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世界

时代的春意和哲学的新意


乔天庆、陶笑眉著

武汉出版社(2002.04)

 著作连载 12 (2003.08公布于熵信息复杂性网站)(图略)

哲学新意

四、计算机与主体及客体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任何一个认识过程的基础。如果消除这种关系的一个要素,作为 认识论之研究对象的认识问题本身,也就不存在了。因此,不论在哪一种哲学学说中,都要 对客体和主体的本质作出某种说明,都不能不承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起始范畴之间的对立关 系;另一方面,也不能不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解决它们之间的统一问题。换言之,任何一 种认识论都必须确定:客体是怎样被给予主体的?客体是怎样“进入”主体的?“存在和思 维的同一”是怎样实现的?等等。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客体及作用

人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存在。人在实践活动中,把人以外的一切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变 成自己的客体。因此,要具体地理解人,就要在理解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社会性本质的基础上 把人放到人的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考察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于是出现了“主体”和 “客体”这个哲学的关系范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系中有三对主要矛盾,即物质和精神、 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其中主体和客体矛盾在认识论逻辑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是联系 其他两对矛盾的中心环节。一般地说,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实践和 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就是表示活动者和活动对象之间特定关系的关系范畴。 人是支配其本身活动的主体。对象在人的活动中是受动者,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是人 的活动的客体。参看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第1版,288页,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人从本身的实践活动中分化出主体与客体,主体又有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作为 主体的人具有自主性及自我决定性,当然,在人的活动中人和对象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对象 不但要作用于人,而且还制约着人的活动,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要进行自我的改造。 但“就人的活动本质而言,是人占有对象而不是相反。”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理》上册,第1版,28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人处在了主 体的位置 上。主体和客体问题本身是认识论问题,在本体论上是无所谓主体和客体的。齐振 海主编:《认识论新论》,第1版,4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对主体与客体的另外观点

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发展情况会发生变化,以至走向本身的对立方面。唯物论者都是无 神论者,否认上帝是造物主,否定牛顿的“第一推动力”,不承认神秘精神力量的支配作用 。然而,在主体与客体范畴,人又把自己放在占有对象的特殊位置上,把活动对象放到被动 的从属地位。这不禁使人想起哈肯在协同学中谈到被称之为支配与序参量这对矛盾时的一个 比方:木偶的操纵者与木偶是谁在操纵谁?换一个方式讲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最明显不 过的事实就是当今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已经使人们认识到人在自然界中并不能主宰一切, 也要受到客体的制约,客体也能“拒绝”人对它的占有,于是,今天更有人提出天人和谐的 观点。其实,恩格斯就说过:“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 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版,304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量子力学出现后,在学术上建立了测不准原理,关于主客体两极性的问题出现过一种取消观 点,认为“量子力学取消了主客体之间的区分。”玻恩:《我这一代的物理学》, 第153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主客体不 可分。这一学派中的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曾多次比喻说:“物理学中的新形势,曾经 如此有力地提醒我们想到一条古老的真理:在伟大的生存戏剧中,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 ”玻尔:《原子论和自然的描述》,第1版,8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马克思也提到过这个比喻。哥本哈根学派对主体和客体看法的依据主要是在微观领域的观察过程中,测量仪器和微观客体之间存在着“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并不能在客体本身的行动及客体和测量仪器的相互作用之间划出明显的界线”,微观客体状态与观察者的主观就不可分了。后来,出于这些科学家的自发唯物主义倾向,他们的看法也有所改变。在量子力学中,随着测量方式的不同,得到了不同的信息,这些是量子力学中产生主客体不可分的认识论根源,另一个产生主客观不可分的原因是在微观领域中,不同测量仪器可以使微观客体运动形式转化为不同的结果。中外学者关于量子力学中由于测量问题而引起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有不同看法。对于仪器,有人认为仪器是人由于某种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建造的,在仪器里渗入和体现了人的主观意图。因此,仪器不仅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长,而且也是思维器官的延伸。参看陈浩元:《量子力学中的哲学问题》,见《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第1版,141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

主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三种形式。客体 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望远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其他工具延伸了人的四肢,计 算机出现后,机器人、人工智能装置被人设计出来并且为人类工作,但是,植入人体内与神 经相连的芯片产生的信号使盲人感觉到外界的景象,电子人的出现使人悟出人可以受控于物 ,本来被认为是客体的计算机芯片现在成了传统意义上的主体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对人的控制 物。

