震发生的全部对应关系,对地面的影响不十分清楚。地震预报有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的要求,而往往只能抓住其中两个要素。这也是地震预报尚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本原因。然而,尽管这些途径和手段不完全有效,但在没有寻找到十分有效的预报方法前,地震学界很难放弃可能的方法。2008830日,攀枝花市发生6.1级地震。地震预测爱好者杨智敏提前2小时在他的博客上预报了此次地震,更是没有放弃可能的方法。而且还引起了一些网友的支持和关注。

有报道说,杨智敏生于19594月,幼年未上学,在贵阳市京剧团学戏。上世纪80年代下海经商,在贵阳开办一家残疾人包装厂,后因设备陈旧又无资金而破产,卖了房,离了婚,一个人投靠父母,在他们微薄的退休工资维持下,杨智敏靠着国家每月200百元的生活补助费和坚强的信心,不分昼夜地投入到发明创造之中,在一年中发明创造了几十项专利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向气流层喷射雾化水可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方法”的发明及论文。杨智敏提出的地下构造”青川流”研究,是基于地壳中流体存在的普遍性与地壳中流体作用的重要性,以及地壳流体是地球的主要组成物质之一的认识。他的不同之点是,把大都放在地壳深处的建立在地幔之间的流体关注,改为放在浅层孔隙流体流的存在方向上,而把流体场分为深度小5 -20km的浅部带。因为这些浅层的流体可以直接快速地调整破坏断层,从而触发地震。所谓的“青川流”也就是指的浅层高温溶岩流。

在浅层孔隙的流体流动,及浅层地下体流通道,与我们说的“软大型强子对撞机”模型的“岩浆幕”或“地震窗帘”有联系之处。杨智敏说,伴随着大的地震,其地磁及场能,往往会发生成百上千倍的剧烈变化,如此强大的能量,在震前必然存在显著的一系列异常,如地磁、地电、地光、地声、重力、地形变、地应力、地下水动态、水化学、地热、地气,及气象异常、红外异常、动物异常等;这一系列显著异常的变化,实际上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信号,研究这些信号,就必然能从中找到相关规律性,从而做到提前预测地震,并及时发布地震预警。  

例如“青川流”受的启发,来源于冰岛南部20006月的Mw6.5地震,就系孔隙流体流动所致引起的震后地表形变。由于浅层高温溶岩流(青川流)的运动,引起的地层错位、移动、变形,会带来井中水位的变化,由此可用观测到的流速和流量,推测出地震的震级、方位。其次,流速和流量的变化,也会发生液化现象及出现大量泡沫现象;其原因有的类似地下有一个半封闭的水池,含有大量有机物及微生物,在缺氧的条件下受地下左右摆动而造出的大量泡沫。

杨智敏认为,就目前攀枝花市发生6.1级地震的形势分析,也许说明青川流大量南下,80%的地震活动应随青川流已越过北纬30度线向南发展,老震区可能已进入了平安的恢复调整期,今后出现的6级上的地震,仍将在北纬30度下的西藏与青海交界处的川、滇、藏交界,发生的可能最大;还有可能先在北纬30度线下先连发小震,再向下发展至海上。

杨智敏作为业余地震预测爱好者,也很不容易。杨智敏说他的地震预报准确度已达百分之四十以上,但有人说,不知他是怎么弄的?想参观他的地震预报仪器,他也没同意。也有网友极力推崇杨智敏,说著名的方先生打假群体,“不敢对杨说三道四”。其实,这是言过其实。

4Amsel先生的地震“实事求是”之争

现代科学的边缘“战争”与中心“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地震科学也不例外。就在有网友说著名的方先生打假群体“不敢对杨说三道四”后,很快该群体的Amsel先生就作出了回击,不点名的给杨贴上“神汉”的标签。Amsel先生说:“一次小震之后,一段时间之内大地震发生的概率有可能提高了;尽管严肃的地震学家不能只凭它来预报后面的地震,神汉们却不能放过这样的机会。最近就有这样一位妄人(姑隐其名,不值得为做广告),在8301430分上网预报地震,预报的震中包括(1)云南与四川交界东经 103±2°北纬27±2°、(2 云南、越南、广西三角交界、(3 印尼。如同任振球预报伽师地震一样,这种给了具体经纬度的震中预报,说明预报者极有可能是把一次小震作为前兆来预报的,这也就是1414分那次小震。这种把戏揭穿了不稀奇,但是神汉们不包装一下就显不出本事来了。至于上面另外两个预报地点,一个是烟幕弹,一个本来就是地震多发地,显然是准备前一个地点没蒙上的时候用来找场子的。”
    Amsel
先生一方面说:“一次小震之后,一段时间之内大地震发生的概率有可能提高”;另一方面又说:“3.1级地震不是临震预报的充分依据。要用这样的小震来预报汶川8级大震,完全属于不可能的任务”。这活也许没错,但Amsel先生是沿此大走下去,左右开弓,既不放过小地震有对大地震预测高的概率,也不反对说小地震有能预测大地震的事实。请看他的说明:“本人从中国地震预报14次地震预报案例看,所谓成功的临震预报没有一次不是依赖于前震的。例如广东省地震局局长说,在大范围的前兆异常出现之后,还要看有无小地震发生,然后才能对地震做出某种程度的预报。又如著名地震学家Max Wyss所说,预报群震中的一次地震要比预报孤立的一次地震容易得多。但是由于小地震数量远远多于大地震(即使不考虑余震),所以绝大多数小地震并不是大地震的前震,也就是说一次小地震发生后,同样很难判断大地震是否会很快发生。” 这是因为Amsel先生要帮人说话,请看他的对象:“512汶川地震之后,有人回想起56日绵阳晚报上刊登的专家释疑,认为地震局本应该根据江油的小震来预报出汶川大地震。但是,当时江油的这些有感小震倒是真的跟后来的汶川地震没有直接关系。根据嵇少丞教授的研究,汶川地震的原因是20多公里深的刚性杂岩体的突然破裂;而江油这些小震的震源深度要小得多,并且距离上百公里,所以江油地震并非汶川地震的前震。更何况北川、江油一带每年都有这样的小震。要用这样的小震来预报汶川8级大震,完全属于不可能的任务”。

Amsel先生的说法,512汶川大地震之前的56日,《绵阳晚报》刊登了地震局的专家释疑,回答江油群众当时感觉到的许多小地震是否有大地震来临的猜测,认为由于小地震数量远远多于大地震(即使不考虑余震),所以绝大多数小地震并不是大地震的前震,所以不会有后来类似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请大家不要惊恐。而且有嵇少丞教授的研究作证:“江油这些小震的震源深度要小得多,并且距离上百公里,所以江油地震并非汶川地震的前震。更何况北川、江油一带每年都有这样的小震”。 512日早上开始发行的当天《绵阳日报》,以《政风行风热线一周综述---市民反映问题,全部办理完毕》为题,说5日至9日,市地震减灾局、人防办、人口计生委、环保局、民宗局的主要负责人,分别带领本单位的工作人员值守“政风行风热线”。5日市地震减灾局值守“政风行风热线”时,一江油市民打进热线咨询,前段时间江油一带有感轻微地震,是否意味着地震活动有异常? 值守完热线后,市地震减灾局有关负责人立即与这名市民联系,详细告知对方,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板块在运动中积蓄和释放能量的一种重要方式,3级以上地震全世界每年要发生十几万次,这些地震中,有感地震并不多。实际上有感地震的多少与未来是否有强震并没有直接关系,市民不必有恐慌心理。碰巧的是当天下午大地震就发生了,绵阳市的北川、平武、江油、安县等县遭到重创

而且,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绵阳日报、四川日报在发北川、汶川的地震的新闻和采访中,也刊登了如欧洋多等人的讲述,512汶川大地震之前在北川,汶川,小地震经常有。只是因为在北川,汶川的群众没有给绵阳日报、四川日报写信反映,或者给绵阳日报、四川日报写了信,但绵阳日报、四川日报考虑到“影响稳定”,没用单独刊登或帮助请“专家释疑”。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在北川,汶川的灾情最重,震源先后在汶川、北川引发。而当时在北川,汶川,小地震经常有,已是事实。如果绵阳日报、四川日报56日,刊登了地震局的专家释疑,回答北川,汶川群众当时感觉到的许多小地震是否有大地震来临的猜测,认为由于小地震数量远远多于大地震(即使不考虑余震),所以绝大多数小地震并不是大地震的前震,由此不会有后来类似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请大家不要惊恐。如果也有类似嵇少丞教授这样的“释疑专家”,他在近九万死难同胞的面前说,北川,汶川这些小震的震源深度要小得多,并且距离上百公里,所以北川,汶川这些小地震并非北川、汶川有大地震的前照。更何况北川,汶川一带每年都有这样的小震。”而这近九万死难同胞会非常感谢这类教授吗?

