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感和欲望的关系――河流模型

按照通常的用法,“意志”是基于理性的欲望,“欲望”是基于感性的“意志”。“情绪”,比如喜欢、爱,介于两者之间,同时基于理性和感性。为了方便,我们下面我们用“欲望”一词泛指各种欲求,包括意志和各种情绪,比如喜欢、爱、想接近等情绪,而不仅仅指生理上的、本能的欲望或占有欲望。

仔细考察不难发现, 我们所欲望的对象除了有合乎我们基本物质需要的属性,通常也都有香甜美之类好属性,很少例外;反之亦然。比如苹果、花生、肉食等有营养的一面,又有香甜和好吃的一面,舒服适用的衣物或环境也往往有好看的一面。聪明、善良、年轻、健康的人又往往有美的一面。反之,象垃圾堆、毒毛虫、赖痢头、红眼睛、霉烂的花生米等对人有害的东西,也总是有臭、苦、丑等令人不快的一面。如果问人为什么喜欢吃苹果,一般的回答是:一是因为苹果有营养,二是因为它香甜可口。 为什么香甜可口? 因为它本身就有香甜的好属性。按照这种看法,欲望产生的前因后果示意如图5-1

达尔文1.gif (2400 bytes)

51 关于苹果为什么好吃的朴素看法

然而,上述因果关系显然有三大缺陷。一是两种因果关系并列,没有内在联系,叫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互不相干的两种因果关系总是碰巧结合在一起,很少例外;二是和自然选择理论不协调, 因为生物不可能仅仅为了服从外物本身的香甜美等物性而产生对其生存无利的快感功能;三是不能解释人或动物对同一对象感觉并不普遍地一致或稳定不变。比如老虎和猴子对苹果的感觉不一样,人在当乞丐时和当皇帝时吃剩菜豆腐汤感觉不一样。

综合几方面考虑,我们觉得这样假设妥当:如果不是从眼前而是从历史的角度看,“香甜美欲望”这一因果关系应该彻底颠倒过来,不是因为瓜果肉食本身好吃人才吃它们,而是因为人乐于吃它们(出于营养需要),它们才显得好吃;不是因为一些对象本身美人才喜爱, 乐于接近; 而是因为人喜爱,乐于接近它们,它们才显得是美的同样,不是因为一些东西本身臭、苦、丑,人才回避;而是因为人有必要或总是想着回避它们, 它们才显得是臭的、苦的或丑的。欲望和快感产生的前因后果如图5-2所示。

52 欲望和快与不快感产生的前因后果

 

依据这一模型,快感在本质上是激励欲望的正反馈信号(不快感是负反馈信号),推动其起产生发展的是基于需求的欲望;快感反映了人和外界的需求关系又反过来促进了这种关系的发展

上述模型做到了:() 两种因果关系并列的现象不再存在,对象合乎需求的属性和引起快感的属性有了有机的联系;(2) 肯定快感是激励欲望的反馈信号,与自然选择 理论协调;(3) 可以根据需求关系的不同和变化,解释快与不快感觉的不同和变化(后面阐述) 据此,只有既有功用而又常常不满足于人的需要的东西,即人所欲望的东西,才会使人产生快感。

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就肯定过:快感功能促进行为过程,不快感功能抑制行为过程【27】。为了从控制论的角度解释快感不快感,我们先请看图5-3所示的轮船方向控制过程。

美学1.gif (2796 bytes)

53 轮船方向控制

这是维纳在《控制论》中再三提到过的一个典型控制过程【26】。其中船舵控制部分带有蒸汽推动机构,控制的目的是使船的实际方向和理想方向尽快一致。控制过程是这样的:可能由于理想方向的改变,也可能由于风或水流的干扰,船的实际方向与理想方向不一致;为了减少偏差,人根据偏差大小操舵,意在改变船舵偏转角度;这时蒸汽阀门打开,蒸汽克服摩擦力及水的阻力使船舵迅速地偏转到人所希望的角度(有如快感的作用);渐渐地,船的实际方向与理想方向一致,操舵及蒸汽推动停止。

