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走向科学的坚实脚步

——肖世敏美学专著《有动物有美感论》研讨会综述

 科明

由江苏省美学学会主持召开的肖世敏副教授的美学专著《有动物有美感论》的研讨会6月5日在南京举行。江苏省美学学会常务副会長许祖良教授主持了研讨会。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長蒋冰海教授、秘书長姚全兴教授、理事汪济生博士、安徽加拿大访问学者鲁晨光等应邀出席了研讨会。所有与会者各抒己见,对《有动物有美感论》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许祖良教授认为,由于无法否认自然界不少动物有美感的现象,因此,对“有动物有美感”的观点,基本上持赞同的态度。他指出,《有动物有美感论》一书“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有两个显明的特点:一是用动物界的大量事实、资料说话;二是论述充满理论的思辨逻辑。他希望此书能够更具理论的亲和力。

蒋冰海教授对肖的著作高度评价,认为提出了很有意义的观点,有助于美学基本理论的探索。此书内容充实,见解鲜明,在美学上有一定价值。但有些观点还需要继续研究,比如怎么知道动物有美感,动物的美感和人的美感有什么区别,它的科学机制到底是什么,不能轻易的下结论。破旧立新是不容易的,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占有真正的科学资料。相信肖能够不满足已有的成绩,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

姚全兴教授的发言题为《关于〈有动物有美感论〉的断想》,他指出:“现在的生命美学只讲人的生命美学问题,不涉及动物,从逻辑上看有以偏概全的缺点。肖的著作弥补了这个缺点,使生命美学名副其实,功不可没。”“肖的成绩在于以美学的学术视角审视这个(动物美感)问题,这就值得重视。”肖的观点“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很有学术个性”,“肖的研究还有生态伦理学和生态美学的意义”,“有助于抵制人类中心主义,在科学研究中对人和动物一视同仁,走向生态人文主义,达到审美的境界。”“肖的研究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在自然科学上的意义也不可低估。”他建议美学家和动物心理学家、动物行为学家联合开个座谈会,把动物美感问题深入研究下去。

美学家萧兵教授虽然没有明确表示赞同动物有美感的观点,但他指出这本书“把作为动物的人,人的思维与生理结构,人的行为心理,包括审美和创美,放在动物演进的序列或生命现象的整体里去思考,这样就避免了把人的审美、创美当做一种突如其来的、没有前史的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解构了许多传统观念与偏见,特别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之类妄想构成冲击。”这本书还“启发我们去思索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例如什么是人的‘本质’(或者是否有所谓‘本质’),人的‘专有性’行为、心理是什么,与人以外的动物有什么‘联系’与‘区別’等等。”萧兵教授还痛陈传统美学研究的弊病;“我们过去确实常用‘同义反复’或‘循环论证’来陈述一些没有经过实验、检查和论证的结论,例如‘美和审美都是人的现象/只有人才能夠创美和审美’;‘创美和审美都是人的精神性、情感性行为/动物没有人的精神、情感、理性或思维能力,所以动物不能创美和审美’;或者‘先有人才有艺术/有艺术才有人’……干脆把它变成一种‘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的语言游戏。”但萧兵教授同时也强调了要对一些重要的美学概念、范畴进行疏理,以确认“达成默契或共识的‘出发点’”。

上海交通大学汪济生副教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在他的《美感的结构与功能》(学林出版社,1984)和《系统进化论美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两书中明确提出“动物有美感”的观点。他在题为《关于动物美感研究问题的思考》发言中指出,现在一般通行的美学观中的美感体系呈现出两大断裂地带:快感和美感之间被看成不可逾越的巨大地裂带;动物和人之间存在着判然有別的巨大地裂带。这种断裂带的存在只是被历史局限着的人们眼光的产物,是不正确的,必须填平,否则,地基稳固坚实、结构完整清晰的美学和艺术学大厦是不可能建设起来的。今天许多科学家对动物的行为和智能水准,作出了更细致更切实的观察和实验,值得我们将之引进美学的领域,并估量它们对美学理论的深化所具有的价值。但美学界似乎还不能正视这一问题。在32万字的《有动物有美感论》中,大量的科学研究中的新进展、新实验、新事实,被引进到美学和动物美感研究的领域中来了。其实,动物美感问题的研究,作为一种动物行为和心理的研究,对今天的人性科学研究,进而对今天的美育、德育,甚至一些社会性、制度性改革,都会有从根基上做深层梳理的意义,是美学走向科学、从而走向生活的坚实脚步。一个站在中国美学研究前沿的学者,恐怕是不应该、其实也很难長时间对这一研究、及其成果保持缄默的。