Amsel先生说这类专家才是“实事求是”,而且难能可贵。请看他的表扬:这次攀枝花地震,云南防震减灾网近来一直在公布3级左右小地震的情况。从记录看,8301630分攀枝花附近发生6.1级地震的两小时之前,在1414分,震中曾经出现一次三级地震。在回答这两次地震是否有联系时,四川省地震局预报研究所所长程万正研究员表示,“在地震多发区域的川滇区域,这种微型地震还是比较常见的”,“这个与6.1级地震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程万正研究员当初能够在地震局率先指出四川地震和“引潮力”没有联系,应该算是地震局浑浑噩噩的预报队伍中难得的佼佼者了。从他的回答可以看出,地震局同样认识到,从一次小震贸然预报后面会有大震,落空的风险非常大。但是两个多小时同一地点发生两次地震,如果说它们之间没什么直接的联系,显然也难以服人。其实,要害是,没人事先能知道3.1级地震之后会不会跟着大震。后面发生大震之后,可以认为它们之间有联系,但是这已经是马后炮。此次震中 上次三级地震是在今年71日,而紧随其后并没有大地震。这就足以说明3.1级地震不是临震预报的充分依据。

四川省地震局预报研究所所长程万正研究员真是“预报队伍中难得的佼佼者”吗?真是不“浑浑噩噩”吗?非也。北川、平武、江油、安县,在绵阳市管理的辖区,是512汶川大地震的主震区。《绵阳晚报》是一份绵阳市的官方晚报,绵阳市地震局是绵阳市的官方地震局。按我国法律,大地震预报只能是官方行为,地方的官方地震部门,也有权作地方的地震预报。绵阳市地震局在512汶川大地震临震前,在《绵阳晚报》作地震预报,实为地方的官方地震部门作的地震预报,属于官方行为,程序不违反我国法律。至于预报准不准确,是水平问题,而首先作了预报,是尽到了责任。因为如果预报不准确,绵阳市地震局上面还有四川省地震局预报研究所。《绵阳晚报》是在成都市等川内公开发行的报纸,绵阳市的官方网站也作了转载。吃专业饭的四川省地震局及程万正所长应该能够看到;四川省地震局看到后应该向国家地震减灾局汇报。但到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已过六天,四川省地震局和国家地震局并没有作任何反映,说明他们也是认可绵阳市地震局按标准地震软件作的标准解答。但六天后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了,无情地证明程万正所长等专家手中的地震软件有失效之处。这些同志的工作,让国家领导人“操心”,这实事求是也是有一说一Amsel先生的要害、这种把戏,揭穿了也不稀奇,帮手大师们不包装一下,就显不出放“烟幕弹”的本事来。这值得让人欣慰吗?

5)“小震闹,大震到”的经验总结能一笔勾销吗?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的戴昌达先生说,如果1975年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是“运气好蒙到的”;的确,运气不错。海城地震出现了许多与9年前邢台地震相似的前兆。可是假如邢台震后,没有组织大规模的“马后炮”式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到大量震前信息,联系古籍记载进行认真分析,梳理出“小震闹,大震到”以及动物行为异常、地下水动态变化等经验性认识,海城地震能够凭空蒙到吗?用戴昌达先生说的海城地震,可回答Amsel先生对《绵阳晚报》刊登地震预报不重要的非难。当然,戴昌达先生也提到李杨等人说:1976年唐山地震前也不是没有异常,只是和邢台、海城不同,未出现明显的“小震闹”等状况,导致看法分歧。

6512汶川大地震后各种地震的专家争论

地震难以预报,余震同样也难以预报。据《解放日报》和《科学时报》报道,512汶川大地震后的830攀枝花6.1级地震,是震后效应,还是进入相对活跃的状态,研究地震的专家们也有分歧。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讲: “一种认为,属于汶川地震的余震,是特大地震引发的较大区域内地应力场调整所致,与之前云南盈江发生的5.9级地震一样,都是汶川地震引发的川滇地区的地应力调整活动。还有一种则认为,是另一次地震前的异常表现”。“近日发生的一系列地震,显示出地震活动的明显增强态势。这些地震均为今年19日西藏改则6.9级地震、3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和512日四川汶川8.0级强震活动的继续,进一步表明中国大陆进入一个地震活动的相对活跃期。而在这一活跃过程之前,我国大陆则表现出长尺度的平静现象。也就是2001年昆仑山西口8.1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出现了长达7年无7级以上地震,200548日~200753日,又出现了近百年罕见的长达755天的无6级以上地震的平静段,6级以上地震打破2个月后,又呈现出长时间的5级地震平静。所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地震活动有可能继续呈现出平静活跃交替的特征。这也是自今年以来,地震活动增强的原因。”

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说:我国大陆进入地震活跃期,还有待观测。今年地震似乎特别多,天体环境因子并非主要因素。但孙士推断,最近一段时间内,天体运行所造成的环境使地球地震诱发因子增强。因为地球是浩瀚宇宙星球中的一个成员,运行时势必受到“兄弟姐妹”们的关照,相互产生应力。今年914日,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太阳、地球和月亮运行在一条线上,在916日前后,金星、水星、地球和月亮也在近距离形成一条直线。无论新震或是余震,今年多次地震都处于一个很大范围的中国南北地震带上,地震联动是我国地震活动的一大特点。因此,类似此次攀枝花地震的调整还将持续到何时,地域范围是否还会扩大,专家表示还有待跟踪。孙士说,“我们积累的经验太短,只有40年左右,因此只能试探性地探讨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地震难以预报,余震同样也难以预报。如5月19日深夜,四川省政府正式发布四川省地震局的紧急通告,称汶川余震活动水平为6~7级左右,5月19至20日汶川地震区附近余震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但20日却没有发生大的余震。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表示,唐山大地震是7.8级,它的余震在几年以后一直有。根据过去的经验,像汶川这么大的地震过后,余震的趋势会呈现有起伏的衰减,持续时间与余震的强度有关。统计规律表明,我国每年5级以上的地震在18次左右。今年自从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以来,主震区已累计监测到余震上万次;目前除汶川地震的强余震外,中国大陆已发生6级以上的强余震8次,5级以上30多次,4级以上200多次,超过往年平均水平。为什么最近地震频发?阴朝民表示有两个原因:第一,大的地震过后,会引起地壳的一些应变释放,在全国范围内会发生一些地震,所以最近震区以外,包括西藏、新疆及四川与云南交界地区,也发生了一些地震。第二,最近发生地震的区域,历史上都属于我国地震多发地区。总的来说,我国西部地区地震较多,地震的分布与各个地区的构造情况有关。

3余震新说盖旧说

大震后都会有余震。余震只是一般认为的是当地震发生后,该地所在断层中能量继续发散,引起附近地区发生一系列较小规模的地震吗?地震软件像唱“白山歌”,唱的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地表震动;重大破坏性地震并不是只震动一次,而是随着地下能量散发的过程,表现为大小不等的一组地震,称为“地震序列”。地震序列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一组地震的总称。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主震后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孙士说,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一个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日本地震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另一个是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伊朗地震属于这一地震带,而印尼地震地区则处于两个地震带的交汇处。世界上除这两个地震带之外,还有一条绵延数万公里的大洋脊地震带。在这一地震带上也发生了6.5级地震。这些地震处于世界上不同的地震带,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这组地震之间并没有直接关联。是这样吗?

由此并没有解决余震原因发生的争议。谢礼立先生认为,512汶川地震是“板内地震”,即板块内部发生的地震,具有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的特征。陈院士也认为,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地震;从震后地震台网监测的情况看,汶川地震波在20分钟之内传遍了全世界,地震波非常强。地震工作者找到了德国的一个台站,那里离唐山与汶川的距离相同。该台站记录下的汶川地震波震动时间和震动强度远远超过了唐山地震。从能量的角度来说,汶川地震的能量相当于5600颗原子弹,而每一颗原子弹的当量是2000万吨标准炸药。

张宝盈先生则认为,世界上发生的最多的是小震级的地震,有些地震微小到成为“无感地震”,人感觉不到,只有灵敏的地震仪能够才能够测出来,这样的微小地震又是什么“对撞机”撞出来的呢?而电磁成因假说却可以解释这一切现象。但美国地质勘探局的菲尔泽和加州大学的布罗德斯基教授,分析了近20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地震中余震的数据后,得出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更加“活跃”的地震波冲击,而不是此前认为由于地震引发的当地破碎岩层,由于相对静态的自身压力导致的附近地壳重组的结论。

1)例如2002年11月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迪纳利断层的7.9级的强烈地震,震中在安克雷奇(阿拉斯加州首府)东北283公里处,一连串地震波从那儿传递出去。令人意外的在南方几千公里远的犹他州引发了一连串小地震。这些地震波使地壳小幅度地扩张与收缩,然后会在岩层破裂带边缘被“绊倒”,而引发当地地震,即余震。美国地质调查所的地球物理研究学者布兰皮德整合了迪纳利地震的分析结果后认为,由地震波诱导产生的岩层应力(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但不能位移来抵消外力时,内部产生的反作用力),可在几千公里之外激发地震。这一的研究可能改变关于以前余震发生原因的预测:远距效应极可能是多数大地震的共同后遗症。当然,这种能在遥远地方引发新的地震的冲击地震波,也许必须是很大的,不是“无感地震”能产生的效果。

2)张宝盈的地震电磁成因假说,是一种电磁“感应”,他说可以解释小震级的地震到成为地震微小的“无感地震”这一些现象。此处地震在遥远地方引发新的地震,“感应”说自然无能为力。地震“对撞机” 成因假说类似把“板块断裂”说和电磁“感应”说结合在一起的机制,这里的“对撞机”不但是“膺大型强子对撞机”,而且是“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其“膺”、“软”,是说它类似“地震窗帘”──如果把产生大地震的地质板块裂缝看成类似窗帘轨,把上百或上千公里的地质板块裂缝积累起来的能量和压力形成的“岩浆幕”, 其中板块裂缝两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接触点在岩浆幕形成的一层“薄膜”,看成类似陶瓷绝缘材料超导体中的“空穴载流子”薄膜,如果能阻止电流的损耗,那么这层岩浆幕超导体“薄膜”就类似板块裂缝“窗帘轨”挂着的“窗帘布”。这张巨大的超导薄膜“窗帘布”在板块裂缝下“飘荡”,可以倾斜至裂缝两边上百或上千公里的地方。这还是仅指此处地震“板块”断裂带、断裂带群的“感应”说,另外还有此处地震“板块”断裂的地震波冲击,传到远处的“板块”断裂带、断裂带群,引发的类似“岩浆幕”的撕裂或组合。即岩浆幕能被大地震撕裂,板块岩石破裂也能新添,而使岩浆幕大的可以撕裂变小,小的可以组合变大---这也可以用来解释彼处的大震、小震、前震、余震;其“感应”、“碰撞”原理,也可以按“膺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依样画葫。

