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内容取自.索易的网络杂志的热门话题上。仅向网站与作者致谢--编者
-----
考试大国科技竞争力排名2000年继续下降
(7月13日提出)
崎型的中国科研竞争体制(发件人:海宁) | |
在85年前,中国的科研基本上是拨款制,按人数和职称拨款到课题组。 现在看来,虽然有吃大锅饭之嫌,但至少每个人还能分到一些,有利于稳 定基础研究的队伍。为了破除大锅饭,促进竞争,85年开始首先由科学院 实行基金制,后来,以科学院的基金委员会为基础,成立了国家基金委。 竞争本是一个有效的机制。殊不知于中国特色的制度,原本的宗旨完 全变了样。国家的科研经费成了官僚学者权力圈钱角斗场。往往经费还没 下达,就已经在上面分光了。结果极大部分的经费集中在极少数权贵门的 手中。无论国家投入多少科研经费,对于广大的科研人员而言都是可望而 不可及的。重大和重点项目的范围很窄。由于课题范围是有院士们提出的, 虽然也提倡竞争,但圈外的人根本不可能获胜。因此,一个怪现象是:小 课题大审,大课题小审,特大课题不审。 权贵门有许多圈钱的手段和理由。其一是“有可为和有可不为“。因 此,他们认为科研经费应该相对集中在重大的课题上。这这种观点也许有 道理。但问题是何谓重大课题,如何确定重大课题的方向。显然是,谁有 权,谁的课题就是重大。因为课题的方向是他们定的。结果,重大课题的 确定成了权贵门权力大小的比拼。 其二是不断提出新的口号和名词。例如,80年代的“863计划”,90 年代的 “973”项目。在科学院,一会儿建立“××科学中心”,实行 “基础研究试点”和最近的“创新工程”。每当提出一个新的名称,一些 主要的研究所都能从科学院获得大量的经费。一旦这些经费到各研究所, 各单位的掌权者就会提出种种理由将钱在小范围瓜分。无权无势的课题组 除了当分母外,就是出论文为他们交差。 90年代,从国家提出年青化。惯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官僚学者又 提出了新的圈钱的花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百人计划。根据笔者不完全 的观察,早期的百人计划的中选者都是有权势的院士的弟子,美名其为竞 争上岗,其实圈外的人仅仅是分母而言。每当新的项目出现,权贵门就都 了一个圈钱的路。一个百人计划的获得者,望望又可获得杰出青年基金的 资助。这两项的总和可以打到几百万的强度。相当于几十个面上基金的总 和。 在这种岐形的竞争体制下,中国的科研队伍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方面, 大部分的研究人员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在坚持搞科研地同时,但还必须 向单位交所有人员的工资,房租,水电和研究生的培养费。研究所不仅不 资助课题组,每年还要从课题组收进经费(包括应该由国家承担的工资)。 相反的,权贵门由于经费多,因而个人提纯也多。有的一年可以拿到几十 万。结果,他们不仅不抽经费,而且还可以买汽车,配手机,雇秘书。 20多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到底提高了多少。“863计划” 到底使中 国与国际水平的差距缩短了多少。那这有他们自己明白了。但看到今年初, 全国媒体为286 CPU的试制欢呼时,我们有理由推测,这个“863”已经流 产了。现在,我们将期待 “973项目”的重大成果。但是有趣的是,某些 分项目的负责人竟然是既不会搞科研,也不会领导科研的庸才,他们当负 责任唯一的本事是催发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