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的本质的另一种表述 

王炜

 

内容摘要:本文中,笔者将科学的分析实践美学的一些缺陷,而后着重论述了一 种新的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美有广义狭义之分。本质的美是指一切合 理的客观规律的统一和总和。并就一些美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美实践美学,  美的表述,  广义美,  狭义美 

   关于美和美学,自柏拉图发“美是什么”之问两千年来 ,人们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见仁见智 ,各不相同。“问题本身不难,难的是问题的答案。 ”这句话不知出自何人之口,但这却是真理。人们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从 各个角度入手去探索和发现美的本质。有从精神世界出发的 :如柏拉图的“美是理式”;休谟的“美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柏格森的“美是意志的充分客观 化”;孔子的“里仁为美”高尔泰的“美是自由的象征”等 。有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如毕达哥拉斯的“美是和谐” ;亚里士多德的“美在于秩序、匀称与明确”;博克的 “美是物体的属性”;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庄子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李泽厚的“美是自由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也有从主客观世界 的相互关系出发的:如狄德罗的“美是关系”;朱光潜的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等等。然而到如今这个问题的答案仍然是一个谜 ,以上提到的各种理论都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然而也同时有着种种的 不足,美到底是什么,仍然是一个值得去讨论的问题。

   一、论述美之前的定位

   这什么要谈论这个问题呢?因为这个问题重要。如果没有一个准确的定 位,作为立论者的我的所有的理论将不值一提,而作为考察者的你将不 能正确理解我所论述的内容。定位里面包括哪些问题呢?

   首先是对“美”的含义的审定。这里先引述肖世敏先生的一段话:

   美作为一个语词,它有几个层面的意义,一是作为具体的有实在意义的 层面,一是作为抽象概念的层面。第一个层面实际上是指"美的事物",第二个层面才是美学上所讨论与提及的一个抽象的泛化的概念 ,它并不具有实在所指的性质。作为第二个层面的美是抽象的 、泛化的,没有具体所指的,这才是美学上所说的"",也是我们所要探寻的""

   这段话出自肖世敏先生《有动物有美感论》(P31-33)。

   笔者与肖先生无任何关系,但肖先生的观点却与笔者却不谋而合 。而作为语言学已经很成熟的今天的学者我想对于这样的说法应该是没 有什么非议的。我在这里要谈论的正是这个抽象的、泛化的 ,没有具体所指的美。注意,当人们的理解力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 ,美实际上早已超越了“美”字所能代表的意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能从研究“美”这个字,来说明美的问题 。这话怎么理解呢?因为第一“美”这个字并不是美 ,而是人对美的表述。庄子老早就说“得意忘言”① ,并且还讲了一个恒公与轮扁的故事来说明语言文字的不可靠② 。语言文字在一定程度是不能完全表述一个意思的,尤其是当一个事物 特别抽象的时候。人们对这种抽象的事物本来就很难理解 ,而好不容易理解了,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完全地表达出来 。这就是所谓“意之所随,不可言传也”③。因此如果我们从考证 “美”这个字入手来研究美显然是有局限的。第二,“美”这个字 ,作为对美的表述,在汉语里它是这么写,可是在别的语种里却是另外 一种形态。如果我们从“美”这样的一个汉字的形态入手的话 ,这很显然反映不出美的本质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这个字 ,实际上与美的本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因此对美的研究首先要在脑子里形成一个观念:要超越到语言文字之外 ,停在思维的层面,而不是语言的层面。

   接下来的第二个定位,因为美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抽象的问题总是要 靠思维去解决。又因为语言文字不能完全的表述一个事物 。因此在对美的问题进行探讨时,任何前人的论述包括笔者现在的论述 到我们接受者这里都要斟酌,不能直接作为证据来证明抽象的那个事物 ,只能是一种思维的引导。也就是说必须能过接受的人自己的思考去领 会。如果要举个例子来说明的话,我的意思是:我的观点是一个目标 ,为了达到目标我们要走一些路,这便是思维。这条路不是一条直路 ,相反,它相当复杂,有许多的叉路口。为了少走弯路 ,我们便在一些个路口设置了路标,而这个路标,就是前人的观点 。它将引导你去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是你要达到的目标。当然 ,我的观点,其实也是一个路标。通过这个路标你能达到什么样境界 ,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思考。