3)这当然不是写小说而是搞科研。超越不是无限,融合也有边界---这就是联系板块学说,“板块断裂”存在全球整合,由此联系“地震窗帘”, 整个地球也可能是挂着“窗帘布”的地震集合场,即使它的疏密在全球各处随着断裂带、断裂带群的分布不同而有差异。再联系余震的“远距效应”,余震会跨半个地球,绝不是写小说。据《青年参考》报道,2008年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期刊5月号公布的研究,说类似于5月12日的汶川强震,可能会在半个地球之外引发地震,几率高达95%。美国地质学家发现,1990年以来,15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中,12个产生表面波(即地震波沿地表或地球内部界面迅速向远方传递),在其他大洲的断层系统上引发了较小型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专家帕森斯解释说,科学家早就知道强震的表面波会迅速向远方传递,不过他们此前认为这些所谓的表面波移动引发地震只是特例,但让人惊讶的是,这种地震一直在发生。例如99日~11日的短短两天内,在全球范围内先后发生了伊朗南部6.2级地震、大西洋洋脊6.5级地震、印尼6.3级和日本北海道7.1级等多次地震。如果把时间往前推10天,在中国还出现了825日 西藏仲巴6.8级地震,830日 攀枝花6.1级地震。地震在世界各地可谓处于频发状态。5月24日哥伦比亚国家地震局说该国中部梅塔省当天下午发生里氏5.5级地震,接着美国地质勘探局526日在网站上公布巴拿马当天上午1001分发生了里氏53级地震。而911日印尼地震与日本地震相继发生,也只有20分钟间隔.2004年12月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外海的强震,就在遥远的阿拉斯加、加州与厄瓜多尔引发了地震。专家们说,虽然远处地震引发的规模都较小,约在里氏3到5级之间,但也没有理由认为,它们的威力不可能与原发地震同级或更强。帕森斯解释说,地震波向外散播的惟一原因是动力刺激,这些地震波沿着地表或地球内部界面游走,经过遥远的距离后也未缩小。而他与合作者为了评估强震在地球其他地方的影响,分析了500多个地震观测站的宽频地震仪。他们侦测出大量因大地震引发的远方地震,即便这两个地区的地壳构造彼此独立。而高建国也说,有一种方法为统计预报,即把全球地震划分为12个活动带,中国大陆板块之外的任何一个活动带中如果出现7级以上地震,中国大陆将对应出现一次7级地震活动,且这种概率大约为70%  

    4、从沙堆模型到“在绸布店扯布” 模型的“几率”

地震预报虽然探索了半个多世纪,但发现板块活动与地震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究竟有哪些关联仍有待探索。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许忠淮说,地震预报有三要素,就是震级、时间、地点;但预报后没震,也很难避免,毕竟现在地震预报还有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从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强震以来到目前的9月,在中国或世界,每月甚至有时每天都有地震的新闻报道,发生地震的“几率”好像很大,但落实每一个具体的地方,“几率”其实很小甚至数十数百年为零。Amsel先生说沙堆模型的一个观点是:“如果地震有意识的话,在它刚刚发生时它自己都不知道将会有多大规模,而地震自己都不知道,我们更无法知道”。这就是“几率”这个词的含义吗?人类对地震的了解实在有限,不论是此处的前震、主震、余震,大震、小震,还是动态的地震波如何引发远方的地震,以及会在何时何地引发什么规模的地震,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主震、大震危害很大,余震的危害也很大;而且余震还会对人们造成持久的心理冲击。目前美、日对地震的预测,已不采用“震”与“不震”的二值判断法,而改用概率(即“几率”)分布的盖然判断,这种既积极又求实的做法符合地震预测尚未完全突破、预测结果存在不确定性的实情。其次所谓的本底概率,也是有专家根据统计,如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年平均概率是0.7,认为本底概率就是70%

然而地震之所以难以捉摸、无法预测,关键就是专家们对地震“几率”也还没有找到具体的数学公式。不论是普通听众对“几率” 整不明白,就是专家也只能藉助唯象模型。所谓的沙堆模型就是这类唯象模型的其中之一。有人介绍沙堆模型说,在上世纪50年代,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比诺古腾堡和查尔斯里克特收集了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几千次地震的资料加以统计,试图从中理出一些头绪。比如说,地震震级发生的频率是不是呈正态分布?也就是说是否某个中间震级的地震最为多见?但是古腾堡和里克特却未发现有典型震级,震级发生的频率不是正态分布,但也不是毫无规律,而是震级越高,则发生的频率越低。而且,它遵循一条简单的原则幂律: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每增加一倍,发生的频率就减少为四分之一。这就是古腾堡-里克特定律。1988年在美国纽约布鲁克哈文国家实验室工作的丹麦理论物理学家伯巴克,从古腾堡-里克特定律联系到他对地震的沙堆崩塌模型研究。即如往一张桌子上一粒一粒地丢沙子,沙子将会逐渐堆积起来,越来越高,但是不可能一直高下去,随着沙堆变高,它也变得越来越陡、越不稳定,到一定程度,刚丢下去的沙子会引起沙堆的崩塌,让沙堆的高度降低。崩塌之后,继续丢沙子,沙堆又再增高,然后再崩塌,如此循环往复。

    再从沙堆崩塌的规模有小有大,什么样的崩塌规模是最典型的?能否预计下一次的崩塌会有多大?这需要堆许多沙堆进行统计,很费时间,所以巴克就改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模拟。巴克和他的两名同事研究了数以千计的“虚拟沙堆”,统计了数百万次的崩塌中的沙子数。他们找到了什么典型崩塌规模了吗?什么也没有。有的崩塌规模小到只有一粒沙子,有的则大到几百万粒沙子。什么样的规模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并不存在一个典型的崩塌规模,无法预计。巴克等人再对其程序做了一些改进:设想从上往下俯瞰虚拟沙堆,然后根据沙堆上的每粒沙子所处位置的陡度着上不同的颜色:如果那个位置相对平稳,就着上绿色;比较陡峭,就着上红色。刚开始堆沙堆时,都是绿色的。随着沙子的堆积,红点也逐渐增多,进而形成网络。一粒沙子掉到红点上,就能触发周围红点的滑动。如果红点很少,新丢下去的沙子的影响就很有限。但是一旦红点多到连成一片,就无法估计新丢下去的沙子会导致什么结果:它可能只是打几个滚儿就停下了,也可能触发周围的沙子引起一场小规模崩塌,但也可能引起一连串连锁反应,像多米诺效应一样,导致几百万粒沙子一起崩塌。这种高度敏感的不稳定状态称为临界状态。由于它是在沙子堆积过程中自己逐渐形成的,巴克称之为自组织的临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规模的崩塌都有可能发生,但即使是最大的崩塌的发生也无其他特殊的因素。它是完全不可预测的。但沙堆崩塌规模,虽然不是正态分布,但是遵循幂律:崩塌规模越大,则发生的频率越低,参与崩塌的沙子数目每增加一倍,其发生的频率则降低2.14倍。所以巴克认为地震可能和沙堆崩塌一样,是一种自组织的临界现象。

然而盖勒断言地震根本不能预报,用的也是自组织临界现象类似的理论。1996年,盖勒等几位科学家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联合撰文认为,“处于自组织临界状态的大地,任何一次小地震都有可能灾变为一次大地震”。而“小地震发展成为大地震将决定于不仅是其断层附近,而且是整个震源体空间物理状态的无数细结构”。因为人们根本无法掌握深部无数细结构的临界状态,因之地震根本不能预报!盖勒以断裂扩展的不稳定性为由,否定地震准确预报的可能。但我国有人反驳说,气象学中所谓的“蝴蝶效应”,说的也是大气运动的不稳定性,然而“蝴蝶效应”并没有阻止气象科学的发展;气象预报也没有靠穷尽细节来提高预报成功率,更多的是靠寻找和发现各子系统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来把握天气系统的演变。这话也不全对---气象科学发现“蝴蝶效应”,是从气象科学建立的非线性混沌数学方程出发的,使气象混沌数学与量子混沌数学达到了同等层次的高度,所以并不是类似这以前的盲目地寻找和发现各子系统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来把握天气系统的演变。地震科学不同,它没有找到可验证的数学方程,它比气象混沌数学与量子混沌数学还处在一个低的层级。陈院士为了简化地震“沙堆模型”、“ 古腾堡-里克特定律”、“板块断裂说”和避开震源点论与线论相悖或双震源论,通过解析512汶川地震,提出了像“在绸布店扯布” 模型。

200862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科协防灾减灾学术报告会”上,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院士陈分析汶川地震,他把地震地壳运动方向与断层垂直,看作这次汶川地震最大的特点。他说,世界上大陆地区发生的地震,多数运动的方向和断层是平行的,被称为“沿着断层的走向滑动”;但汶川地震却恰恰相反,这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它的地壳厚达65公里,东边的四川盆地地壳厚度为35公里,地震发生时,龙门山往上升,四川盆地往下降,运动方向和断裂垂直。他将这次地震形象地比喻成“在绸布店买布扯布”,岩层断层的滑动从西南方向开始,然后像扯布一样,一直往东北方向撕,一直撕到北川,整个撕的过程大约持续了几十秒,便撕开了350公里长的口子。而主震后的余震,一直沿着“撕破”的地壳,分布在350多公里长,60公里宽的区域里。

二、从几率到软对撞机

陈院士的地震“绸布”到软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窗帘布”,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共同指向地震板块断裂说的“场态”。 “绸布”说与“窗帘布”说的不同,是在对“双震源”的解释上。按200893日国家测绘局、中国地震局联合向全社会公布的汶川地震地形变化监测结果的《汶川地震烈度分布图》标示,“绸布”的震源从西南方向汶川的映秀开始爆发,“一直往东北方向撕,一直撕到北川,整个撕的过程大约持续了几十秒,便撕开了350公里长的口子”。图示说明,本次地震的震中烈度达Ⅺ度,以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为两个中心。 Ⅺ度区:面积约2419平方公里,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为两个中心呈长条状分布,其中映秀Ⅺ度区沿汶川-都江堰-彭州方向分布,长轴约66公里,短轴约20公里;北川Ⅺ度区沿安县-北川-平武方向分布,长轴约82公里,短轴约15公里。

