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系友人书(4)

——784e·五互八悟七要八筹·泛系相对论

供求因缘·悖论·科学·宗教

吴学谋 

泛系相对论:(相对,绝对)泛系辩证——(局,整)泛系辩证;泛系相对性;多层次、多环路、多因素四栏相对性与泛系辩证;泛系皕偶皕窗相对性与泛系辩证;爱因斯坦方法论的泛系相对论显生:理性与直觉(数理思维与诗化思维)的泛系辩证,四种思维实验的泛系相对性,哲学领悟、物理直觉和数学技巧的泛系结合;相对性思想方法与其它学科理法的结合。

泛系辩证八窗八法:八窗(八种观点)——联系,变化,发展,生克,简化,强化,对立统一,互补全面全局显生;八法——泛系相对论,五互,泛导,泛对称,反复结合(泛系结合法:(A, B ) 对偶——AB反复结合·反复互补::An——Bn——An+1—— 。。。 ),皕窗展开,皕偶展开,八筹。

泛系相对变奇正,五互泛导泛对称,结合皕窗展皕偶,八筹强化八辩证。

幻想,大善化理想,虚拟现实,灵境设计,虚拟社会,神化与宗教,等等都有泛系相对性或者泛系辩证性。人是世界的缩影或扩形,技术是人的泛系生命力的外化、物化、简化、强化的缩影或扩形,神(上帝·佛)/宗教是人的泛系生命力的神化或者虚拟性的强化的缩扩。R = (人,自我,科技,哲学,文艺,文化/文明,社会,神·上帝·佛·宗教,泛环境,幻想,大善化理想,虚拟现实,灵境设计,虚拟社会,……),它们在历史上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泛系相对性过程或者泛系辩证过程:

 

R(n) 四栏五互八悟七要八筹泛系相对化 Þ R(n+1) 四栏五互八悟七要八筹泛系相对化 Þ ……

人/R(n)/R(n+1)/人*——人/上帝 Þ 上帝/人* Þ ……

人/(祈祷·念咒·八正道……) Þ (祈祷·念咒·八正道……)/人* Þ ……

 

克尔凯郭尔(Kierkegg ard, Soren Aaby 1813-1855,丹麦哲学家)说:“祈祷,并不能改变上帝,而是改变祈祷的人。”这真是无意之中提供了一种泛系相对论的释例。大作家巴尔扎克说:“上帝创造一切,但是上帝不能创造自己。”这是一个逻辑悖论。然而泛系相对论就在上面的动态模式中破解或者破释了这一悖论:“上帝”与“一切”都是动态的——人(n)/上帝(n)——(上帝(n)/一切(n)……)——上帝(n)/(上帝(n+1)/一切(n+1)·人(n+1))……

人与神(上帝·佛……)属于一种多角色动态缩扩的泛系相对论范畴或者泛系辩证泛系;人是科学理性与非科学理性的动态的泛系辩证体。——泛系哲学人类学。

这一泛系相对论方法可以类似地移用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气功学、历史学、人生哲学等等的研究。

宗教: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引自权威的《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145万字,是由世界宗教研究所组织50位专家工作了4年的成果。

宗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种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和丰富内涵的社会性的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我想,如果意识到宗教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社会而诞生的,并且不会半途便辞别人类而去;如果意识到宗教必将适应经济发展的阶段而本质地改变自己的内容,并由此建立起一种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则将使我们对宗教的观察和了解更为客观、更为主动、更为冷静、也更为睿智。(王志远《宗教文化丛书·丛书总序》)——这是典型的泛系相对论的宗教学释例!!!

对于宗教,有林林总总的千家万说。李泽厚认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美的历程》)。对于人与世界的接触,宗白华认为有六种境界:主于利的功利境界,主于爱的伦理境界,主于权的政治境界,主于真的学术境界,主于美的艺术境界和主于神的宗教境界。而宗教境界是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美学散步》)。

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数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与哲学家怀德海(A. N. Whitehead 1861-1947)对宗教有过他最有名的定义:“宗教是个人在完全孤独时所做的事。”他认为理想的宗教是人类内在生活的艺术与理论。宗教的特色在于对价值的关切──个体的价值,以及个体对其他个体的价值。怀德海认为一般宗教有四个层面或因素──理性,非理性的情感,仪式,神话信仰。理性的宗教所强调的是个体性、孤独、对崇高价值的追求以及理性与情感的均衡结合。在比较社会化外在的宗教中,其它三个因素则占主导地位。宗教的发展是由空无的上帝(God the void)过度到敌人般的上帝(God the enemy),而后再过度到朋友般的上帝(God the companion)。怀德海还认为,科学关切的是研究能应用于实际的普遍性的东西,宗教最为关切的是价值。一直固守早年知识与技术的科学家,是不值一提的。新宗教也应该学习科学迅速主动接受新知而求新变。并且认为科学也曾经得到宗教的助益。中世纪的基督教提供当时新兴科学以严密而仔细的系统思考的习惯,以及自然是有秩序有条理的宗教信念。