注意:人用手抓苹果时,也是根据手和苹果的距离(相当于不满足),而不是手或苹果的位置,来控制手的动作的;美感反映需求,艺术反映现实是类似的,不是反映已有的,而是反映差距或缺少的。因为那样才能激励人的行动。

这一控制过程中有两种反馈,一是稳定反馈_____负反馈,一是随意反馈_____正反馈。温度控制以及其他许多控制过程都有同样形式,甚至河流运行过程也可以用类似的因果关系框图来表示(参看图5-4)。

美学2.gif (2665 bytes)

54 河流自动控制

考虑到满足对欲望的削弱,我们可以把图5-2改进为下图5-5。因为这个模型和河流控制模型结构相似,我们且称之为“欲望和感受的河流模型”或者简称“河流模型”。对于有理性的人,图5-5可以加上认识的作用如后面的图5-6。

55 欲望和感受(快感不快感)的河流模型

比如人对水的追求自动控制过程是这样的:当人体缺水时,人就口渴并产生喝水欲望,并且其强烈程度和水的缺乏差不多成正比;喝的同时人产生生理快感,快感又反过来促进人喝的欲望;渐渐地,人体水分增加,口渴及喝的欲望减弱,快感减弱…,最后,满足和需要相符,同时欲望和快感消失。人吃馒头、水果等也是一样的。据此,欲望和快感的强度取决于需要和满足之差:缺乏或需求的程度。这和通常的经验是一致的。

按照上述看法,快感和欲望之间的关系就象是河床引导和水流之间的关系,或蒸汽推动和操舵之间的关系:

1)河床引导和水流互为因果,并且水流是最为根本的动因;同样,感受和欲望互为因果,并且欲望是最为根本的动因;

2)蒸汽推动装置之所以存在是为了更有效地操舵,同样,快感功能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巩固和促进人的欲望;

3)河床一旦随水流的冲刷而形成就有其相对稳定性,同样快感功能一旦应欲望而形成就会相对独立存在。

新的因果关系和传统的因果关系不同之处主要是:

1)否定满足是快感的原因,而认为满足和快感同是人对事物的欲求所导致的结果,两者可能同时发生,也可能单独发生。比如烤红薯使人产生味觉和嗅觉快感,味觉快感和满足同时发生;但是嗅觉快感在吃不到时也能产生。

2)强调欲求(需求和欲望)对快感产生的影响,认为欲求导致快感,快感反过来又成了欲求的动因;就象是水流冲刷出河床,河床反过来又引导水流。比如认为人对肉的食欲导致了人的食肉快感,相应的快感反过来又巩固和促进了食欲。由此类推,欲求的反面_____回避或讨厌情绪导致不快,不快感反过来又促使人厌恶和回避对象。

3)不仅认为快感,而且认为快感功能也是过程的产物,是历史上和人对象之间的欲求关系及相应的感性活动或者说实践(取其广义或原始用法)造就的产物,就象河床是历史上水流冲刷的产物一样。比如认为人相应肉食产生快感的味觉功能乃是历史上人和肉食之间的欲求关系及相应的感性活动造就的产物,就象河床是历史上水流冲刷的产物一样。

根据新的因果关系,各种快感的产生有着相同的形式;快感强度一方面取决于目前的欲求,一方面取决于人和对象历史上的欲求关系造就的快感功能。快感功能应欲求的变化而变化,又有其相对稳定性,就象河床应水流的变化而变化,又有其相对稳定性一样。快感功能的产生发展可能是先天的,也可能是后天的,其先天发展可以同样理解,只是先天性的每一步发展都是需求关系选择的结果。

各种生理或心理(感觉或认识)快感功能的产生发展也有着相同的形式,只是生理快感功能稳定性大一些,相应欲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不怎么明显,有着较为固定的对象;而心理快感(喜悦感)没有固定对象,迅速应欲求关系变化而变化。美感则介于两者之间。

根据新的因果关系,快感应欲求的变化而变化,而欲求最终又建立在客观需要之上,因而也可以说:快感应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需求和快感是在对立统一矛盾运动中发展起来的,就象水流和河床是在对立统一矛盾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