即以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为中心的两个相隔较远的地区,烈度都同为11级。虽然烈度可以与震级不同,如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严重程度,因与房屋的建筑质量、人口的分布密度相关,震级较小,但烈度也可升高;然而类似山崩地裂的纯烈度还是与震级成正比的。如果把在绸布店扯布的动力比做射箭,从映秀镇把箭射到北川县城,震级即使不减小,已是到了下限方向,山崩地裂的纯烈度也有所减小,但北川县城这个11级烈度区,山崩地裂的纯烈度并没有减小,类似映秀镇射到北川县城的箭反而又加快了速度。那么北川是主震映秀后的余震吗?按陈院士的“在绸布店扯布” 模型,自然是“余震”。但按“软大型强子对撞机模型”,它既是“余震”,又是映秀镇下的“岩浆幕”窗帘布上的对撞机震源,引发了北川县城下的“岩浆幕”窗帘布上的对撞机震源。由于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是在同一条板块断裂带上,映秀镇下的“岩浆幕”窗帘布和北川县城下的“岩浆幕”窗帘布,既可以类似是同一张“窗帘布”,有两处“对撞机震源”;又可以类似是中间有缺环的两张“窗帘布”,各是各的两处“对撞机震源”。所以映秀镇下的“岩浆幕”窗帘布上的对撞机震源发生的震级,可以比北川县城下的“岩浆幕”窗帘布上的对撞机震源被引发的震级大,也可以小。这就是在同一次主震区内,有时可以在同一小时或同一天、同一周、同一月内,发生两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或更多次的大地震。这里的“几率”也就是我们想寻找的地球软对撞机震源引爆的数学方程的最初公式。

1、地震软对撞机概说

相对整个地球来说,某个地方发生地震就像某个地方发生了下雨一样,始终是局部的。而下雨属于气象科学,但类似星云图的运用,对某个地方下雨的准确预报,可以纳入对半个地球的气流运动的联系中;但地震科学的准确预报却仍停留在局部的观测上。而且与地质科学也不同,即使地震的板块断裂说来源于地质科学的板块说,但地质科学是着眼于全球的,而地震科学则是陷于局部的,原因就在于震源的动力不是“多元一体”类型的理论。科学的特征是“多元一体”走向精致化。地震的板块断裂说虽然动力足够,但不能说明能集中到震源的“一点”; 能说明可集中到震源的“一点”,又不能说明岩石的应力能长期抵抗这种巨大的动力。电磁闪爆说能说明集中到震源的“一点”, 又能说明岩石的应力可抵抗这种瞬间爆炸的动力,但对其动力的足够却难以说明---这包括类似天然气的气爆说,也是一样。但地震表现出的板块断裂说、电磁闪爆炸说、气爆炸说、核爆炸说等特征,又说明它们是“多元一体”的。地球软对撞机震源引爆说,不但能包容以上各说,而且还能把地震科学推进到一种全球体系中来观察预报。

1)陈院士在介绍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地震时说,从地震波、能量和烈度三个角度描述了它的“大”,首先,从震后地震台网监测的情况看,汶川地震波在20分钟之内传遍了全世界,地震波非常强。地震工作者找到了德国的一个台站,那里离唐山与汶川的距离相同。该台站记录下的汶川地震波震动时间和震动强度远远超过了唐山地震。从能量的角度来说,汶川地震的能量相当于5600颗原子弹,而每一颗原子弹的当量是2000万吨标准炸药。在汶川县映秀镇下的“岩浆幕”震源的“一点”放上了5600颗原子弹的能量,这是电磁闪爆炸说、气爆炸说、核爆炸说等原理不能解释的。但如果是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原理却能很好地解释。

2)大型强子对撞机原理属于粒子物理学,把大地震与粒子物理学相联系在我国已经进行了40多年的准备。1958年我国开始搞“大跃进”,向科学进军,使一些简单的原子科学知识也普及到农村的中学生中。到1959年秋,三年自然灾害已开始抬头,饥荒中的人们把一块红苕无限地分小,希望能变出更多的物质。但真理只有一个,可见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物元可拓,有人想到把物质等价于时空,无限可分时空怎样呢?这里已涉及到时空撕裂。众所周知,如果一张纸为“有”、为“正”;从中间撕裂个孔洞,这个孔洞的地方为“无”、为“负”,那么对应时空撕裂,我们可见的时空为“正”,撕裂开的时空为“负”,再配上时空量子化,“负”的时空量子就类似微型黑洞,就类似“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就类似暗能量。“负”的时空量子如果类似真空瓶子,打开真空瓶子的塞子,它就会吞食周围的空气,发生类似的爆响。所以联系“负”的时空量子微型黑洞,它也会吞食周围的物质发生爆炸,这就是软对撞机的唯象震源原理。

3)可见时空不易撕裂;其次,如果撕裂太大,也是可怕的。黑洞中心就类似宏观量子化的“负”的时空量子。但宇宙大爆炸以后的时空撕裂,也需要巨大的能量,而且也要集中在量子化的“点”上。球面模型的“点”能聚集时空撕裂的巨大能量吗?不能!球面模型的“点”能储存时空撕裂后的巨大能量吗?不能!

解铃还需系铃人---一张纸从中间撕裂是个孔洞,纸与孔洞构成的是一个类似的平面“环面”,可轨形拓扑为立体“环面”。能量是可以用自旋来聚集和储存的,球面模型的自旋只有正、反转两种;环面模型的自旋就有面旋、体旋、线旋等三类共62种。可见环量子三旋既能产生时空撕裂,也能制约时空撕裂。环量子三旋理论在1959年秋艰难中生长,到1968年西方的弦模型诞生,犹如迎来了21世纪科学的春雷,她热情地欢呼。因为弦模型也能包容在环量子三旋理论的时空撕裂与轨形拓扑唯象里面,环量子三旋理论有了弦模型的“同伴人”。

今天我们纪念国际弦论发表40周年,不但是纪念人类科学的共同胜利,也是纪念汉语文化圈科学的胜利。因为早在40年前国际“弦理论”提出之前的1959年,汉语文化圈就提出了一个更超前的理论“三旋理论”,这种理论把事物设想为一个环状圈体(或称类圈体),类圈体的自旋分为三种:面旋类圈体绕垂直于圈面的中心轴线旋转,体旋类圈体绕圈面内的任一轴线旋转,线旋类圈体绕体内环中心线旋转,在3维空间,这种“三旋”可以构成62种变化,因此这种理论认为,圈和点共存,但圈比点更基本,研究的微观粒子结构都与三旋环状圈体有关。所以纪念国际弦论发表40周年,也同是纪念汉语文化圈对碰撞的宇宙、膜、弦及其他的研究。反观说宇宙物质的运动不受光速限制、不存在宇宙大爆炸等不理解弦模型的汉语文化圈人,我们也是理解的。

42008512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人民表现的智慧和力量,把科学发展观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的历史总是和洪水、干旱、地震等灾难联系在一起,但我们这个民族从没有溃散过,反而愈挫愈奋;几千年来,我们国家都是灾难和文明进步伴随在一起---其实这就是盘古精神。中华民族的远古万年史就是由盘古文明和炎黄文明组成的。即从原始社会人类繁衍的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就包含了大地震类似的时空撕裂的信息,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一种创造团结协作奋斗精神的信息。续写“盘古精神”,读懂盘古,就是要懂得,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是不能分割的。“科学”必然涉及自然的客观真实,科学发展观要想作合理的人文关怀,必然涉及要告诉自然的真实。真实与关怀,两者不可分割,也相互印证和制约。但传统的主旋律,把中华民族的盘古文明和炎黄文明分割开了,只承认后者不承认前者。其实诞生创造盘古文明,是因一万年至五千年前的大地震串,形成的古四川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正是盘古文明已演绎了后来的西方海洋文明,推进了东方农耕文明、炎黄文明,三旋理论才在社会主义文明的哺育下,在多元一体科学中愈挫愈奋。

2、软对撞机的争论

软对撞机假说能把电磁成因说的发生几率和板块断裂说的发生几率融合起来,支持偏重非板块断裂说者,但持非板块断裂的震源点论爆炸说者,也并不理解。原因是震源板块断裂说者,有常见的岩石破裂现象作证,震源电磁成因爆炸说者有常见的雷电磁暴现象作证;但谁也没有见过“软对撞机”,连“大型强子对撞机”大多数人也最近才听说到。有人问,大自然连一块较复杂的手表都造不出来,大型强子对撞机如此巨大、如此更复杂,地内的大自然能造得出来吗?  

1)应该说有高中毕业物理知识的人,对大型强子对撞机本身的基本图像是能够明白的。这里先不说大型强子对撞机这种人工制造的高度精密复杂的大型机器,大自然造不造得出来,而先说如果认为地震的成因是自然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导致的,那么找出相应的现象来举证说明的主要对象应该是什么?我们说是能量---是为板块内部发生的大地震的震源点论爆炸说提供类似相当于5600颗原子弹爆炸的能量。而这只有那些具备了懂得提供类似相当于5600颗原子弹在点源爆炸的能量基础研究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人、甚至国家,也许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原理能做相应现象的物元可拓类比。

李政道先生曾提醒我们注意夸克和胶子等离子的能量威力。联系在点源发生大地震的能量机制,与人类所知的自然现象和所做的科学实验结合能证实的,不完全是雷电爆炸能量、原子弹氢弹爆炸能量所能对应的。主要可能还是人们刚认识的产生夸克和胶子等离子的能量之所大的原因才能对应。大地震、板块学说、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三者联系,自然指向膺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地震窗帘假说”,或称“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这也是我们说的科学“长杆”认识。这不外星球的语言。目前如碰撞的宇宙、膜、弦及其他的“时空撕裂” 一类的核魂自然,已经是地球人的语言,只要读《看不见的世界》一书就知道。

