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3期15-19页。

文章编号:10O0-8934(2001)03-O015-05

收稿日期:2000-1O-12
作者简介:黄小寒(1955-),女,浙江黄岩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从事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哲学研究。


从信息本质到信息哲学
(1)

— —对半个世纪以来信息科学哲学探讨的回顾与总结


黄小寒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O871)


摘要:从申农信息论到虚拟现实,信息科学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与此相应,哲学的反思也从信息本质发展到虚拟哲学。本文试图对这两个历程的演变和探讨的问题做一初步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建立信息哲学的必要性。


关键词:信息;信息论;虚拟现实;信息本质;信息哲学

中图分类号:NO2 文献标识码:A

对信息问题的研究是本世纪中叶形成的科学前沿领域之一。从信息论到虚拟现实,强烈地影响了传统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创生,开辟了一个伟大的信息时代。从信息本质到虚拟哲学,直接地冲击了传统哲学的思想观念和理论结论,孕育了一种新的哲学分支形态。本文试图对这两个历程的演变和探讨的主要问题做一初步的分析与总结。


1


本世纪40年代,以申农(C.E.Shannon)《通讯的数学理论》、维纳(N.Weiner)《控制论——动物和机器中的通讯与控制问题》问世为标志,信息论诞生了,它是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伟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申农信息论的工作仅局限在技术界。正如申农自己曾指出的:“信息论(狭义的)的基本结果,都是针对某些非常特殊的问题的。它们未必切合像心理学、经济学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科学领域[1]。申农的信息论只考虑信息的形式与“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范围;只涉及统计信息与信息传递,不考虑信息的含义与价值;不分析模糊现象与非统计信息;未揭示更广泛更重要的其它信息过程的原理和规律。申农的信息论还只是狭义的信息论。


与此同时,另一位创始人维纳却超越了狭义信息论的技术界域,提出了著名的经典命题“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就是信息,不懂得它,就不懂得唯物主义”[2]。第一次将信息论映射到了哲学上。

第一,维纳的定义是继胡塞尔(E.Husserl)之后,与波普(K.R.Popper)基本同时的“三个世界”理论之一。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位一体,彻底改变了原有世界的图景。物质描述了世界的实在性;能量描述了世界的运动性;信息,按照经典的信息论范式,它描述了物质世界从反应性、感应性到反映性的特性。

第二,这一定义冲击了20世纪以来的哲学思想路线,对信息观的探讨重新开启、涉及了哲学中悠久的形而上学问题。首先,它尖锐地提出了信息的本质,即信息定位问题。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存在。是物质的属性、是精神、是物质和精神双集合还是其它。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信息之所以是信息,必须有信源、信宿两个发送者和接收者,这就造成了解读信息概念的复杂性,而信息概念是信息理论的基石。其次,它逻辑地引申出信息运动的归属,即信息是否是一种新的运动形式,这种运动形式的一般特性和普遍规律是什么,这种规律是否建立在其它原始规律的基础上,由此奠定了信息问题研究的核心。再次,它必然地关涉到信息的效用,即信息在物、身、心演化、进化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是否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与物质决定论、关系决定论是一种什么关系.从而形成了信息本身的价值判断。


自此以后.虽然什么是信息及其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一致和公认的阐释,但信息概念还尼被广为应用,甚至被泛化了,许多过去使用精神与意识的地方都被信息取代了。

2


十几年后的19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子工程学院首先应用了“信息科学”的概念,这一概念既包括了信息理论又包括了信息技术。


“信息科学”提出后,世界上有三种自称“信息科学”的体系存在。它们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计算机信息科学”;以文献处理自动化为代表的“图书馆信息科学”和以申农通讯信号计量理论为核心的“全信息信息科学”。三者的共同特征是:仅研究特定领域中的某些信息,对其它领域中的信息不予充分的关注与考虑。这样,虽然提出了信息科学的概念,但并未形成一体化的信息科学。


本世纪60年代初,以申农信息论为基础的信息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新概念和新理路不断涌现。特别值得提出的是,80年代以来,在申农原有信息论的基础上,美国哈佛大学的雷斯尼科夫(L.H.Resnikoff)、缅因州立大学的德夫林(K.Devlin)和我国北京邮电大学的钟义信教授都先后创建了自己的信息科学理论,分别在模糊信息、概率与非概率信息、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基础上,人们提出了广义信息论。


这一时期,除了信息理论外,信息技术也有了进步,人工智能问题被突出出来。人类尝试着用电子装置去完成人脑的某些信息处理、认知和思维的过程,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交替万岁。