加拿大访问学者魯晨光在他的新著《美感奥妙和需求进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中,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特别是进化论和控制论的角度,肯定了动物有美感,并分析了人和动物的美感原因。他认为鸟类的审美心理和人类的审美心理是按同样的方式进化发展的――需求造就美感,美感促进需求。他在发言中指出,《有动物有美感论》“系统地批驳了各种反对‘动物有美感’的观点”,在理论上为他的理论扫清障碍。他希望“在进化论基础上建立美学理论”。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与会者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長俊教授认为,动物没有美感(正方)与动物有美感(反方)都是假说,但从“有动物有美感”这个命题可以推导出“有动物无美感”的结论,肖实际上已经同意了正方论点的核心内容,只不过不同意它的全称判断;反方有些批驳的观点存在着明显的错误,如典型的癞蛤蟆是癞蛤蟆群中的美者,臭水沟与西斯廷圣母的例子也是如此,果真如此,美学家就会沦为动物的代言人。王教授还认为:“如果把动物的食、性以外的‘各种活动和欲求’(书稿P.103)都看成是美感,那么对动物美感的一切研究都将是多余的。”

南京艺术学院顾永芝教授以《一点管见》为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有动物有美感论》以极大的科学勇气、执着的钻研精神和丰富而确凿的材料无比鲜明地提出了有动物有美感的论断。这是在新世纪中我国美学研究的新进展,为美学学科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途径。”将动物美感问题“作为学术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并进行系统论证,得出明确的结论,这本专著可以说是走在前列的。”同时他认为尚有些问题须进一步探讨:什么是审美主体?动物是主体还是客体?动物是不是审美主体?他引用了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有关人与动物的区别的论述后提出“马克思的这些论述还能成立吗?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生产活动等是不是存在着这些根本差别?‘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仍然只是人的专有吗?”因此仍难以认同有动物有美感的观点。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陈天庆副研究员在发言中认为,《有动物有美感论》一书有关论述触动了传统美学的人学基础,使得今天的美学研究者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的差异或者说人的本质问题。陈先生还从存在论哲学的意义上畅谈了自己有关人的“情”和人的美感关系的看法。因故未能与会的南京师范大学刘士林教授,提交了题为《一点祝贺与一点意见》的书面发言材料。他认为这本书主旨是“在人与动物的鸿沟上架桥”,“这对于把审美机能看作是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性区别的主流美学研究,当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挑战。”“为当代美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假说,并且这个假说很可能对整个美学研究的基本框架产生影响。”但他同时认为用动物有美感的结论去否定“动物无美感”说,“难免有越界的乃至独断论的嫌疑了”,康德提出了“只有人,才审美”,明确了“人兽之辩”,“如果人不审美,它与动物就没有类本质的差别,或者说人就不是人了。”他强调指出:“在思辨美学与经验美学之间是不存在对话基础的,更不必说谁超越谁了。”因此“尽管可以提出‘动物有美感’,但如果以为这就是真理或以为已找到了美感之谜的最后答案,那还是大可商榷的。”

扬州大学张国安博士认为:“动物有无美感的问题,只有在二元论的哲学背景中才有意义。正因为此,王長俊先生可以通过逻辑归谬法反过来质疑否定‘动物无美感论’的‘有动物有美感’论。但问题是:在一个先验预设的话语背景中作纯粹的语言学、逻辑学的争论已显得非常无聊,它无助于美学问题的解决,更不用说推进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他还进一步指出:“肖著的根本意义在于:首先,它表明了科学的美学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可以跨越已往西方实验美学的境域,因而再一次让中国的学界切实地感受倒了科学的美学研究的勃勃生机和大有希望;此外,尽管肖著尚未脱尽二元论的话语形式,只要肖著对某些动物所具有的精神现象意义的认定能够被接受,就足已构成对二元论哲学背景的挑战,并有可能从科学的意义上将美学研究推进到所谓存在论哲学的领域,从而消除思辨美学与经验美学对话的障碍。”

另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尽管意见纷纭,但在一些问题上还是基本上达成了共识:美学研究应该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美学的探讨、研究越是多样化,就越显示出美学的发展,而强求一律就意味着学术的消亡。

参加这次研讨会的还有:左庄伟教授、秦国良研究员、朱彤副编审、江苏省委宣传部赵平初处長、主任记者叶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