2)有人问:汶川地下有“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四川地下有“软大型强子对撞机”,中国地下有“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大多数国家地下都有“软大型强子对撞机”,这是不是搞笑?理由如果是大自然连一块人造的简单得多的手表都造不出来,怎能造出比大型强子对撞机更复杂的大型强子对撞机?那么我们可以说:搞笑?废话。如果我们手表和生物钟的功能对应,大自然能创造复杂无比的生命,那么大自然创造的“生物钟”,不但可以比“手表”简单,也可以比“手表”复杂。由此我们也能摸清大自然创造“软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秘密。

众所周知,建于瑞士日内瓦和法国交界处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一种模拟宇宙大爆炸后万亿分之一秒的实验机器。由于它为人类认识宇宙起源、物质起源和理解高温高密核物质,具有巨大价值,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里我们关注的是LHC将质子和反质子束在地下约60米 、周长约27公里的储存环中加速到7万亿电子伏特,然后相互对撞,产生目前人类在实验室里能达到的最高能量。这正是我们希望借助LHC的巨大能量发现理论,板块内部发生的大地震的震源点论爆炸说,可能带来提供类似相当于5600颗原子弹爆炸的能量举证说明的潜力。但这不是如目前一些人,简单地把LHC实验与宇宙大爆炸及“黑洞”联系起来,认为这项实验会产生类似黑洞及大爆炸的极大能量释放。当然也有科学家反过来说,LHC的能量释放尺度上小于黑洞大爆炸数十亿倍,LHC实验产生的对撞,在现实中就犹如两个小石子的对撞,不能对太阳和地球产生什么影响。

这种说法,反过来提供了一些计算信息:一个高能质子与另一个高能质子的对撞,只有犹如两个小石子对撞大的能量,而且还说连宇宙射线中高能量粒子携带的能量,也要高出LHC加速的粒子的能量数亿万倍---这提供的计算数据是,一个质子的“体积空间”有多大?一块小石子的“体积空间”有多大?两者相除其数量也巨大,如果再乘以两个小石子对撞大的能量,也有相当于5600颗原子弹爆炸的能量。即这类似在一个具备一块小石子大小的“体积空间”中,完全被质子充满,而发生的类似两个接近光速的高能对撞。这是其一的简易计算。

其二,实际的高能对撞,是将所有质子,分属将近3000个束团,每个束团约由1000亿个质子组成。这每个束团非常纤细,仅16微米,长度数厘米,像一根短小的蚕丝。科学家必须想方设法让这么纤细的小蚕丝沿着顺逆时针两个方向准确运行,并在4个对撞点上准确地让一根与另一根相撞,并且是依次相撞,并非齐头并进。当然运行时每个质子束团中的1000亿个质子,只有20个与另一个质子束团的20个碰撞,即产生20个事例。由于这些“小蚕丝”是依次排队碰撞,所以每二个碰撞都有间隔,但间隔仅25纳秒。而剩余粒子,会被反向的群的电磁力推向偏离。由于整个粒子束会绕行环形加速器4亿圈,那么,每一圈的偏离都累积起来,如果想使粒子束中的离子不会大量意外损失,维持实验时间,粒子束密度就不能超过一个极限。LHC能够保证每秒钟发生至少6亿次的粒子对撞。每次对撞能产生出的上千个粒子。这里质子虽小,但相对于另一个质子来说,却非常大。就相当于在宇宙中渺小的人类相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并不渺小。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碰撞是身体部位的拳头对拳头、脑袋对脑袋的碰撞,那么对应这些质子的碰撞,是应当于质子的“部位”夸克和胶子之间的碰撞。

如果这种能产生令人畏惧的反应能量,原因之一也许是达到核子最高的能量密度的能量区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与类似产生负压力的时空撕裂或暗能量的能量区接近,国外研究粒子物理学的科学家们,希望能通过这项宏伟的撞击实验,发现在理论模型中形成物质质量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而没有像我们这样,把大型强子对撞机与大地震联系起来;那么我们来看看粒子物理学家们对这种研究的巨大兴趣出自何方?这是因为他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建立起了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它把基本粒子(构成物质的亚原子结构)分成3大类:夸克、轻子与玻色子。再为了修补标准模型理论大厦无法解释物质质量的来源的缺陷,英国科学家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场的存在,并进而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假设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是电子和夸克等形成质量的基础,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场中受其作用而产生惯性,最终才有了质量。标准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这些粒子基本都已被实验所证实,而希格斯玻色子一直未被发现,寻找希格斯基本粒子因此被比喻为寻找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圣杯”。三旋理论对此已建立起物质族质量谱公式。

但大地震却也要来找粒子物理学家们的麻烦,这就是地震与核安全问题---目前已经存在地震损坏核反应堆等事例。当然地震损坏核反应堆的几率很小,其次,地震也不能靠几率的分析作预报。目前研究地震的人不少,在杂志上发表的地震研究的论文也不少。例如有人从天文因素与已发生的地震联系,作统计分析预测地震发生的概率。如此等等,这类统计分析预测地震发生的概率,对地震的具体预报没有实际用处,只有研究意义。而且全世界在对地震预报没有严格意义的科学方法下,也许有人认为,搞地震的如果没有确切的把握,即使有前震,在临震前不作预报或作不会发生大地震的预报,是明智的。因为如果大地震真的发生,即使造成巨大损失,说到底也是自然所为,而且还可以用积极的抗震救灾办法去弥补,但如果大地震没有发生而作出有大地震的预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或社会动乱,责任则是人为的。

日本一位科学家,说他的一个同学、同行写了一本《地震与湍流》的书送给了他,该书的主旨是地震不可能作出准确预报,他不全赞成这个观点。他说,地震涉及湍流,气象也涉及湍流,只不过气象的湍流在地面,容易看到;地震的湍流在地下,不容易看到,但两者本质是一样的。气象学家能积极想法去作气象预报,并且气象预报的准确度已很高,为什么我们地震学家不能积极想法去作地震预报。这话我们赞成,但这位日本科学家也没有说出地震预报的严格意义下的科学方法。地震与核安全问题已引起世界上一部分高能物理学家们的重视,这当然不是仅从类似的统计分析发生的概率,去作对地震的具体预报或防备,而是也要想法从统计分析发生的概率中出现的重要理化因子、数据,找出发生具体地震预报的数学公式或可靠的规律。

那么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地震假说,很多少高能物理几率因子、数据与之相联系呢?当然,高能物理学家们能参与,是很清楚的。高能物理学家们如果分一部分精力来研究地震发生的机制,地震科学和高能物理是两得其益。我们来谈几点。

3)据俄新网报道,俄罗斯莫斯科州将建立巨型强子对撞机,但建的是巨型线状电子和正电子对撞机,其规模和强度都要超过2008年在法瑞边境的那一台环形对撞机,它拥有两个大幅度的线状加速器,能进行电子束和正电子束的对撞。与环形对撞机不同的是,线状对撞机不需要巨型磁铁使光速运动的粒子束发生偏移,所以其结构要相对简单。可见如果自然有“软大型强子对撞机”,至少就有环形和线状两种区别发生的几率,以及有电子束与正电子束的对撞,和高能质子束与另一高能质子束的对撞两种区别发生的几率。两两者再交叉,还有电子直线回旋加速器和质子直线回旋加速器,以及电子环形回旋加速器和质子环形回旋加速器等类区别发生的几率。

4)湍流是一种混沌现象。混沌理论描述了天气、某些化学反应、行星轨道、亚原子微粒以及其他动力系统随时间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初始条件相当敏感。有人说,混沌理论可以预测很多相互作用粒子的极端复杂的行为,物理学家已经有将混沌理论应用到量子理论中,预测了原子核自旋的这种行为。例如氙原子的核自旋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就是混沌理论的典型特征。研究人员使用氙气是因为其自旋可以相对简单的排列。量子力学认为在原子级别大小时,要将一个特定的粒子以特定的速度在特定的时间放置在一个特定的位置将变得不确定。因此,微观下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将变成一个概率问题。但在每次氙气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磁场和激光来排列或“超极化”这些1万亿亿氙气体原子的自旋,因此大多数的自旋要么“向上”要么“向下”。之后,他们将这些气体冷冻到零下 321 华氏度使其成为固体。然后,他们再应用无线电波脉冲轻击这些自旋,使它们从与磁场平行变为与磁场垂直,像陀螺一样围绕着磁场轴排列。物理学家利用核磁共振的强磁场测量自旋的排列或极化,观察到在千分之一秒中自旋衰减。在这里,技术上主要的进展是大量的极化使得核磁共振有可能测量到极弱的自旋信号到样本表现混沌行为时为止,信号只有初始信号强度的千分之一。这是一种宏观量子现象,地震与宏观量子现象也能联系。

如果地下存在“软大型强子对撞机”, 即使线状对撞机不需要巨型磁铁使光速运动的粒子束发生偏移,但也需要类似的强大磁场对“对撞机”轨道上回旋的离子流或粒子流作约束或引导。上世纪中期,地球物理学家提出地磁场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液态铁质地核的旋转跳动。而推动这种跳动的能源,在地球之外,也有多种原因,如电离层电流和磁暴等,可诱发地幔中产生电流,形成各种磁场,混杂于地核产生的磁场当中。有科学家认为,地磁场是湍流或地核中诸如此类的事件所产生的,它们犹如气象模式或龙卷风,对局部地区具有强烈影响。有人还认为,地磁跳跃是环流受到干扰,地核中可能会长出大气泡。其次,地核流体因有转动和向表面对流会发生扭曲运动,同时它所产生的磁力线也发生扭曲,形成扭结。这种扭结的不稳定性,在等离子体物理学中已证实。    地磁跳跃是一项规模大、内容复杂的研究课题。地磁跳跃与地核、地幔运动的联系不但有空间分布效应,还有时间延续效应。随着地核液流的变化,它的压力场也变化,并使地幔变形,改变惯量矩,从而改变它的角运动。因此这项工作与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能量爆发机制联系起来,作地球物理学和高能物理学的耦合分析研究,可能会导致地震起源理论上的突破。反过来看,没有做这种耦合的分析研究,原来的所有地震起源理论专家,都类似是一些“残疾”运动员,而高能物理学家也失去了研究类似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的机会。

