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取自刘华杰的个人网页,顺向作者致谢--编者
----

信息网络技术与生活方式

刘华杰

近20年中(特别是1995年以后)因特网(Internet)技术全面完成由军事应用向教育、传媒、商业、娱乐应用转化,迅速普及到高等学校、研究院所、各大公司、中小公司以至每个家庭,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化。目前全球已有1.7亿多人开始使用因特网,从网上获取信息、在网上推销产品、聊天和购物等等。全球每天通过网络发送的电子邮件达到惊人的35亿封(到1999年)。1999年6月一期美国《商业周刊》称,因特网正日益成为世界的中枢神经系统。首都在线(www.263.net)1998年营业额为3000万元,1999年估计为7000-8000万元,赢利约4000万元。1

英国金牛信息系统公司的巴雷特认为,因特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他说:“印刷机彻底改变了个人获取事实记录、其他人思想和遥远文化的方式;便士邮政改变了我们从朋友处获得新闻和我们与其他团体进行通讯的方式;电话改变了我们的谈话方式并扩大了可进行问题讨论的人们的范围。因特网所能改变的东西包含所有这些,但会远远多于这些。”2以因特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网络从根本上影响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而获取信息对于现代人具有至关重要性,因而因特网也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消费、休闲、交往等等生活方式的变化。

因特网加强了人们的沟通方式的同时,并未使世界文化多样性丧失掉,而是进一步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还创造了许多电子亚文化。

信息网络技术大众化

一种或多种信息技术要对全社会一般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产生一般性的影响或者使之发生根本性转变,仅仅靠局部的个别技术是不够的。网络购物在中国为何举步难艰,原因很清楚,我们缺少配套的其他信息技术。比如中国的信用卡持有率很低、通用性很差,邮政服务不尽人意,商用数据库信息匮乏等等。本章讲述的人类生活方式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所带来的变化,是指在其他配套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发生的,而且是一个正在进行的历史过程,并不完全代表全球范围实际发生的状况。有些变化在发达国家已经表现得很明显,有些变化在发展中国家也逐步显现出来。另外,也有些只是趋势性展望,指出未来若干年内可能发生的变化。

亚洲因特网起步较晚,这与工业化程度落后并不完全一致,早期日本等发达国家并未足够重视因特网。但后来,亚洲国家发现因特网是信息社会的脊梁,便奋起直追。

到1998年底亚洲共有1500万因特网用户。另据《高盛亚洲因特网》预测,到2003年用户数将达到6400万户,以复式计算的年增长率达40%,电子商务营业额将达到320亿美元(1998年为7亿美元)。不过,统计数据也有一些偏差。1999年版本的日本《通讯白皮书》显示:1998年度日本上网人数比上年增长了46.6%,达1700万人。上网人口普及率为13.4%,上网家庭普及率为11%。 中国因特网用户增长速度为每半年翻一番,1999年初统计大约有400万用户。据估计1999年内,中国因特网用户可突破1000万。3这个数据或许有些过分乐观,大概700-800万比较可信(1999年11月30日《北京青年报》的估计与此相同)。这个数值与中国人口数相比仍然显得太小。据CNNIC第四次网上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因特网用户年龄分布数据为:21-30岁占67%,40岁以下用户占94%。其中男性占65%。用户主要上网地点:单位47%,家中44%,网吧4%,其它5%。用户文化程度分布:本科48%,大专27%,高中12%,硕士9%,博士2%,高中以下2%。CNNIC的调查披露,当前国人对因特网最不令人满意的方面是:速度太慢49.3%,收费太贵36.8%,中文信息不够丰富9.1%。1999年底国内网络普遍降费,但相对于国人的收入水平,上网费仍然偏高(重复计费,如拨号上网同时收上网费和电话费)。据统计目前中国拨号上网者比例占82.9%,拨号用户报怨的最突出问题是速度慢、收费高。

这些数据能够说明许多问题,特别是关于因特网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程度的问题。谨慎地说,到目前为止,信息网络技术对中国大众生活方式变化影响甚微,但长远看,影响会迅速变大。 中国信息网络技术普及到普通百姓家庭本来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但长期以来一直面临几个重要障碍。首先是电信垄断,中国电信长期以来是中国大地唯一经营电信业务的公司,铁饭碗观念制约着中国电信不思进取,它只需从旧体制造成的历史特权中不断拿钱便可度日。中国电信起先也控制着大部分因特网国际出口,因此它有绝对的权力制定电话初装费、通话费、上网费等。高昂的上网费用一直严重阻碍中国因特网的普及,有人曾说,电信垄断至少使中国90年代的信息化进程延迟两到三年。除了费用高外,带宽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上网的朋友常常因下载一个10K的文件而要等上几分钟,最慢的时候每秒只传0-2个比特,而这个过程中用户照样要支付电话费和每小时达15元的上网费。本来教育科研网的开通会使高校信息化迈上一个新台阶,但效果并不理想。个别管理部门借机发财,进一步限制了中国高校因特网的普及。在北京高校,教师宁愿使用校外的瀛海威、东方网景、科学院网、263(首都在线)、世纪互联等ISP,而不愿使用本校接入的教育科研网。当在教育科研网和国内网络浏览免费时,国内各大网络之间带宽一度竟只有2M,这意味着网上的部门分割更甚于国家之间的分别。可以肯定地说,这已不单纯是技术问题了,关键是体制问题。

