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色”探秘的旅程

鲁茂松

 

关键词:美感进化-色觉差异-哲学

摘要:20多年前,一位南航学子突发奇想,对语言称呼和颜色视觉的一致性提出质疑,指出色觉差异或颠倒的可能性,且并不影响称呼和交流。这有悖于人们的惯常思维,论争最先在弟兄间展开,由此开始了在空间时分时合,跨国越洋;在时间上断续的、跨世纪的探索。从【潜科学】《是否存在标准色觉》;【自然信息】《试析达尔文留下的香甜美难题》;【学术界】《论第二物性感知差异》等,直到今天,终于形成了哲学的两亩地——新著《色觉奥妙和哲学基本问题》和《美感奥妙和需求进化》。"‘美色’探秘的旅程",正是这哲学两亩地栽培浇灌,发芽结果的来龙去脉。

 

The journey of exploring to beauty and color lu maosong

Antistop: Evolution of beauty sense-deference of color vision-

Abstract:More than twenty years ago,a student of Nanjing Areonautic  Insititute  got vagary and query the coherence between  color  name and color vision.He put forward that  people with different even inverted  color vision might use the same language red, green; the difference of color vision  has no effect on  appellation  and exchange.  . The contestation began between brothers at first, and  continue  until this century. Two new philosophical lands were  formed finally : Mystery of beauty sense and evolution of needs and Mystery of color vision and fundamental question in philosophy.The paperJourney of exploring to beauty and color is about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this philosophical lands

 

 

1、哲学的两亩地

经过20多年的萌发、酝酿、讨论、积累,鲁晨光的新著《色觉奥妙和哲学基本问题》及《美感奥妙和需求进化》(以下简称《色觉》《美感》)终于由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推出。

《色觉》介绍了两个发现,一是:当大家同称“花红草绿”的时候,客观色光引起的主观色觉不同、甚至颠倒,而谁都没法察觉自己的色觉和别人的色觉有什么不同,这是可能的,物理学上的相对性原理可以推广到感官感觉;二是:仿照数字电路中三八译码器采用的逻辑运算,可以建立一个对称的色觉机制数学模型――译码模型,它能很好解释色盲和色觉进化。基于这两个发现和早先提出的广义信息论,作者提出统一反映论和符号论的模拟符号论,给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以新的合乎自然科学的解答。《美感》则基于美和功利关系的发现和鸟类审美现象的发现,从进化论和控制论的角度论证了:美感是促使人在空间接近对象的反馈信号,其原因是需求而不是满足,需求是在和快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进化的,美感、崇高感、荣耻感以及各种生理快感都是为了促使人把某种对生存有利的行为由途径变为目的。两书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或可谓姊妹篇。

作为探索“声色”迷宫的旅伴,同时也作为该书的责编,书稿修改发排后我如释重负,好象旅行归来向人们炫耀洞天奇观。作者曾恰到好处地引用泰戈尔的诗《两亩地》表达对这两本书的珍爱:“我见过无数惊人的豪华,多少美丽的景致,可是日日夜夜忘不了的还是那两亩地。”现在,这“两亩地”上的庄稼,世人已经能够随意观赏、褒贬;而“两亩地”的形成、由来,或者说两亩庄稼的栽培过程,也许有助于观赏者进入“两亩地”的兴趣。

2、尘封的记忆

早已是尘封的记忆,或者是年轻人的一时冲动。可能是偶然的原因,我没有丢弃作者产生探索冲动时的几封信函及手稿;也可能是必然的原因,我在多年未触摸,但仍然保存的“感知差异”档案中发现了这段尘封的探索记录。