5)我们想到软对撞机地震假说模型,是看到美国帕克菲尔德断层的地震预测研究,地质学家和地震学家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用尽了所有的先进仪器和先进办法,地震预测研究也无丝毫进展,就类似我国的地质学家和地震学家们在四川龙门山脉断层的地震预测研究,用上了的先进仪器和先进办法,汶川大地震的前震显著,先进的仪器和先进的办法也无法预报一样。既然地质学家和地震学家们的先进仪器和先进办法用尽了,膺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也应该出场来比试了。但众所周知,历来都认为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错动、断裂、滑移或火山爆发等原因引发的,因此这种冲击并不容易,一是以前的有关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理论对跟地震与发生地壳板块错动、断裂、滑移的岩石、岩浆的关系、联系,缺乏讨论。二是偏离传统地震引发原因的一些理论,也一直没有成功。例如1987年美国有一位女生物学家提出是由于太阳的耀斑触发的地震---在太阳耀斑发生以后四天,常有地震发生。张铁铮的二倍磁暴法认为,发生两次磁暴之间的时间再延长一倍常有地震发生。1985年日本的科学家认为,断层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中的Cl 含量,在逐渐上升并接着又快速下降之后几天发生地震,等等。

当然我们也看到,不敢苟同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的“残疾”运动员,分不清“板块断裂”和“岩层破裂”谁是原因,谁是结果。因为“板块断裂”类似原来就有的“窗帘布”, “岩层破裂”可能类似新买来的“窗帘布”。当然,联系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能量爆发机制,还有复杂的物理机制。但膺大型强子对撞机和 

地震窗帘布结合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能把板块断裂说、电磁成因说、核子爆炸说、磁暴说、气爆说等目前所有的地震起源的理论、假说联系起来,给予分类、先后、选择的解释。例如膺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是“安装”在类似窗帘布的软“岩浆幕”上,而且是近似垂直的,这能形成大型强子对撞机需要的超导电磁吗?

198769日晚的一场雷暴雨的闪电,发生了点燃美国一个发射场上的一枚装有有效载荷的小型探空火箭和2枚更小的试验火箭的事故。美国有科学家认为,闪电同受地磁场支配的上层大气的磁层之间,存在着能控制闪电闪击间隔的微妙的联系。当闪电闪击结实、潮湿的土壤时,所产生的电磁场大部分是垂直的;而当闪电闪击干燥砂质土壤时,其电场倾斜,水平部分也会产生重要的效应。这为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的“点火”启动提供了参考。其次,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已被加速的两个质子束团的碰撞,不必在同一圈上,也不必一个是反时针旋转一个是顺时针旋转。因为在岩浆幕的窗帘布”上,可以有一个以上的质子束团旋转运动轨道圈,即使两个质子束团的旋转运动方向相同,只要两个运动的轨道圆圈相切,两个旋转运动方向相同的质子束团也能发生对撞。这是与我们人工造成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不同的地方。

所以,如果把产生大地震的地质板块裂缝看成类似窗帘轨,把上百或上千公里的地质板块裂缝积累起来的能量和压力形成的“岩浆幕”, 其中板块裂缝两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接触点在岩浆幕形成的一层“薄膜”,看成类似陶瓷绝缘材料超导体中的“空穴载流子”薄膜。它们如果能阻止电流的损耗,那么这层岩浆幕超导体“薄膜”就类似板块裂缝“窗帘轨”挂着的“窗帘布”。这张巨大的超导薄膜“窗帘布”在板块裂缝下“飘荡”,可以倾斜至裂缝两边上百或上千公里的地方。如果把张巨大的“岩浆幕”超导薄膜看成是大地震发生的“庄家”,那么在板块裂缝带和裂缝两边上百或上千公里的地方发生大地震和余震的几率,都操在“庄家”手里的。因为这里的“算牌”是,如果把岩浆幕超导“薄膜”在类似电磁场现象和磁暴现象等作用下,产生类似回旋加速器的机制与发生大地震和余震的几率联系,那么把大地震的结构信息原理与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交换信息原理对应,这也许就是膺大型强子对撞机能产生大地震和余震的几率原理。   

一是回旋加速器有电子回旋加速器和质子回旋加速器等类的几率之分。二是回旋加速器中粒子的碰撞,还有是发生在“薄膜” 岩浆幕的上、中、下以及左、右等位置的不同几率之分。三是大地震发生,把这张巨大的“岩浆幕”超导薄膜破坏后,在原位或新的位置能再产生“岩浆幕”超导薄膜的几率也还有,并且比赌场的洗牌、出牌绝对复杂。这才是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的问题之所在。例如膺大型强子对撞机”类似长跑运动操场的轨道,要把质子一类的高能粒子留住,要让高能粒子在回旋轨道中运动,就需要强大的磁场,才有对高能粒子的约束力,也才能减轻巨大能量积聚对板块断裂带周围脆弱的岩层的应力。这正是电磁成因说”的用武之地之一,而板块断裂说”却不能解答巨大能量的积聚,跟板块断裂带周围脆弱的岩层的应力矛盾的处理。其次,要有强大的磁场,就需要强大的电场,这正是电磁成因说”的用武之地之二。但有了强大的磁场和强大的电场还不行,还需要超导薄膜一类电阻、磁阻很小的轨道材料,这又是板块断裂说”才能提供的,而电磁成因说”也不能解答这类问题。

据报道,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发现了即使在室温下,陶瓷绝缘体也可以显示超导的性能。因为他们在这种陶瓷绝缘体里加入了可以改变电子结构和特性的物质,在电的作用下,可以使陶瓷绝缘体成为电磁导体。当科学家把载流子通入磁绝缘体时,它们便神秘地开始显示超导性。于是,研究人员通过比对氧化铜超导体的电子结构和陶瓷绝缘体的电子结构,发现了“空穴载流子”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温度极低的情况下,“空穴载流子”在氧化铜的表面形成一个薄膜,薄膜阻止了电流的损耗,而这个薄膜就成为超导体特别重要的地方。但在板块裂缝积累起来的能量和压力形成的“岩浆幕”中,是高温,何能造就超导作用呢?

这里超导问题的转向是,剑桥科学家阐述的是需要“薄膜”和“空穴载流子”,平息的也正是温度之争。这与三旋超导理论需要方形晶格面是一致的。陶瓷超导“薄膜”是用喷射来解决,问题较多,运载电流也有限。大地震板块裂缝“岩浆幕”和板块裂缝两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接触点提供的“薄膜”,是天然选择形成的。这里不管是类似氧化铜材料还是其他陶瓷绝缘体材料,以及必须加入的特殊物质,只要能实现超导体的功能,以及能实现达到核子最高的能量密度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能量区的功能,它们的实现几率,也都能被天然的选择提供---这类似人择原理,而存在“膺大型强子对撞机择说”原理。

三、从软对撞机几率到言论自由几率

1、言论自由几率正向机制

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提出后,只是一种言论,但不久就遭到张宝盈先生的批评。张先生认为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与他的电磁成因说无关,他不了解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因此伤害了他。采访过他的记者也帮他说话。这引起了我们对地震发生的数学公式与言论自由影响的几率模式联系的注意。因为一般认为言论自由只会来自对立派的屏蔽,但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和电磁成因说的关系不是这样。我们赞赏张宝盈先生,因为他的一些分析能对512汶川大地震中的点源说解释的不足有启示。电磁成因说是一种非“板块断裂”说类的地震软件,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也接近“板块断裂”说类,所以我们在网络论坛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涉及到张宝盈先生,而他的有关论文和著作也是公开发表的,学术讨论本来可以求同存异,但张先生也不允许。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还是个初步模型,不能对大地震发生作具体预测,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用尽了的所有先进仪器和先进办法,也是这样,原因是人们还没有像牛顿力学那样找到正确的数学计算公式,把先进仪器测量的有关数据联系起来。而地震发生的因子大多数又在地下,我们看不见、摸不着,能否像蔡文先生的可拓学、吴学谋先生的泛系方法,把言论自由中的泛系因子,物元可拓到地震和大型强子对撞机中呢?

例如把人,各种各类、不同身份的人,与大型强子对撞机对撞的粒子对应;把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废邦,与多难兴邦、废邦对应;把言论平台、媒体、书报等载体,与岩浆幕、地震窗帘薄膜、高能加速器等实际硬件对应,从中像牛顿力学那样找到正确的数学计算公式呢?我们先来研究言论自由几率的正向机制。

1)张千帆先生对言论自由的解读

张千帆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宪法学会的副秘书长,教育部宪法与行政法重点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同时兼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宪法与行政法教授。20051015日晚他在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副校长付子堂先生的主持下,在西政渝北校区向师生们作言论自由与宪政关系的报告。张千帆是中国法学界少有的双料博士,1984 年他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89年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第一个博士学位──生物物理博士学位,又于1992年开始攻读法学,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得政府学博士学位,1999年回国后成为南京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法学评论》的主编,2003年开始担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法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主要的论著有:《西方宪政体系》、《自由的魂魄所在》、《美国宪法与政府体制》、《宪法学科的过程案例与材料》、《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等等。付子堂先生说,张老师不但在宪法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在法理学界也是如此,因为他原来研究物“理”,同研究法“理”能够互通。现在我们把张千帆先生的一些言论自由理论观点,与地震发生机制的联系并作简单的比较。

1)张千帆先生这里的“言论”,是广义化了的言论,它不仅是指说话,而且也包括电视、收音机、电影、报纸等多种方式。

2)由于言论的成本很小,而交流极为便利,言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最频繁的一种活动。如果不让我们说话,想象不出来我们将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法律之所以限制自由,法律主要是规定公民的义务,也就说限制的行为自由。言论和信仰自由必须受到宪法的直接保护,而我们通过法律进行规定,一般只会给言论自由带来更多的限制。

3)言论自由发展的司法实践,主要是用来界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合宪地干预或限制言论的标准。因为和行为不同,言论一般不会产生直接的严重危害。这和我突然打你一棍子、给你造成无法挽回的人身伤害是不同的,因而法律一般没有理由去限制人的言论。信仰就更是完全内在的。在这个意义上,从行为到言论到信仰,法律限制和干预的正当性是依次递减。

