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振荡原理(5.1)


—生命的存在振荡与需要三象模型

                                                           陈雨思

(四川大学 成都 电子信箱  chenyusi5225@163.com)

2002年11月公布于熵、信息、复杂性网站

http://entropy.com.cn

[摘要] 本文应用存在振荡原理来探讨人的需要,得到需要三象理论。需要三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存、运动和发展三个方面,称为需要三象模型。将需要三象具体化,就得到人的9个需要类型,即生理性生存、社会性生存、精神性生存、自由、秩序、和谐、学习、创造和自组织等需要类型。需要三象理论还对需要序列、需要周期和需要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需要三象理论包括了现有各种需要理论的积极成果,明确了一些现有各种需要理论没有明确的问题,探讨了一些现有各种需要理论没有涉及的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基于存在振荡原理之上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完整的需要理论。

[关键词]  存在振荡原理;需要;需要三象模型

[中图分类号]    N9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存在振荡原理的提出,为它在各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基础。不过,要使该原理有效地应用于各种具体情况,还必须发展各种应用理论,以便使人们了解如何在各方面应用这个原理,同时,也加深人们对存在振荡原理的认识,为进一步讨论存在振荡原理准备条件。因此,下面我们将就存在振荡原理在管理、经济和环保方面的应用作一些讨论。由于内容较多,这个讨论可能要花35讲。本讲首先讨论人的需要问题。

在西方,需要是在心理学等学科中被研究的,是作为提高管理效率来加以研究的,虽然其他学科也讨论需要,但没有把需要作为基本问题来研究,同态学研究发现,需要是管理、经济和环保都要涉及到的一个基本问题,故我们的讨论就从需要开始。

1.关于需要问题的研究

关于需要的理论很多,这些理论已经涉及到了人的需要的各个方面,进一步的工作是要获得一个适宜于管理、经济和环保问题研究的比较全面和系统需要理论。

为了获得一个适宜于管理、经济和环保问题研究的需要理论,我们要把人的需要看成一个系统。而根据同态学研究,任何系统都可以呈现基元、基元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整体三个层面,对系统的任何研究,都毫不例外的要在这三个层面上进行,由此,就可以根据需要系统的三个层面来对所有需要理论进行全面归纳。下面做一些简要分析。

1.1 基元层面

从基元层面来研究需要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

本能是什么?有多种说法,但它涉及人们的心理动力,因而就与人的需要具有内在一致性。

本能论是由詹姆士和麦独孤所创立的。"本能"概念一经提出,人们就发现其中的类型多得出奇。詹姆士提出40多种本能,从咬嚼、舐尝、抓握等最简单最常见的本能到模仿、同情、敌对,几乎无所不在。麦独孤先是提出:逃避、拒绝、好奇、好斗、屈从、夸耀、哺育、性、群居、获得、建设共11种本能,后来又提出:猎食、嫌恶、性、恐怖、好奇心、保护子女、群居、自我主张、服从、愤怒、求援、制作、获得、笑、哭、休息、移动、生命满足(咳嗽、呼吸、排泄等)共18种本能。后来,人们又提出各种各样的本能,多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于是,邓勒普以《本能存在吗?》一文向本能论提出了质难和挑战,最后,麦独孤本人也不得不宣布放弃"本能"概念。

本能论虽然没有能够对人的需要作出满意解释,但是,人的本能还是存在的,至少可以举出数十种本能。只是由于人作为一个复杂存在,其基元需要是复杂的、不确定的,因而从基元层面研究人的需要,不能得到比较普遍的结论。

1.2 关联(和相互作用)层面

从关联(和相互作用)层面来研究需要,其实质是对于基元需要进行归类,综合并分析其间的关系。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于基元需要的综合

对于基元需要的综合方式很多,马斯洛把需要归为五层次:自我实现、尊重、社交、安全和保障、生理;赫兹伯格提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双因素论;阿德福提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的三种基本需要理论;麦克里兰提出成就需要论,从成就、权力、友谊三方面进行论述;魏勒提出归因理论,将成功与失败归因于人们的能力、努力程度、任务的难度、运气四方面;墨莱把需要划分为:成就、归属、进取、自主、表现、冲动、培育、秩序、权力、理解,每种需要有两个组成部分:方向和强度。

在我国,有一种简洁明确的说法,即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两类。

2.综合性需要间的关联

综合性需要间的关联几乎是所有需要理论都进行了研究的。而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它从3个方面对各种需要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1)把 需要分为5个层次,并由低到高形成阶梯。
25种需要的强度不一样,随着心理的发展,主导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生相继变化。
3)强调需要对激励的重要关系。

从关联层面对需要进行研究,抓住了基元需要的共性,因而其理论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不过,由于基元需要很多、基元需要间的联系方式也就很多,因而,由此得出的需要理论也比较多,在应用方面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1.3 存在性层面

从存在性层面研究需要,就是从基元需要及其关联的共性方面来研究需要,它主要体现为从复杂和不确定性角度对需要的研究,在这个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Y理论""Y理论"的基本思想是:

1.关于"复杂人"的假设

从二十世纪初泰勒的"经济人"假设,到三十年代梅约教授的"社会人"假设,再到五十年代未麦格雷戈关于"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性的本质进行了一些猜测和假设。