费尔巴哈(L. A. Feuerbach 1804-1872)在《基督教的本质》(1841年出版)中则认为“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他说:“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

人的本质怎么异化为宗教和神呢?费尔巴哈认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宗教之所以会被人们信仰,是因为人要摆脱依赖感,求得自我保存。而产生宗教的主要工具,是人的想象力或幻想。

自然,当人们按照一定的文明或者文化模式或者意识形态来再重新改造或塑造自我、群体或某种广义主体,以至达到某种“脱胎换骨”时,人造的模式、神或者宗教就在另外的层次或意义上来再造一种社会性的虚拟的人了。意识形态、模式与宗教的作用往往有相对性和二重性,有的意识形态、模式与宗教在历史上是起负面的、消极的以至反动的作用,所以马克思有“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说法。梅叶(J. Meslier 1664-1729)在《遗书》中则认为宗教是一根“拴住牛鼻子的绳子”,宗教是虚构出来的,而后加上有心人的渲染扩大以及权贵的维系和巩固,宗教是统治者捏造出来奴役人民的精神武器。霍而巴赫(P. H. D. dHolbach 1723-1789)在《被揭穿了的基督教》中则认为宗教是由于人的无知而恐惧,而后是迷信。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J. G. Frazer 1854-1941)认为,人类思维方式的一般发展过程是先有巫术,再有宗教,最后才发展为科学。而波兰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 1884-1942)则认为宗教与科学是同时诞生的。费尔巴哈认为,动物没有宗教,只有人才有宗教,是因为人和动物有不同的本质,“宗教建立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上面”。费尔巴哈认为本质区别是“意识──然而是严格意义之下的意识”。“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的那种生物,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意识”。现在也有人认为,宗教的神秘主义和虔敬活动是对人之认知有限性和理性智慧相对性的深刻体认,是人试图克服这种有限性与相对性的一种自我努力与灵性实践。这种看法可以泛系相对论来再事分析。

日本天体物理学家猪木正文在《人的生死之谜》(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版)中说:“无论科学怎样发展,依然会存在根本性的奥秘。……只要继续存在奥秘,宗教思想就会改头换面再次与现代科学对抗,向现代科学挑战。”他还认为,宗教世界和科学证实的世界只能是在各自不同的平面上画出的两个世界。如果勉强把这两个对立世界画在同一个平面上,就会产生根本性的矛盾。如果存在科学宗教的话,这种宗教不过是诡辩宗教而已。

对科学的已有理法说教非理性信仰化、崇拜而封闭化,反对创新、改革、发展,那也会形成另外一种迷信而拟同于某种准宗教。前面我们提到科学理性,指出科学理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严密逻辑性和历史继承性。它们是诸多科学哲学流派的一些研究结果(唯物辩证法,培根的经验归纳主义,演绎主义,实在论,逻辑实证主义,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或证伪主义,库恩的历史主义)。但是也有的科学哲学家有其它看法。例如,康德(I. Kant 1724-1840)认为:科学是用先天理性整理后天经验所取得的绝对可靠的知识。另外,无政府主义认识论学派,美国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P. K. Feyerabend 1924-)把科学直接了当地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或宗教,认为科学控制现代人与基督教之控制早先的社会类似。他否认科学有某种固有的特殊东西,否认有一种客观的科学方法。他把科学看作为与像诗歌那样的艺术有着比通常设想的更多一致的东西。科学与非科学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他指出:“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事业:理论上的无政府主义比合乎法律与秩序更为符合人性,更容易鼓励进步。”“理论多元化是全部认识的本质特征,因为认识追求客观性”。这些观点与我们的看法有所不同,可供参考。

如果我们把信仰主义作为宗教精神的核心的话,那么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在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科学一刻也不能缺少某种适宜其发展的信仰。只不过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不同,前者兼容协同科学理性并且不断接受科学理性的观控、验证、扬弃与显生,而宗教信仰一般是回避、抗拒、反对科学理性的。

有许多大科学家著文研究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例如牛顿、爱因斯坦、罗素、怀特海、哥德尔、海森堡、萨拉姆,等等。

爱因斯坦说过:“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

他这话许多人都有误解。实际上是指,宗教信仰要用科学或协调科学来订正、扬弃、改造、阐释自己盲目的迷信或虚构的理念与胡乱的说教,宗教也要科学化,对宗教本身也可以或应该作科学的研究,进行理性的分析;而人们,特别是科学家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信仰要象教徒对宗教一样虔诚,要有献身精神才能够有所缘悟,有所发现,有所作为。这些观点可以同怀德海的看法参比。

1929年4月24日,爱因斯坦在回答纽约犹太教一位牧师的问题时曾说:“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存在于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连的上帝.”

