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天庆 陶笑眉著
(2002.10起陆续公布于熵信息复杂性网站)
如果问:20世纪中哪一项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最大?人们将异口同声地回答: 电子计算机。
正如本书作者所说:“三百六十行,行行用微机,计算机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并且影 响越来越深入、功用越来越强大,还没有哪一种机器能够像计算机这样同人类的关系密切, 甚至将会须臾不离。这就是人们对计算机功能的最有力的肯定,这就是人们对信息作用的最 权威的承认。”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计算机赋予辩证唯物论的新意》的结项成果,本书确实体现出 作者对这一课题所作的相当全面的探索,并且是根据作者多年跟踪计算机技术发展所积累的 丰富资料,以及亲身参与网络生活的实际体会来开展这一哲学探索的。
在第一篇,即“时代春意篇”中,从许多生动、新奇的事例出发,从十多个方面描 述了电子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一般的科普书籍不同,作者是用大众熟悉的辩证语言,点拨性地概括 了这些应用给人们带来的寓有哲理的新意,例如,用“天边眼前的互逆”来形容计算机给个 人、家庭、社区、地球带来的某些重大变化;用“微与巨、笨与智、快与慢、单与多、精与 滥”等对立的概念来说明计算机的发展。
而在第二篇,即“哲学新意篇”中,则是着重运用哲学的眼光,审视和分析由计算机技术所 引发的一些新问题,如虚拟现实与客观现实;信息的特性和定义;计算机与认识论中的主体 和客体;以及计算机的哲学根基——比特的对立与统一等。但与一般的哲学理论的论述有所 不同,作者刻意从具体的生动事例出发,很自然地提出富有哲学意味的问题,用尽可能通俗 好懂的语言来加以阐释,作出自己的回答。例如,为了说明信息的巨大作用力量,作者提出 这样的问题:“1955年出生的比尔·盖茨靠比特白手起家建立了他的财富,他只用十几年时 间就用头脑中的比特创建了全球最大的个人金钱王国,他积累财富的速度比产业革命早期发 迹的富翁快得多,我们有必要探讨个中原因。”正像比尔·盖茨自己在其著作《未来时速》 中所提出的:“信息流是企业的命脉”,“数字神经系统会使您以思考的速度经营商务—— 它是在21世纪成功的关键”。
为了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吸取营养,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者对本书的 撰写表现出一种“重任在身”的责任感,并努力以大众能够理解的形式和大众熟悉的语言 来写作,这两点是难能可贵、值得称道的。
由计算机技术产生的哲学问题,见仁见智,正在讨论之中。本书的论述未必都很周全和令人 信服,未必都能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毕竟是可喜尝试,相信会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 孙小礼 2001年7月18日
计算机革命的哲学新意《计算机与世界——时代的春意和哲学新意》(下文简称《新意》)一 书是由乔天庆教授所主持的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计算机赋予辩证唯物论的新意”的最终成果。该书的顺利出版是一 件值得庆贺的喜事。由于这本书是以轻松活泼的方式来阐述计算机革命所引起的人类世界的 根本变化,同时又蕴含深刻的哲学含义,因此兼有学术意义与科普价值。这是一本读者适应 面宽,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都很强的雅俗共赏的好书,预计它将成为一本畅销书。
我与乔先生是通过“以文会友”方式相识的,对科学与哲学的共同兴趣(更确切地说,是对 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的共同兴趣)把我们联结在一起。1999年年底在第九届全国科学 哲学会议上,乔先生的参会论文是《计算机赋予辩证唯物论的新意》,殷正坤教授的大会发 言论题是《论虚拟现实的哲学含义》,而我的大会发言论题则是《谈谈科学哲学与人工智能 》(郦全民的论文正好与我的论文同名),我着重讨论了科学发现的机器实现方法以及创造 的本性等问题。郦全民学友告诉我有关人工智能与科学方法方面的资料信息,于是我的博士 生宋伟就把注意力转向人工智能和计算科学哲学的研究。2000年12月在咸宁温泉孙小礼教授 、殷正坤与我都参加了本书初稿的小型座谈会,每个人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意见。此后,我 与乔先生有过多次交流。
