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学高于哲学——科学主体论美学与哲学之间的一般关系

 

李健夫

 

摘要:科学主体论美学与现有哲学属于不同的思想领域。他们之间虽然有文化上的相关性,但是二者在思维方法、思维路线途径、思维对象等方面具有明显区别。科学主体论美学,在人生整体现实性方面、在所处的理论层次上、在思维方法的整体性要求上,都明显地严于并高于现有哲学

关键词:科学主体论美学现有哲学”  二者关系

       

美学与哲学的关系,至今还是一个无法完全说清楚的问题。过去的美学,基本上是各家各派的哲学观附会的产物;其哲学观都存在很大片面性,美学观点就更为片面。思维达不到美学高度,又怎么可能建构一个美学思想体系?如果说过去只有各家各派的哲学观,而没有真正科学的哲学出现;那么,美学也就同样;过去只有不同美学观点的片面表达,而没有较为系统的美学原理体系,即还没有作为一门科学的美学在思维世界里出现。人们都认为,要在哲学的基础上建构美学;但是,是否要等到哲学的科学原理体系形成之后才能进一步建构美学原理体系呢?我们不这么看,更不会去等待。因为在我们看来,美学完全可以先于哲学完成科学原理体系的建构。为了表明现代美学原理体系,即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它不同于现有的各类哲学思想;我们将科学主体论美学与哲学做一个初步比较,指出美学高于哲学的基本理由,仅供思想界参考。

 

一、美学的人生整体现实性高于哲学

在现实生活中,美学与人生具有直接现实的与整体的联系。美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领先于哲学,或者先行于哲学;就是说美学的现实性与整体性高于哲学。这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审美观念已经成为引导人在多种现实关系上的生存与发展的向导。美学在事实上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贴身伴侣,当然美学研究者的社会历史责任就是响应人生需要的呼求:建构属于人生的美学。因此,我们认为,美学科学原理体系必须适应人生整体现实的发展需要,尽快完成自身完整性的建构,它完全可以先于哲学科学原理体系完成自身的现实性与整体性统一的体系建构。理由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美学要求研究者站到历史的高度,对人类生存整体事实做具体总体的把握;而具体总体的把握,不是直接依赖于已有哲学,而是依赖于科学性与主体性统一的整体思维对人类审美创造内在事实的掌握,即深入到审美意识的具体分析研究中,对审美意识的形成、结构、运动和创造表现做深层次多方面的考察与整体的把握。只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人类生存的整体事实做深入持久的研究和整体的掌握,思维就可以直达美学与历史的高度,然后在这一高度上形成并且应用科学整体方法,建构科学性与主体性同一的思维体系,然后进一步设计建构美学科学原理体系。

第二,美学与人类生存的整体现实具有直接对应关系。作为贴近人类生存事实的美学,它就植根于人生,生发于人生,也能回到人生实事之中。我们完全可以、也必须是直接从人类古今生存的整体事实——特别是从人类历史发展主流中的历史规律、社会现实、先导性文化和正常人生(即健全人生)等基本的不可动摇的事实出发,做出发展原理的揭示,上升到美学原理的高度,从而逐渐建构美学原理体系。

第三,在美学研究的方法和美学的思想观念等方面,马克思与恩格斯已经做出初步的提示,只要在整体掌握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历史内涵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启示,就能够抓住美学研究的主线:即人类生存趋于健全完整的内在尺度和人类全部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美学的规律(即美学原理)。内在尺度与美学规律,二者是同一性的内在原理;而这又体现为马克思指出的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发展并互相达到高度发展的对方。这在我们的进一步明确的表达上,就是科学主体同一论;即人们对自然的把握与对自身的把握,两个方面统一发展,相互促成,不断取得同一性,最终都获得高度发展并且达到对方。这是一个统一发展的过程,也是共同生成和同一实现的过程。从方法到思维体系,再到美学与哲学,都贯穿了这一理论核心;故称之为科学主体论方法、科学主体论思维体系、科学主体论美学哲学。

第四,科学主体同一性理论的把握,科学主体论美学原理的揭示,是着眼于人类全部思想文化的研究与理论提升的结果。不能只盯住古今有限的几个思想家的片面抽象理论;而要扩大眼界,看到民间流传的普通平民丰富而具体的思想表达,看到古今中外多少平民作家们在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更为丰富而具体的思想宝库。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承认他们从优秀作品中学到的东西比从专门家那里学到的还要多。今天的理论研究忽略了这一点,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我们扩开眼界,开放思维,就可以超越过去的哲学而直接达到美学的整体思维高度,率先建构科学主体论美学原理体系;然后再回头建构科学主体论哲学体系,再进一步对各人文学科进行科学化改造。