美国一些顶尖科学家告诫说,人类必须放慢发展人工智能的脚步,以便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 来研究智能机器人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经济历史学家罗伯特-海伯罗纳就说“往往是技 术变革的力量已经释放出来了,而控制或指引技术的力量却很小”陈波:《为网络 文化的心理诊脉》,见《光明日报》2000年11月30日C2版。

美国太阳电脑公司的创立者之一比尔·乔伊说:“随着各个科学领域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 模糊,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也将更加难于预测。在科学发展的某一阶段,人类自身 肯定会受到威胁。”他所说的这个阶段,指的是人脑和晶片结合的那一刻。

美国应用智能公司的主席丹尼·希里斯说,按照这样的趋势,人脑最终会充斥着电脑晶片。 我们目前已经开始将晶片植入大脑,以治疗瘫痪等疾病。“现在我们植入晶片可能只是为了 修补人体的某些缺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会希望能通过植入晶片的方法来达到提高 智力等其他目的”。 

电脑工程专家唐·诺曼指出:“人都是贪得无厌的。他会想,要是能在颈部装一个计算器多好。一旦这个愿望实现以后,他又会要求在他的身上装一部移动电话。” 

根据希里斯的观点,人类还将继续进化,目前人类只是处于孩童阶段。他所担心的是,随着 越来越多的科技因素渗入人类的进化过程,人类最终会把自己变成魔鬼。 

人类机器化还是机器人性化?正是出于这类担忧,美国哲学家伊利·威塞尔提出了限制在人体内植入晶片的观点。“我当然希望身体健康,但我也希望我拥有人类的情感:我希望我遇 事会怀疑、会犹豫;会高兴,也会哀伤。而机器是从来不会怀疑和犹豫的”。 

科学家们认为,在未来的20到30年中,人类与机器的结合是不能回避的事情。我们需要 面对的问题是在将来的发展中,人工智能会威胁人类吗? 

按照科学家们的预见,以后的机器人将能“生孩子”——自我复制,最终成为一个庞大的群 体,挣脱我们的控制。这是比尔·乔伊他们最担心的事情。http://www.losn.com.c n/news/newsasp/newsshow1.asp? 2000-8-13。

计算机帮人类绘制了基因组图谱,这让人类想得更远。人们正在思考:计算机是下一个生命 形式吗?

人类基因对人类而言还是个谜。我们可能成为跨越这个谜团的第一代,但我们也必将因此面 对令人迷惑的前景。基因控制的意义非同小可。到目前为止,生物智能的发展一直听命于自 然进化力量,但是,当我们对决定着自身肉体和精神特点的分子结构取得了控制权,就有可 能修改现有的生物,甚至发明新的生物。到那时,可以通过分子工程按订单来“培植”大脑 ,自然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区别将会消失。

在生物技术时代,我们将会实现遗传学与计算机的融合。一方面,计算机将进入人体内,它 们不像起搏器和助听器那样是外在补缀,而是通过微技术像细胞般被吸收并成为我们身体的 一部分。另一方面,我们将把越来越多的有机“生命”所具有的品质传递给目前我们所认定 的无机物。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可能意味着,人类将把自己在智力方面的最高地位转让给会思 想的机器。在科学家当中,有一种很有影响力的意见是,精神和生命都不必限于有机物质。

当然,现在没有谁说这是一件很快具有可行性的事情,但是,再经过100万年、10亿年、1万 亿年的科学研究,上述可能性会成为现实吗?科学的年龄毕竟只有几百年,经历未来漫长的 革新阶段,机器似乎没有什么理由不能够做到、并且是更好地做到人脑所能做的任何事情。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有限的意义上已经发生了。碳/硅的楚河汉界行将模糊不清:碳基有机 物将发挥半导体那样的功能,而硅基无机物将具备生物脑功能。计算机会是下一个生命形式 吗?有些人认为是的。智能进化研究者罗伯特·杰斯特罗博士下结论说:“地球快进入碳化 学生命纪元的尽头,现在正开始一个硅基生命——不可毁灭、万古永存、可无限扩展——的 新纪元。”