行业垄断还不是普及因特网的唯一障碍,有关部门的“信息恐惧症”也人为地影响公众的网络访问。中国媒体和有关部门关于网络犯罪和网络色情的过分渲染,使中性的因特网成了罪恶的渊薮。在这种情况下,浏览速度本来就非常慢的网络,更加令人无法忍受:主管部门加强了信息过滤,一方面有积极作用,但负作用可能更大于正面作用。因为所谓的过滤,在技术上并不成熟,稍通一点因特网技术的,都可以简单地绕过过滤,比如使用代理服务器。而目前在中国能上网的用户,大都有大专以上文化,想管住这些人是不明智的。于是过滤有时仅仅使网络更加拥堵。此外,由于过滤技术不成熟(永远也不可能成熟),好坏信息常常一刀切,一律被拒之门外,极大地妨碍了合法用户对合法信息的获取,给人们的网上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直到目前为止,网络立法仅仅限于如何限制人们的网上活动自由,而没有充分考虑如何有效保护网上获取信息的自由。 以最近发生的法轮功事件为例,1999年有关部门立即过滤了宣传“法轮大法”的网站(www.falundafa.org ),但同时也过滤了一些批判法轮功的很好的网站,如方舟子大战法轮功的网页( http://www.xys.org )只能通过科学院网读取,其它出口都被过滤了,用户只能用代理服务器才能浏览到。现在人们是否应该思索一下,为什么要把网络想得格外特别和格外可怕?网络事实上只是一种工具,它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正面引导和控制因特网的发展,但原则上任何人都无法彻底操纵因特网。如果没有立法保障,因特网的发展就一定是病态的,用户的网上生活也必定是畸型的、片面的。因特网在带给人们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问题。信息恐惧症的本质在于低估网民的判断力,过多的过滤只是徒劳地浪费纳税人的钱财。

信息网络技术与工作方式的转变

信息网络技术对人们工作方式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不过这里我们只从三个方面进行一些讨论。

一、由集中式办公向分布式办公转变

对于工作而言因特网首先与交通有关,它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道路,不是普通的道路,而是信息通道。重要的是这种信息通道随着因特网的日益普及,会部分替代传统意义上的“道路”。仅此一项就将给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当然,这种效应不是现在才开始发生作用,从电报、本地电话、全球移动通讯技术诞生之日起,这些技术就开始改变“交通”的涵义,但只是到了因特网时代,这种特征才突显出来。

传统交通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人们需要集中处理一些事物。在不同地方居住的人们需要定期或者每天都聚集到某个或某几个办公地点,工作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在若干地点之间多次实物传送人或者货物。实际上,某个工作可能不必要实物地进行传送,比如某人从A处到B处,需要的并不是此人的躯体,而只是他的思想,仅仅因为肉身与思想共体才不得不劳驾活人实际传送一回或几回。报社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过去外出采访,为了向报社发稿子,可能要实际跑回报社,后来有了传真机,写好稿件后可以直接以传真的方式传回报社,有了因特网后,记者可以将自己写在便携式计算机上的文本文件以电子邮件形式发回报社,直接供编辑加工后上报。记者拍摄照片过去用普通的胶片感光摄影方法,拍摄后立即冲印放大,送回报社或者传真到报社,这样不仅浪费大量时间,而且图片的分辨率不高,信息损失严重。现在,可以直接用数字化相机拍摄,可以只拍摄一张(没有一卷拍摄多少的限制),以JPG或GIF格式存贮,无论记者身在何处,立即以文件形式无误差地发回报社,直接插入版面。对于电子版,这还省去了重新扫描的麻烦。

其实,不仅仅记者的职业工作如此,其他职业也部分具有这种性质。利用信息网络,可以部分或者全部把集中式工作方式改变为分布式工作方式,即以“非定域方式”部分或者全部取代“定域式方式”。定域式指活动对于地点依赖性很强,非定域式指活动不依赖于特定的地点。传统意义上的开会,与会者都要赶到一个会议室,因而必定是定域性的;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电视电话会议和网络会议,与会者可以身居世界各地,却能与往常一样参与讨论并互相看到对方。现在,即使参加某种定域性的会议,例如与会者照样坐到纽约市曼哈顿的某个酒店会议室,但他在发言时演示自己的报告当中,也可以随时调阅自己公司原来贮存在北京、香港、伦敦的材料,更可以调阅因特网上其他公共数据和资料作为引证,把它们当场投影到大屏幕上,给人的感觉是这些材料都在现场。

再举一例,A君在国外听朋友说有一部很好的科普读物,他立即上网搜索有关这部书的书评,然后利用VISA信用卡在亚马逊网络书店(www.amazon.com)以优惠价(节省11%)订购一本,几小时后亚马逊书店在网络上给出一个邮政快递追踪号码。一天后A君利用此号码从网上追踪到所购书籍已经通过飞机送到本地小镇,下午邮递员敲响房门,送来图书。A君大致浏览此书后决定推荐给国内的出版社翻译出版,于是发电子邮件给自己在上海某出版社的朋友B,B与社领导商议后决定请A君迅速查明该书版权持有人,并协助购买中译本版权。A用10分钟从网上查到该书作者和出版社电子邮件地址,一天后国内这家出版社以1300美元购得中译本版权。同时出版社委托A君在国外翻译此书。A君在翻译过程中多次用电子邮件请教原作者有关词语的确切含义。三个月后A君译毕,将全部稿件以文本形式传到上海,上海组织C君校对(此时原出版社的样书早已寄达中国)。C君校改后将译稿传回A君,请A确认改动之处是否合理。一个月后,A君将定稿发到上海,出版社将WORD文件转成北大方正小样。为了在北京印刷,出版社又将小样传至北京某印刷厂,印刷厂出胶片后一周印出成品书,出版社直接在北京发货到全国各地。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几乎所有参与人员都停留在原工作单位,出版社省去了大量的交通费(如机票、食宿、出租车费),他们通过信息网络不依赖于具体空间位置非定域性地完成了一个复杂的出版过程。值得说明的是,以上例子已经实际发生了,只是还没有普及。如果普及开来,对出版业将是一场革命。

