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和反功利主义矛盾的解决

美的功利性意思有几种,一是就美感或美对人生意义来说的,这一功利性(生物学功利主义观点)本书显然是肯定的。二是就美的原因来说的。这一功利性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说对象品质对其自身有用,或合乎其自身目的;另一种是说对象品质对审美者有用(如果审美者得到对象的话),美学上主要争论的就是后一种。肯定美和这一功利性相关也就是肯定美和人的现实生活需要相关。后面我们仅就这一功利性讨论。

功利主义者之所以肯定美和功利相关,一是因为绝大多数美的东西同时也具有好、善或有用的性质;二是因为肯定美和功利相关便于解释美感必然性,对于唯物主义,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因为只有肯定美和功利相关才能用人类物质需要的发展变化来说明审美活动及艺术的发展变化,进而解释达尔文留下的生物学难题。

反功利主义者之所以否定美和功利相关,也有其似乎很有力的论据:(1)有用的不都是美的,美的也会是无用的;(2)美感并不因人认识到对象有用无用而产生;(3)美的对象即使是有用的;但常常是审美者不能得到的。

本书肯定美和功利相关,但却不认为两者有必然因果关系,而认为功利是美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只有既有功利、又是缺少的或理想的,人们从而喜爱的,这样的东西才会是美的。依据图5-6所述基本看法,对于反功利主义者的三条论据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肯定的,但却不认为这些论据能足以否定美和功利相关。

首先看第一条论据:有用不皆美,美的不皆有用。博克用猪鼻子,库申用杠杆,桑塔耶拿用苏格拉底的大嘴巴,许多人用粪筐、生肉、泥土、机器…来说明有用不皆美,但是这并不能动摇图5-6对美和功利相关的肯定。因为猪的鼻子、人的大嘴巴仅仅对对象自身有用,而不是对观赏者有用,更不为观赏者所喜爱,因而它们不美;杠杆、粪筐、生肉、泥土…可能对观赏者有用(如果观赏者得到的话),但是,要么是因为它们太普通了,通常并不是人所缺少的从而乐于接近的,要么是因为脏、腻等原因,人通常非但不乐于接近,反而总是回避,因而这些东西不美甚至丑。

博克以及其他许多人曾用光滑、柔软、颜色鲜明…等形式来说明美的不皆有用。的确,只从眼前看,有些形式似乎本身就美,但是从长远处看,我们也不难找到其功利的原因。由于美感功能象河床一样具有相对稳定性,人才视这些形式本身是美的。光滑之所以比粗糙美无非是因为光滑的东西,象各种金属或瓷的器皿、青石板、新桌椅,一般贵重、干净而且摸起来舒适,人乐于接近;而粗糙的东西则不然。柔软之所以比坚硬美,无非是因为柔软的东西,象虎皮、绒毛、海绵、新毛巾,一般保暖,不伤皮肤并且摸起来舒适;人乐于接近,而许多坚硬的东西则不然。其他形式的美也都如此。其实这些形式的美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因其内容的善与不善的改变而改变。光滑的蚯蚓、柔软的毛虫、颜色鲜明并且红绿对比的红头苍蝇…美吗?它们的外表不美显然是由于其内容不善,人不喜欢甚至讨厌、回避它们。人体的某些形式(比如脸色红润、眼睛有神、身材匀称)美,某些形式(比如残缺、畸形、病态)丑,道理是一样的。

博克等人只看到美引起人喜爱,而看不到喜爱使对象变美,这就象只看到河床引导水流而看不到水流冲刷出河床一样。其机械性正在于此。

关于反功利主义的第二条论据:美感不因人对对象有用无用的考虑而产生。这意思比如:人见到一座果实累累的葡萄架时,美感只因直觉而产生,并不需要考虑能否得到以至吃上葡萄,如果考虑,他产生的便是喜悦(有人称此为功利感)或失望之痛苦,这些感受非但不是美感,反而会破坏美感(如前面讲道的康德论述)。

我也认为,这是确实的,喜悦和美感不是一回事,两者从属于不同的动求关系。就对象来说,美感的对象是形象,可用一个名词来表示;喜悦的对象是事件,必须用一个句子来表示。就人的感知方式来说,美感因感官直觉而产生,喜悦因大脑认识而产生。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同时肯定美和功利相关。人考虑功利会破坏美感,这并不是葡萄功利性的过错,只是因为理性的动求关系占了上风,排挤了知性的动求关系。如果人只注意形象而不注意事件,美感照样产生。美感产生和喜爱情绪相关,而该情绪又和人对葡萄的功利性的需求相关,并且也和人过去对葡萄的功利性考虑相关,因而美感或美最终还是和功利相关。

反功利主义的第三条论据是:美的对象即使是有用的,但通常是观赏者得不到的。这是确实的,比如囚犯面临清新自由的山林原野时,流浪汉眼见别人的安逸家园时…。反功利主义者由此推论:一个具有功利而人又得不到的东西,人只能因它产生失望、不安之痛苦,而不能产生任何快感(包括美感),所以美感不因功利而产生(如桑塔耶拿所说)。

我们前面讲过,这种否定基于错误的大前提:“满足产生快感”。本书认为,正因为人得不到,人的美感才格外强烈。因为人越是缺乏的东西,就越是喜爱,越是乐于接近,也就越是觉得它美。在这些场合,人确实能产生失望或不安之痛苦,这是因为两种并列的动求关系存在。比如当囚犯面临野外而又难能自由时,如果他只注意形象,他就会产生美感;如果他只注意事件---难能自由,他就会产生失望之痛苦。由于两种并列的动求关系存在,美感和失望之痛苦在同一场合产生是可能的,丑感和喜悦在同一场合产生也是可能的,比如人在打死老鼠、毒蛇或看到罪犯受惩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