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世界

时代的春意和哲学的新意


乔天庆、陶笑眉著

武汉出版社(2002.04)

 著作连载 13 (2003.10公布于熵信息复杂性网站)

哲学新意

五、计算机与辩证法

1变化太快的世界

1950年时,人类知识总量翻一番用了50年;到2020年,人类的知识翻一番只需要73天。人类社会信息总量的猛增,计算机功不可没。江泽民在世界第十六次计算机大会上说:“可以预计,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江泽民:《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 机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见《光明日报》,2000年8月21日。〖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 界的趋势,其基本标志之一就是全球信息化。日本软件银行总裁孙正义认为未来50年改造人 类生活最厉害的模式就是网络。互联网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已不只是认识问题,它的广泛适 用性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并渗透到产业的各个领域,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产生还不得 而知的影响。网络现在的变化非常之快,半年前电子商务的B2C模式(企业到消费者模式) 刚刚热起来,三个月突然说B2C不行了,改做B2B(企业到企业模式),B2B没弄清怎么回事,又做基础设施,由于文字太难念,就简化写成ASP(网络神经技术,能对大量历史数据识别后作出判断建议和措施的网络应用服务),ASP刚搞清楚,ASP这个词又不流行了。不断的变,而且还是快速的变,这就是网络。还有人说,如果现在看起来像网络的鼎盛期,不妨再等一段时间。还没看出什么动静呢。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预言:数字化生存的四个特点即数 字化生存的最后限制乃是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http://www.si na.com.cn ,2000年 11月17日。

全球目前大约有1100万网虫患有网络迷恋症,我们可以看到,沉溺在电子游戏和网络里的人 许多不能自拔。在游戏机前,时间飞快流逝而毫无倦意;沉溺于网络之中甚至不要爱人,不要孩子,不要家庭。电脑化空间无边无界却又的确存在,它究竟在哪里?

用计算机处理得到的基因图谱有助于改变人类漫长的进化路径。寿命是长是短,治病是难是易,这些矛盾的解决办法正在发展变化之中。生命是可以控制的,与什么上帝并没有关系, 无神论还是有神论在科学发展中得到明辨。

18世纪否定了人是机器的机械唯物论,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在许多科学家中却有意无意地产生着技术至上的理念。

以比特的0和1为基元的计算机具有人的左脑的功能,而且有比人快的运算速度和很高的运算精度。正是这些特点,计算机延伸了人的脑力,也带来世界的变化。计算机出现后,人类社 会中大量新生的事例如本书时代新意篇中所阐述,使我们看到了世界处处服从矛盾对立统一 的转换规律,这些实例处处体现出辩证法的威力。

在信息社会中,变迁就是秩序。“我们这个时代的媒介或者说过程——电子技术——正在重 新塑造和重新建构社会相互依存的模式和个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现代媒介理论之父马歇 尔-麦克卢恩说,“它正在迫使我们重新思索和估价以前习以为常的所有思想、行动和机构 。每一样东西都在变化……而且这些变化是戏剧性的”胡泳,范海燕:《 黑客,电脑时代的牛仔》,第1版,43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比尔·盖茨的财富与主要矛盾

在市场经济中,金钱是实力的标志。1955年出生的比尔·盖茨靠比特白手起家建立了他的财 富,他只用十几年时间就用头脑中的比特创建了全球最大的个人金钱王国,他积累财富的速 度比产业革命早期发迹的富翁快得多,我们有必要探讨个中原因。

信息具有物质性,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为了获得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多财富的计 算机软件(比特),就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实施等价交换,金钱则是交换的筹码。比特既然 是用0与1表征的矛盾的对立统一,存在于宇宙的一切事物中、与事物共生,它就必然也渗透 在各行各业内,发挥出物质力量的作用。无重的比特能控制有重的原子,比特本身有时也具 有原子的作用。有重的原子具有信息,原子的互相作用也形成新的信息。

人类一切领域中的一切信息流能被抽象为比特的“1”和“0”、并在计算机中作为矛盾对立 与统一的双方运动与发展,由计算机运作所得到的结论、计划,决策能够指导社会生活诸多 领域的有效发展方向,产生社会巨大的物质财富。毛泽东说:“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 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 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308页,北京,人民出 版 社,1960。“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3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 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制作的计算机软件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软件正在处理包 括军事、经济、文化、商贸、生产等领域的信息,也就是说这些软件正在处理着人 类社会千姿百态的信息流,并将这些信息流转化为难以估量的物质财富。软件已经成为社会 的神经中枢,人们已经明白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硬件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或矛 盾的主要方面的作用,这也就是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和英特尔(Intel)公司的葛洛蒂等 人成为世界巨富的原因。比尔·盖茨等人的巨大财富实际上折射出由科学技术等信息流转化 出的社会巨大财富,是全社会对于信息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的承认。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极为深刻地概括了信息的力度及其物化性征。现在 ,用科学技术能动地指导社会生产实践能够达到理想的社会效果已为大众所接受。由比特表 征的信息的物质力量日益为人类认识与掌握,并自觉地用信息去转换出物质财富。作为人类 社会发展的三个要素的能源,材料和信息,换句话说,由原子和比特所反映的物质基本范畴 ,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发展中,自始至终影响着人类发展。