二、体力劳动进一步向脑力劳动转变

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人类生产的多次分工,也导致人们工作强度的日益减轻。最明显的是大机器的使用所引发的工业革命,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带来史无前例的变革。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计算机和各种信息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信息网络技术推动的新产业革命已见端倪。有人说这场革命通向了“后工业社会”,有人说通向了“信息社会”,也有人说通向了真正的“后现代社会”。

无论名称如何,这场变革却是确定无疑的,对于革命发生的具体时间可以有不同看法,但大致时间范围也是确定的。这场革命进一步加强了早就存在的发展趋势:白领阶层日益增多,蓝领阶层日益减少。白领阶层原指工作在办公室里的社会上、公司中的上层管理阶层;蓝领阶层原指工作在工厂车间、露天工场、矿山的下层体力劳动者阶层。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这种颜色分层含义也在变化。比如越来越多的普通工人的工作环境也变得十分舒适,他们逐步由蓝领变成了白领,虽然这期间他们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显著的变化。目前在发达国家,除了特种行业外,相当多数的企业公司里,白领工作人员占到了一半甚至到90%。就短时期看,这些公司的主雇关系依然一如继往,剥削与被剥削依然存在,但作为劳动者,老板与雇员的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变得十分模糊,大家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脑力劳动,从外表穿着很难区分出谁是老板谁是打工崽。老板与雇员日常工作中都使用计算机和网络,他们之间大部分也都通过网络进行联络。

如上一小节指出的,企业、公司职员及老板由于信息网络的普及,大家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办公,甚至没有必要在同一时间段办公。在不同地点,公司中的不同职员可以通过网络共同撰写、编辑一个文件、报告。长期生活在网络上,老板与雇员的关系也将发生一些变化,重要的一点是改变以貌取人的恶习,现在老板仅仅通过网络就可以判断一个员工工作的好坏,重要的是智力和工作态度,至于他/她是否美丽或是否残疾都无关紧要。

如果说过去的工作,体力竞争胜过脑力竞争,则信息网络社会中人们的工作主要是智力的竞争和敬业精神的竞争。只有明白这种转变,我们的产业战略才会对头,才能在未来的智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促进社会生产分工完成的。而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社会分工无不创造了新的工作方式,用现在的词语讲叫做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一方面淘汰或者减少了许多旧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以软件业为例,以前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产业,在社会上也不存在这样的就业岗位。但进入90年代,一切发生了变化。来自“商业软件联盟”(BSA)的一项研究表明,软件工业作为信息新时代的标志,将超过曾为工业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汽车工业,成为美国经济的领头羊。1998年软件工业为美国提供了806,900 个就业机会,就业者平均年薪为68,900美元。如果考虑到软件工业对其他行业的渗透, 1998年对于软件的需求为全美带来270万个就业机会。与 1997年相比,1998年软件工业为美国新增了130亿美元的贸易额。如果没有软件工业的贡献,美国经济在1998年的贸易赤字将比1997年增长36%。

以杨致远、安德森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时代青年富翁,他们仅用了2-3年的时间就走过了洛克菲勒、杜邦等这些产业寡头近100年走过的财富积累过程。事实上,仅仅关注个别人物暴富是不够的,他们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进步,他们为社会创造了更多财富和非财富价值。

与因特网相关的经济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就像19世纪90年代的铁路繁荣和本世纪20年代汽车业推动了经济增长一样,因特网也给美国经济增添了一个全新的产业。美国公司竞相使因特网技术适用于各种用途并开发与网络有关的硬件和软件,因而,强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增长、投资和新企业的诞生。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日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估计,过去四年间包括电子商务等在内的美国因特网产业平均每年以174%的速度发展,去年因特网产业的销售收入已达3014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美国西斯科公司董事长钱伯斯说:“毫不夸张地讲,我们用不到10年的时间达到了其它产业用100年才达到的水平。”

美国的因特网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有巨大的潜力。国际数据公司分析家认为,美国在建设因特网基础设施方面也才刚刚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1998年美国公司用于与因特网有关的设备和服务的开支达到600多亿美元,预计到2002年这方面的开支将达到2000多亿美元。因特网服务也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预计全球因特网服务的销售收入将从1998年的不足100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785亿美元。

不过,一些分析家也指出,20年代的汽车销售在1929年4月达到了顶点,这标志着当时的汽车繁荣、同时也是美国经济繁荣的终结,类似的事情可能最终也将发生在因特网带来的经济繁荣上。从7月份开始,在过去几个月中,美国因特网股票价格大幅下滑已经向人们发出了警告信号,一旦因特网股票价格下跌导致美国公司投资热消失,美国经济将会受到严重打击(到年底道琼斯指数又恢复到11000点左右,那斯达克指数也达到3300点左右)。因此,如何避免高速发展的因特网经济重蹈20年代汽车繁荣终结的覆辙,是美国经济管理当局今后必须应对的一大挑战(美国联储局格林斯潘不断加息的政策,对于稳定经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方面也有人犯错误,不断有人估计雅虎公司好景长不了,因为它只靠广告赚钱,事实表明这些人的预测一次次落空。于是又有人解释说,搜索引擎类公司不会衰落,只要支撑它们的那些大公司不衰落,因为搜索引擎公司靠为它们作广告获得收入。中国的搜索引擎公司发展并不太妙,这有多种原因,其中技术落后(如速度慢)、信息缺乏是重要一个方面。

