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达尔文留下的香甜美难题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生物学推广

1 达尔文留下的难题

千万年前,地球是一个荒凉的不毛之地,如今花朵纷繁,果实艳丽,鸟雀展现出华 丽的羽毛,这一切为什么会出现? 达尔文说明,生物的一切构造都因为有利于自身生存而 存在发展;花朵的香味和艳丽是因为具有召引昆虫为之传粉的作用而被选择下来的; 果实的甜和美是因为能召引鸟兽吞食从而为之传播种子而被选择下来的[1];鸟雀 的华 丽羽毛是因为能赢得异性的喜爱,以至在性选择中获胜的[2]。但是昆虫鸟兽为什 么会有相应这样一些东西而不是那样一些东西产生香甜等快感的功能或心理呢?

达尔文写道:[1]

“最简单的美感,就是对于某种色彩,声音或形状所得的快感,最初是怎样在人 类及低等动物心理中发展的呢? 这实在是一个很难解的问题。假如我们问为什么某些香 和味,引起快感,而对别的却感觉不快,这是同样难以解答的问题。 在这一切情况中,习惯 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多少有关,但在每个物种神经构造里面,必定还有某种基本的原因 存在。”

2 快与不快感觉产生之因果关系的新假说

仔细考察不难发现,我们所欲望(表现为想吃,想接近等)的对象除了有合乎我们基本 物质需要的属性,通常也都有香甜美之类好属性,很少例外;反之亦然。比如苹果、花生、 肉食等有营养的一面,又有香甜和好吃的一面,舒服适用的衣物或环境又往往有好看的 一面:聪明善良,年轻健康的人又往往有美的一面。反之,象垃圾堆、毒毛虫、赖痢头、 红眼睛、霉烂的花生米等对人有害的东西,也总是有臭、苦、丑等令人不快的一面。如果 问人为什么喜欢吃苹果,一般的回答是:一是因为苹果有营养,二是因为它香甜可口。 为什么香甜可口?因为它本身就有香甜的好属性。 按照这种看法,欲望产生的前因 后果示意如下:

达尔文1.gif (2400 bytes)

然而,上述因果关系显然有三大缺陷。一是两种因果关系并列,没有内在联系,叫 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互不相干的两种因果关系总是碰巧结合在一起,很少例外;二是和 自然选择理论不协调,因为生物不可能仅仅为了服从外物本身的香甜美等物性 而产生对其生存无利的快感功能;三是不能解释人或动物对同一对象感觉并不 普遍地一致或稳定不变。比如老虎和猴子对苹果的感觉不一样,人在当乞丐时和当皇帝 时吃剩菜豆腐汤感觉不一样。

综合几方面考虑,我们觉得这样假设妥当:如果不是从眼前而是从历史

的角度看,“香甜美→欲望”这一因果关系应该彻底颠倒过来,不是因为瓜果肉食本身 好吃人才吃它们,而是因为人乐于吃它们(出于营养需要),它们才显得好吃;不是因为一些对象本身 美人才喜爱,乐于接近,而是因为人喜爱,乐于接近它们,它们才显得是美的。同样,不是因为一些东西本身臭、苦、丑,人才回避,而是因为人有必要或总是想着回避它们,?它们 才显得是臭的、苦的或丑的。欲望和快感产生的前因后果如图1所示。

达尔文2.gif (2476 bytes)

图1欲望和 快感产生的前因后果

依据这一模型,快感在本质上是激励欲望的反馈信号,推动其起产生发展的是需求( 或缺少)和欲望的统一;快感反映了人(或动物)和外界的需求关系又反过来促进了这 种关系的发展。

上述模型做到了: (1) 两种因果关系并列的现象不再存在,对象合乎需求的属性和 引起快感的属性有了有机的联系;(2) 肯定快感是激励欲望的反馈信号,与自然选择 理论协调;(3) 可以根据需求关系的不同和变化解释快与不快感觉的不同和变化(后面 阐述)。 据此,只有既有功用而又常常不满足于人的需要的东西,即人所欲望的东西 ,才会使人产生快感。

3 新假说与经验事实的一致性

快感是否反映需求关系并因需求关系的改变而改变,下面我们用事实说明。

1) 一贯合予需求的东西一般引起快感,反之亦然。

2) 需求关系不同,感觉不同。比如,对于老虎,只有肉食才是好吃的,而瓜果却不堪入口 ;而对于许多猴子来说则相反。

3) 需求关系改变,快感也因之改变。比如,人是由猿类进化来的,可以推想,人类 早先并不因肉食产生味觉快感,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猎获能力的增强,人类开始仅仅 为了充饥而食肉,只是后来才产生相应的快感功能的。茶本不使人产生快感,由于人类食 物构成改变了(肉食增加了),工作方式改变了,适当地饮用茶有助消化,提神等作用。人 主动再三享用它,它便渐渐使人产生快感。啤酒、辣椒等也都如此。一般说来,显示年 轻、矫健、地位优越的人是美的,因为他们一般合乎人们互助或性选择的需要;但是 如果某人有着上述外表但却品质恶劣或有严重的传染病,对于总是想回避他的人来 说,那外表看起来就会由美变丑。

4) 快感强度总是因需求迫切(或缺少严重)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对于饥饿的人, 馒头格外香甜;对于口渴的人,凉水胜过糖茶;对于寒夜中的流浪汉,闪烁的篝火是很 美的;对于地狱中的囚犯,山林原野是很美的。