数字技术所包容与处理的各种信息正影响着诸多领域中各类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数字技术是 当今社会各项科学技术中的主要矛盾,是带头羊,是主力军。三百六十行,行行用微机,计 算机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并且影响越来越深入、功用越来越强大,还没有哪一种机器 能够像计算机这样同人类的关系密切,甚至将会须臾不离,这就是人们对计算机功能的最有 力的肯定,这就是人们对信息作用的最权威的承认。于是,江泽民说:“四个现代化,哪个 也离不开信息化。”吴义生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第1版,231页,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3数字技术的哲学根基——比特(bit)的对立统一

以比尔·盖茨为首的微软公司的干将们的财富为什么能快速增长?计算机为什么能有如此巨大的渗透力?关键就在于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矛盾的对立统一规 律,而计算机处理的恰恰就是转换为比特的0和1的对立统一。计算机系统(硬件及软件)的确是脚踩两只船,一只脚踩在物质世界,一只脚踩在“抽象世界”。作为物质世界的计算机 电子器件在电能量的控制下改变自己的状态属性,改变了的新的电子器件属性又去改变在动作时间上落后于这些电子器件的另外一些电子器件的属性,所有的电子器件的属性都兼具信息可转换量及信息实际转换量。这种电子器件属性螺旋上升式地不断变换直到计算机呈现某 种新的状态。计算机所有的运算过程和最终呈现的状态反映到人脑就建立起一个“抽象世界”。当然,从根本上说,这个“抽象世界”仍然是物质的,因为电子器件状态改变后反映到人脑中,改变了人脑的物质组成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即使人们用语言或符号表达出这些 状态时也必然伴随着物质形态属性的改变(如纸张上油墨位置不同而组成的不同符号或者声 带与耳膜的不同振动状态等等)。并不存在一个纯粹的抽象世界。能表达的不是现实的就是虚拟现实的。

能源和材料以原子构成,而原子与比特构成的一对矛盾具有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互相转化 。在计算机里,反映客观存在的比特转换为计算机电子器件这种实物的基本状态,通过计算 机的运转而形成新的比特,也就是说,在计算机中实现着比特——状态——比特的转换,并 且这种转换不仅可以是定性的还可以是定量的。在计算机里,物质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的同 一性表现得特别明显。究其根源乃在于意识的东西总是还要落实到物质的东西。

今天,越来越多的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的传输与编辑,武器控制,产品生产,象棋比赛,气象预测,国民经济计划制订过程,都经由各种计算机语言被语言化,它们最后又都被 抽象为计算机机器语言的“0”或“1”,在计算机中,比特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复杂运动能 得到某种人们预想的甚至出乎人们预想的结果。

计算机技术不断改进,计算机的功能不断增强,计算机以越来越快的运算速度处理与解决各 种各样的计算或判断命题,在各行各业中耀武扬威或者恪尽职守,靠的就是比特的运动、变 化及发展。随着计算机集成度越来越高,计算机器件间的联线越来越细,电子计算机即将到 达运算速度的最后极限,人们又创造出量子计算机,在量子计算机里粒子的旋转方向向上时 读作1,向下时读作0,量子计算机更为独特之处,乃在于量子粒子还能够处于一种同时向上 和向下旋转的状态。新华社2000年8月15日华盛顿电讯。此外,策划明日超 级 电脑的工程技术人员发现,作为沿着双螺旋结构的分子序列,DNA表示信息的方式和硅片中0 与1处理信息的方式极为相似《DNA计算机》,载《电脑报》2000年10月9日。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克里克教授指出,神经科学里对双眼竞争的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 的结果是:很大一部分的相关神经元按照猴子预先推测的感知(percept)而活动,其中许多 采取“全或无”的方式。Francis Crick:《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第1版 ,中译本序1页,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信息的数字化构成比特流,数字化了的信息就是一连串比特的组合。在已经实现或可能实现 的电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蛋白质分子计算机等类型的计算机中运作的比特都体现出事物 的信息仍然是在0与1的对立与统一运动中的发展,换句话说,计算机的哲学根基就是事物发 展的对立统一规律。