信息网络技术与消费方式

有人说:“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任何可以传播的事情,都可以在赛伯空间(cyberspace)里出售或买到。”赛伯空间即指由因特网联接的电子信息网络空间。

近些年的IT技术发展,令人目不暇接,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成为先进国家经济成长中的重要一块,不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产品营销产生直接影响,也对人们的消费方式产生了明显影响。据统计1998年圣诞节期间,仅仅几天的时间,美国百姓通过网络购物就达100亿美元以上,这种网上购物与传统的逛商场选购商品以及早先的全天候电视购物有很多不同之处。这种购物方式增加了顾客的选择空间,顾客可在自己熟悉的多个在线销售商网站浏览,在价格、款式、包装、送货方式上都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依据全社会综合信息技术发展状况,目前世界上各国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程度可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是美国;第二级是信息技术准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西欧一些发达国家、新加坡等;第三级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不久后第二等级与第一等级会逐渐模糊,都一致达致美国的水准。但第三等级要赶上前两者,有许多事情需要做,还牵涉到基础性质的国家管理模式的转变。

一、网上购物

在网上购物实施起来很简单也很不简单。对发达国家而言,因为信用卡已相当普及,邮政业务也比较发达,所以实施网络购物相当容易。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情况完全不同。前几年,中国也有不少先行者尝试开办网络商店,那时候差不多与亚马逊同时起步,但结局大相径庭,中国那些先行者差不多都退了下来,原因很清楚:用以支撑因特网购物的其它社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直到今日(1999年)中国的网上购物也没有实用化。那么现在在西方发达国家网上购物是怎样一个过程呢?前面已提到在亚马逊买书的例子,现在再介绍网上买计算机的例子:先上网用搜索引擎查找你喜欢的网上商店,你可能很快确定要从Insight这家驰名的公司购买一款东芝笔记本电脑,查验具体配置(266MHz主频,PII处理器,32M内存,4G硬盘,56K调制解调器),输入邮政地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和信用卡(如VISA、发现卡、运通卡、大师卡等)号码,用IE或者网景游览器以加密方式将信息传输至Insight公司。几分钟后再查看,发现你的定购“状态”在一点一点变化,如核对信用卡、仓库取货、验货、打包、发运等等,两三天后你定购的计算机用飞机运送至本地,转地面UPS立即送达住户。网上买电脑的好处很多,一条便是能节省约7-8%的零售税,因为网上购物一般不收零售税(比如Insight公司是从亚历桑那州发货)。对于刚才谈到的东芝电脑这一项就节省100美元以上。

还有一种是网络辅助购物,即先利用网络查询商品,然后实地购买。也举一例,A先生刚到美国某小城市,对周围环境不熟悉。A想购买一部高质量的尼康相机,但走了若干商场均未发现。上网后,先到日本的尼康公司总部网站,找到尼康商品分销商搜索引擎,输入当地五位邮政编码,电脑立即显示本城市有三家专业照相器材商店在销售尼康相机。A先生选中一个,电脑请A先生输入自己的家庭地址街区号,电脑立即以电子地图和文字方式显示如何到达这家商店。A高兴地发现,这家专业照相器材商店离住处只有几个街区,按电脑的指示仅仅用了15分钟就走到了。我们重点看看亚洲的情况,在亚洲社会信息化发展最快的首推新加坡和香港,前者可能比后者又快半拍。据新加坡“报业控股网际网络用户调查”,i 因特网用户当中有半数自上网以来,生活方式和所从事的活动已经改变了, 许多人花在看电视和打电话的时间已经减少。因为这是一项新加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调查,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可信性。新加坡报业控股的研究与资料部是在去年11月20日至今年1月20日之间,对1503名国人进行抽样调查,以了解因特网用户的生活习惯,以及对网上购物的态度有何改变。受调查者的年龄是在15岁以上。

该报告指出,网上购物的消费群逐渐形成,到1999年5月约有14%的因特网用户曾经在网上购物。不过,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的商品,仍然最能引起因特网用户的注意和兴趣。这项调查发现,在因特网、电视和报纸这三大传播媒体当中,网友们最喜欢看到他们想购买的产品在报章上打广告。由新加坡报业控股公司研究与资料部所进行的调查也发现,上网购物的人当中,有60%对网上购物的经验“感觉很好”;对网上购物经验“感觉一般”的人有31%,“感觉很差”的人只有9%。曾在网上购物的网际网络用户当中,在网上进行一次购物的有26%、购物两次的有19%、购物三次的有24%、购物四次或以上的则占31%。

因特网用户在网上购物主要原因是,第一,他们认为这种新的购物方式很方便;第二,因为有些产品或服务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人们最常在网上购买的物品包括电脑硬件和软件、以及书籍与杂志。他们也利用网际网络来订购机票和预定酒店客房。

该报告还指出,也有人不喜欢上网购物。一些不曾在网上购物的网络用户认为,网上购物还存在一些令人担扰之处,如1)要判断网上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素质好坏很困难;2)在网上把个人资料和信用卡号码交给别人可能没有保障。

在网上购物方面,有79%的网络使用者在接受调查之前的六个月曾经上网购物。除了因为方便以及有些东西只能在网上找到之外,价格吸引人、想体验一下网上购物的乐趣,以及没时间上街购物,都是网友上网购物的原因。

然而,一些接受调查者也列举其他原因来说明他们为何不在网上购物,这包括既花时间又疲累、订购程序复杂、找不到喜欢的产品或服务以及不知如何下手等。尽管如此,还是有16%的人打算在接下来的六个月上网购物。

