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文

(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政府,武汉 430070

                                    

    摘要:本文通过对生物的在自然界的生存环境与文化艺术在社会中的生存环境进行类比研究,论述了在人类社会也存在着类似自然界中自然选择的人文选择——这就是美的选择,提出了“美是适者,适者则美,美者生存”的观点。

关键词:自然选择  人文选择  美选择 

1、引言

人类及其社会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人类现在仍然是地球生物大家庭的一员,人类社会仍然是整个地球生物圈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或进化也将继续受到自然选择规律的作用。19世纪,法国艺术家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就曾将精神环境与自然环境作比较,认为文化艺术与动植物一样,受自然选择的支配。他说:自然界的气候起着清算与取消的作用,就是所谓自然淘汰。各种生物的起源与结构,现在就是用这个重要的规律解释的;而且对于精神与物质,历史学与动物学植物学,才具与性格,草木与禽兽,这个规律都能适用。[1]遗憾的是这位先哲的思想火花并未在后来者中燃起探索的火焰,至今自然选择也没能在社会科学中找到立足之地。

生物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自然选择则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在自然界中,一方面生物都具有极高的繁殖能力,生物所产生的每一个胚胎或幼体都力争发育成成熟的个体,另一方面食物和生存空间却是有限的,所以,为了生存,个体间必然会发生争夺生存空间和食物的斗争。这就是达尔文所说的生存斗争。生存斗争涉及的范围很广,既包括生物跟无机自然界(如生存空间、气候和大气成分等环境)的斗争,也包括生物之间的斗争。

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文化是从非文化中产生的,所以毫无疑问,人类及其文化也是自然选择的产物。然而,自然选择不会在把人类护送到文化阶段后,就此与人类及其文化揖别,而去专门看管动植物。自然选择作为一个自然规律,它要么现在还陪伴着人类,要么就把它的牧鞭交给了它在社会领域的替身。

2社会选择的压力

我们人类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艺术天分,他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创造着文化艺术作品(包括各种工具、商品、生活习俗、方法和科学理论等)。但是,每个人所创造的作品,能否得到大众或社会的承认,能否传播开来,则是另一回事。因为人们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们的眼球只会关注那些有价值的文化艺术精品。所以,人类的文化艺术空间只能为有价值的文化艺术品提供表现或发表的机会,而绝大多数的作品则没有生存的土壤。今天,专业的和非专业的文学作者、绘画者、歌唱者和制片人等等,每年创作的作品不计其数,但是其中的大多数作品都得不到发表,不能与公众见面。许多作品在未面世时就被判了死刑,它们或被锁进抽屉,或被扔进了垃圾篓里,真正能发表出来的作品只是极少数。我国每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大约在一万部以上,而每年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却只有大约一千部,90%以上的长篇小说被编辑部的老总们给枪毙了。同时,这有幸出版的上千部作品,还要接受读者的评判和挑选。如果不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和共鸣,作品即使出版了也是枉然。倘若读者不买帐,成书的作品也只能重新回到造纸厂,麻烦工人们再把这些有字的纸变成无字的纸。所以,经过这一人文选择关卡,最终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就微乎其微。因此,适者生存的法则同样适应于人类社会及其文化艺术作品。

我们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科学理论以及商品等等,和艺术品一样,也存在着选择的压力。复辟的张勋,称帝的袁世凯等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最终只能被社会选择的扫帚扫进人类历史的垃圾堆。科学活动虽然也有造假和剽窃行为,虽然也有权威不顾事实压制新人,但是,最终这些碧玉中的瑕疵(?)必将被科学活动自身所抛弃。夸克理论的创始人M.盖尔曼(Murray Gell-Mann曾说过:在科学工作中,不但存在着作为科学特征的选择压力,还存在着通常出现于一般人类事务中的常见的选择压力。但是特有的科学选择压力在促进人类对自然的理解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构成人类特有文化的工具以及各种商品,同样面临大众选择的压力。不适用的或者质量不过硬以及不美观的商品,将不会有生存的市场;只有合乎大众生活需要,质量上乘、耐用,物美价廉,并且不断迎合时代潮流的商品才能获得大众的认可,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由此可见,在人类社会中同样有一只选择之手在起作用,我们的各种艺术作品也在不断地接受这只选择之手的挑选。这只选择之手就是“人文选择”,它是自然选择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的文化越来越繁荣,艺术作品越来越精美,自然选择功不可没。