第五,在综合比较东西方社会历史、人们生存现实和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更容易达到人类整体生存的美学原理的研究与把握;从而超越东方与西方——特别是超越西方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分裂的片面性,达到美学与历史的同一高度(恩格斯认为这是最高的思维审视高度),以自觉的方法论意识探索研究并形成科学的整体的方法——“科学主体论方法,进而逐渐完成科学主体论美学与哲学原理体系的建构。

我们说美学领先于哲学,还有其他关乎到社会人生的理由:哲学可以清谈或空论,但美学对人类现实生存必须切实关怀,对现实生存不能冷漠,更不能搞宗教性的蒙蔽,因此要率先走向人生,引导人生;社会上种种文化积弊和生存异常现象急需改变,各种非科学的混沌思想误导人生,危害极大,急需扫除;必须在美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科学化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文化教育的科学化,不能搞那种不符合科学主体同一性的无效教育或负效教育,不能再制造出一些连如何通过维护人类共同生存从而实现自身生存的科学道理都不懂的愚人;美学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要以科学主体同一观念引导人生走向正道或正大价值目标,将人生引向幸福的境地(但丁语)。人类生存的现实问题岂能不关切?又岂能延误?建构美学科学原理体系,不是只有理论的意义或科学的意义;而更为重要的是唤醒人类生存价值意识并还其完整生存的人类性意义。

如此说来,美学科学原理体系的研究、提升、系统陈述,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认为:美学科学原理既然来自于人类历史的整体事实和过去合理文化的整和,那么,美学就可以先于哲学完成自己的科学化。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会出现美学先行于哲学、高出于哲学、完整于哲学的情况。

 

二、美学的理论层次高于哲学

在理论世界里,美学的理论层次高于哲学。怎样理解美学高于哲学?这里说的,有几重意义:

一是美学价值或审美创新的价值,高于哲学一般意义(或者普遍意义)上的认知价值。认知只是基础,审美创造才是目的。人类认识世界,是认知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实现;在认识过程中证明人的认识能力和人的主动性。但这种价值仅仅是停留于主体自身的一种知识而已,并没有改变世界的什么,也没有表现人的主体性。只有在主体精神的推动下进一步作出审美想象设计,并且按照理想的完美设计图式(这是内在审美理想作为尺度的内部创造)并在事实上创造了新的对象,这才是主体性的表现和美学价值的呈现

二是美学理论的完整性高于哲学。美学理论体系的构成,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都要在一般认识的基础上追求较高的完满性。美学提出者鲍姆嘉通意识到:感性意识的完善使人感到美,不完善使人感到丑。意思就是美学要求审美意识的完善和审美对象的相应完善,最终则是要求美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因为没有理论体系的完善,人们就不可能具有完善的审美与创造的理论指导,就不可能自觉地追求人生与世界的完满创造。歌德要求审美对象完满而有特征,席勒要求人性的完整,都是在美学高度上看到了美学的本性,即人类生存本性的自然规定性——人性的完整性冲动和精神完整性的必然追求。如对人生或事物的评价,对文艺作品和艺术形象的评价,主体凭他的本性都力求达到整体掌握并作出完满的评价。

三是美学的思维方法比哲学方法要求更高。必须应用科学主体论方法完整地把握审美意识的组织结构形态,相应掌握人生完整塑造的基本模式,才有可能科学而整体地分析评价人生意识健全与否,创造对象中表达的精神结构完整性如何,人生塑造的指标达到什么高度;同时也才能够应用整体方法透视审美对象并且进一步创造更完整的新事物。当然哲学研究也应该应用科学的整体方法,但是目前一般不可能做到。

四要看到,美学高于哲学,即美学规律高于哲学道理。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事实。当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类文明发展是按照美的规律(即美学的规律)而不是说按照哲学规律去创造;恩格斯说他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这一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审视评价文化艺术现象,而不是以哲学观点来审视评价;这里意味着什么?哲学的价值只是一般的思维认知把握世界的价值,而美学价值则是超越于认识价值的更高层次的审美创新价值。在中国人的意识中,过去没有美学;现在知道有这门学科,可是总是认为美学是哲学的附庸,地位无足轻重。而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高度上看,而且也只有站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上看,我们才能看到真正属于美学及其价值意义的天空。达不到历史发展的高度上,也就达不到美学的高度;反之,要研究美学和讲美学理论,要看清美学的面貌,就必须站到历史的高度上。不然,人们说的就不是真正的美学。