此外,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有21%受访者表示他们是为了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而选择通过因特网购物;只有8%的人认为上网购物有助于提高个人形象。这项调查显示每星期上网的15岁以上国人估计有80万3000人,其中68%的网络用户每星期上网至少四次。他们每天花在上网的时间是46分钟。网友多数是在住家或工作地点上网;在网络咖啡座上网的人只有1%。他们上网的目的主要是收发电子邮件、找资料或阅读电子报章与杂志。调查也发现有2%的网络使用者,打从开始阅读电子报后,便停止阅读印刷的报纸。

打算上网购物的因特网使用者最想购买的东西,除了电脑硬件和软件以及书籍与杂志外,激光唱片、录音带、录像带、鲜花以及卡片等,都是受到网友“青睐”的商品。调查显示,一些比较个人化的用品,例如衣物、美容与保养品以及体育用品等,并不太受网友“垂青”。在16%有意在接下来六个月上网购买产品与服务的网友当中,想购买电脑硬件和软件以及书籍与杂志的各占8%;想购买激光唱片、录音带和录像带的占5%。

打算在网上订购机票和预定酒店客房的人有4%;要寻找同教育有关的服务以及想购买鲜花、礼物及卡片等商品的人分别占3%;而要购买食品杂货、衣物以及体育用品的人只有2%。在网上最不想购买的产品是美容与个人保养品,它只占1%。

到1999年底,国内电子商务在千呼万唤中也有一定发展,甚至有许多媒体合作举办“网络生存”宣传活动,但网上购物整体上处于极低水平。以呼声很高的8848(珠穆朗玛,www.8848.net)购物网站为例,网络浏览速度极其缓慢,并且网站只支持微软的IE浏览器,而不支持网景的NETSCAPE浏览器。而据估计国内仍然有10-20%的用户喜欢用网景浏览器。那么强行用后者的结果是什么呢?用户分别在美国和北京对此站点进行了简单测试,每次都导致浏览器锁死,最后只有一个办法,即同时按下CTRL+ALT+DEL键,关闭浏览器!

二、 网络购物者的人员构成

调查显示,美国44%的网上投资者的年收入在7.5万美元以上,62%的人受过4年制的大学教育,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网上投资者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新的研究调查显示,由于越来越多的女性使用者开始上网浏览及购买产品,因此加速缩小了在电子商务上的性别差距。

上文提到的新国坡联合报业调查显示,网上购物者男比女多, 20岁至39岁占七成 。在网上购物的男性比女性多。上网购物的人也以已婚者居多。调查还显示,在网上购物的人当中,男性占了79%;年龄介于20岁至39岁的人则占了网上购物人数的68%。已婚者占网上购物者的55%。将近80%上网购物的人,拥有高水准教育程度。上网购物的人当中有一半是专业人士、经理和执行人员;白领工人占22%、学生占17%、家庭主妇为9%、蓝领工人只有2%。他们之中有48%住在私人房屋、28%住四房式组屋、14%住五房式组屋、10%住在一至三房式组屋。其中97%的网上购物者家里拥有个人电脑。此外,调查也显示使用网际网络的人以男性居多,他们占了总使用者的59%。

根据“商务网尼尔森媒体”(CommerceNet Nielsen Media)研究公司1999 年6月17日公布的一份针对美国与加拿大地区因特网使用者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在四月份的在线购物者当中,女性购物者占有38%的比例,这比九个月前该研究公司调查在线购物者中,女性购物者只占有29%的数据成长许多。

这项拥有0.6%误差率的调查显示,自去年夏季以来,网路的使用率已成长16%,而在线使用者的人数也成长至9200万人次。在因特网使用者当中,女性占了46%,比先前的调查数据成长三个百分点。

这项研究调查所定义的网路使用者,是在受访前的一个月及受访当时都曾使用因特网的用户。不过这项研究调查并没有说明使用者的上网地点,是否是在办公室、在家或任何其他地方。

调查发现,目前因特网的使用人数已占美国与加拿大地区40%的人口数,据预测,在未来十二个月内,美加地区的大部份人口都将成为因特网的使用者。

此外,根据这项研究调查发现,在线购物者的人数增长了15%,达到5500万人次。线上购物者大多为经常上网浏览的使用者,而这些线上购物者不管是否会购买,主要都是透过因特网比较价格或者是获取产品资讯。其中,女性购物者所占的比例已从先前调查的36%增长至41%。

信息网络技术与休闲方式

信息网络技术由军用转民用而大发展,民用涉及的主要是工作与休闲,但对于信息网络而言这两者却很难分得清楚。比如工作时可以同时收取个人电子邮件,在网上查找与工作有关的信息时,也可以趁机浏览一下个人感兴趣的新闻。下班后回到家里,照样也同时处理公私兼有的电子邮件,当然更重要的是看看自己的股票等等。有人上网是为了工作,有人上网是为了休息;A公此时上网是工作,A公彼时上网是休息。实际上因为休闲是一个相当难定义的概念,所以讨论网络与休闲的关系也复杂化。但在这里我们还是作简单处理。