最早的信寄自成都95信箱培训科,时间是1980年3月。破损的劣质信纸上有这样一段文字:(也是对《美感》自序“发现奥妙的历程”的印证)“我对美学是偶然感兴趣的,最初接触时‘发现’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真理,再看下去原来大多是别人早就发现的新大陆。但是有一关键之处是哲学家们没有看到的,那就是:美感不是因为看到对象对我有益,或是看到“现实对实践的肯定”,它的重要意义是刺激人们去追求对自己生存或生活有益的对象。达尔文理论认为:动物的任何构造都是对生存有利从而被自然选择所保留的。我把达尔文理论发展一下:任何感觉以至作为精神快感的美感也是为生存服务的。据此,美就不再是因为对象已经对我们有益,而是有可能对我们有益, 美感的意义就是是激励我们接近对象、追求对象。可惜我不出名,不然光凭这点就可飘扬一番。假如你不考研究生的话,我们两人订个长远规划,各有偏重,相互协作……”

由此看来,这段“美色”探奇至少始于70年代末期。此前春节回铜闸老家团聚,就已经争论到你我称呼一致是否色觉一致的命题,乍听起来似乎无稽之谈,细究下去方觉新奇有趣。写这封信时,作者就学南京航空学院,我因高考时以远超重点院校的分数线落选志愿而被“服从分配”(那时不分本、专科分数段,外语只计30%参考分)所以心有不甘,打算考重点院校研究生。这封信并未改变我后来的选择,虽然没有长远的协作计划,但对色觉的探讨仍然在继续。

作者南航毕业后,分配到济南的山泉机械厂,在那里如书中所言“试图挤进主流哲学队伍”,考上了北航的自然辩证法专业并参加复试,但最终因单位意见没有被录取,这促使他决心离开泉城,告别飞机制造,调到爱人家乡长沙,后来又去广州,否则很难设想会有今天这位移居加国的科研个体户。

我寄往宁、鲁、湘的信件肯定没有被保留,当然也不记得这一过程中自己发表过哪些谬论,我当时的见解部分保留在《色觉奇想》中,发表在省教院的一个自办刊物上,试图用文学语言阐释视觉色感的奇异,有点科普味道。虽然浅显,但已涉及到问题的症结。

3、新论问世

直到1985年7月5日,作者从长沙大学实验中心来信:“我的文字总算被铅印了,【潜科学】1985第二期发表了1500字,题目是《是否存在标准色觉》。……我打算先在自然科学方面搞成功,这样要快一些。我已经在哲学的大门上留下了一个枪眼,迟早要轰开它。我不必靠什么名人推荐或教师指导,而是靠自己的武力,我觉得这样挺好。目前一方面学习提高,一方面搞科研,我正好用我的色觉理论作指导,试制一种四元色“眼睛”(人眼三元色),用它可以提高辨别光波的能力。如果论文不发表,我将用实物证明我的理论。我现在已经做了个三元色“眼睛”模型,可以测量颜色,就是不知道哪个单位能用。”不久,他关于这一模型的论文也在《潜科学》和《心理学动态》上发表。这个色觉机制物理模型在《色觉》第3章中有详细介绍,当时还不完善,作者曾在几次学术会议上展示,引起一些学者好奇,但很难在一时知其所以然。

【潜科学】上的头篇文章很重要,也很精辟,但只限相关学术界。作者书中提到的同学在就职的【宣州报】“哲学拾零”栏目上也发表了介绍文章“就在你眼皮底下的秘密”,但小报影响不大。这样新奇的发现没有预期的反响,作者有点欲速不达的焦虑,这反映在1986年10月3日从长大的来信中:

“我打算再写哲学论文,写个6-8万字的,等我的色觉模型出名了,我的哲学论文也许能发表。我以前写的东西有的现在已登在别人著的书上了(关于动植物美),不过关于美的关键之处还未见有过。我请人家看论文,人家从中收获很多,而又不认帐。所以一定要系统地写一篇长的,包括色觉和美感,这两者分别作为本体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关键问题来写。……我以前找过山大的哲学老师叫谭鑫田,当我说到色觉和物性不相似,色觉不一致无法察觉时,他认为和他立场相近因而赞同;当我说到文字语言“红”“绿”等指的不是感觉而是物性时,他就不能接受了。周来祥我也写信联系过,曾寄过一稿,后来他回信说转给淄博农机化院的栾贻信了,至今未有答复。……少数人在思考,可人人都要有看法!谁愿让自己的领地被占领。