4)言论自由与宪政的关系是,所有现代宪法都包含言论自由,因而言论自由是宪法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最基本的个人权利;言论自由同时也是宪政的必要条件。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宪政的。现代宪政和言论自由的文化条件是一致的。因此,没有言论自由,表示这个国家的思维方式还没有走上宪政的轨道。

5)如果政府失去了舆论监督,权力也会失控,贪污腐败、贪赃枉法就不可能得到遏制。这显然是对社会有害的。但不论如何,言论自由还是有风险的。言论自由的好处是全社会共享的,但是最直接的代价却是由控制者承担的,而是否实施言论自由的决定权在于政府。和我们个人一样,世界上哪个政府都不情愿“挨批”,这是人之常情。

6)霍姆斯提醒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因为,我们已经有过太多的前车之鉴:有些话听上去一钱不值,至少在当时令大多数人反感,但最后偏偏证明是对的;有些理论听上去美好、正确,但实施之后却令人大失所望,甚至产生严重的社会灾难。因此,当我们看到“时间推翻过一度富有战斗力的许多信念”,“至善最好通过思想的自由交流”,“对真理的最佳检验,在于思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接受的力量。”这就是思想的自由市场理论。

7)我们制定一部法律,无非是期望它今后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利,防止最大的害,但是何为利、何为害以及如何最有效地趋利避害,现有的知识和信息往往是很有限的。霍姆斯将统治比喻为赌博,每天都要将“宝”押在对于未来的不完全知识之上。毕竟,任何人都不是料事如神的先知;在法律和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毕竟,即使经济市场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今天的市场上存在着不少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未必有足够能力识别之,因而仍然需要政府的干预和保护,否则可能给消费者造成严重后果。事实上,“自由市场”今天即使在美国也只是一个神话,目前的金融风暴美国政府已在对市场采取干预。因此,霍姆斯的理论要求,法律在一般情况下不应该干预人的思想和言论;只有在言论一经传播出去就会立刻产生严重危害的情况下,对言论的限制才具有正当性。要控制或制裁言论,言论的危害必须是实际存在而不是凭空猜测。

8)如果说言论自由有那么多好处,对言论自由的剥夺或限制有那么多风险和弊端,那么为什么许多国家却仍然没有真正的言论自由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霍姆斯认为,压制不同意见其实是一种十分自然的冲动。如果你对自己的主张有自信,如果你确信自己的主张是对的,对社会是有益的,而不是胡说八道或逢场作戏,那么你在不能说服对方的时候自然会想到动用国家的权力去强迫对方接受。

9)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压制过言论。即使是实施言论自由最早的美国,在出现危机的时候还是要压制某些言论。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美国社会也出现了社会主义势力,他们普遍反对美国参与世界大战。某些左派团体宣扬通过暴力推翻美国的宪法制度,从而引起了许多人的恐惧。就在1917年,威尔逊政府通过了《反间谍法》,惩罚任何阻碍战争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要说服他的朋友不要去参军,因为这场战争是不正义的,就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

10)为什么会这样?根据康德的事实判断分类,有先验的分析命题和经验的综合命题两种。套用霍姆斯的话说,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经验而非逻辑。所有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价值的创造都是经验的产物,这些东西是不可能通过三段论推演出来的,而是通过观察上归纳上升到一般自然规律,然后反过来运用到实际生活而产生的。虽然逻辑命题是绝对正确的,但是逻辑命题对我们并没有太多的用处,因为逻辑推理的结论早已包含在前提之中。和价值的判断不同,事实判断确实是存在衡量对错的标准的,但是由于社会事实本身的高度复杂性和人类预测的有限能力,衡量的结果往往是未知的。从理论上讲,确实可以禁止对社会有害的言论。问题在于它是一个经验判断,而任何人的经验判断都可能出错。

真理是无限的,而任何经验归纳都只能建立在有限的个案基础上;从有限的个案推出无限的规律,这种规律必然不是绝对正确的。例如自有人类以来,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这是一个经验观察,绝对正确吗?其实没有什么能保证明天还是这样,因为或许会有一颗我们天文学家没有预见到的彗星撞了地球,导致其反向运转。这种概率当然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它在严格意义上不是零。不论是十的负多少次方,它是一个非零(尽管是未知)的正数。连我们最习以为常的几乎已成铁律的自然现象都是如此,比此复杂得多、规律性差得多的社会后果又如何预测?因此,压制言论有两种理论依据:一是只承认自己一种理论是正确的,其他都是错误甚至邪恶的,压制这些言论具有天然的合法性。二是实用主义并不关心言论的正确与否,而是更关注言论所产生的社会后果。因为言论关涉到稳定性,由于这类事实的披露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因而适当的控制手段是辟谣,不是禁止披露。因为事实的存在。不是事实的东西是谣言。

2)言论自由理论与地震理论的比较讨论

1)从以上可以看出,张千帆老师也在讲演中提醒过:言论自由理论存在根本的悖论。再和地震理论比较,就更清楚了。首先是它是把“言论”广义化了,延伸为不仅是指说话,而且也包括电视、收音机、电影、报纸等多种方式。在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看来,电视、收音机、电影、报纸等多种方式的载体,是与岩浆幕、地震窗帘薄膜、高能加速器等实际硬件对应的,它们本身并不能“说话”----言论的主体是人,不是载体。地震机制中,和“人”对应的是高能加速的粒子、离子,以至到地震机制要求对撞产生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地震的发生只是与言论中类似“兴邦、废邦”的大效应对应的。所以地震理论是从结尾效应向开头寻找肇事因子,言论自由理论是从开头因子捕捉结尾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说,把“言论”广义化也没错,但接着就有了问题。例如张老师说,在宪政国家言论是充分自由的,是宪法定下来的,新闻法之类的法律没有必要再作规范---这是多此一举,自相矛盾。如果“言论”只定义为人的说话,谁见过不是哑巴的正常人不会说话?谁见过说话的人在他能说话的环境没有了“自由”。“言论自由”定义的是在电视、收音机、电影、报纸等多种方式的载体,以及在集会、集社等群体场合的“说话”。而电视、收音机、电影、报纸等事物载体,都具有财产性,集会、集社等群体场合具有组织性。财产、组织等都具有归属性,它的使用权、范围权都是“私法”或“民法”有规定的。所以“言论自由”在所有的宪政国家,是不存在问题的“问题”。

2)现在我们从地震理论比较讨论联系的“言论”,不包括黄色、反动以及有关政治、军事、商业、个人等方面的敏感问题,纯属类似科技、学术规范的言论。这种“言论自由”广义延伸的平台,也不包括电视、收音机、电影、报纸等方式,仅以合法的、公开的网络论坛为对象。以此来研究考察言论自由理论与地震理论的对应,从200210月开始已经整整6年了。科学单位办的“三思科学网站”给我们上了第一课:由于我们是初次学上网络论坛发文章,一切规矩、方法都不懂,而又十分热情,在“三思网站” 论坛注册成功后,一连多发了几篇科研自主创新论文,这一下就惹恼“三思论坛“版主,被打入“另册”,从此难于上该论坛。本来在未学上网之前,我们经常看《科学时报》,发现“三思网站”发表的文章在《科学时报》转载的很多,对“三思网站”很有感情。但事与愿违。而且6年中我们发现与“三思网站”相联系的一批网站都具有相同特色。这里一切“言论自由”的理论、法律都不适用。能适用的是“私法”或“民法”---网站是别人办的,不让你有““言论自由”是人家的“自由”。延伸到国家、政府,政权的得来有两种,一是靠民选上台,一是靠暴力夺取。民选上台有民选上台的群众基础和政策规定,暴力夺取有暴力夺取的群众基础和政策规定,不让你有“言论自由”一定有人家的“理由”。研究这些“理由”,遵循这些“理由”的规律,才是“言论自由”的基础。

2言论自由几率逆向机制

防火墙主要指互联网管理监控和过滤互联网内容的软硬件系统,由服务器和路由器等设备,加上相关的应用程序所构成;主要作用在于分析和过滤管理地区内外网络的资讯互相访问。管理地区含有“不合适”内容的网站,会受到直接的干预,被要求自我审查自我监管,乃至关闭,故也称防火长城。利用防火墙等技术手段,对网络内容的审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言论自由,因此在何种程度上、采取何种手段进行网络审查,也一直是受争议的话题。如果网络屏蔽因它有巨大的经济驱动利益在里头,已变成了一种产业。那么对应地震减灾、研究,也类似变成了一种“产业”是一样的。如果说防火墙一个纯商业行为,那么地震预测、预报也可以成为主要一个纯技术行为的。这里我们来看飞蠓先生对“网络屏蔽”的一些观点。