一、网上冲浪:休闲与学习

第一批上网者追求的是新潮,网络冲浪能给人带来特殊的快感。因特网对于大部分人都具有吸引力的根本原因在于下述几条:首先,它是新生事物,其新颖程度相当特殊,以前还从未有任何事物具有这类新颖性。因特网把整个世界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联为一体,人们从因特网上能够不断发现新事物,网上的信息量每天都在迅速增加。因特网上的内容有多新,看看雅虎的“新闻”、CNN、CBS、人民日报网站、新浪网等动态报道就知道了。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像CNN之类新闻网站对各类新闻都进行了分类存贮,网站设有搜索引擎,只要输入主题词就可迅速找到近期历史上所有相关报道。比如你想知道关于弹劾克林顿的背景材料,那么从网上可以快速找到某年某月某一天的事态进展,共和党议员在国会的慷慨陈辞,总统的狡辩,斯塔尔报告,莱温斯基的证词,最后审判时每位议员的投票状况等等,都可以逐一在线阅览。除了花少许上网费外,所有资料都是免费的。再比如,从网上可以查到世界任何地点的天气情况(www.weather.com),而且两种温标可以即时对照。想到纽约去旅游吗?先上网熟悉一下环境(如了解曼哈顿的地铁交通、建筑风格、博物馆分布),做到心中有数,待实际出行时方便至极。

第二,因特网使用非常方便。只要预先设置好,带上一台笔记本电脑,走遍天下,都可接入因特网。杨致远从美国到中国参加Comdex展览并演讲,他不必也不可能带着因特网来中国,但在中国北京他照样“Check”(收取)电子邮件,他甚至不必带电脑来,随便找一台计算机就行。此事不但杨先生能做,任何人都能做到。比如A先生由伊利诺伊州去欧洲开一个学术会议,在底特律转机,A先生可在底特律机场随便找一个贝尔公司的公用电话,插入调制解调器导线而上网,迅速了解是否有人给自己发送了邮件,并捎带看一眼当时的股票价格以及自己两小时前限价购买的微软股票是否已由Ameritrade公司的经纪人买到。

第三,上网者能够自我学习,因特网是百问不厌的活教师和百科全书。网上有各种在线词典和百科全书。这种学习也很特别,包括随机学习和有目的的学习。随机学习是指你不知道将要学习什么,网上冲浪时你可能碰上一个不认识的英文单词,而你不想放过它(多数情况下不必理会),那么就可以查各种在线词典,中英文对照的也有(如金山词霸),当然也可能是一个术语、一个缩略语、一个人名等等。因特网上随机学习占有相当的比重。此外利用网络有目的的学习也经常发生。比如你在某一段时间里对某一类话题或者主题感兴趣,那么就可以主动参加一些讨论组,订阅一些免费的参考资料(直接发到你的信箱中),定期浏览某些网站,以了解相关主题(如校园暴力,毒品,科学哲学,凯尔特艺术)的背景材料和动态信息。最近网络上科普站点日益增多,通过网络甚至可以学习《无机化学》、《分子生物学》、《国际贸易》等专业课程,通过考试也能得到大学正式认可的学分甚至学位。

第四,双向信息交往。传统媒体是广播式传播信息,很少或者很难获得反馈。而信息网络是网络式“多媒体”,双向互动式传播信息,信息源播放信息后能够迅速随反馈而变动,及时更新信息(同时能够另外保存原有信息)。在网上即使不用“Talk”方式而用电子邮件,几分钟也可以往来几次。对于重大突发事件,许多网站立即设置网上自动调查问卷,这样媒体一两小时内就能够获得相当人数的投票结果(这种投票的科学性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基本上能够反映民意)。作为个体上网者,双向信息交往使得他们能够自由平等地发布信息,在网上向其他人提供帮助,自己有事情也可求助于他人。这样,网民拥有了一种平权的感觉,而这在现实世界中是基本无法获得的。

也正是基于因特网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特点(如交互性,分布性等),网民对“卫道士”美国艾克松议员及卡内基梅隆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生里姆合作导演的所谓“网络正派”行动,极为反感。里姆非常狂妄,自称为网络“色情研究开发了一套全新的方法”,而他是这个社会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者”。里姆所谓的网络科学调查报告最终很不协调地发表在《乔治镇法律杂志》上,普拉特评论道:“这项研究自称是学术性的,但只是虚假的修饰,它读起来就像是一场垂涎于窥淫癖的疯狂游戏。”在我们中国大陆呢?实际上中国的里姆过去几年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他们有意无意把因特网描绘成罪恶之源,以假学术和虚假统计分析混淆视听,进而影响国家的因特网政策。

最后,三维真实感虚拟现实游戏,提供前所未有的消遣方式。一方面玩电子游戏可以缓解生活压力,另一方面也能满足人性中某些负面的本能欲望。这样一方面能够减少实际犯罪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诱惑青少年犯罪。比如1999年夏发生在日本的一次波音747劫机案,主犯平时经常玩飞机驾驶电子游戏,后来幻想操纵一架真实的飞机,于是产生了劫持飞机的念头,终于用刀子砍死驾驶员,实现亲自操作飞机飞行的愿望,险些使机上500余名乘客丧生。关于电子游戏的利弊的讨论,已成为当前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话题,好像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而普通家庭家长更为关心的是,孩子究竟玩多长时间的电子游戏是合适的。

