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OCR于《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年2期10-11页--编者向作者和出版者致谢
----

遏止科学道德沦落的几点浅见


李佩珊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


以探索未知为已任的科学界(包括各科学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科研的教学人员),继承了历史上前辈科学家终生艰苦奋斗、求实、献身的精神,遵守着前人逐渐形成的各种科学道德规范,使科学知识不断积累,使20世纪达到科学人才辈出、科学成果辉煌的境界,起到了提高人类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


问题是,当今中国的科学界深受社会腐败堕落风气的感染,不要说科学精神淡漠,违反科学道德的弄虚作假、剽窃抄袭 ,自我吹嘘的事例也时有发生。迫使科学界的有识之士不得不一再大声疾呼,要求在科学界提倡科学道德,整顿科学学风。这些当然是切中时弊的必要之举。


不少学术刊物开始重视这类问题,舆论界的呼声,虽然很弱,也开始出现。不过,光靠以上这些,似乎力量还远远不够,我认为,居于科研高教单位的各层领导的首席科学家,需要把这项看起来是“轻任务”当作自己诸多职责之一,切实贯彻执行。如果确实有不道德的科学行为在本单位出现,应该有勇气面对现实。把有关的真凭实据公之于众,并给当事人一定的处理。这样可以起到打击歪风、发扬正气的作用,也可以使科学事业免受蛀虫的侵袭而受损,同时也毫无损于首席科学家的声誉。如果认为这样做有损于本单位的声誉而千方百计地掩盖,则易使有的人误以为不道德的行为是取得名利的捷径而如法炮制,将会使科学工作受到更大的损失。


更为重要的是,科学道德教育必须着眼于科学研究的预备队伍——研究生。当前研究生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的出路很宽广,但必有一部分要继续从事于科学研究。对他们的科学道德教育,可以是无形的,也可以是有形的。


记得40年代未我读研究生时所受到的科学教育应属于无形的“寓教于学”方面。导师规定每周有一次一小时的“学术论文报告”,他指导下的全体教员和研究生参加轮流作报告,报告内容可以是自己研究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也可以是当前学术刊物上有关重要论文。报告人要在会上说明:论文的主要目的;同前人在这方面的工作有哪些不同;使用了什么方法,是前人的还是自己设计的;实验的数据结果和说明了什么问题,等等。报告后,听众可以提出问题要求解答或大家讨论。报告人在准备时,不仅要读懂这篇论文,还得阅读重要的参考文献,否则应付不了讨论时的要求。一学年的“学术论文报告”不仅让我们增加了新的知识,也从中学习到严肃、认真、求实的学风。同样,自己在作研究论文时,也必须涉猎大量文献,凡在自己论文中引用的,必须列入参考文献,实验数据必须如实记录,写入报告,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任意夸大研究结果的意义等。这样,既作出了论文,也受到了科学道德的教育。这些应该是每一位研究生必须经历的训练。


目前,对研究生专门进行科学道德教育已经具备了条件。199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美国科学家编写的《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的中译本,并附有英文原文,这的确是一本专门对研究人员进行科学道德教育的好教材。我国有的科学家已专门在报刊上作过介绍推荐。

这本书的第一版是1989年印出的,由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行为委员会的九位科学家合作编写的。第二版于1995年出版,由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医学科学院和美国工程科学院联合组成的“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的六位科学家合作编写的。这本书初版发行后,经过不少研究院的研究生,结合一些实际专例,进行系统的课堂讨论,起到很好的作用。(初版已售出20万册,我国的中译本只印了5000册)二版“序言”介绍说,“这本书的初衷,是为研究生和科研工作的新手准备的,但它同样适用于处于科学生涯不同阶段的所有科学家”,“资深科学家通过与他们的学生讨论科研道德的重要性而受到更多的尊重”,“资深科学家提供的领导作用,对维持高标准的科学道德是必不可少的”,等等。

根据上述情况,以这本书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发生过的一些事例,包括科学史上的典型事例,由科学家主持,进行课堂讨论,似乎应该列为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那些毕业之后,不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的研究生,上述这样一门课程,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