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桂林网八月十一日电

题:中科院院士陆汝钤在桂林说中国人工智能“家史”

作者:唐咸武

   “王湘浩院士一九七九年在吉林大学办班恢复人工智能研究开始至今,作为中国人工智能研究重要基地之一的吉林大学已培养了几代优秀学者,管纪文、刘叙华、刘大有等均在其中,这些有代表性的专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这是正在桂林参加第九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人工智能会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汝钤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数家珍似地说到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史

    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为期五天的第九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人工智能会议,八月九日在桂林开幕。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韩国、日本、中国及中国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工智能专家学者两百余人参加。

    生于一九三五年的陆汝钤,江苏苏州人,虽发鬓斑白,但言谈充满了激情。陆院士说,王湘浩院士研究的是人工智能理论,他的学生拓展了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构筑了计算机专家系统,此类系统不仅成了专家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且在应用领域如医疗、海洋、农业等诸多方面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用计算机诊治肝炎曾开创了中国人工智能应用的先河。

    在蒋新松教授带领下,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制了水下机器人。近几年,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研制的足球机器人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取得了优秀成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未院士在做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挑战不能容忍矛盾的传统逻辑,提出开放逻辑,打开了人工智能研究的新思路。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戴汝为院士着手的复杂巨系统研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社会上各种复杂现象,解决了不少难题。

    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史忠植教授和清华大学石纯一教授,开发智能代理研究,用软件程序模拟人的智能行为。陈肇雄教授研制了电子翻译器,身上别着一个翻译器,它就成了自己的随身翻译。高文教授搞的哑语研究,把哑语译成正常语言。南京大学的周志华教授和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王珏教授都是机器学习的专家,在复杂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等方面推进了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

    陆汝钤主持研制了知识工程语言TUILI。他主持研制的大型专家系统开发环境《天马》,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研究的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把类自然语言理解软件工程领域分析、领域建模结合起来,促进了管理软件开发的自动化,使企业管理人员能直接介入软件的开发和维护,用户可用自然的方式描述所需要的东西。这项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影响,英国《AI WATCH》杂志用整整一页的篇幅发表评论,指出这是他们所见到的“以领域知识库支持主流软件开发的第一例”,“很有可能发展为可实用的工业工具”,并就此提出,“看来是欧洲的人工智能与软件工业界与中国的人工智能界建立联系的时候了。”

    陆院士目前研究并主持实现了一套全过程计算机辅助动画自动生成技术,模拟脚本改编、电影导演和摄影师的功能,可使用中文写的童话故事自动转换成动画片,陆院士说:“中国有一个很大的动画市场,我不忍心让外国片充斥。目前这项工作还在实验室小规模进行,还未推向市场,还未产品化”。

    他郑重其事地说:“基于计算机的知识产业所有产业发展的‘能源’产业,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值得我们大家去关注。”(完)

  编辑:欧亚子

 

http://www.guilinok.com/data/2006/0811/article_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