要注意这样一种“可扩展性”。当缩微电子产品演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将会得到一组由 人造神经相连的可以互换的器官,这些器官彼此嵌合得很好。在这些电子器官与你的感觉接 受器和肌肉的结合处,不断地会有比特流在碳/硅裂隙间穿过。它们与外部数字化世界连通 的地方,也就是你的神经系统与全球数字化网络接通的地方。那时你将成为一个由标准部件 构造而成、可重新予以设置的电子人,具备无限的扩展可能。

当这些电子器官变得日益微型化、与你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你可以想像它们会失 去传统的硬塑外壳。它们会变得更像衣装——与你的身体轮廓相契合的柔软的可穿戴物;它 们会被做得像鞋、手套、隐形眼镜或助听器一样合于穿戴。可以把电路织进布匹的纹路里。 微电子装置甚至可以通过外科手术进行移植。

但你不必拥有你所连接的电子器官,它们也不必近在身旁。想一想简单的旧式电话服务;需 要时你租用通道并接通远方的设备。随着数字化网络的节点密度、带宽和地理覆盖范围的增 加,以及不同种类的电子器官连接进来,以上的原则会得到推广。我们都将成为变形金刚一 样的电子人,可以随时随地改头换面——根据需要的不同,在资源允许的范围之内租用延伸 在外的神经纤维和器官,并重新调配我们的空间延伸部分。在不那么遥远的将来的某个晚上 ,你会是什么样?那时可穿戴的、合身的、植入人体的电子器官经由身体网相连,它们将像 棉布一样平常;靠近你身体的基础设施天衣无缝地把你同繁如天文数字的比特连接在一起, 连你的内衣里都装有软件。聪明的裤子告诉你:现在是晚上11点。你知道你的网络延伸物们今夜都在哪里吗?

对电子人来说,内部和外部的界限动摇了。人与己的区别可以重构。差异变成了暂时的。

也许,当身体的界限和神经系统的边界变得不那么明晰的时候,哲学不得不把灵魂/肉体问 题作为灵魂/网络问题加以重新概念化。

借用威廉·米切尔的比喻来形容,人类不过是猿猴2.0版,电子人(cyborg)才是猿猴3.0版。 旧的人体版本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不断有新的全套升级产品提供给用户。复活是否简化到 了通过备份而复原?

许多人都对非碳生命这一观念踌躇不前。他们问道:人类的不可言喻的品质怎么会进入计算 机呢?但是,相信非碳生命的人会提出一个有力的反问:如果我们坚持进化恰恰停止于我们 ,我们又怎么能算是接受进化观点呢?

基因技术赋予了我们一种异乎寻常的参与自身进化的能力。不是我们的祖先创造我们,而是 我们创造我们的祖先。http://www.losn.com.cn/news,2000年9月1日。

假设有一种生命的形式,它们的化学反应是以硅为基础而不是碳,是以氨而不是水的话,又 假设我们发现某一种生物被煮到摄氏100度时会死去;再假设我们找到某种生命现象,完全 不是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而是以电子运行线路为基础的,是否仍然有些通用的原则对所有 的生命现象都能够成立呢?对此,我们会赌一个基础的原理,那就是:所有的生命都是由“ 复制”这一本质现象繁衍和进化出来的。拟子(memes)是一个能传达“文化传播单位”的 概念的名词,或是能够描述“模仿”行为的一个单位。新出版的英语词典里它的释义是“文 化基因”。拟子的例子太多了,旋律、观念、宣传口号、服装的流行、制罐或建房子的方 式等文化都是。拟子应该被看作是有生命的结构——这不只是比喻性的,而是技术上可操作 的。当然,我们这个行星上的生命当具有领悟和自身存在的能力时它才算成熟。不过,在新 达尔文主义理论里,有一个令人吃吃惊的结论 :对生存几率影响很小的变化,也可能对生 物进化产生重大的作用,因为在漫长的生物进化中,世界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使这些变化发挥 其影响。我们很难说基因这一基本遗传单位在一开始就是具有领悟能力的,然而基因确实间 接地控制着人体的制造。蛋白质不仅是能够构成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而且它们还能够对细 胞内一切化学过程进行灵敏的控制,在准确的时间和准确地点,有选择地命令某种化学过程 继续或停止。其最终的结果是制造出一个婴儿。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第1版,242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有一种趋势,似乎主体的疆域相对地日益缩小,客体范围相对地日益扩大。当人体里植 入多个芯片时,主体又应该如何界定呢?

