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智学科普系列

一门新兴学问:融智学

邹晓辉(即兴之作)

qhkjy@yahoo.com.cn 0756-5505041

 

1. 引言

众所周知,人类一直面临“宇宙奥妙、生命奥妙、大脑及其智(慧、力、能)的奥妙”等一系列问题和难题。其中,“智的奥妙”这个问题,当属: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其他方面的奥妙或问题和难题,最终都要依靠并汇聚到“智的奥妙”这个问题上面来。可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智的奥妙”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到什么程度?对其他“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或影响,因此,居于“至关紧要”的地位。

2. 背景

从古至今,围绕着“智”的问题,理论上产生了哲学和科学;实践上产生了艺术和技术。现实中也是在由“角力”向“竞技”进而是“斗智”乃至“融智”的社会迈进。

国外也有与“融智”近义的词语“co-intelligence”可以为“协作之智”。它有多个系列的学问,均可被视为“融智学问”的初级阶段。

“基于自然人的人类之智”和“基于计算机的人工之智”则可被视为“融智学问”典型的两类特例或雏形。

不仅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而且,自然科学和人工科学(尤其是其中的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等均可被视为“融智学问”潜科学时期的知识学问。

也就是说,哲学和科学(两个时期),都相当于是在为融智学(时期)做准备的时期。

3. 方法

现在,人们虽然已相当熟悉“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作用及功效。但是还很不了解“全球知识定位系统”(GKPS)的作用及功效。融智学主要就是作为一门基于“本体”的“全球知识定位系统”的学问,其特点在于:集“理论、工程和应用”于一体。

31 理论融智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即:

广义融智学(从基础理论的层面,提供“全球知识定位系统”的总体思路和架构)

设:知识总量,在“2n次方”以内,当n = 012时,广义融智学与哲学衔接,主要探讨基本范畴的问题;当n = 3时,广义融智学与科学衔接,主要探讨基本领域的问题。当n = 4及其之后至n = n以内的情形时,广义融智学探讨的话题,在宏观上与相应的哲学范畴迭交,其中,狭义融智学探讨的话题,在微观上与相应的科学领域迭交。

狭义融智学(提供“全球知识定位系统”的“施工蓝图”和“施工指南”的原理)

其中,“信息方程”是基于“三集”而抽象的“数学模型”。

所谓“三集”,即:“单一集合、分层集合和标志集合”,可由“单列表”数字简化表达。

32 工程融智学,是狭义融智学理论在工程技术上的体现,其特点是“间接形式化”。

其中,“序位表格”是基于“三表”而可直观展示的具体“施工蓝图”。由“分层集合”和“双列表”可实现“间接形式化”,即:“标准化与个性化统一的技术”。

所谓“三表”,即:“单列表、双列表和多列表”,基于“关系数据”而构造。

主要解决:人脑与电脑结合的效率问题。

    33 应用融智学,是理论及工程融智学“应用艺术”的展示,其特点是“一体化管理”。

其中,“知识本体”是基于“三注”而可直观操作的具体“施工指南”。由“标志集合”和“多列表”可实现“一体化管理”,即:“标准化与个性化统一的管理”。

所谓“三注”,即:“语文标注、常识标注和知识标注”,采用“双语界面”来交互。

4. 结果

融智学,作为一门基于“本体”的“全球知识定位系统”的学问,其特点,即:集“理论、工程和应用”于一体,确保: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的知识信息数据,由哲学“本体论”向科学“知识本体”进而以融智学“信息本体”的哲学范畴框架和科学领域架构实现跨语种跨学科跨时空(有针对性地)重用(分享或共享)

一方面,通过“标准化与个性化统一技术”实现“人脑与电脑”合理而高效的融合。

另方面,通过“标准化与个性化统一管理”实现“智慧与资金”合理而高效的融通。

5. 结论

人脑与电脑结合已经是一个现实,关键是:“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如何更有效?这属于工程技术的问题。工程融智学“间接形式化”方法,提供了最便捷的方式和路径。

智慧与资金结合也已是一个现实,关键是:“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如何更经济?这属于应用管理的问题。应用融智学“一体化管理”方法,提供了最灵活的方式和途径。

正是由于“人脑与电脑的结合”和“智慧与资金的结合”在现实之中遭遇的一系列尴尬问题,因此,才需要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或探讨。理论融智学就因此应运而生。

 

致谢:

1.感谢“前沿科学”编委会的三位同仁!文中“标志集合”概念的提炼,得益于与《组成论》作者张学文老先生的学术交流。关于“融智学”领域归属的反思,与《同态学》作者陈雨思先生的提问有关,同时,陈雨思早期(21世纪初)对我的“一种知识新数据处理方法及产品”和“融智学新范式”等的知识创新点的明确肯定,极大地鼓励了我。关于“信息的定义”与《广义信息论》作者鲁晨光先生以及其他各位与我进行过学术交流的网友之间沟通,都使我受益匪浅。在此,我再次向各位表示衷心的谢意! 其中,值得提及的是参与过20051-2月我组织的“关于信息本质”的网上探讨和2005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 召开的“信息科学交叉研究学术会议”的各位同仁们,大家对信息这一智(即:信息处理)的基石概念的关注和经久不衰的探索热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正因为有这样期待系统阅读“融智学”的学者,才 促使我加快整理“融智学”书稿的动力。须提及的是2002年我应邀到北京大学计算语言语言所、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自然语言研究小组、中科院计算所知识获取与重用小组、中科院华建集团、中软译星开发小组以及微软中国研究院自然语言研究小组等相关学科前沿各课题组介绍我的“协同智能计算语言数据库的设计方案”, 使我看到了相关领域同仁们的研究现状。从而受到了鼓舞、坚定了信心。还须提及的是2000-2001年我几次到北京,先后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张普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徐通锵教授和中人民大学林杏光教授(2002去世)以及中科院声学所张权博士(现为博士 生导师)还有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郭雷教授(现为系统科学与数学研究院院长)进行了交流(介绍“一种知识新数据处理方法及产品”和“融智学”)。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2003-2006网上和多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交流以及潜科学期刊编辑 的过程,特别是比较国内外大学和学术会议,更看清了院校学者与独立探索者间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这两面“镜子”在国际国内学术界的水平及风格是不同的,因此,产生了希望把“两刊”及“几个论坛”(即:我们这个自组织的学术交流网络群体)导向与国际学术规范接轨的方向。 这些都是使我后来继续改进和优化撰写“融智学”研究成果的鞭策和动力。为此我要更感谢我们这个具有宽松氛围而利于网络学术交流的时代!尤其要感谢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的发明人 以及从各个方面推动知识信息时代向纵深发展的所有投资者和劳动者们! 不仅融智学是为大家而作的,而且,融智活动更加是需要大家协同参与的。感谢一切关心和关注融智学的读者!

参考文献

1.邹晓辉:融智学原创文集[C]前沿科学[J]38-47期(连载)第48期(汇编成册)2005                                       

2.邹晓辉:集合的分类——简论“标志集合”与“分层集合”的关系[A]前沿科学[J]50期(122005

3ZOU XIAO HUI(邹晓辉):Intelligence Mean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o IOC2006) [A] Leading Science(前沿科学)[J]5220062

注释(国际通行的术语:三种基本类型的智):

        1.人类之智 (或:人类智能):Human Intelligence( www.indiana.edu/~intell/  )

2.人工之智 (或: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ww.aaai.org )

3.协作之智 (或:协同智能):Co-Intelligencewww.answer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