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恩格斯论述谈起
恩格斯在
接着,恩格斯说明,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的,还是自然界?……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而存,人类的感觉和精神是由此产生的,这是唯物主义;认为神、或主观精神创造或外化出自然界,这是唯心主义。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和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的另一方面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在承认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的前提下,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在恩格斯之后,进化论和其他自然科学不断进步并广为传播,唯心主义为了解释人类出现之前的自然界是如何由精神或上帝产生的,而又不违背自然科学,于是不得不改换面目。另一方面,朴素的唯物主义(指持有朴素反映论的唯物主义)肯定感觉和物质对象是相似的,两者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这样一来,说语言“红”、“绿”、“酸”、“咸”、“软”、“冷”、“热”指的是物质性质,行;说它们指的是人的感觉,也行。既然如此,何不干脆说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呢?
由于以上两方面原因,于是出现了实证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抹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提出世界是要素构成的(如马赫的观点)或感觉材料构成的(如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正是为了驳倒实证主义,列宁写出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5】。其中的物质定义非常著名。如果说恩格斯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那么列宁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界限。
但是实证主义思潮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且100多年来,越演越烈。因为实证主义在语义分析上玩出了新花样。比如逻辑经验主义声称:所有命题,包括日常语言中的命题,其含义最终都是由感觉材料来定义的;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我们得到的感觉材料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没有什么不同,这种肯定就没有意义。【17】
我的研究表明,唯物主义不用害怕语义分析。通过我的第一个发现,唯物主义可以在语义分析领域轻而易举地战胜实证主义。
从列宁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来看,唯物主义光肯定存在是第一性的还不行,还必须肯定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从20世纪的哲学发展来看,哲学基本问题还必须考虑语义问题。所以我认为,把哲学基本问题表述为“语言、感觉和物质对象三者之间关系问题”, 这样更具体、更加有利于解决问题。
我仍然赞成恩格斯的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但是,根据新的表述,我可以把世界的本原问题还原为语义分析问题:日常语言所指的世界是物质对象构成的世界,还是感觉、感觉材料或要素构成的世界?可以把可知不可知问题还原为信息问题――这又包含两个问题:一是感觉及相关的语言(如“红”、“绿”等)是否含有关于物质对象的信息(涉及康德的不可知论);二是语言(包括预言和理论)是否含有关于客观事物规律(或不同物质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信息(涉及休谟的不可知论)。
在我看来,哲学基本问题就是古希腊原子论哲学揭示的问题。原子论一方面肯定世界是原子构成的物质世界,感觉和精神只是原子或物质运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肯定:感觉和引起它产生的物质对象完全不相似。原子论所带来的困惑就在于:似乎肯定不相似就带来不可知问题;而为了排除不可知论,似乎就要否定物质本原。为此,我们从古希腊的原子论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