薛恩考察了这几种对人性的假设,认为人类的最大需求并不可能都是一样的,而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可能有纯粹的经济人,也不可能有纯粹的社会人或成就人("自我实现的人"),实际存在的只是在各种情况下采取不同反应的"复杂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复杂人"。莫尔斯和洛希在1970年发表《超Y理论》,1974年出版《组织及其成员:权变方式》,提出了这种新的人性假设。他们认为,长期的研究证明,无论是"经济人""社会人"还是"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并不能适用于一切人。人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不同的人各方面不一样;一个人本身在不同的年龄、时间、地点会有不同的表现。人的需要和潜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各不相同。因此,人是"复杂人",而不单纯是某一种人。

Y理论关于"复杂人"假设的要点是:

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工作组织的,而且人的需要是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个人的需要各不相同,需要的层次也因人而异。
2)人在同一时间内会有各种需要和动机。他们会发生相互作用并结合为统一的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
3)由于工作和生活条件的不断变化,人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这就是说,在人生活的某一特定时期,动机、模式的形成是内部需要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
5)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的普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2.应变理论

根据上述"复杂人"的假设,超Y理论主张在所要完成的工作的性质和做那种工作的人的需要之间要相适合。人们有各种不同的需要,当工作和组织设计适合于这些需要类型时,他们就能最好地进行工作。在管理措施上要根据具体的人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即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能千篇一律。换言之,即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去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这就叫"应变"。这种不同于X理论,也不同于Y理论的新的管理理论,就叫"应变理论",或"Y理论"

应变理论已贯穿到西方管理实践的领域之中,并从这一理论观点出发进行了大量具体的研究工作。

Y理论关于"复杂人"的假设,已经接触到了需要的存在性质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尤其是复杂性问题。但是,"复杂人"假设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一面,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同一性方面;同时,由于没有对于存在的本质进行揭示,因而,它也不可能对于人的需要结构、人的需要的运动、变化规律给以科学的说明。因此,也不能适应经济学研究需要。

2 如何对需要理论进行综合

对于经济学来讲,上述需要理论都是有价值的。但是,要使这些需要理论综合性地应用于经济学研究中,还必须对其进行综合性分析,找到人类需要的本质,从而对社会需要进行系统的描述。

对所有需要理论进行综合性分析,就是要寻找它们的共性,或者说同一性。这种共性或同一性并不是将各种需要理论做一些简单比较就可以找到的,这有赖于更基础的原理的发现。综合性的需要理论应该能够从这个基础原理中逻辑地推论出来,并且对各种需要现象做合理的解释,对各种需要理论的意义、价值和地位给以适当的说明,从而形成统一的社会需要理论。

这个基础原理是什么呢?它就是存在振荡原理。现在具体来进行讨论。

3.生命结构的存在振荡

什么是需要?人为什么会产生需要,这要从人的生命属性说起。

人是一个生命体。生命是极其复杂的,如果以构成生命的生物分子为基元,则这些基元的数目是一个天文数字;基元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类型也是个天文数字。理解生命,可以从基元和基元间的联系角度进行探讨,这即是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还可以从结构性角度探讨,这是人体生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但是,生命毕竟是一种整体现象,是一种结构的方式,因此,还必须从生命整体的角度、从结构方式的角度理解生命,即把生命结构作为研究对象。

生命结构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它的稳定性问题。

要研究生命结构的稳定性,就要对生命结构加以刻画。在《存在振荡原理(1)》中,已经指出,任何系统结构都可以通过信息密度来刻画,顺理成章,生命结构也可以通过信息密度来刻画。

同时,存在振荡原理又指出,形成信息密度振荡的系统可能是稳定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存在振荡来研究生命结构的稳定性问题。

生命结构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这种变化既体现为新陈代谢和兴奋性,也体现为生命结构在各个不同情况下的差异,但是,无论怎样变化,生命结构必须形成信息密度的回复振荡,只有形成回复振荡,生命结构才能维持,生命才能维持。

从中医来讲,生命结构形成回复振荡的状态即是生命的阴平阳秘状态;从西医来讲,生命结构形成回复振荡的状态即是生命的内稳态。

根据信息密度变化情况,生命结构的回复振荡构成三个区域。

1)恒常区

在恒常区,生命结构的信息密度基本不变。例如:人在安静情况下,其体温脉搏,各项理化指标都有严格的范围。

2)振荡区

振荡区信息密度发生明显变化,但这种变化有可能克服。例如:人在剧烈运动时的体温、脉搏、各项理化指标跟安静时不一样,但平静下来时可以恢复原状,这就是信息密度的变化可以克服的情形。

3)变化区

变化区信息密度发生明显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不易被克服。例如:人生病后,体温、脉搏、各项理化指标都要变化,若不医治,则很难自动恢复平常状态。当然,生命结构处于变化区,并不是只有消极意义。如果该变化可以形成新的恒常区,这种变化就是一种发展,例如:人类从猿人发展而来,就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生命的本质就是其结构的存在振荡,生命就是在三个区域中的复杂振荡中存在的。

生命结构的存在振荡导致生命结构的调整,从而导致人的需要的产生。

4.需要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