对于宗教或者宗教学,对于佛学,对于科学、技术与宗教的关系,对于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于哲学人类学,对于欲望、广义供求及其矛盾以及欲望、执著、偏执、需求、追求与功利的利害善恶二重性与多层次性,对于有关的悖憾对偶的泛系相对性与泛系辩证性,对于真善美禅本身以及利害和功利的相对性或某些二重性,泛系理论在百家研究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的基础上有所探索,属于科学理性学术性质的研究范畴。自在——自为——自由。从自在到自为而后到进一步的相对自由,这是一个泛系辩证的过程。兽性(包括生物系统的本能性)——人性——神性。人,或者人性,是兽性与神性的动态的、多层次的泛系辩证体或泛系辩证过程,是个不断自我他我非我五互扬弃的过程。人是半神半兽的动态的、多层次的泛系辩证体。神性的范畴有林林总总的说法,但是都是大善原则或者大善化的理念模式化不同的表现。大善化自为化可观控的欲望是有益无害的欲望,有时还是历史,是科技、文化发展的动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就是美好的,是应该鼓励的。恶化的自在与不可观控的欲望、奢望、贪婪、执著、偏执、急功近利是苦难的根源。能源日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信仰危机、道德滑坡、人欲横流等等世俗灾难确实都是恶化自在不可观控的欲望、执著、偏执、奢望、贪婪、急功近利与追求造成的。人类的许多身心病都来自不能够清心寡欲、恬淡虚无,所以中国医学的养生大道的第一要义就是清心寡欲、恬淡虚无。但是,历史上还未发现过一个永远断绝任何欲望、需求、追求与功利的活人与宗教,这也是事实。佛教经典基本上有11种,首选的是《阿弥陀经》,它是我国隋唐佛教盛世八大教派之一的净土宗的主要经典,内容主要就是教人常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死后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极乐世界就是方方面面万般具有的美好的理想境界,阿弥陀是极乐世界的总统,净土宗说,你老念他的名字,就可以追求到来世极其美好的人生。类似的,据说是佛教的最高发展阶段的藏密(他们既吃荤又事男女还现世成佛),多教人老念六字真言(咒语)——weng, ma, li, bei, mi, hong(均读阴平声,最后另外加一尾音,chi, 读去声), 据说念了108千遍以上或者更多,就可以现世成佛,所以藏族的良民百姓大多数从会讲话的童年起就都念六字真言,自然一到成年都远远念了几十万遍了,效果如何不大知道。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一些均属于某种供求因缘之说。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不忍则乱大谋。”这里讲的就是供求因缘(自然也包括悖憾显生与某种泛系相对论等等泛系八筹)。

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革命家黄兴说:“有我之中要有无我,无我之中要有有我。”

他们这里讲的还是供求因缘——是有某种泛系相对性的供求因缘。

2000年12月14日,美国竞选总统,布什胜战戈尔最后的晚会感谢发言,通篇讲话,近百个感谢,不外是泛系八筹的“供求因缘敏应需”。(有兴趣的学者可以从更加全面的泛系八筹和泛系相对论来分析这一讲话)。

松下幸之助的《经营管理全集》被认为是“影响日本近现代文化的书”。整本书仍然不外讲松下幸之助所悟的在经营管理之中的“供求因缘敏应需”。

Pansystems Leon 教授对泛系的7点建议,也属于“供求因缘敏应需”的泛系遗憾原则。

心理学与管理学中有著名的马斯罗层次需求论。泛系理论结合百科参悟,对之有所研究与发展。希望有兴趣的学者作进一步科学理性的开拓。其实,政治,经济,军事,博弈,谋略,法学,侦破,伦理学,教育与教学,经营管理,医学,运筹学,弗洛伊德心理学,马斯罗心理学,尼采的超人哲学,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论,林林总总的系统工程,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只不过是供求因缘各有所不同的侧重与简化强化的研究或者运筹,虽然它们之间可有林林总总质的区别。下列林林总总的理法、范畴均涉及某种或明或暗的供求因缘:价值,劳动,效益,效用,生产,生产要素,投入产出,分配,所有制,流通,交通,建筑,生态,方法与方法论,主义,奖励惩罚,恩恩怨怨,爱恨情仇,名利权缘,遗憾,真善美的追求,好为人师,浪费感情,等等。

泛系美学讲文学艺术的理法与追求原则:“悖憾奇哲虚实美,意外意外是又非”。这里仍然涉及某种供求因缘。所有的侦破分析,不外乎一种特殊的“供求因缘”的泛系量化:析供求,度生克,辨异同,判真假,悟虚实,明因缘,论是非。法理学最基本的理法就是处理权利与义务这一对“供求因缘”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