3我们的看法

动物的神经系统从低等网状神经系统进化为较高级的梯状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再到高等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即使最低等的生物如病毒也存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表现出各自的选择,如厌氧性,或者趋光性等。各种生物都与外界交换信息并产生出各自的进化历程,否 则自然界就不会在我们眼前呈现出如此五彩缤纷的外部世界。病毒、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或 抗药性就是一种进化(变异)。实际上,动物有许多本能是人远远不及的。马能看到自己身后的物体,人不能;蝙蝠可以听到超声,人听不到;狗能嗅出几个分子产生的气味,人不能 ;地震时不少动物有预兆,人没有。人羡慕动物的这些本领,于是用自己的智力去仿生而不能 使自己身体就具备这些本领,而动物则是在亿万年的进化选择以后形成这些本领。为什么我 们要有这样的偏见:我们对动物的仿生是人作为主体的创造性思维结果,而动物的一些本领 则是没有创造性思维的进化的结果?为什么就是不认为人的创造性思维也是进化选择的结果呢?难道人的创造性思维就是与生俱来而不是进化选择的吗?有人对特定的人有第六感而对 其他人没有,有的人根本没有;人的智商也是各有高低。公鸡晨啼,游蛇冬眠,每个人也有 自己的生物钟,而且与外界条件有关,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是同一个人,每天的不同时段 也会随着时差、气象等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有不同的精神状态。“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人的嗅觉灵敏度变化很快,几秒钟就对某种气味失去敏感。一个单词,今天记住、明天 忘记、后天又想起。精神正常时意气风发,精神失常时面目全非。同一个人的感官对同样的 事件的感觉会发生变化,譬如有时想听抒情歌曲有时则想听进行曲。人起码要饮食、呼吸,必须与外界发生交换,换句话说,人是一个开放系统,必须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人脑是意 识的器官,它能够反映外界事物,但是这个器官的某个部分,对同一外部事物有时产生反映 有时又不产生反映,能否把这些解释成人脑中这某个部分的物质的东西有了变化?例如可能 是人脑中这某个部分的时间结构或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作为主体的任一个个人会随着时间 、地点、场合、情绪的差异而有差异,这主要是个体本身内在结构的变异而发生的差异,外因只作为条件起作用,不是起着根据的作用。

主体的个体形态,集团形态,社会形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既然是可变的,人本身的生物进化、从而人的思维能力的进化就不是天方夜谭。马克思说过:“观念的东西不过是反映在人 脑中,被转换成为思想形式的物质世界。”马克思这段话出自《〈资本论〉第一卷 第二版跋》。原译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 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版,2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 其中的。“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 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 起来的;不言而喻,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 矛盾,而是相适应的。”恩格斯:《反杜林论》,第1版,32页,人民出版社,1970 。从最终说,观念的东西还是回归到物质的东西的。尽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 过:“终有一天我们会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中的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但是难 道因此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版,151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然而,电脑能否代替人脑?人心是否胜过计算机?这 些仍然是当代心灵哲学家最为热衷的谜题。计算机是物质的东西,但是它确实能代替人的逻 辑思维,人的思维结果的信息可转换量被计算机接收所发生的信息实际转换量使计算机进行 人脑那样的逻辑思维,得到人脑进行逻辑思维后相同的结果(如1+1=2,2×3=6),而人的 思维结果的信息可转换量被没经过计算机加以处理的示波器、记录仪、扩音机等机器接收所 发生的信息实际转换量只能是显示一种杂乱的电子运动轨迹、显示一片亮暗的范围、显示一 条无序的曲线或者听到一片烦人的噪音;人的思维结果的信息可转换量被一块木头接收所发 生的信息实际转换量是0。计算机,它的确是一只脚踩在人类创造的抽象的符号形式里,另 一只脚踩在客观存在的具体的物质世界里。存在和意识的同一性之所以 如此强烈地在计算机中表现出来,正是因为计算机就是以信息为处理对象,而信息又正是事物属性的可转换量及实际转换量的对立统一物。

我们的观点是:必须密切关注并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与日俱增的科学探索成果出发,加快对主体客体这一问题的研究,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要认真研究的重大哲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