当然,这里的自然是广义的自然,它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界,而且还包括人类社会(因为我们人类及其社会也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今天,艺术工作者或许感觉不到达尔文所说的自然选择对艺术作品的作用,但社会(也是广义自然的一部分)对艺术的选择作用谁也不会否认。艺术的生命就在于是否有市场,是否能得到公众的认可。或者说艺术同样面临着社会(公众)选择的压力。然而,今天的人们已渐渐忘却了人类艺术活动的本来意图,所以,公众(尤其是少数编辑老总们)的选择有时也会发生偏差,与自然选择不一致,因此,社会(公众)选择也不完全等同于自然选择。当人文选择与自然选择发生矛盾时,人文选择就要服从自然选择。例如,有些行为艺术家,为了博得那些追求刺激的人的喜欢,便走向一种极端,钻进刨开的牛肚里体验生命之初的意境。这些行为都是有悖自然之理而又令大众难以接受的,所以,它必将遭到自然选择的戕杀。还有一些“为艺术而艺术的人,他们不顾大众的审美情趣和需要,一味地追求“阳春白雪”,结果弄出的“艺术”只有少数人能够“欣赏”。

其实,在动物界也有类似人类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行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雄孔雀的尾巴。孔雀等鸟类的羽毛是鸟类健康的标志,羽毛越丰满,越有光泽,越鲜艳,则表明这种鸟越健康。在长期的进化中,鸟类都练就了一种通过羽毛识别异性健康状况的本领,并将这种本领转化为类似人类审美直觉的本能。所以,在鸟类的求偶过程中,羽毛的丰满情况、颜色和光泽的鲜艳程度就成了博取异性青睐的资本。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处于发情期的雄孔雀为了赢得雌孔雀的芳心,就会在雌孔雀面前频频开屏,一展自己健壮美丽的风采。而雌孔雀也仿佛是一个审美行家,它会准确无误地把自己的芳心献给羽尾最长最大最美丽的雄性。这是一种有利于进化的选择。假定某一雄性孔雀比其他孔雀的羽尾更长更美丽,则它能飞得更好,更有利于捕食和逃避敌害。所以,选择长羽尾雄性为侣伴的雌孔雀其子孙后代就会承袭长羽尾雄性的优点,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为自然选择所保留,反之,就会为自然选择所淘汰。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长羽尾雄孔雀和选择长羽尾作配偶的雌孔雀的数量就越来越多,并随之也带来了情场上的好处,即它们的雄性后代对雌孔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就是达尔文所说的性选择。

但是,性选择必须服从自然选择,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将由自然选择进行最终裁决。在对美的长期追求过程中,有些雌孔雀渐渐地忘却了其选美的健康目的,而一味地追求长尾巴。而雄孔雀为了献媚雌孔雀,也不断为长尾长尾,结果使尾巴越长越长,以致影响了飞行。这种尾巴过长的孔雀,由于行动笨拙甚至不能飞行,最终会成为捕食者的美餐,为自然选择所淘汰。

因此,不论是动物的性选择还是艺术的人文选择,都不能偏离原始的目的太远,否则将会酿成适得其反的效果,甚至带来灭亡的后果。

3、美选择

在自然界中,自然选择的作用是随机的,也就是说自然环境作为选择的力量,它没有长眼睛,环境看不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因此,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但是,在人类社会里,人文环境是长有眼睛的,社会对文化艺术的选择是有一定的尺度或标准的。这个尺度或标准就是。虽然美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虽然我们很难说清楚美是什么,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美,感受到美,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追求美。从谈情说爱到购物置业,从艺术探索到科学研究,人们无不在用美的标准判断、选择和创造。美之于人类,就像地球之于尘埃,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无不是用自己心目中美的标准去衡量、检验,一些诗人和文学家在创作时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惊人之语”一定是美的化身。所以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美的创造和发现的过程,离开了美就无所谓艺术。今天,有些人甚至把美等同于艺术。

大众在欣赏艺术创作者的作品时,也时时刻刻在启用自己心目中有关美的标准,尽管每个人心目中的美与客观的美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人们喜欢一曲歌,是因为人们感觉到它动听、优美;人们爱读某一文学作品,是因为这一作品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