五要看到,美学是对哲学的超越,因为人们不仅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这就意味着:人们的认识只是基础,一切科学强调的都是认识这一基础问题,过去的哲学也只解决认识论的问题。只有美学要解决审美论的问题。审美论是创造论的前提,没有审美就没有创造或创新。对于这一重大问题的意识,就关乎到创新发展意识的自觉与否。关于创造的学科,似乎有创造学来研究;可是创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内心的创造设计!创造设计的依据是什么?是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如何形成的?是在对万事万物的审美中形成的!审美意识问题,是美学的核心问题。创造,不过是审美的继续,是审美意识的外化,是审美设计通过物质手段而做出社会化的物态显现。显现出来的对象依然是审美的事物,或者是以审美形态导入实用过程的事物。前者为艺术、文学或工艺品,后者为各种生活物品。审美,创造一切,渗透一切,引导一切;是人类文明的本质。

由此可见,真正的美学是人类生存发展进而达到生存本质意义实现(即马克思说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生本质实现)的科学。科学主体论美学就是这样的科学。这样的学问是超越于已有哲学的,也就是说,它是高于已有哲学的。已有哲学只解决一般认识论的问题;而美学要在一般认识论基础上解决更高层次的创新问题。已有哲学只限于存在的研究;而美学要超越现实存在,对审美与创造活动做出发展性研究。已有哲学只研究人的一般性存在事实与本质规律;而美学则要研究人走向完美发展的内在规律,即美学原理。因而只有美学能够使人生回到他应有的生存与发展的完整本质之上。同时,已有哲学的局限将因为美学的发展而得以突破,因而已有哲学也就必然要被美学所改造——科学性与主体性统一的改造。那就是一个全新的哲学体系——科学主体论哲学原理体系。

 

三、美学思维方法的整体性要求高于哲学

在思维方法方面,美学思维方法的整体性要求高于、严于哲学。因为美学要求完整地掌握对象,才能对审美对象作出较为完满、公正与全面的评价(如对一定人生个体、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评价),并且进一步设计完满的创造。美学原理的研究也就必须以此为目标,对审美主体、审美创造对象和审美整体关系等,作为整体的事实进行整体的研究并且达到整体把握。这样,美学就必须采用科学性与整体性较高的思维方法来展开研究活动。这种思维方法就是基于科学与主体同一性而展开思维的方法,即科学主体论方法。这一方法的形成与应用,又进一步带动了哲学研究思维方法的大突破。美学思维的科学主体论方法以及美学科学原理体系的形成,必然要在新方法带动下进行哲学的科学化提升和体系的整体建构。哲学研究本身也涉及这样的问题:哲学思维要不要走向科学化和主体化的统一?需不需要科学的完整的思维方法?要不要形成完满的哲学思维体系?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作为基本完成了自身原理体系建构的美学,在特定的历史高度上,或迟或早必然要引起哲学思维、各种人文社会学科以至自然科学思维在方法论上的转变和学科观念的变化。当然,为了美学理论基础的研究与构筑,也必须进行哲学科学原理的研究并且完成哲学科学原理体系的建构。在我们的美学原理体系中已经潜藏着一个哲学原理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不便即时挑明这一基本层面上的哲学原理,将它暂时内置,待适当时机将它显现出来。

在科学主体论美学的方法论引导下,哲学必然要经历一番脱胎换骨式的科学化改造,形成科学主体论哲学体系。这个新的哲学体系,它应该是具有更为广阔的思维世界的思想体系。从思维方法上看,它包含着科学主体论思维方法以及在这一方法指导之下被科学化改造而后重新整合的一切有效方法;从思维内涵方面看,它包含科学主体论思想体系以及人类古今一切经过科学化改造而回归合理思想体系的思想文化资源;从人类生存为核心的历史与现实来看,它是扬弃了一切虚假概念与理论的、回归人类现实生存的、属于人生追求科学生存与发展的哲学。因此,科学主体论哲学的方法论思想内涵与科学性质,既整合了过去的思想方法与各种思想资源,又在总体建构上显示出与过去哲学的根本区别。这一任务将由一部即将出版的哲学著作(暂名《现代哲学的反思与重构》)去完成。

作为现代美学科学原理体系的美学,也就是科学主体论美学,它与已有哲学(或者称为现有哲学)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比如批判继承与超越发展的关系等。这还得有专门研究的著作去展开分析研究。这里只是对一般关系做出初步的研究。至于将来,作为完成自身科学体系建构的哲学出现时,美学与哲学的关系将是另一回事了。

2007310改定于昆明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5、徐崇文主编《存在主义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6、李健夫著《现代美学原理——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