二、促进民众参与社会

日本地震、韩国货机在上海失事等,都是首先通过因特网向外界报道的。 1999年中国人永远了忘不了北约空袭中国使馆事件和法轮功围攻中南海及随后全面取缔法轮功非法组织的事件。我们特别关注了因特网对这两个重要事件的反应。从中可以看出,近些年因特网发展迅速,大批网民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网上对重大事件作出自己的评论,表现了极大的参与意识。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悍然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事件发生后,网络以最快的速度作出了报道。新浪潮网站、《人民日报》网站、《光明日报》网站表现突出。广大网民纷纷上网了解事件真相, 并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抗议。网上的各种论坛、新闻组充满了网民们的呐喊,不少有主页的网民迅速做出了反应,在上面链接了大量有关此次事件的内容。部分网友为遇难的新闻工作者建立了主页,以表达他们的哀悼。“第四媒体”不仅又一次在突发性的新闻事件出现时显示了快速报道的威力,也以其主动、交互的形式体现了正义的力量。突发事件爆发后,网络也一时拥挤异常。据新浪网提供的消息说,我使馆被炸后他们的 "新闻中心”访问人数为平时的5倍,致使服务器一时应付不过来。为此,他们增开了五台服务器,并发表了致网友的道歉信。当时比较知名的站点有:http://www.gmdaily.com.cn   ,http://www.xinhua.org/ (新华通讯社主页),dailynews.sina.com.cn/world/focus/kosovo/kosovo.html(新浪网为科索沃问题制作的背景资料),www.jczs.com.cn/newbytime.asp(《舰船知识》独家评论页),www.usembassy-china.org.cn/chinese/(美国驻华大使馆网页,曾被黑客光顾,显示出“打倒野蛮人”的口号),www.gov.yu/(南联盟官方网站,是来自南联盟政府的声音),www.nato.int(北约组织的网站)。

法轮功1999年围攻新闻媒体并向中南海聚集事件,人们很快就能从网上了解到最新进展,一方面非法组织“法轮大法研究会”也很会利用因特网,及时发布消息和上传煸动闹事的贴子,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不断打探、评论事态的进展,还有一批民间人士一直坚持批评李洪志的法轮功。法轮大法研究会的“官方”网站为www.falundafa.org, 直到现在它仍然在“正常”运作,宣传迷信,及时对各种批评作出回应。新闻媒体比较有代表性的则为《人民日报》的专门网站http://www.peopledaily.com.cn ,几篇重要的评论员文章和社论都一直列在主页上,不但如此,它和《光明日报》等网站都维护了关于法轮功重要文章的超链接。民间人士的网站最有名的要属方是民(网名方舟子)主办的《新语丝》网站www.xys.org,方舟子本人曾撰写著名的法轮功“十批判书”。可惜的是,《新语丝》网站突然被过滤,国内网民(除科学院网外)用正常方法无法读取。

当两岸关系由于李登辉两国论而日趋紧张之际,两岸网上的直接攻击便已开始,首先台湾的部分官方网站被黑客攻克,首页被贴上“统一台湾”等字样。但旋即台湾黑客也攻击了陕西科技网、中国证监会、铁道部网等。两岸黑客的民间行动,对两岸官方都有很大触动。

三、网上投资:家庭理财简便易行

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还表现在为家庭理财、资产增值提供了技术保障。几年前,炒股票还是专门人士所从事的专门职业,而现在它日益成为美国许多家庭成员差不多每周都要“兼职”从事的日常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有了一些积蓄,早就想着投资股票,只是苦于没有时间买卖股票。现在,借助于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足不出户并且不必付更多的费用便可瞬间买进卖出各种股票。

从1997年开始,美国的网上股票交易活动发展迅速,网上投资市场已走向普通家庭。据美国扬基集团的一项调查,到1998年年底,美国上网的2500万个家庭中约有五分之一已通过网络进行投资,预计到2003年利用因特网从事投资活动的家庭将超过2500万。1998年网上股票交易已占美国全部股票交易的14%左右,比前年增加了一半。业界人士表示,这种趋向表明:美国的个人投资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预示着美国的金融服务业将出现重大调整。

美国目前已有110多家网上经纪公司。据《商业周刊》报道,一些网上经纪公司新开的投资者帐户,日均交易量和管理的客户资产的年增长率达到100%以上。扬基集团预计,今后5年内,网上经纪业的上述三项指标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在美国,比较有名的网络交易公司有美国交易(Ameritrade)、电子交易集团(E-Trade),水房交易(Waterhouse)等。交易费用都相当便宜,一般为8或者12美元,以限价方式交易则为13到18美元不等。电子交易集团公司(股票代号为EGRP)还向每一个新开户赠送75美元,美国交易公司则为前5次交易提供免费服务。投资者在世界上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只要能够上网,都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帐户,并为股票设定买入价或者卖出价。

网络交易取胜的原因有如下几个:1)交易费用低。美国80%的上网家庭把交易费用低列为在网上进行投资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网上经纪人收取的交易佣金比传统经纪公司低9%。2)操作便利、安全。除了因特网外,计算机上只要能够运行IE或者网景公司浏览器即可,投资者只要输入帐号和口令就可以安全地管理自己的股票。3)可以从网络交易公司得到实时股价信息以及从一般的信息服务商(如雅虎引擎)处得到延迟15-20分钟的股市行情,包括历史股价、图表、公司报表、分析报告等,并可直接链接上市公司网站查询信息,也可在特定的BBS与同伴讨论某种股票。4)投资者可以自己节省时间,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理性地作出投资决定。网络技术的进步使个人投资者最终获得了对于自身金融资产的经营决策权,表面上不再受制于经纪人。通常,个人投资者可在下班后,即纽约股票市场收盘后,用一定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股票,以GTC方式提前设定价格,等待计算机以后某天自动完成交易。这样,工作与炒股两不误。当然,如果有时间,亦可从美国东部时间9点30分一直到下午4点全天监视股市行情,随时作出反应。对于中国的投资者而言,如果想买卖美国的股票,可以在任何一个美国的网络交易公司开设个人帐户,先用电子邮件问明所需文件,寄张支票,声明是外国人(好处是不用向美国政府纳税),一周后会收到独立的两封信,获得帐号和密码,于是身在中国(在世界上任何地点都一样)便可以控制自己的股票。这的确是很刺激很有趣的网上活动之一,在几年前这根本不可想象。