即使在一般人认为枯燥无味的科学理论探索中,美也是至高无上的。物理学家德布罗意(Maurice de Broglie)写道:在科学史的每一个时代,美感一直是指引科学家们从事研究的向导。 [3]美国学者罗伯特奥格罗(Robere M.Augros)和乔治斯坦丘(George N.Stanciu)说:“20世纪最有声望的物理学家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美是科学真理的第一标准。[4]物理学家乔治汤姆逊(Geoge Thomson)则说:人们总是能创造一个或多个理论来说明已知事实的原因,偶尔甚至能预言一些新的事实,对这些理论的检验即是美学。有的理论十分累赘,范围有限并且随意性大,它们很少能长期存在下去。 [5]20世纪初,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彻底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使当时的物理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了化解这一危机,物理学家纷纷提出新理论,这其中就包括洛伦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的长度收缩说和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狭义相对论。但是,经过物理学家们的一番比较,最后除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外,其他的理论都被抛弃了。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爱因斯坦的理论相比,其他理论都显得奇丑无比。薛定谔(E.SchrÖ-dinger曾这样称赞相对论:爱因斯坦奇妙无比的引力理论……只有一个对简单性和概念美有强烈感受的天才才会发现它。[6] 的确,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物理学家,而且还是一个艺术天才;他的相对论不仅是一个物理理论,而且也是一个艺术珍品。

对于普通人来说,美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早上起床后,我们都会对着镜子梳理一番,以便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能够走出去面对那些相识和不相识的观众。走进商场,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最能引起我们购买欲望的是那些物美价廉的东西。对于吃,我们讲究色美、味美;对于穿,人们的追求使人类的爱美之心尽现无遗:大街上流动的服装,随着春夏秋冬的更替,就像变幻莫测的霓虹灯一样,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对于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标准,虽然大多数人无力去购买一套漂亮的别墅,但每个人都会尽量地把自己的安乐窝装扮得美丽一些,甚至于住在简陋工棚里的民工也会在居室里贴上几幅美女画像;对于行,在安步当车的古代,人们讲究行走的姿势美,在以车代步的今天,无论是骑自行车的、开摩托车的,还是驾驶小轿车的,在保证实用的前提下,人们都希望自己的车子富丽堂皇些。

因此,美就像我们随时带在身边的一把尺子,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有意无意地用它规范我们的行为,丈量我们的选择和追求。同时,我们也在用这把尺子评判他人。人的一生,就是在自己和他人所划下的美的标准线的左右行动,一旦发现自己有偏离,我们就会立即予以矫正。

4、美是适者

那么,美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呢?或者说美的标准是否具有客观性呢?对此美学研究者给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一种观点说有,另一种则认为无。他们的回答正好道出了美的特点。美的标准有时会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标准是客观而统一的。美是进化的产物,是事物适应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一种表现形式。一句话,美是适者,适者则美,美者生存。大多数天体之所以是美的球体,是因为球体的结构最为稳定,最能抗拒外力干扰,最适应宇宙环境。在宇宙中,像彗星这类非球形的天体,终究会在其他天体的引力扰动下走向解体和毁灭的。自然界的许多动物之所以有着迷人的外表,是因为只有这种外表才是最适应环境的色彩。斑马那乌黑发亮、洁白如雪的精美条纹,就是它们扰乱捕食者的视线而免遭捕食的护身符。雄松鸡那美丽的尾羽,就是它们能够找到配偶,不断传宗接代的财富。在艺术世界中,一些艺术品,如《红楼梦》之所以广为流传,其原因就在于这些艺术品能够适应不同层次的读者,给绝大多数人以美的享受。

环境不同,能造就出不同的审美观念。在新中国成立前,云南独龙族的女孩一到十二、三岁,就都要纹面,并把它作为必不可少的女性修饰美。这种在外人看来很丑而独龙族人认为美的修饰,其实也是独龙族妇女适应环境,自我保护的一种策略。早期的独龙族人并无纹面的习俗,但是在近几百年来,藏族土司和傈傈族奴隶主势力伸入独龙族地区后,便对独龙族人民横征暴敛和敲诈勒索,每年都要强收名目繁多的贡物。若交纳不起,妇女就要被掳去做终身奴隶。许多独龙族妇女为了免遭土司的蹂躏,就忍疼在自己的脸上刻下黑色条纹,破坏自己的面相。久而久之,相沿成习,使这种自我保护行为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类似的审美活动可谓不胜枚举。我国古代妇女裹脚,清代的男人留辫子,缅甸妇女的长脖子,太平洋岛国的女人以肥胖为美等等,都是适应环境而造就的一种独特的

