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美感和美

西方思想史上,美和美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但是建立专门的学科来研究则是近代的事。

1975年,鲍姆嘉滕用拉丁文出版了《Aesthetica》第一卷,明确指出﹕“Aesthrtica”是感性认识的科学。他沿用希腊哲学家对“可感知的事物”和“可理解的事物”的区分,指出“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来认识,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可感知的事物”则借助于低级认识能力来感知,是“感性学”的研究对象。因而“aesthetica”的原意是感性学。

但是aesthetica研究的也不是感觉提供信息的性质,比如色觉,而是给人的感受(aesthetic feeling)――包括美感丑感以及各种艺术感受在内的快于不快感受,并且不包括吃喝等生理感受。

后来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觉、知觉和认识,说美感是知觉引起的快感,这样美学就变成研究知觉引起的快与不快感受的学问,主要包括美感(beauty-feeling)和崇高感(参见康德而《判断力批判》【19)。因而,日本明治时代的学者中江兆民等人将Aesthetics(esthetics)译作“美学”。以致于“美学”一词通行于汉字文化圈内[1]。从“美学”一词的历史看,他实际上是研究包括美感在内的各种知觉感受或艺术感受的学问。

英语中两个不同含义的词组“beauty-feeling(the sense of beauty)和“aesthetic feeling”都翻译成美感。但是前者才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美感”,或视听引起的快感,比如沙漠绿洲引起的美感,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美感。有些美学家称此为“狭义美感”或“优美感 而“aesthetic feeling”是各种艺术感受的总称。本书主要研究的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美感(beauty-feeling)和日常生活中说的美。 好在英语翻译过来的“美”也大多来自“beauty” 好象并不存在一个单词或词组,它表示中国学者说的“广义美”. 从我接触到的美学书看,古今中外美学家在分析美感经验时,具体分析的都是beauty-feeling。因为aesthetic feeling不是一种简单的感受,不好笼统分析。

笔者十分推崇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语言的意义就在于用法。本书遵照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用法,“美”就是指beauty “美感”就是指“beauty-feeling”。



[1] 参看祝东力的在香港人文学会网站上的文章:《美学热》,网址: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humanities/ph73-09.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