乔天庆先生早年(20世纪60代初)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在专业上受到系统严格的教育, 毕 业后长期从事工程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来调到湖北省委党校,又成了具有多年教学 经验的哲学教员。有趣的是,他在业余还是一个擅长于摆弄电脑的、在因特网上不知疲倦的 “网虫”。本书另一位作者陶笑眉则是哲学科班出身的(当年她在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 期间,我碰巧是她选修的“科学思想史”课程的任课老师,1986年?)。按理说,这样的合 作伙伴也许可以称作“黄金搭档”了。借助于以上这些背景资料,读者就有可能从总体上了 解在作者的头脑中有哪些基本的知识储备。这样,在阅读本书时,对于作者之所以喜欢采用 那种特有的视角、关注独特的问题类型,也就不难找到答案了。
就对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哲学兴趣而言,我与乔天庆教授既有许多共同点,又在研究方式上 有很大的差别。乔的思路是自下而上地,从关于计算机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实证知识,通过归 纳概括抽引出一般的哲学结论;我的思路则是自上而下地(自形而上转向形而下),从科学 哲学与逻辑抽象的一般原理出发,寻找在计算机人工智能方面的新的特殊表现。
我对人工智能的兴趣,是从1989年开始的。那一年,第六届全国人工智能年会正好在武汉大 学召开,我与任晓明博士合作的论文《(勃克斯的)因果陈述逻辑与理想元胞自动机》收入 文集。接着,我们一起翻译了勃克斯(A·W·Burks)专论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哲学的演讲集 《机器人与人类心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其后又合著了《生物目的性自动 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出清样)和《机遇与冒险的逻辑》(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其中每一本书都深受勃克斯思想的影响。勃克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 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他在上述演讲集中讨论了“逻辑、计算机与人”、“计算机在社会控制 诸方面的应用”、“计算机与哲学”、“计算机与生物进化”、“计算机与伦理学”等问题 。勃克斯的核心论题是:有穷自动机能实现所有自然的人类功能,因此有穷自动机能与人在 功能上完全等效。勃克斯把自己的观点称作“逻辑机器哲学”。勃克斯的书应当看做评价有 关计算机的哲学讨论的一个基本参照系。
乔天庆、陶笑眉所著的《新意》一书包含两个主要成分:一是由计算机所带来的变化世界; 二是由计算机所带来的哲学新意(这两种成分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渗透)。在变化世界 篇中,作者用流畅的文笔、生动形象的语言、新颖的视角、详实的资料全方位地展示了“计 算机所带来的变化世界”,宣告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或网络时代。该书告诉我们,从家庭 的电脑住宅、网络家电,到政府的上网工程、“电子政府”,从数码港、信息港到“数字化 的北京城”、数字化的地球,整个社会都网络信息化、一体化了。这就是网络时代数字化的 生活模式。书中通过介绍各种闻所未闻的或多或少有点智能的新型机器,从医用机器人、军 用机器人到机器性伴侣,从仿生的智能机器鱼到信息空间的虚拟鱼,从具有协同效应的机器 昆虫到载芯片的人机一体化的“电子人”,以及其他案例,生动地表明了计算机在社会控制 上的多方面应用。
更重要的是,该书开拓了“计算机辩证法”的新领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内涵。哲学 新意不仅仅集中在“哲学新意篇”,而且也体现在“变化世界篇”,实际上渗透到全书的字 里行间,每一角落。依我看,《新意》一书的创新观点集中在如下方面:
1提出计算机模拟是认识的崭新形式,并对虚拟现实的基本特征进行新的提炼与概括:(1 )确凿性(例如,海湾战争表明,战前的虚拟飞行训练在实战时成为有效经验);(2)可 能性(使潜在可能性在虚拟现实中梦想成真);(3)不能性(我认为更适当的例子有:永 动机、绝对无摩擦无阻力的惯性运动、自由落体,还有许多现实中做不到的思想实验,而混 沌吸引子不是不能性的恰当实例)。作者用自己的方式论证了虚拟现实是“存在与非存在的 中间物”,论证了可能性与不可能性、虚拟性与真实性之间的辩证转化。作者三次引证列宁 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认为虚拟现实确证了列宁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 相对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十分精辟的见解。