5) 持续或反复的需求会使相应的快感功能高度发展。比如,喜欢钓鱼的人乐于欣 赏荷塘垂柳的美,渔夫猎人特别喜欢篝火的烟味和火药味[6]。 这些现象通常被认为是由于习 惯的缘故。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习惯而看不到需求,我们就不能解释有些经常性的活 动易于习惯,而有些确不易。

有人会提出下面反例: 中药合乎病人需求,可它们通常并不使病人产生快感。"

回答是:快感功能就象社会意识一样有其相对稳定性;从历史的角度看,这 些苦的中药通常并不是病人需要的,所以它们往往难以入口。和本文相一致的事实 是,如果某人为了治病常常主动服用某种中药,那么如果这种中药在别人嘴里是苦涩的,在 它嘴里就一定可口得多。就象花椒在四川人嘴里可口得多一样(花椒可以驱寒去湿)。

“烟酒鸦片对人体有害,可是它们却使人产生强烈快感。”

回答是:烟酒鸦片对人体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提神治病的一面,只是过量使用 才害多利少。而害多利少也只能说明烟酒鸦片作为享用对象历史太短,人的快感功 能和新的需求关系暂时还不太适应。因为不难想象,特别嗜好烟酒鸦片的人将很容 易被自然选择所淘汰,使得只有和新的需求关系相适应的快感功能得以保留和发展。 快与不快感觉功能和需求关系之间就象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一样,两者既相适 应又不相适应,但终归趋向于适应,双方在矛盾运动中得到发展。

4 从新的角度看花果及鸟雀华丽羽毛的形成

基于前面看法,花果及鸟雀华丽羽毛的形成不难理解。

关于花和昆虫,我们可以设想,世界上的花本都象茅草花等风媒花那样单调,?昆虫 也并没有香甜等感觉功能。由于异花授粉对植物特别有利,因变异而长有合乎昆虫需要的 花粉的植物便因昆虫传粉而得到更多的保留;同时,相应这些花粉产生嗅觉或味觉快感的昆虫寻 求花粉时更有动力,从而得到多的食物,于是它们也得到更多的保留。因为特殊气味、 颜色、形状的花更加便于昆虫寻找,它们也在昆虫的选择下得到高度发展,同时昆虫 也产生或发展了相应的快感功能。

与上类似,世界上本也没有带硬核和核外肉质的果实,鸟雀,猴子等本也没有香甜美 等感觉功能。由于具有特殊颜色和富有营养的果实更易于被鸟兽吞食(通过排粪使种 子四处传播),于是得到更多的保留;长有相应的快感功能的鸟兽在寻求果实时更有 动力,因而也受到自然选择的肯定;以至果实和食用果实的鸟兽成为我们现在见到的 那样。

有人认为果实的美是因为颜色鲜明,红绿对比... 本文请他注意许多毒蛇 ,毒毛虫,有毒的树蛙,许多植物伤害性的刺也都有鲜明的,尤其是红的颜色,?红头苍 蝇也有红绿对比的外表,然而它们丑恶无比。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中把几乎一切看来用自然选择解释不了的 动物的独特外表或装饰归之于为了美的缘故。动物为什么会有相应的美感功能呢?不 可知。从本文的角度看,鸟兽长有五花八门的外表一般是由于这样一些功能而 被选择下来的:

(1)便于隐蔽, 避免天敌伤害,比如兔子和青蛙;

(2)便于同类寻找,比如大熊猫和喜鹊;

(3)标明性别,比如长有巨大红冠的雄鸡和长胡子的男人;

(4)作为警告标志,表明自己不好吃或不好惹[7],比如红头苍蝇,花色毒蛇。

这些功能都和信息传递有关。如果这些动物的外表能引起同类的美感,那么,这样的美感功 能也是在相互寻求过程中产生发展的。然而,孔雀等长有华丽羽毛的鸟雀似乎例外。 孔雀羽毛上那些球状圆形似乎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无独有偶,团花雉羽毛上也带有球状圆形,而且那些球形极有立体感,象有阳光自上而下照在上面[8]。这使人不得不承认,它们是 为了美才长成那样的。 但是如果我们联系孔雀等鸟的生活环境和食物构成来考察,这种现象也不难理解。原来孔雀最为嗜好的便是浆果[9](比如葡萄,弥猴桃)。不难想象,孔雀、团花雉和浆果之间的需求关系导致了它们的相应的美感功能的产生,于是变异了的带有与浆果形状相类似的羽毛的雄性便赢得更多雌性的接近,从而产生更多的后代。雄性孔雀求偶时竭力抖动展开的羽毛的样子是不是象一棵果实累累的小树?雄鸡腰上黄色的尖羽毛是不是象它们所喜爱的谷穗?百灵鸟那悦耳多变的声音是不是象潺潺流水声? 就象人类把自己经常缺少从而喜爱的东西视为美,并把它们表现在艺术中一样,鸟雀似乎也把它们缺少从而喜爱的东西视为美,并把它们表现在羽毛上或“歌声”中了。

用人类物质需要的发展变化解释文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看来这一原则也可以推广到生物学领域。我们认为,这不仅对于解释生物学现象是必要的,对于历史唯物主义自身的改进和完善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3],[2]达尔文. 物种起源,科学出版社,1972,124-126,58

[4]祝振民. 美在进化中的意义,世界科学, No.11(1983),23

[5],[10]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

[6]参考消息, 1982年4月11日

[7],[8]达尔文. 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科学出版社,1982,423-424

[9]大连自然博物馆关于孔雀的说明

[原载自然信息,191987年2期]

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