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弘美的发现启示录
陈弘
任何时候——过去,现在,未来,美的发现,美的规律的寻找,远比构造不着边际,空洞乏味的美学理论体系更具价值。
1、美学学科的最简单的经验事实是体貌美(容貌和体态的审美),它也是美学研究的真正起点。而体貌美体现了“美性融流,因性而美”的根本特点。
2、人类审美经历了由体表审美到体外审美的飞跃,服饰审美是将人类审美,由体表变为体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形式。
3、性分为积欲和泄欲两个过程,从发生学角度看,美属于性的积欲过程,并从积欲中分离出来。
4、动物有明显的审美分工,雄性动物是最早的审美创造者,雌性动物是最早的审美欣赏者。
5、动物审美心理对人类审美心理的传承,表现在:审美部位大致相同,并都以头部作为审美鉴赏的中心,以及美者必健,对称平衡的审美心理的延续。
6、人类由于文明对性的约束,产生“美感滞留”现象,即不再将所有的美视为通往性的目的的手段和途径,使美感变成无目的,无结果的滞留。净化说,游戏说,距离说,观照说等等都是由美感滞留现象派生而来。
7、人类经历了从“无性不美”到“无伪不美”的审美异化过程。将美等同于善,等同于真,等同于财富等等,就是审美异化的表现。
8、异化的美和自然本能基础上产生的美一并构成人类审美的整体形态。
9、“审美情感”是由生活情欲通过审美形式过滤后产生出来的,形式是审美情感的核心和支柱。形式过滤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将原始粗野的性欲进行形式过滤,另一方面,它也对文明社会时刻监视性欲的道德理念进行过滤,弱化道德理念的监视作用。
10、人类的审美冲动都要被理性范式,艺术正是这种范式的结果。人类动态的审美范式遵循向对立两级运动变化的“欲望流”规律。
11、泛性--泛灵--泛美; 人类主流精神意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泛性意识为主(以性生殖规律解释万物);第二阶段,以泛灵意识为主(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精灵论解释万物);第三阶段,以科学或宗教意识为主(以科学或宗教的神祇理论解释万物),而审美意识是当主流精神意识进入第三阶段后分化的结果,先前的精灵意识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大量地流入潜存到审美及艺术领域。泛灵意识拓展了人类审美的疆域,从此人类开启了由万物有灵向万物皆美的转变。
12、由猿变人,是人类内在审美选择的结果。
13、儿童神秘的审美创造,多半是由其残留的原始意象作为内驱力。
14、青年审美具有明显的原欲冲动,体貌审美和服饰审美是其主体内容。青年审美的后期,经历了向风度美的追求的转变,风度美是社会论理规范与性吸引原则有机整合的结果,青年经历了以美构建人生,并开启美善真的人生历程。
15、与青年审美相比,中老年审美的总的倾向是社会性规定占据主体地位,“代沟”主要表现在审美方面。
16、段文化现象,由于审美文化情结的固置,使得文化传递过程出现代际段文化现象。
17、随着父系社会及阶级社会的产生,人类审美经历了由男子妆饰为主变为女子装饰为主的重大转变。从此开始了女子以美取悦男子的角色变换。
18、美的形态最终可归为优美和崇高这两种美的原型,这两种美凸显性别规定及分工。
19、审美社会心理分为“审美入时”与“审美入俗”两个层面,而预示社会政治变革到来的审美变异,恰恰是后者。
20、哲学的玄想方法是造成美学迟迟不能独立的根本原因,因为它以无限的假定作为有限科学探索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