2《新意》作者由电子人(载芯片人)所引发的哲学思考:随着电子器官的肉体化、内在 化,人与机器、主体与客体之间原有的绝对分明的界限正在消亡。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身心问题将呈现新形式。这一想法完全是合乎辩证法的。作为对照之一:勃克斯根据人与机 器界线相对化和功能等效性的事实,引出了“人=有穷决定论自动机”的结论(所谓逻辑机 械论哲学)。对照之二:林德宏教授在《人与机器》一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七 章“人不是机器”中明确表态:“人类具有不可超越性”(第188页),“人造物不可能也 不允许全面超过人”(第189页)。相比之下,《新意》作者虽然承认功能等效性的全部事 实,例如自动机情人美丽、聪敏、富有魅力而且含情脉脉,在功能、行为上完全可以成为自 然人理想的性伴侣,然而作者既不愿像勃克斯那样引出逻辑机械论的“人=自动机”的极端 结论,也不愿像林德宏那样明确表态,去支持“肉身人类的不可超越性”的观点。
《新意》作者意味深长地说:“当身体的界限和神经系统的边界变得不那么明晰的时候,哲 学不得不把灵魂/肉体问题作为灵魂/网络问题加以重新概念化”。作者宁愿为未来的可能 世界留下更大的余地:精神与生命为什么要限于含碳有机物,电子人为什么不能成为猿猴进 化的新版本?
3作者对“信息”的看法是非常独到的,依我看,作者有强烈的“信息唯物论”倾向(顺 便说,刘发中真的写过一本名为《信息唯物论与科学学体论》的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版)。其主要观点可以归纳如下:(1)信息主要被看做任何物质事件的属性与存在形式; (2)信息被定义为事物客观特性的潜在可转化量与实际已转化量的综合(转化不仅发生在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反映过程中,而且发生在物与物之间的客观相互作用之中);(3)信 息过程(本质上)=力的过程,认知从感性到理性=生物电信息的作用过程。第三点可名之 为物理主义观点。电脑“细胞刀”手术与远距激光雕刻等现象都被看做在时空中运行的“信 息物质性”的明证。第三点可以对照勃克斯的观点:按照勃克斯的逻辑机器哲学和心智化归 理论,可以通过将人类的心智、理性表达成计算机程序中的信息处理与逻辑规则(进一步又 可将软件的程序化归为硬件的操作)来解决心智还原为物质或物质的功能问题。就其唯物主 义和物理主义倾向看,《新意》作者与勃克斯是一致的。
在对于信息的总的看法上,我与作者有所不同:作者采取本体论立场,而我则采取认识论立 场看信息。我把信息归入关系范畴,认为信息只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才体现出来( 否则,信息只是潜在的)。
4关注高新技术的负面效应是技术哲学与技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这对计算机技 术也没有例外。《新意》作者对计算机黑客(hacker)和黑贼(垮客cracker)的认识根源 与伦理规范所做的分析是别开生面的。由于孤陋寡闻,我从《新意》一书中才第一次了解到 黑客这个共同体也有自己特定的秩序和道德规范:进入计算机的权利应当不受限制;所有的 信息应当是免费共享的;怀疑权威、推动分权等等。
5 作者关于计算机领域中广泛地存在对立统一的思想是贯穿于全书之中的。即使在变化世 界篇中,其实每一论题都蕴含辩证矛盾:举个简单实例来说,如对网虫而言,既孤独又狂欢 ,远在天边的信息通过联网变成近在眼前;相反由于沉迷于电脑,近在眼前的日常事物,在 网虫的心理空间中却变得远在天边了,这就是网虫的远近辩证法。其他,从标题就可以看出 ,网上教育“有课无堂”、数字化藏书“有书无馆”……富与穷(两袖清风的穷书生凭借知 识创新一下子变为大富翁)、长寿与短命(肉身寿命有限而硅基生命万古永存)……直至哲 学新意篇的数字技术之根基——比特的对立统一。无处不体现计算机的辩证法。
也许从纯学究式的眼光看,似乎会觉得《新意》的作者还可以从那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中 更多地进行理论的拔高和展开,更系统地论述计算机的辩证法。不过,看来作者更愿意去实践毛泽东的理想:让哲学从书斋里走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锐利武器!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 桂起权 2001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