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OCR自《编辑之友》杂志,2000,4期,37-38页。谨向作者、编辑和杂志社表示感谢。

旁白:作者是站在编辑的立场上谈了对科技论文的看法,但是这也是论文作者自己衡量自己论文的一面镜子。本文帮助论文作者体味什么是科学论文。
--编者,01,03,21

论审在审稿中的应用

任火(唐山)

拙文《论科学美学在审稿中的应用》(载于《编辑之友》1999年第5期)发表后,有编辑同人提出:“既然美与真有着必然的联系,通过审美可以求真,那么,丑是否和假也有必然的联系?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审丑来判定论文的假?”对此,笔者持肯定态度。


首先应当说明的是,本文所论的丑与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丑角有着根本的不同。后者有着审美意义,例如猪八戒、娄阿鼠等。而我们所研究的论文丑则属于科学的认知范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论文丑的表现形式及其实质是什么?如何通过审丑来正确判断论文的真伪及其价值,以提高编辑的审稿质量。


1. 论文丑的表现形式


完整、和谐、对称、简单,是科学论文美所具有的内外在形式,它表现出一种逻辑力量,具有理论魅力,能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而论文丑,则表现出残缺、紊乱、失衡和冗赘,使人感到一种缺失与模糊,当然,这决不是艺术中的残缺美与模糊美,而是科学论文所最为忌讳的结构残破与理论失信。如任何事物一样,科学论文的形式总先和最直接的呈现在人的面前的。编辑审稿是从论文的形式开始的。他需要通过对论文的形式的感觉与分析,来判断其内容的正确与否。

1.1 残缺

完美的科学论文必定具有完美的结构。论文的结构是由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它体现着科学研究的严谨和缜密。论文结构的缺陷必然反映出作者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缺陷。科学论文是由引言、实验方法与设备、实验结果与讨论、结论构成的,也可以说,是由引论、本论和结论构成的。引论,必须说明论文的主旨和目的,给出与本课题相关的前人研究成果与知识空白,提出自己的研究途径和理论构想;本论,必须给出实验所用的原料、材料、设备型号、实验条件与方法,为的是使同行能够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同样的方法做重复实验;结论,必须明白无误的描述科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要对各种数据材料加以连贯,综合分析,上升为理论。显然,科学论文是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有机整体,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整体就会出现断裂,从而失去论文的可信性。而我们在实际审稿过程中却不难发现,许多论文都表现出形式上的残缺。

1.1.1 引言残缺

引言残缺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形式上就没有引言部分,另一种是形式上
虽然有引言部分,而内容却不符合引言的要求。我们看到的引言残缺多属于后者。在这些所谓‘引言”中,既不阐述与该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前人留下的知识空白,也不说明自己的研究目的与理论构想,使人看不出本课题的研究概况、学术价值和创新之处,看不出作者做了哪些工作。面对这样的引言,编辑不是在判断其可能具有的学术价值,而是要在判断其是否抄袭他人上面多费踌躇了。无数审稿实践表明,凡是在引言中不清楚地交代前人的研究成果、留下的知识空白,不明确指出作者自己所做的工作的,几乎毫无例外的是东拼西凑之作,是不具有信息价值的。

1.1.2 实验残缺

实验部分是科学论文所必不可少的,因为理论要由实验加以证实,佯谬要由实
验予以否认。没有实验,各种理论、假说就只能是飘忽不定的空中楼阁。论文中的实验残缺亦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缺少实验部分,另一种是只给出实验结果,而不详细给出实验设备的型号、试剂名称及实验条件与方法。缺少实验或实验内容不详,必然会降低论文的可信性,使理论失去依凭实验残缺,就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数据,就不能得出言之有据的结论。现代科学正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严格地讲,没有实验,是不能称其为科学论文的。

1.1.3 参考文献残缺

这里所谓的“参考文献”,是指“文后参考文献”,即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数据和材料,要在文未列出参考文献表。从作者一方讲,著录参考文献可以表示对他人工作的尊重,反映本课题的起点和深度,方便同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本论著有更为详尽的了解。而从编辑一方讲,通过审阅参考文献,可以看出作者是否具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事实表明,缺少责任感的作者,其参考文献大多是敷衍潦草的),判断本课题的新颖程度(一般而言,若参考文献大多为近3~5年间的资料,则表明本课题处于该领域的前沿,具有较大的新颖性,否则,就是陈旧的、学术价值不高的),分析其是否有抄袭他人的嫌疑成或者在做重复劳动(那些东拼西凑之作,往往是闪烁其辞、遮遮掩掩,不愿意详尽给出参考文献的,以免露出马脚)。目前,参考文献残缺主要表现为:对期刊、卷、期、页著录不全;对著作,版本、出版年、出版者著录不全。审稿实践表明,在许多情况下,参考文献的残缺,并非作者的马虎大意,而是作者在有意隐瞒和掩盖什么。这是需要编辑认真加以注意的。通过审查参考文献,是最容易看出论文的破绽的。

