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弄清:自然界艳丽多彩和人或动物的感官分辨率有关。
我们知道,声音是由不同波长的声波组成的,主波长不同,声调就不同。一种声音可以用强度和音调两种性质表示。其实色光和声音是类似的,是由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组成的。但是,不同的是:1)颜色的性质除了强度和色调,还有饱和度; 2)声调从低到高,感觉是向一个方向变化;但是颜色就不是这样简单,比如三棱镜分出的颜色,或彩虹显示出的颜色,它们随波长的变化是复杂的。这说明:感官为了提高色光的分辨率,主动把色光分为较多种类。为的是更好辨别反射不同色光的物体。人眼能看到的色光基本上就是自然光,波长在380-750毫微米之间。看不见其他光是因为不那么必要。
生物实验表明:人类、猿猴、某些鸟类、某些鱼类、蜜蜂和蝴蝶、乌龟有颜色视觉,而其他许多动物,比如老虎等肉食动物、食草动物、喜鹊等食虫鸟没有颜色视觉。蜜蜂能看到某些紫外光,而人眼看不到。人眼中有三种色敏感细胞,而乌龟眼中有四种色敏感细胞,因而能看出更多颜色。
那么植物和某些动物为什么表现得艳丽多彩呢?这首先是因为提供信息的原因。我们前面讲过,花和绿草或绿叶颜色不同,为的是便于蜂蝶发现,以便在它们采粉采蜜的同时为自己传粉。蜂蝶传粉可以使得其后代得到更广的散布。成熟的果实颜色与绿叶不同也是为了便于兽类和鸟雀发现,以便种子被吞食并广为散布。至于动物为什么外表丰富多彩,我认为是由于这样一些原因:
1)便于同类寻找或相聚。
许多鸟雀和兽类有着特殊外表,而且雌雄外表相同。我以为主要是为了便于同类相互寻找。比如:喜鹊和熊猫的外表――都是黑白颜色相间。而且越是少见的动物其外表往往越特殊。斑马、火烈鸟等群居动物的外表特别显眼,我以为主要也是为了便于同类相聚,而不是为了美的。可能是因为:同类聚集在一起时,寻食、报警、防卫狮子等捕猎者特别有效;群居的必要性要求同类外表独特。许多鸟类头顶上共有的装饰看来也是为了便于同类识别的。
2)便于辨别异性。
许多雌雄形体不同的动物,比如雉类鸟雀和和狮子, 其外表也首先是为了便于异性分辨的。雄鸡和雄火鸡的红色肉冠,公鹅头上凸起的橘黄色鼓包,都起着标明性别的作用。就象人类通过发型、胡子和衣着表明性别一样,雄狮用长发表明自己是雄性。雄鸡的外表也首先是为了标明性别的。由于途径变目的的原因,异性寻求的需要才使得那种形体具有美的性质。
这些标记不仅表明了性别,还可能表明了雄性所处的发育阶段。我曾经看过一个关于狮子审美实验的电影,实验者做了几个假雄狮,其中一个是棕色毛发,它特别受到母狮子们的青睐,这些母狮子在它身边转来转去,甚至亲吻,直至确认它不是真的才肯离去。而其他几个假雄狮则受到冷落。我相信狮子是有美感的。可能棕色毛发显示狮子处在最健壮时期,于是在异性看来显得是美的。因为狮子没有理性判断,也无需服从道德准则。服从美感也就是遵从过去甚至历代的生存经验。
3)便于荫蔽。
许多鸟雀羽毛类似于环境的颜色,比如青蛙、野兔、老鼠、麻雀、云雀,为的是不被老鹰等天敌发现。翠鸟栖息在水边树上,以捕鱼为食,身上的绿色看来既可以避免天敌发现,又可以避免让猎物发现。许多鱼的腹部是白色,而背部是灰色,那也是为了从上看或从下看,都不容易被发现。我还注意到鱼的外表随水的颜色变化,水清时鱼更黑――类似泥巴的颜色,水混时鱼更白――类似于水的颜色。这类动物同种类的一般比较多,无须便于寻找的外表。
4)警告色。
老虎、豹子、鳜鱼、黑鱼、毒蛇、毒蘑菇、能放毒气的甲壳虫都有特殊的彩色外表――黄黑色、红白色、或红灰色相间,这显然也不是为了美的(因为老虎和蛇没有彩色视觉)。而是为了警告其他动物:“我可不是好惹的!”鳜鱼和黑鱼似乎是中国淡水鱼中“老虎和豹子”;据说鳜鱼的刺特别利害,能把缠住它的蛇刺断。专吃小鸟和老鼠的阜鹰也有类似斑纹。这些斑纹也起到便于同类识别的作用。这些警告色的使用很象交通红绿灯的使用,在自然界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语言”。
5)迷惑天敌。
达尔文曾提到,蝴蝶翅膀也有孔雀那样的斑眼,可能也是为了美的。我以为两者意义大不相同。我以为蝴蝶的斑眼大多是模仿眼睛的,好象是误导想捕获它的动物:“你别费心抓我了,我早看见你了”。因为这种斑眼数目很少,通常每个翅膀不超过两个(很小的除外)。有些鱼类也有这样的斑眼,道理同样。麻雀和熊猫的眼睛周围都是黑色,使得人误以为他一直睁大眼睛注视你(参看9-1)。看来是由于同样原因。
图 9-1 带斑眼的蝴蝶和鱼
但是也有许多动物的外表――比如雄性孔雀、锦鸡和鸳鸯羽毛,一开始就是为了表现美的,或者说一开始就引起同类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