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下半年和1996年上半年,我和戴建忠在广东南方金融服务公司的基金管理部共事,我那时候就提出现在基金管理公司流行的投资方法,即基于公司基本面选股。我还写了个报告《选50个好股长期持有》。当时戴建忠是南方基金实业项目部的分析师,业余时间也涉足股票分析和投资,那时他也不满意市场上流行的技术分析派和种种坐庄跟庄行为,也在摸索正确的股票投资方法。因为我们的看法较为接近,所以谈得投机。戴建忠还热血沸腾地和朋友合伙翻译出版了彼得林奇的《战胜华尔街》。
我离开那个公司两年后, 那个公司被别人兼并了。戴建忠也在金融服务公司被别人兼并时离开了。他在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了两年,因投资理念和方法不受欢迎,终于自己出来干了――以卧室当办公室,虔诚地学习和实践价值投资方法。10多年来,我们保持联系,不断交流和探讨,逐步更紧密合作。
戴建忠大概是在1996年开始接触巴菲特的投资理念的,那时,他如饥似渴地吸收长期投资方法,凡是能找到的关于价值投资的书,他都找来看了。首先,他收集了散见于报章的有关巴菲特投资理念的介绍,后来又通过互联网找到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 INC. 网站,详细阅读了历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从而更加信服和崇拜其理念和方法。同时,戴建忠也反复研读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以至于认为股票投资看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东西已经足够了。记得1998年前后,戴建忠言必称巴菲特,以至于朋友们多戏称他,“戴菲特”。
戴建忠不像现在某些言必称价值投资的人,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也不象有些人,顺境或逆境时,是价值投资,而换了环境,又忘了。戴建忠是一以贯之。他自己出错时,从来不怪巴菲特,只怪自己学业不精。他对巴菲特有着近乎“原教旨主义”的热忱。
2001年年底,原基金部的同事聚会,每人拿出1000元, 成立了个吃饭基金――希望以后聚会可以从基金的盈利中开支。这个基金名义上是我和戴建忠共同管理, 实际上是戴建忠管理的。到2007年11月, 大家又一次聚会,戴建忠汇报:基金资产由1.4万增值到16万左右; 不包括以前的数次吃饭开支。这个业绩是非常优异的。其实,我知道,吃饭基金是戴建忠管理的最小帐户,其他帐户的业绩也大体差不多,持股变化也大体一样。
我们打开账单,可以看到,从2002到2005年的4年中, 股市指数一直下跌。可是吃饭基金却是盈利的,这主要是因为买了伊利股份、粤电力、转债等防御型股票品种。自2003年开始,他又低价买了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国阳新能、宝钢、武钢等。他敢于在别人特别不看好的时候(比如伊利前老总出问题时候)买伊利,在别人不看好武钢的时候坚决持有不卖,在基金经理们抵制招商银行发行转债时买入无风险的招行转债…… 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1999年开始,我们合作更加紧密。我们开始买入当时被严重低估的B股。他买了大量的粤电力B股,以至于老去开股东会,连粤电力的管理层都认识他了。戴建忠还向我推荐当时不出名的沪市的伊泰B,后来该股果然表现不凡。2001年5月,我们又同时去香港买H股。一开始买过格林科尔,发现上当后,马上觉悟,于是远离靠不住的民营企业,专买实力雄厚的国企股票。
戴建忠和但斌、林原一样, 是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但是他对投资的理解有所不同。 他认为,好的投资一定要基于两大因素,即价值和价格。他说,他实在不理解不问价格的所谓“价值投资”。戴建忠认为,好的投资,必定要有好的价格(即足够低的价格), 如果价格不低,那往往会增加投资风险,也会对长期投资收益形成伤害。他认为,在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一书中,通篇蕴含着对好的价格的追求,足够低的价格,才能为投资者带来“安全边际”。他认为,在近几年的牛市中,投资明星们不问价格买入持有,只讲价值,少谈价格的投资行为实在离价值投资的源头太远了。纵观戴建忠10多年的投资行为,买B股,买H股,买钢铁股,无不体现他对价格要求。
同时,戴建忠对价值的理解,也有独到的地方,比如,他喜欢销售额大的公司,他认为,销售额大的公司,即使不赚钱,也有相当大的价值,销售额大,代表其产品(服务)为市场所接受,大的市场占有率表示有无形资产,行业内其他企业(如国外企业)要收购,一般出价高。戴建忠看企业价值,习惯于用行业眼光看,而不是从股票市场的财务投资者角度看。又比如,戴建忠认为,一个企业的价值变化其实和短期业绩没有太大关系,企业暂时亏损时,其价值下降没有市场想象中的那么大,因此,他喜欢买暂时有困难的企业,经典的案例,是2004年下半年,在香港市场大量买入当时还没有利润业绩的东方电机和哈动力。
当然,戴建忠和所有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一样,喜欢未来现金流充沛,轻资产(不需要大量资本支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同样,戴建忠看重企业的无形资产,但他始终告诫自己不要离现实太远,对未来虚无缥缈的东西他总是心存警觉。每当我推荐一些当期业绩好的公司时,他的口头禅是:好的不能再好了。言下之意是大家对该行业该公司太乐观了,太看好它们的未来了,对它们的无形资产太高估了。因此,戴建忠一般不买太热们的股票。
由于对价格的严格要求,和林原、但斌不同, 戴建忠在股价高时也减持。从投资组合的几何增值理论看,这样才能更好降低风险,提高几何平均收益。
(写于2008年6月。 2009年6月补注:2008年,戴建忠因过早抄底损失较大, 但是由于其价值投资者的本性, 低位敢于加仓――加仓了浦发等银行股,现在, 他的账户业绩又创出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