信息网络技术与人际交往

因特网技术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可以从因特网的特性中演绎出来,前文列举的日常网络应用实际上已经提到信息网络对人际交往影响的诸方面。此处只需将其进一步明确化。

因特网本质上属于通讯工具,因而具有最早期烽火台通讯所具有的最基本属性。在这一点上它承接了电话、电视、个人移动通讯、卫星数字信号传送等等已有的通讯方式,它与以往的通讯技术一样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使人际交往多样化,并且更加便捷。

因特网技术使人际交往在多样化的进程中迈出重要一步,因为它除了自身的通讯功能外,还能够把自己与传统的所有通讯工具结合起来,从而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功能。如电话与因特网结合有了IP电话和网络传输的可视电话。电视与因特网技术结合有了远程视频点播及网上实况转播。网络与传真机结合更有多种方式,最简单的一种便是通过电话线将远程传真机作为自己计算机的远程打印机,通过Word的打印直接将排好版的文件一模一样传到世界各地;还有一种是通过因特网线路将传真转发至目的地。

因特网中继聊天是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双方一般以匿名方式交谈,可以随意把自己扮演成各种角色,无论性别、种族、社会地位。实际上,网上看重的是谈话的内容,至于谈话者是人还是狗都无关紧要,因此在网上交谈不必太当真,某人表现得婉如二八少女,实际上可能是一个干瘪老头。网络交往使通讯过程出现“虚拟主体”,这对人际交往产生革命的变化。比如大公司在网上对客户实施服务,客户感觉总是公司的最优秀职员或者经理在对自己服务,而且每次都是那么客气(实际上相当多是套话,每次自动拷贝上去的,不必太动情)。现代社会运行节奏变化相当快,越来越多的人不同程度患有心理障碍,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找一个倾诉对象。而到现实心理诊所治疗多有不便,这时网络虚拟的“知心姐姐”、“知心哥哥”可以发挥作用。虚拟主体可以针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特点,投其所好,对症下药。当然,“虚拟主体”也产生了许多伦理道德问题。使用因特网交往的最主要方式还是电子邮件和文件传输,由于现在的电子邮件可以以附件的形式传输各种文件,这两者实际上可由电子邮件一种方式完全代替。在发达国家,约有半数人上网,而上网者平均每天收到五封以上电子邮件,要主动发送三封以上电子邮件,而这一切并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多数电子邮件十分简单,只有一行字或者只有一两个字。写电子邮件也不必拘泥于形式,任何一种写作方式都是可以接受的,通常信中夹杂许多约定俗成的简写(如you 用u代替,four 和for 用4代替)。当你阅读完一封邮件后,还有疑问,可以简单地回复一下,请求予以解释。这是一种非正式的沟通方式,但人们在商务或者其他事务性工作中也往往利用这种特点,双方事先非正式地联络一下,多次试探对方的可接受程度,以便最终达成协议。这是其他传统通讯方式无法做到的。

总之,由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在观念上要面临许多转变,特别是要从对“原子”的过分迷恋转变到重视“比特”。工业社会的价值以原子来度量,而信息社会的价值以比特来度量。在生活过程中,相应地人们将越来越习惯于非直接接触式非原子式地工作、休闲与交往,逐步适应全球非定域性的现实。

技术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而且能够带来新的问题。斯劳卡曾说:“40多年前,老戈尔(指目前美国副总统的父亲)的高速公路网使美国的风景整齐划一,使地方文化的个性色彩和独特话语被千篇一律的丑陋的公司条纹取代。40年后,小戈尔的电子高速公路将会让另一种地域性——种族、性别、年龄和观点的地域性——作出牺牲,共同为模糊一切、永无祸害的网络之魂服务。当所有事物都一个模样,所有人的特征棱角都被磨光,我们也就更符合独裁主义的统治要求了。”此话虽然过于消极,但也部分言中事物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带有魔力的技术可能正在侵蚀着我们残存的个性。在数字疆域的版图里,我们看到的也许不是百花齐放,而是堂皇外表下的千篇一律。因特网同样可能引向另一种可怕未来:一个更加缺乏自由、缺乏个性的世界。如何趋利避害,是大家都值得深思的。(1999-7-10, 1999-12-5)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华杰主编,《计算机文化译丛》七种:《混乱的联线》、《机器的奴隶》、《赛伯族状态》、《大师的智慧》、《皇帝的虚衣》、《文化肌肤》、《超越计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参考了许多因特网上的新闻和统计数据,主要包括CNN(美国有线电视网)网站、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网站、亚马逊网络书店、美国交易公司网站、《纽约时报》电子版、《明报》电子版、雅虎新闻、《人民日报》网站、《光明日报》电子版、《新语丝》电子杂志、白云书店等。
3.Yahoo! Internet Life(印刷版杂志), www.yil.com, 1998-1999.
4.孙小礼、刘华杰,计算机信息网络给我们带来什么?《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5.胡泳、范海燕,《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
6.斯劳卡著,黄锫坚译,《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7.R.Simon, Can brokerage advice and the Internet mix?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7,1999.
8.K.Bergen, Electronic networks transform Wall Street, Chicago Tribune, June 20,1999.
9.R.Miller, Interest rate hike a virtual certainty, USA Today, June 18,1999.
-------
1《北京青年报》1999年11月30日,第21版。
2巴雷特著,李新玲译,《赛伯族状态》, 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64页。
3《光明日报》1999年7月14日。
4新加坡《联合早报》1999年5月28日,网络版。


(c)Liu Huajie, Jan. 5,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