1.2 紊乱

一篇科学论文,若仅仅是语法修辞个当、表达方法欠佳的话.并不能以此作为判
断其学术价值的依据,因为瑕不掩瑜,只要拂去表面的灰尘,就会出露其本来的质地的。而若是题旨不明、层次不清、数据含混、图表杂乱,则此论文的学术价值就值得怀疑了,因为它反映出作者思维的混乱。

1.3 失衡

论文失衡主要表现为结构上的比例失调。例如,虽然引言部分必须写清论文的主旨与目的,交代与本课题有关的前人成果与知识空白,但引言并不是开题报告,不必不分巨细面面俱到的罗列背景材料。而有的论文,其引言部分洋洋洒洒,
动辄千言,几乎占一半篇幅,显得头重脚轻。实验结果和分析是论文的核心,应当浓墨重彩的加以叙述,然而有的论文中这一部却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从而使论文的价值失去应有的分量,应当说,这种情况还是较为常见的,纠其原因,是由于作者的研究工作做的不够扎实、不能为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只能“藏拙”了。与其他类型的文体一样,科学论文的结构也应当是豹头、猪肚、风尾的的形式,正文部分必须血肉丰满、翔实充盈,这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所必须具有的结构特点,否则,论文就显得苍白无力。

1.4 冗赘

论文的冗赘不仅表现为文字叙述的详略失当,而且主要的表现为作者对本研究工作的重点部分未能予以准确把握。例如在实验部分,应当以判断性实验为原则,即用必要的实验来对理论构想加以判断,而不是用大量的经验性实验、数据来做统计分析。有些论文却将与本课题无关的操作细节不厌其详的加以罗列,把实验部分写成了实验报告,使实验所要证实的东西变得模糊起来,再例如,图表是最直观的表达实验数据的手段,可以清楚地显示变化规律性,因此用表的地方,就不用文字叙述、然而,有的论文却相反,用大量的文字叙述代替图表,枯燥抽象,使人感到阅读疲劳。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透过论文丑的表现形式,我们是可以对其内容加
以评价的。那么,论文丑的实质是什么呢?


2. 论文丑的实质


论文丑的实质是研究工作不完善、未能取得圆满结果、得出的结论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非信息性

信息就是消除不确定性。科学论文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某种不确定性。这当然意味着科学论文“必须讲出某些与社会已储存的公共信息具有实质性差异的东西”(维纳语)。如果一篇科学论文表述出了与既有理论不同且正确的东西,则无论其价值大小,都可称之为信息。

反之,若一篇科学论文没有提出与既有理论不同的东西,而只是在重复已有的常识、概念,那么,无论它表述的多圆满,也不具有信息性。因此,信息性是科学论文的首要特征,不具有信息性,就称不上是科学论文。非信息性的所谓论文,必然表现为平庸无奇,使人感到老调重弹般的厌倦。在科技论文中,非信息性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拼凑材料,将处于某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集于一处,貌似新颖,实属剽窃;另一种情况是对既有理论做重复实验,从格式上看,这种论文是符合要求的(它不缺实验项),而从内容即结论上看,却未能脱出既有理论的窠臼,了无新意。应当指出,当前,由于种种功利性因素的诱惑,使论文的非信息性日趋严重,这是应当引起科技编辑予以关注的。

2.2 非逻辑性

任何科学都是逻辑方法的应用。科学论文是否具有完整性、正确性,根本上取决
于其是否具有逻辑上的完整性。完美的科学论文必然表现为逻辑上的无懈可击。而丑的科学论文则毫无例外的表现为逻辑上的漏洞百出不堪一击,如概念不明、判断失误、推理不准、前后不一、自相矛盾、论证乏力。逻辑上的疏漏使论文显现出残缺。这种残缺与艺术上的残缺美不同。艺术上的残缺美具有悲剧意义上的审美价值,而科学论文的残缺则只意味着理论体系的失败,不具有任何观赏和借鉴价值。

2.3 非精确性

就自然科学而言,一门学科的成熟程度是用其数学化的程度来衡量的,即数学
化的程度越高,则该门学科便越成熟,因为数学可以对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定量的描述,极具精确性和可信性。同理,一篇科学论文的完美程度,与其数学化的程度密切相关,即其所提出的理论若能够用数学加以描述,则意味着该理论具有精确性。反之,论文所述及的理论著不能被数学加以描述,则其精确性就差,就变得模糊。值得指出的是,即使论文中运用了数学手段,也应仔细核查、分析其推导过程是否正确、严密。数学过程的疏漏,常常导致理论体系的坍塌。


审美,是在美感的支配下,探求论文的真;审丑,是在丑感的支配下,辨识论文的假。编辑审稿与专家审稿的区别在于,编辑是审论文的的学术特征,,而专家则是审论文的科学深度。这就决定了编辑要更多的凭籍对论文的美感或丑感来对其价值加以判断。因此.可以认为,审美与审丑在编辑审稿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应当对此进行懈的研究,以提高审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