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_Info_1

 

马蔼乃

 

 

2000年春节前夕,北京大学一批不同学科的教授在燕南园开会,讨论迎接新千年。世界共识最困难的前沿课题有许多,信息科学便是其中的一个,那时欧洲为此已经召开了两次“信息科学基础”研究国际会议。但到底能不能有一个共识的信息理论?北京大学如何利用多学科优势对交叉信息科学做一点贡献?会议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交流,并决定不定期地聚会研讨。后来又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加盟。经过5年的研究,共16场专题报告(见补充说明的附表),我们认为该是时候召开一个小规模的国内会议,比较一下国内与国际的研究水平。

20057月在巴黎第七大学召开了第三届信息科学基础大会(Third Conference on the 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Paris, 4-7 July 2005)涉及物理、化学,一直到语言、脑科学、精神、哲学等领域。我们的研究也正在拓宽,本次提供论文的有数学、计算机、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医学、通讯、语言、教育、工程、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哲学等领域。虽然参加会议的人员有限,但覆盖面是很大的。

尽管国内外对信息的概念都还不能达成共识,但是通过这次交流,增强了我们研究交叉信息科学的信心,中国完全可以与国际接轨,水平并不低。本次会议在学术上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例如在天文学中,认为电子、原子核的质量大小、带电量多少、运动速度快慢等信息的改变,会形成另外一种形态的宇宙;物理学领域中有信息的表现,但是信息比较微弱;化学领域通过计算信息与熵,发现化学元素与分子是进化的,由低级到高级,有序化程度提高,信息增加,熵减小;生物学中DNA携带的信息,引导生物的进化;而地理信息科学,则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复杂性科学,天地人机信息一体化的网络系统是当今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信息科学研究应以系统论的方法进行总结;信息教育在网络时代的作用;从信息的语义、语法、语用到知识、智能;从哲学上研究信息,把主客观的存在都涵盖在信息之中;应该区别信息与信息的载体;对于信息的复杂性提出定量计算的方法,等等。

这次会议也提出若干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信息是物质还是非物质?信息定义从通讯中提出,是否适合一切科学?信息如何分类?信息在物理学中存在的形式是什么?信息在人的精神领域中存在的形式是什么?信息如何计算?信息科学与复杂性科学的关系是什么?当前应该解决各门学科之中的信息还是解决一般信息科学?等等。

本次会议的论文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思路,认识也是相当深刻的,但是大多数的论文,经过大会提问、质疑、讨论,证明尚不够完善,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大会也收到了有备而来的作者的大作,已经出版成书,例如信息哲学、组成学等,这在本书的论文中都有所反映。我有一个假说,认为大爆炸产生了我们现在可观察到的宇宙,一开始就是实物粒子、能量、信息、时间、空间5位一体的存在,只是人类认识这个整体存在有一个先后的过程,当前的认识也是在现阶段上的认识。信息自始至终与物质同时存在,宇宙从无序进化到有序,由低级发展到高级,信息在增加,衡量有序化程度的熵在减少(负熵),直至进化出最高级的人类身体与精神(最高级的信息),自始至终是一体化的。

本着科学、民主的精神讨论很不成熟的交叉信息科学,本来也没有“权威”,我们只是负责将大家的研究集中起来,供更多的学者参考,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参加研究,特别是年轻的学者,中国人在信息科学的领域内理应占有一席之地的,我们也相信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在各个领域内的交叉信息科学一定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

                                                             200641

                                                            于北京大学燕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