“关于艺术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不知你是否感兴趣,我的看法是:艺术反映的不是现状,而是缺少,由此解释‘恰恰相反’就很容易。如你有兴趣,但愿合作,有你的专业学位,发表将不成问题。”

当时我已考进山大,为此事见过美学大家周来祥教授,我也写过文章,试图挤上【文史哲】,想沾一点大牌刊物的光,尽快产生影响,导师做了推荐而且稿件已被一位陈姓编辑接受,并提出修改意见,可能终审未通过或不懂“公关”。最终是泥牛入海无消息。

4、解析难题

可能是我的回复中谈及“不平衡”的文艺基本理论问题,作者1986年12月10日从长大来信:“你谈到‘艺术和经济兴盛与否总是恰恰相反,这就叫恰恰不反映’,在我看来是对反映的误解。什么叫反映?流行的见解是:如果A和B相似则A反映B,照此看法自然得出不反映的结论;但是,可否有另一种唯物主义理解:物质缺少导致艺术繁荣,或艺术繁荣反映物质缺少。按照这种理解,反映者和被反映者只需要一一对应关系而不需要相似性……”

最近我有一篇《试析达而文留下的香甜美难题——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生物学推广》已递交给《自然信息》编辑部,如若发表将是第二颗原子弹。第一颗心理研究所已有反映。” 后来听说心理所的郭念峰先生和林芳先生很想把他调去,但终因其学历不够未能成功。

紧接着12月27日,作者又来信继续讨论艺术、美感及其需求关系:“理论的创新之处不在于对现象的描述,而在于对现象背后因果关系的解释。……有人故作惊人,标新立异,说什么美感不是视听快感,这种论调愚蠢之至。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得出与众不同的关于现象的描述,而是得出和那些和公认的现象相吻合的解释。我想我的创新之处在于使用一个新的模型使这两个对立现象(不平衡和反映)得到合理解释。这一模型的基本思想是:美、艺术是反馈信号,它们反映缺少和需求。你可能认为,艺术争论仅是词语的使用问题,本是一个理。而我认为之所以有争论,是因为大家对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看法不一。”

【自然信息】1987年第二期果然发表了《试析达尔文留下的香甜美难题——历史唯物主义的生物学推广》, 其内容在《美感》第二章“进化论及其美学问题”和第九章“从历史上的需求关系看鸟雀华丽羽毛的形成”中已作进一步阐述,原稿要点如下:

1、达尔文留下的难题:“最简单的美感,就是对于某种色彩、声音或形状所得的快感,最初怎样在人类及低等动物的心理中发展的呢?实在是一个很难解的问题,假如我们问为什么某些香和味引起快感,而对别的却感觉不快,这是同样难解的问题。在这一切情况中,习惯尊某种程度上似乎多少有关,但在某个物种神经构造里面,必定还有某种基本的原因存在。”

2、我们欲望的对象除了有合乎我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属性,通常也都带有香甜美的(快感)属性。……如果不是从眼前而是从历史的角度看,“香甜美→欲望”这一因果关系应该彻底颠倒过来:……快感在本质上是激励欲望的反馈信号,推动其产生发展的是需求——即需要和欲望的统一,快感反映了人或动物对外界的需求关系又反过来促进了这种关系的发展。

3.新假说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快感反映需求关系并因需求关系而改变。

4.花果和鸟雀羽毛的相互选择和协同进化。用人类物质需求要解释文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这一原则也可以推广到生物学领域。