结语

近代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人文主义运动在汲取希腊文化理性精神的基础上,主张 用人的理性 取代信仰才能发现真理,并且形成了近现代技术赖以发展的诸如人的主体性、自然的数学化 、人类征服自然等一整套先导性观念。根据这种观念,人类非常关注科学和技术作为实现某 种眼前利益的手段的实用性,关注运用逻辑演绎和数理分析等理性方法去认识、驾驭自然界 客体的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技术理性”(也称为“工具理性”)。现代科学技术 的进步使人们不断明白人的经验世界的可计算、可操作、可控制性,也是“技术理性”不断 证实自己力量的过程。计算机代替人力进行计算和逻辑思维的工作,使人的左脑得到解放, 计算机还不能代替人的右脑,从而引发出人类开发右脑的革命和对智能型计算机的探索与追 求。计算机与数字技术的发生与发展使人们树立起了“数字化生存”的旗帜,揭开了人类社 会状态的新的一页。18世纪时拉·梅特理在《人是机器》中曾经对生命与机械作出简单的类 比,尽管这种类比过于肤浅,但是综观当今的科技成果,我们不能回避这个受尽奚落的观念 仍然是科技工作者基本的工作假定。柳延延:《人是机器?》,载《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8(2),74页。

1936年,图灵(A.M.Turing)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检验”概念,默认“人心等价于一台计算机”的论断,而企图从1931年哥德尔(Kurt Gdel)的不完全性定理出发证明“人心胜 过计算机”这一论断也大有人在。对心——脑——计算机问题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已经争议 了几十年。然而,哥德尔断言,“总有一天‘没有与物质相分离的心’这一命题将被科学发展的事实所否证”。而在新千年初,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霍金教授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计算机将来的发展速度会更快,直到计算机和人脑的复杂程度大致相同为止。如果是因为结构 十分复杂的化学分子在人体中起作用而使人类产生了智力活动的话,那么我们同样可以想象 ,同样复杂的电路也能够使计算机具备真正的智力活动能力。那时,它本身很可能会设计出 更加复杂而且更具智能化的计算机。对计算机未来功能的预测纷纭不一的同时,人们也已发现,在自然界里,包含数千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在1秒左右折叠成最终的构型,然而当我们试 图用现有的数字模型在计算机上仿真这个过程时,据估计,即使对仅由100个氨基酸组成的 很短的蛋白质,为了找出其最终的折叠形式,大约也要花费巨型计算机10+\127\年的时 间,这 远远、远远地超过了宇宙形成的时间。看来,从氨基酸组成蛋白质还有许多没有被人认识的 规则,还不能用现在的计算机得到结论。

电脑能否代替人脑?人心是否胜过计算机?这是当代心灵哲学家最为热衷的谜题。计算机的 智能现在只是开发到人类智能的0,1类(左脑功能),正在向2类(右脑功能)开发,而离 开3、4、5类智能还有漫长的道路。目前在计算机领域进行的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计算机 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的讨论其实质乃是在更高的科学水平上对机械类比的本质、范围和意 义的哲学讨论。由于这类问题带有过多的科学性质,所以不能推诿给哲学家;但又由于带有 过多的哲学性质,又不能推诿给科学家。德雷福斯:《人工智能的极限——计算机 不能做什么》,第1版,序1页,北京,三联书店,1986。

世界是物质的,人也是物质的,“感觉依赖于大脑、神经、眼网膜等等,即依赖于按一定方 式组成的物质。”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4版,42页,北京,人民 出版社,1960。上帝并不存在,而宇宙是可知的。因此,对未来的计算机能做哪些 工作的任何断言似乎都为时尚早。

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认识随着人类自我意识产生、发展以及相应的主体客体分化而出 现与发展。本世纪以来,“人类中心论”日益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卢梭早在18世纪就看到了科技发展压制人性的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过,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进步代价是 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机器的附属品或奴隶的历史根源。恩格斯也曾警告过:“我们不要陶醉 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版,3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技术理性 “对自然界的支配是以人与所支配的客体的异化为代价的,随着精神的物化,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本身,甚至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异化了”[德]霍克海默、阿尔多诺:《启蒙辩 证法》,第1版,24页,重庆出版社,1978。。 现代科学特别是技术的应用从来就 不是价值中立的。在发达国家向工业化推进的过程中,现代科学技术聚合成一种全面地统治 人的总体性的力量,它导致了人的自由和个性的扼杀。于是,近代以来一直十分牢固的对技 术理性的文化信念发生了危机。技术理性否定了包括人和他的目的在内的所有存在的综合系 统和等级观念,即否定了对人的终极关怀的价值理性。因此,有必要注意人文精神与科学精 神的结合,找到两种精神的结合点。

指引科学工作者可能取得进一步成果的、对人的机械类比取向的肯定和哲学家对技术理性的 否定构成新的悖论。当我们联想到达尔文进化论与热力学中的熵增加原理长期相悖到今天生 命世界与非生命世界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不断地填平,出现了沟通这两座大山的耗散结构 论、突变论等系统科学理论,联想到真实存在的客观现实到计算机的虚拟现实,等等,事物 不是都在向自己对立方面转化吗?

“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应当了解 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 过程中,处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的。”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 书摘要》,见《列宁全集》,第1版,第38卷,2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我们今天还无法回答的问题正是历史赋予人类的任务,在我们面前展示出永无止境的认知道 路,任重道远,而计算机将和我们并肩前进。

====全书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