1)飞蠓先生对网络屏蔽的考察
1)从近几年互联网发展速度来看,尽管防火墙这种管理在技术上要做到完美的话难度极大,但管理互联网大家用防火墙也是不可动摇的。
2防火墙的发展可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就是静态屏蔽网站:搜集对其内容不认可的网站的域名或者其服务器的IP地址,将其加入屏蔽名单,阻止管理地区的浏览器访问这些屏蔽名单上的服务器。这在技术上容易实现,而且对普通网民影响不大。第二阶段,就是内容识别:管理地区浏览器访问非管理地区服务器,或者反之;所传输的信息,先让一个特定的程序阅读一遍,它一旦发现其中有所谓敏感词,就立即掐断浏览器到此服务器的链接,然后将此服务器加入屏蔽名单,阻止其他浏览器访问。这种做法封禁有时间限制,在技术上也存在较大的难度。
3)不过防火墙并非互联网管理的全部。因为技术上的原因,它只能在当数据在管理地区内外传输时才能发挥作用,而且一般而言,它只针对特定的网络协议。所以对于管理地区浏览器,访问屏蔽名单网站自有另外一套对付办法。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大大小小的网站上存在的网页浩如烟海,如果没有搜索引擎的帮助,普通人是难以在网页丛林中找到正确的出口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你的网站或者网页内容不被搜索引擎收入数据库,那它就等于不存在。正是由于这一点,互联网管理只要看住了搜索引擎,那些屏蔽名单网站就翻不起什么大浪。
4)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发展,搜索引擎服务逐渐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家服务提供商手中,互联网管理只要看住这几家服务提供商就万事大吉了,监管难度也大大降低。从技术上讲,要看住这些服务提供商,只要下令从数据库中删除某些数据,或者在检索词中设立屏蔽名单就容易实现,网民也意识不到对自己的影响。另一方面,搜索引擎服务商为了生存,往往也会采取自我审查政策,对一些不符合互联网管理口味的内容予以屏蔽。
5)由于国际社会对互联网内容监管的政策和做法不一致,加之防火墙 本身在技术上也有一些可资利用的漏洞,所以绕过互联网管理特定监管的技术层面,对静态屏蔽就采用了建镜像服务器的办法。再如有的网站用垃圾邮件法,或者采用邮件订阅的方式来突破这种封锁。
6)有人还说,网络屏蔽更有可能的是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自己的屏蔽行为,而跟互联网管理没关系,所以才会出现有的搜索引擎可以而有的搜索引擎不可以的现象。这涉及更多的是一种经济问题。现在互联网管理的外围,围着很多技术公司,帮助它做这个,甚至当互联网管理本身都没有动力去做屏蔽的时候,外面还有一千个做屏蔽技术的公司去使劲地给它提方案,然后千方百计让互联网管理把这个方案通过,然后从互联网管理拿钱去做这个屏蔽,它就没有什么想象的意识形态斗争怎么样的,压根就不是这种东西。

2)网络屏蔽与地震预测的比较讨论

1)网络屏蔽或防火墙技术应该说是一种中性的东西,无所谓好与坏;而且是一种泛化监管的技术,也无所谓言论效应的大与小。而地震预测是专选大效应---如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爆发几率效应监控的。

2)言论在网络屏蔽里可以延伸广义到个人电脑层次,这类似说话权利还是私人层次一样。但如果进入互联网,就类似进入公共的传播层次,如电视、收音机、电影、报纸等多种方式的载体,或集会、集社组织的层次一样,“言论自由”在这里才受到类似“私法”或“民法”的几率效应选择。所以“言论自由”是和传播载体与组织分不开,又是两类“实体”。这类似地震发生,其中板块断裂带、岩浆幕、地震窗帘薄膜与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产生分不开,又是两类“实体”一样。但目前的地震软件只把地震和板块断裂带、岩浆幕联系起来,认为才不可分;只把地震和板块断裂带的作用力联系起来,没有和点源爆炸的多种方式作联系计算,错失近一百年的时光。

3)这里如果把合法的、公开的网络论坛,联系对应地震发生的板块断裂带的岩浆幕、地震窗帘薄膜、软高能加速器等实际硬件,从各种科技、学术网络论坛,也有屏蔽纯属科技、学术规范的言论的各种理由,可知不是所有板块断裂带能产生的岩浆幕、地震窗帘薄膜,就都存在有地震发生的条件。从网络言论的控制比传统方式更困难,但总归有控制看,地震能控制吗?当然网络论坛的言论能屏蔽,不等于地震能屏蔽,而且地震预测、预报也不是从屏蔽地震着眼的。如果说网络屏蔽只要看住服务器就解决了问题的大半,那么地震预测、预报也可以说,看住了板块断层产生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也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4)所以我们提倡研究网络屏蔽,是想增加有关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爆发几率效应与地震发生的地壳板块错动、断裂、滑移的岩石、岩浆联系的讨论,改变历来只认为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错动、断裂、滑移或火山爆发等原因引发的现状。我们6年多的对合法的、公开的网络论坛自生自灭的观察,如浙大物理系论坛网、北大物理系论坛网、《物理论坛》网、《科研中国》网等相继停办,虽有多种理由,但同论坛版主或它的上级,对加入的内容和人员成分的不满意都有关。类似地壳板块经常都有错动、断裂、滑移或遇火山爆发,但并不是都经常在造成大地震一样。地震具有传播性、连续性。这主要是和地震窗帘薄膜上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爆发几率效应联系在一起的。 

5)例如在个人博客论坛上发表科学论文,也能获国际公认的权威大奖,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违反我国科学家们共认的成才规律,但俄国青年数学家佩雷尔曼搞庞加莱猜想证明,在个人博客论坛上发表也成功了。把佩雷尔曼比作“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把他的个人博客论坛比作岩浆幕、地震窗帘薄膜,这是一个很小的岩浆幕、地震窗帘薄膜,为什么也能发生“地震”?其实分析起来很有启示。庞加莱猜想证明是个世界性的数学难题,对此类似像田刚、丘成桐这类能接近证明,或能判断已被证明的人不多,并集中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这这类大地震前的板块断层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流。因此佩雷尔曼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和田刚一类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在频率和能量的信息范围就有了相通之处。佩雷尔曼的“引爆”,传到田刚一类的数学家手中,很快引发了“大地震”。

地震爆发,本来会破坏自身的地震窗帘薄膜和软强子对撞机,但它产生的地震波却具有信息增殖作用。即以前人们把地震波传播的频率和能量信息,看得太一般了,就像一般的数学家看佩雷尔曼的个人博客论坛一样,引不起共鸣和信息增殖作用,但对于田刚一类的数学家却不同。也许这是一个普遍成才规律。如陈景润是这样,陆家羲是这样,杨乐、张广厚等几个冲刺亚纯函数成功的数学家也是这样。张光直先生说:“研究中国的东西,要有一个世界的观念”。 研究地震预测、预报也应该如此。
3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网格计算

研究地震预测、预报是一项会聚技术,即使正确掌握了地震发生机制的人,也不能空手就准确预测、预报某一个具体的地震三要素。地震预测、预报今天还没有“神人”,我们评论别人的预测、预报工作,但我们不会轻言就能准确预测、预报某一个具体的地震三要素。既然地震发生机制是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我们就来只看看真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计算机网络这一项工作,这和地震预测、预报前的一项程序性工作是完全类似的。

据报道,打造真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简称CERN)还需要一个新计算机网络计算网格的服务。这个计算机网络还需要世界上数千名科学家处理有关大型实验的数据。目前已有33个国家的大约7000名科学家通过CERN的新计算机网络连在一起,以便共同分析大型强子对撞机启动后的粒子对撞试验的数据,测试才能探索到物质的本质。参与此项实验的物理学家,将通过桌上电脑访问实时数据,CERN从发明万维网开始,已经打造出能够将全世界140个研究机构的10万多个处理器连在一起的计算网格。

原因是,作为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的数据量太大,分析和处理的难度相当大。实验过程中,科学家要将质子束导入位于日内瓦郊外法国-瑞士边界地下100米的隧道,让它们沿着相反方向运行直至发生对撞。在开足马力情况下,大型强子对撞机内每秒发生的质子对撞次数多达6亿次,每秒产生的数据量更是对撞次数的4000万倍。所有这些数据要通过4个大型地下探测器过滤,将每秒的撞击次数降至100次。每秒产生的数据流将达到大约700兆字节,每年达到1.5万亿字节,这种“高产”要持续1015年。每年产生的数据足以装满300万张DVD,如果将这些数据装进CD并搭成高塔,其高度可达到珠穆朗玛峰的两倍。为了分析这些数据,这就是,不仅需要进行大量计算,同时也需要找到一种新的计算方式,也就是所说的网格。与万维网一样,计算机网格也能够连接数据存储容量和处理设备等计算资源。在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所需的计算能力中,CERN只占到10%,余下的均由计算机网格提供。通过对撞实验,科学家可以观测亚原子粒子并探测重力和物质的本质。

每个国家研究地震预测、预报面对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不仅比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面对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复杂得多、庞大得多,而且数量也多,这些软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的数据量更大,分析和处理的难度也更大。

1)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寻找的质量起源,已经认定是希格斯粒子的作用。但地震预测、预报面对数十个物理化学因素,至今未确定下一些关键因子。

2)希格斯场与质量关系的数学公式已经找到,并且已经讨论近40多年。地震预测、预报面对类似张铁铮的磁暴预测地震公式、张学文的地震烈度与强度面积联系的数学公式,都难定论。

3)以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为模型,地震预测、预报面对的数十个物理化学因素,涉及的几率关系,十分复杂。为了分析这些数据、几率,不仅需要对监控的板块断裂带、地震窗帘薄膜区,安装多种先进的测量仪器,同时也需要进行大量类似的计算机网格数据量的分析和处理,测试才能探索到准确预测、预报某一个具体的地震三要素。但地震预测、预报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计算机网格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联盟,即使在国内各级地震局之间,也还没有计算机网格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设想。

4)可喜的是,汶川地震断裂带的地震深钻计划已经开始启动,在宝兴、都江堰、什邡、北川等处设定了4个钻井位置,主持该项目有关的地质、地震专家已到场,积极性很高。但还没有高能物理学家参与。是地质、地震专家没有邀请他们,还是高能物理学家们自己对此不感兴趣,还不可而知。大概不会等到下一次类似汶川大地震的大悲剧发生,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的判断才有结果吧。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韦伯,看不见的世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胡俊伟译,200712月;

[2] 刘月生、王德奎等,“信息范型与观控相对界”研究专集,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增刊第一期,20085月。

[3] 王德奎,“绵阳第一碑”与盘古王表石,文史杂志,20002);

[4] 王德奎, 嫘祖文化研究与经济建设综述,凉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5] 王德奎,三旋理论初探,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5月;

[6] 孔少峰、王德奎,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9月;

[7] 王德奎,解读《时间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9月;

[8]  Amsel,攀枝花地震两小时前的3级小震有没有预报意义?新语丝网;

[9] 张千帆,宪政国家的言论自由,巴蜀网;

[10] 方舟子,像沙堆一样崩塌,中国青年报,200864日。

 Email:y-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