既然美是适者,那么环境在变,美的标准亦会变。冬天,人们以着羽绒服和皮大衣为美,夏日,则以穿裙子和短袖衫为漂亮。所谓美的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皆因环境的不同而使然。美首先是生存的观念,然后才是文化的观念。如果某一特征或行为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就会欣赏它,追求它,并通过我们的追求沉淀为文化习俗,最后上升为美的观念。当历史条件或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来有利于生存的特征或行为就有可能变得不利于人的生存,那么关于该特征或行为的审美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当然,有些特征或行为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中性的,并没有好的或坏的影响,但是由于透过这些特征或行为,人们可以判断一个人的生活处境的好坏,所以,它们也会与美挂上钩。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皮肤白皙是为美,而在欧洲人的眼里,肌肤黑里透红甚至稍微带点古铜色,更能让异性心仪。这背后蕴藏的不仅仅是文化的差异,更是对不同生活的体验。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劳动者都是农民,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动,肌肤被大自然熏烤成古铜色,甚至黝黑;而在官府衙门或者政府机关工作的人则免除日晒雨淋,皮肤一般白皙细嫩,他们处在社会的上层,具有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即使是一般的白领阶层也让那些修地球的农民羡慕不已。所以,在中国,皮肤白皙代表的是一种优越的身份和地位。但是,在欧洲,由于工业化较早,绝大多数人都成天呆在厂房里,终日难见阳光,再加上他们本身就是白肤色,所以绝大多数人都较白皙;只有少数生活在农村的农场庄主,以及城市里的富人有闲暇去度假、沐浴阳光,他们的皮肤则稍微带有古铜色。所以,在欧洲古铜色代表的是富有。今天,黄头发飘荡全球,人们在忍受染发煎熬的同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一种形式上的美,更是向往一种西方式的生活。

当然,由于人们在立场、观念、知识和经历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审美判断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这样,从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上看,就会出现质量良莠不齐的产品,有的体现了美的特征,有的则很丑。从欣赏或大众选择方面来讲,有的审美感受与艺术产品的水平趋于一致,有的审美则与艺术产品不一致,甚至出现黑白颠倒,把美的说成丑的,把丑的说成美的现象。亦即出现审美判断失真现象。审美失真的原因就是个人的美感与美的客观标准不一致。但是,不论怎样,艺术及其对它的审美判断终究会归于一致。这是因为每个人在趣味方面的缺陷由别人的不同的趣味加以补充;许多成见在相互冲突之下获得平衡;这种连续而相互的补充逐渐使最后的意见更接近事实[7]

退一万步讲,如果某一地区的人的审美情趣全部偏离了美的客观标准,那么自然选择就会出面干涉,使偏离美的客观标准的审美被淘汰出局,就像革除羽尾过长的孔雀一样。譬如,在文革时期,由于政治气候的影响,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欣赏,以“高大全”、“假大空”为美,这与我们所谓的“人性”相抵触。但是,在那时,如果创作者不遵循“高大全”、“假大空”的原则,就会被视为另类,轻则作品得不到发表,重就有可能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份子,甚至遭受杀身之祸。在这种高压环境的选择下,“高大全”、“假大空”的模式便泛滥成灾,成为人们“共同”的审美追求,这种美丑颠倒的“集体行为”,使我国的文学艺术在此期间一直游离于世界之外,为世人所唾弃。再如,鲜花是美的,所以有人就用塑料制成鲜花。然而,鲜花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是因为它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同时能够在秋天给人们带来丰硕的果实。而塑料花却没有这些实用功能,只有唯一的审美功能。倘若我们将这些塑料花摆满客厅和卧室,虽然我们有了视觉上的美感,但是,它们散发的有毒气体将损害我们的身体。当我们知道这些后,我们就丧失对塑料花的美感。所以,有些被泛化了的审美活动并非是真正的美,它从本质上偏离了美的客观标准,这种审美活动最终必将遭到真美的剔除。也就是说,当个人的美感与某一群体的美感不一致时,即使个人的美感符合美的标准,他也会被该群体所抛弃;但是,不管怎样,当群体的美感与美的客观标准不一致时,该群体最终会遭到美的惩罚,为自然所淘汰。

 

参考文献

[1][7] []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72377

[2][]M.盖尔曼著,杨建邺 李湘莲等译.夸克与美洲豹--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奇遇.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9

[3][4][5][6][]罗伯特奥格罗 乔治斯坦丘著,王晓华译.科学的新故事.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144106107 107 108

 

The Theory of Beautiful Selection

 

Zhang Guowen   

(Hongshan District Government of Wuhan City, Hubei 430070)

 

Abstract: Studying the environment of culture and art by comparing with the space of living things living, this thesis says that there is a social selection in the social realm, as natural selection in the nature. And “the accommodator is beautiful, beautiful then can exist.” is proposed.

 

Key words: Natural selection , Social selection, Beautiful selection, Aesthetic feeling

作者简介:张国文,1963年生,湖北孝感人,本科,研究员,研究方向:系统科学。在全国各种自然和社会科学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出专著1部。

 

通信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南路318号新机关大楼3339室(张国文)

邮政编码:430070

电话:027-62909570

E-mail:mengke130@sohu.com     gwz1000@tom.com

     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