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美学观如何解释丑?

    美的反面是丑,丑感为什么会产生?

    不典型就丑吗?可是再典型的苍蝇也还是丑的,再不典型的草莓也比苍蝇美。

    克罗齐说:“丑是不成功的表现。”这是真的吗?审美常识告诉我们,苍蝇丑,腐烂的垃圾堆丑,毒蛇丑,痒辣子丑,癞哈嫫丑,病态或残缺的人丑……(参看本书后面丑的动物附图),面对这些东西,你怎么表现它们也还是丑啊!

    用实践美学解释丑也是很难的事,如果说美是因为本质力量被肯定,那么丑就是本质力量被否定了?就是因为显示了人对自然不成功的改造和征服了?可是对于厌倦城市生活的人来说,恰恰是没被征服的原始森林,荒山野岭美;而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高楼大厦,工厂机器不美,为什么?被打死的苍蝇和毒蛇显示了人的力量,可是丑还是丑啊?

美学史上对丑解释较好的美学观是:“美在于善”和“美在于生活”。由“美在于善”可以推出“丑在于恶”。苍蝇丑,腐烂的垃圾堆丑,毒蛇丑,痒辣子丑,癞蛤蟆丑,鳄鱼丑,病态或残缺的人丑…… 用丑在于恶来解释就好得多。但是,善的东西也不尽美,比如高楼大厦,通常的食物――特别是生肉,衣物和用具;恶的东西也不尽丑,比如,老虎,鲨鱼,毒品或罂粟花,敌视本国的他国总统。丑的也可能是善的,比如粪框。所以丑和恶还是有区别的。

根据“美在于生活”的观点,显示我们向往的生活的就是美的,显示我们不向往的生活就是丑的。和“美在于善”相比, 这种观点可以解释更多许多美的和丑的现象。但是也有问题。蜜蜂比苍蝇美,难道我们向往蜜蜂的生活?蔚蓝的天空很美,海底世界很美,难道我们向往鸟或鱼的生活?“美在于生活”的观点在中国走下坡路,更主要的是因为它对美和功利关系的肯定不太妥当――用喜悦感来解释美感了。

我相信本书的结论解释丑更加简单,更具有普遍性,那就是:想接近的就美,想回避的就丑;或者说喜爱的就美,讨厌的就丑。喜爱和讨厌首先是因为内容的原因,然后美感丑感又反过来强化喜爱讨厌情绪。苍蝇丑,腐烂的垃圾堆丑,毒蛇丑,痒辣子丑,癞蛤瘼丑,病态或残缺的人丑 只是因为安全,卫生等原因,人总是想回避它们。美是正的反馈信号,其意义在于促使人接近所喜爱的对象; 而丑是负的反馈信号,其意义在于促使人回避人总是想回避的对象――因为对人体有害或其他原因。美感丑感使人的行为更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