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商集”竟然可导致方法论的重要突破

(其中“单标志集合”的组成分析是一个关键步骤)

邹晓辉 0756-5505041 qhkjy@yahoo.com.cn  

引言

昨晚在回顾《集合与映射》(欧阳光中 1978 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书时忽然发现:其中介绍“集合”(第1-3页)、“商集”(第23-24页)和介绍“全序集”(第34-35页)的部分就涉及了我在“集合的分类”(《潜科学》第50期)一文中所说的“杂多集合、标志集合、分层集合、单一集合”的相关例子(但是没有像我这样做系统的分析和分类)。

正文

1.《集合与映射》介绍“集合”(第1-3页)时所说的A1,A2,A3,A4几个例子,其实都是“杂多集合”的简单例子。

至于(日常生活中的)“杂多集合”如何被简化成为(数学上的)“单一集合”的详细过程或中间环节,至今没有其他学者详细研究或论述过。

数学家们仅以“集合A={x| ...}是由满足条件‘...’的那些x所组成的”(《集合与映射》第3页)这样的描述而一带而过。我想:这是由于数学抽象的需要而通常不必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杂多集合”与“单一集合”之间的“中间环节”(如:“集合的分类”一文所说的“标志集合”和“分层集合”的实际例子)尽管比比皆是、唾手可得,但是,至今却几乎没有被其他学者系统地研究或论述过。《组成论》作者和《融智学》作者是两个例外。

2. 我认为《集合与映射》介绍“商集”(第23-24页)时所说的整个“L14L15L16……”集合的例子,其实就是“标志集合”的简单例子(即:单标志集合)。其中的“L14”或“L15”或“L16”或……等子集,其实可以说:分别都是“单一集合”的简单例子。

张老《组成论》中所说的“广义集合”其实就是“标志集合”(而且主要是:单标志集合)的许多例子。我不知道张老是否注意到过“商集”的这个情况?

3. 我可以肯定:《集合与映射》介绍“全序集”(第34-35页)时所说的“例226个英文字母所组成的集合”就是我在《融智学原创论文集》相关文章中所说的“子全域”的一个典型例子;“例3:英文单词所组成的集合”则是我在《融智学原创论文集》相关文章中所说的“超子域”的一个典型例子。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这样几个问题:日常生活中的“集合”是“杂多集合”。数学上的(普通)“集合”是“单一集合”。欧阳光中《集合与映射》介绍的“商集”,实际上就是“标志集合”。新疆张学文《组成论》中所说的“广义集合”(无论叫什么),虽然就是“商集”,但是,张老对“个体”和“标志”的区分,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关键步骤[1]。珠海邹晓辉《融智学》中所说的“子全域”是“单一集合”,“超子域”是“标志集合”,而“超子域”的“进阶层式”则是“分层集合”。珠海邹晓辉“集合的分类“(《潜科学》第50期)一文对“标志集合”中的“单标志集合”的深入分析,不仅提炼出了“单一集合”和“分层集合”,而且,还贯通了“杂多集合、标志集合、分层集合、单一集合”的集合分类体系(基本框架)。

如果说“单一集合”是“还原论”的科学基础,“杂多集合” 是“整体论”的现实基础,那么,“标志集合”和“分层集合”则是“(各门学科及其知识可做到)各就各位论”的科学基础——“选域、测序、定位”的科学方法。这是否可以说是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突破呢?

参考文献

1、  欧阳光中《集合与映射》[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2、  张学文《组成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44-56页,246-252[M]

3、  邹晓辉《融智学原创论文集》[C] 《潜科学(前沿科学学术期刊)2005连载[J]

4、  邹晓辉“集合的分类”[J]《潜科学(前沿科学学术期刊)》第502005


 

[1]珠海邹晓辉正是由此而进一步发现“杂多集合”与“单一集合”之间的“中间环节”这个问题的突破口的。见:邹晓辉与张老(张学文)关于广义集合的对话(此话题涉及三个子话题)

http://www.survivor99.com/message/showbbs.asp?code=&yfc_id=17&yfdet_id=179&indexid=275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