上述的理论和技术工作已冲破了传统信息论的框架与局限,突出的特点是把人的因素引入了进来,这样就使信息问题的研究更加普遍化、复杂化。第一,有人基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二分性,提出了主观信息与客观信息,低级信息与高级信息的概念。第二,语义信息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早在1964年,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卡尔纳普(R.CalnapP)就自称是信息论学家,十分关注语义信息的问题,试图把申农的信息、论引向人类领域。后来的工作,特别是后现代哲学诠释学对这一问题给以了更加深刻的启示,由于人的选择、接收的创意性的存在,信息本身存在着解读的不确定性,它为多种因素所决定。第三.信息自身载体具有多形式,例如,有各种物质、文本,特别是尼尔森(T.H.Nelson)提出了超文本——电子的文本间性,所有文本的文本,也可称为文本的突变。它具有非线性、跳越性和联想性的方式特点。它打破了孤立信息的观念,开始对信息进行组织和整合。信息语言自身也具有多类型,如自然语言、形式语言、超文本语言html等等。第四,人工智能的提出淡化了物理、生理和心理的界限,为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启动了认识论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式。可以说,这一阶段,由于信息科学的发展,老问题未解决,但对信息问题的科学研究和哲学反思更加开阔了。


3


80年代以后,由于信息科学,特别是理论研究所存在的局限性、混乱性,学者们开始关注并着手这门学科的广泛性、统一性的工作。


198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马克卢普(F.Mchlup)在美国聚集了当时不同信息研究领域的众多学者发起了一个信息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运动,信息理论的研究开始向其它科学领域渗透和扩展,诞生了40多种部门信息学,并发表了继申农、维纳之后的又一本经典著作《信息研究:学科之间的通讯》。


1994年,德国一批学者又发起了一个新的交叉信息科学的研究运动,开拓了部门信息学的一些新领域。虽然,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但是,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评论与创新性的理论。


90年代后期,部门信息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除了增加了新成员,而且,关涉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前沿问题。其中较有影响的部门学科是:第一,化学信息学。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法国化学家列恩(J.M.Lehn)在研究复杂分子的反应过程中发现分子具有自组织、自识别的化学智能反应现象,识别的概念包含着信息的展示、传递、鉴别和响应等过程,这也就是化学信息学研究的开始。今天,化学界的专家学者们正试图以新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化学信息周期表,如果实现,那将是划时代的贡献。第二,生物信息学。实际上生物信息与电子通讯信息几乎是同时被认识的。生物信息包括遗传信息、神经一激素信息、代谢信息和人脑信息等多方面。若能破解生物信息的奥妙,那将使人在自然生物的意义上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一大步。第三.除此之外.还有物理信息学。英国斯托尼尔(T.Stonier)在《信息物理学。一书中曾提出了“信息子”(infors)的慨念[1998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及海龙著《信息子论》--张学文注],并指出“有组织就必然有结构,有结构就必然有信息”,打破了物理学这块拒斥信息的重要阵地;还有经济信息学,人类信息学等等。据统计大概已有50余种部门信息学。


随着信息理论研究的分化,在上述部门信息学的基础上,人们又开始思考这些不同的部将来是否有可能趋同于一个大的学科,服从于一些共同的规律.即是否能够创生一般信息论的问题。美国普体斯顿大学的马克卢普预言,这样的信息科学终将将到来,但不是现在。英国的斯托尼尔也认为,需要构建一个所谓一般信息论的框架。看来,只有走交及叉联合研究的道路,各个学科之间的逻辑和语义关系才会清晰.才有可能在个论的基础上诞生通论。在信息理论研究的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长足的进步,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朝着自动化的方向急速地转变、更新。


上述的工作再次给哲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老、新问题:
第一,信息概念普适化,已经成为公认的哲学范畴。信息本质的讨论也取得了新进展。有的学者提出,物质的特征参量就是信息,它规定了物质与能量的取值。有的学者提出,信息是对事物属性的所知。它表示了信源与信宿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识别关系。有的学者认为,“信息是知识的单元,而知识本身仅有少许的意义。信息预先假定一种有意义的境域,但却不传达和保证一种境域”[3],这里提出了关于信息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问题。有的学者则提出,信息概念的确定至少还需要15年时间。
第二,信息与认识论的关系,这是哲学界广为关注的重要问题。它涉及了对象信息的筛选、输入信息的识别、认识结构的密码。信息流动的反馈、信息加工的语言、信息通讯等方面,对认识的本质、过程、规律从科学和哲学结合的角度做了深刻的分析,如美国系统哲学家拉兹洛(E.Laszlo)的《系统、结构与经验》、美国系统哲学家巴克莱(W.Buckley)的《系统认识论的研究》、心灵哲学家艾耶尔(K.Sayre)的“信息实在论”、德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拉普德(F.Rappd)的《信息的理论负载》和我国的一些学者等都做了许多的工作,使认识论的研究得到了深化。
第三,信息科学的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从1973年到1983(A.Toffler),未来学家奈斯比特(J.Naisbitt),企业家霍肯(P.Hawken)先后提出了人类对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后工业社会”;我们已经经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面临着“信息革命”或“知识革命”;人类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以及“物质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思想。这些,都迫使哲学家不得不思考信息时代有关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形态的变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更新等一系列社会历史观上新生的、深层次的,甚至带有挑战性的问题,许多过去的理论被重新证实、证伪或发展。总之,这一阶段不但对信息本身的认识有了一定的进步,而且形成了许多新的哲学思想。

从信息本质到信息哲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