这就是作者认为的第二颗原子弹。核心在于阐发快感和需求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打破正统理论的思维模式,从新的角度解释动植物协同进化。可惜冲动有余,预期过高,或者缺乏适当的时空条件,并不见期望的热核反应。几乎同时,中国和加拿大的一项培训计划突然改变了作者的科研道路。

5、跨时空的探求

1987年3月3日,作者从长大来信告诉:“很意外,我将有机会去加拿大进修一年,作为交换学者。计划本月底动身。我寄了几篇哲学论文,回信地址写的是山大你那儿,顺便留心一下。”所提的哲学论文我只记得有《从控制论角度看美的本原和功利性》(内容表面上是和黄海澄、李泽厚商榷,实际上是宣扬自己的观点),这是因为我在阅读中提出9条质疑,写在一张纸上,标题为“从控制论角度看美的本原和功利性”求疵,旁批:“此纸暂保留,原稿如刊,可写商榷文;如退,可参照修改。”

就这样,作者去了加拿大,进修的不是哲学,不是美学,更不是飞机,而是计算机。那时对国人来说还是新玩艺,否则也不必远涉海外。作者在旅加期间,除了学习电脑课程,偶尔钓鱼、摘草莓,更多的时间仍然在继续琢磨“色觉”与“美感”。当年7月1日,作者用尼加拉大学信笺致信山大:“我的一篇《逻辑经验主义谬误的逻辑证明》已在美国一个中文刊物上发表,我在几个领域内都有突破,需要的只是权威评论了。我也想在西方用英文发表点东西,但首先要熟悉文稿格式,这要花不少时间,我希望回去后写本哲学书……”

然而不久,1987年10月15日,作者又传来新的信息:“我的“颠倒色觉发现”在十几年前就有类似发现。美国哲学界关于它的论文已不下20篇了。……美国哲学家称颠倒色觉为颠倒光谱,“The Inverted Spectrum ”。好在他们没有得出我的结论:模拟符号论和哲学相对论。……因而现在的任务更艰巨,如果晚了,别人会得出和我同样的结论。我已写好一篇英文稿,刚寄出,估计不容易发表,这儿头衔可能比国内更重要。我也没精力在这儿联系读学位或干别的了,我不得不把时间花在哲学上,我要和几十个美国哲学家赛跑。”

同年底,我寄去刊发在【学术界】上的《论第二物性的感知差异》,试图从社科的不同角度探究色声味差别的意义。1988年1月21日,作者从多伦多来信,表示不以为然:,认为“艺术性有余逻辑性不足。……过低地估计了人们对感觉差异的认识,尤其是对可以觉察的差异。”角度不同,认知差异随处存在。

1987年圣诞节,侄儿帆帆(作者之子)出生;1988年6月初,我去西南几省考察实习返经长沙看望,碰巧第二天作者归国, 回到《美感》中提及的一室零厅小屋中。 就在这里,他从事了多领域研究,不久于《光学学报》、《通信学报》、《现代哲学》等杂志上发表了不少论文,并于1993年出版了专著《广义信息论》,一个缩写长文后来也在美国著名杂志《国际广义系统论》上发表。因为科研和出书需要经费,促使他涉足股市。又几年,离副教授职,先后被南方基金管理部和IDG等单位聘为研究员和顾问。出版了《投资组合熵理论和信息价值――兼析股票期货等风险控制》,书中投资理论付诸于实践,初始资金赢利几十倍。不久作为技术移民,举家迁徙加拿大。

《色觉》和《美感》两本书,是在国内拟定提纲,商谈选题,去加拿大后写作的,借助电子邮件,增删编改,数次反复,终于正式出版。20多年来的摸索、发现、探求,总算物化在纸质传媒上形成专著;尘封的探奇和冲动,总算灌溉出“两亩地的庄稼”。这几页偶存的史料,或许是庄稼萌动裂变、出土抽芽的印证。读者若有缘光临这两亩地,将会有所发现,有所顿悟,有所联想,有所叹奇。

 

鲁茂松 0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