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莱对洛克的批判

洛克的世界是由下面四个要素构成的(21,35)

1)上帝,一切其他事物和规律的创造者;

2)物质,为了特定目的,我们将其分为撞击我们感官的物质和产生感觉的感官和神经系统;但是两者并物本质区别;

3)观念,它是精神的,由于物质(物质对象――笔者注)对神经系统的作用而产生的;

4)心灵,它认识这些观念,并在思维中对之或与之发声作用。

但是这四个要素有些是派生出来的。按照现代唯物主义认为的观点,世界是唯一由物质构成的,观念和心灵都是物质产生的,上帝是没有的。但是在洛克那个年代,关于人类是怎样产生的,还没有自然科学解释,所以有上帝和心灵存在。唯有观念是派生出来的。

而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相反,认为观念、感觉或感觉的复合才是最终存在;而物质是不必要的假设,可以从上面要素清单中去掉。

贝克莱生于爱尔兰,早年学习文学、数学和哲学,后来成为牧师和主教。其唯心主义观点固然和其宗教信仰有关。但是他的批判却很有理性。贝克莱主要著作是《视觉新论》,《人类认识原理》,《海拉斯和基罗诺斯对话三篇》。贝克莱接受了洛克的观点:我们的一切知识来自感觉或经验。但是他不承认感觉后面的物质对象存在。他对洛克哲学的批判以及对自己观点――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辩护主要在后两本书中。

贝克莱对洛克的批判着重在下面三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两种物性问题。他批驳说,既然颜色、声音、气味等第二性质是人的主观感觉(或观念),那么第一性质――形状、体积、运动为什么就不是人的主观感觉?难道存在离开颜色的形状吗?结论是:形状、体积、运动等第一性质也是人的感觉或感觉的复合。

关于这一问题,我认为贝克莱的批判是有道理的。后面我们将说明,洛克及原子论者把颜色、声音、气味等看成主观感觉,或者说,他认为“红”、“绿”、“酸”、“咸”、“软”、“硬”等指的是主观感觉,这是不对的。他们因此给怀疑论者和唯心论者留下了把柄。

第二是关于如何超越感觉和经验问题。洛克一方面认为人的一切知识来自感觉,而感觉和物质对象完全不相似。那么人如何根据感觉认识物质世界本身呢?贝克莱说肯定物质世界存在是怀疑论的根源。否定物质世界存在就消除了怀疑论。

关于这一问题,要驳倒贝克莱的批判,我们有必要把物理学相对性原理推广到哲学上来。结论是:感管是坐标系,物质对象是被描述物体,而感觉是坐标,或物质对象在坐标系中的映象。虽然单个感觉和物质对象或物性不相似,但是一系列感觉的异同反映了物性系列的异同,因而含有关于物质对象的信息。关于这一推广后面详谈。

第三是关于感觉的最终原因和上帝问题。洛克用物质解释感觉,但是关于物质世界的创造,以及为什么一种物性导致一种感觉产生,洛克仍然需要用上帝来解释。贝克莱因此说,既然最终还是要借助于上帝来解释感觉或观念的产生,为什么不直接用上帝来解释?贝克莱正是这样做的,在他看来,物质是完全多于的假设,要解释感觉的有规律产生,直接用上帝解释就行了。

贝克莱的这一批判并不有力。因为用物质解释感觉可以把复杂现象还原为简单规律,然后需要用上帝来解释的东西就很少了。而直接用上帝来解释各种现象,这样上帝就“太忙了”。

比如按贝克莱的观点,一棵树的存在就在于它被感知。有人问了,我不看它的时候它就不存在了,难道这棵树的存在不是连续的?贝克莱说:这棵树的存在是连续的,因为上帝一直在感知它。

按照这种解释,我翻开石头看下面的小虫,我戴上有色眼睛感觉变了这一切都有上帝在注视。上帝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他有多忙啊!其实,把一切原因归结为上帝的作用,这是一种懒惰的做法。

顺着贝克莱的这种思路,就很容易得到类似于马赫的实证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由中性的要素构成。人类和动物出现之前,世界就已经存在,这时候世界是谁的感觉呢? 贝克莱会说是上帝的感觉。那么我们把没有人感知的感觉世界或表象世界说成是物理世界也是可以的。

为了正视自然科学成果,贝克莱采用了实证主义的做法――应该说实证主义的做法起于贝克莱。他说他不否定常识,也不否定科学;但是,却认为,日常语言和科学陈述不是关于物质世界的陈述,而是关于经验的陈述。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上帝的设计,或者说是发现观念系列中的规则(21】,83)

后面我们将说明,通过颠倒色觉的逻辑可能性,我们能够证明:语言一致不能保证感觉一致,实证主义的做法完全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