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我痴心不改,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美学和需求理论研究。后来,我又提出描述需求进化的途径变目的理论――它包括美感起因理论,写了许多难以发表的论文。
大概是1983年,我到大连自然博物馆参观,孔雀的说明吸引了我,其中有一段文字:“最为嗜好的是浆果”,我觉得我的猜想――需求决定美感――也在动物界得到确证,那就是孔雀因为对浆果的嗜好,产生了相应的美感功能,异性的相似外形于是引起美感,从而被更多地保留。从那时起,我就想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可以推广到生物学领域。
1987年,经王身立老师审稿,我的论文《试析达尔文留下的香甜美难题》【4】终于在《自然信息》上发表了。接着又在长沙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论美是促进喜爱情绪的反馈信号》【5】。
然而,从1983年开始,我就渐渐转向新的研究领域,首先是研究色觉的数学和哲学问题,后来又转到广义信息论和投资组合理论,有了许多新的发现,文章发表也容易很多。我先后在《潜科学》,《心理学动态》,《光学学报》,《哲学动态》,《通信学报》,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General System等杂志上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并出版了专著《广义信息论》和《投资组合的熵理论和信息价值――兼析股票期货等风险控制》【6-16】(参看我的个人网站http://xcz.com.cn/lcg)。
我记得泰戈尔的诗《两亩地》中写道:“我见过无数惊人的豪华,多少美丽的景致,可是日日夜夜还是忘不了那两亩地。”我有类似心情。我转战了许多领域,理论的和非理论的(为了生计,还转战了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战绩远超过我早先预期。可是我最为珍爱的还是我最初的美学以及相关的生物学和哲学研究――因为它关系到人生目的和意义,能增加所有人的幸福。
不久前,由于偶然的原因我看到了刘骁纯的专著《从动物快感的人的美感》【17】,这更激起了我重返美学战场的夙愿。这本书结合生物学和美学,探讨了动物审美现象,说明人的审美心理是从动物的视听快感进化来的,有其生存意义――这些观点和我的观点非常一致。但是不同的是:该书更多的是讲述“是什么”,而不是象我写的,更多的是说明“为什么”。该书最后还是回到实践美学立场上,还是肯定审美心理来自劳动创造,甚至也不敢或不愿说动物的视听快感是美感,更没有象我这样,把美感和个体需求联系起来,建立具体的因果关系自动控制模型。不过无论如何,我感到有人已经在迷宫的出口附近转悠了。从网上的反映看,这本书很受欢迎,这说明中国的文化环境已经有了变化,科学的观点正在深入人心。关于生物学和美学,我觉得我不能再沉默了… ,于是就有了本书的写作。
在为本书寻找说明动物审美现象的照片时,我吃惊地发现,孔雀羽毛远非个别现象,除了浆果的形状,我们还可以在鸟类身上发现稻穗、麦穗、松果、水波、螺蛳、甚至河蚌的形状。而这些形状都正巧反映了那种鸟类的食物需求。我相信如果有时间,我会找到更多的动物审美规律――美感反映需求――的论据。
读者会看到,和流行的美学和哲学著作不同,这本书尽可能避免含糊字眼,尽可能直视各种问题。笔者以为,对于科学或哲学著作而不是外交公文,语言含糊是由于思想含糊。读者会看到,本书同时持有许多非常极端而且看起来是完全对立的观点,比如:既把适者生存原理贯彻到人类审美现象,同时又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生物学领域;既肯定美感是象感觉主义者说的那样是感觉快感,又象意志论者那样肯定美感和意志欲望相关,还象历史唯物主义者那样肯定审美最终和需求相关;既肯定美感的功利性,又承认美感时产生无需任何满足;既承认文学艺术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又肯定文学艺术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既肯定适者生存原理,又肯定人的目的――快感和幸福;既肯定感觉是符号和外物不象似,又肯定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后面将证明,这些矛盾并不真的存在。如果我们改变思维习惯,比如放弃“满足产生快感”的教条;放弃人为划定的在人和动物之间的严格界限,也用历史唯物主义眼光看待动植物世界; 放弃“语言一致感觉就一致”的朴素看法…,那么我们将看到一个非常协调的世界。如果我的努力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这个世界和人生幸福的理解,那么我将感到无比欣慰。
我在写完这本书同时又写了另一本书:《色觉奥妙和哲学基本问题》,这两本书分别涉及动求关系和认知关系,内容不同,但是相互补充。阅读两者将能更全面地了解本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