   论述只是一种引导,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是要靠接受者自己去领会的 。人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美的问题的研究中,我们既不能用别人的话来证明 ,也不能用别人的话来反驳。在研究者自己的头脑中应该有一个自己的 看法,所有别人的看法,只是别人的一种表述,并不能代表他所理解了 的那个事物。只有研究者通过别人的论述所指引的方向 ,跟随别人的脚步让自己的思维与原表述者的思维达成一致 ,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放在现实中去印证、比较、判断 。这样才能比较完全的领会一种对事物理解。如果一个道理一定要引经 据典你才肯相信,那我只能说你实际上已经离开实践,跳到“本本 ”里去了。

   注意,这里并不是指把别人的东西抛弃了,我强调的是思考和亲身经历 (这里指思维的亲身经历)。

   第三,我们对美论述,是要站在人之外或人之上。传统美学以及实践美 学往往是在以人为中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的,或者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意 或者无意的打上了主观的烙印,而我们都知道主观的东西是最善变和最 不稳定的而且是极具个性化的。“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同一个事物有人这样认为,也有人那样认为 。就算大家都是一样的看法,那也是某一个特定时间里的 。哥白尼以前人们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可现在人们早已不这样认 为了。这说明主观是多么的不可靠。我们对美的探讨 ,是对一种真理的探讨,而真理是不会变的,除非这个真理是个假真理 。因此我们就要尽量跳到主观之外,也就是人之外来讨论 ,这样得出来的结论将会更加接近真理。

   有人要说不对,审美意识本来就是人特有的,而且“美 ”这个概念也是由人创造的,怎么能超越人而谈美呢?

   我要说的是,当你看到文章的这个部分的时候,你姑且先按我说的来 ,因为在还没有开始正式的论述的时候,这个问题还不便展开 ,这个问题将在后面的论述里进行详细解释。现在只是热身 ,是思想上的一个准备。

   第四个要说的是,虽然上文一直强调要思考,但是绝不能脱离开实践或 现实。我所说的每一个观点都必须放到现实中去检验 ,同时还要与你头脑中原有的那个观点进行比较,放在现实中去比较 。这样才能看出那一个观点才更符合实际,才更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人的思维是一种主观活动,前文已经说过主观是不可靠的 ,然而我们又必须通过主观去思考,要跳出主观是不容易的 ,因此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时刻回到现实中来,也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我们的论述不出现大的主观的偏向。

   以上是在开始讨论美的问题之前的几个定位,下面我将逐步展开讨论的 我美学观点。

    二、现行实践美学的缺陷

   关于实践美学的种种缺陷,许多学者都已经做出透彻的论述 。下面枚举一二。

   首先要提及的是上海市美学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大学副教授祁志祥先生 的《关于实践论美学“美本质观”的再审视》④。在这篇文章中 ,祁教授就实践论美学的美本质观“美在劳动实践”、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理论疏漏进行了坦诚、全面 、深刻的检讨,并对美的本质的元范畴“人的本质”等若干重大理论课 题进行了有益的辨证。在此笔者就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进行引述。

   一是祁志祥先生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提法本身有问题 。马克思自己没有这样说,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者 ,实际上是李泽厚学说的改造和丰富,因为他们的主要依据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自称“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 。他们所持的观点实际上已经脱离了马克思的原意。祁志祥先生说: “……不过是李泽厚学说的改造和丰富,作为其理论支点的美本质观 ,仍是‘美在实践’、‘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平心而论 ,这个观点在言必称马克思的当时环境中出现,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具有理论深化的意义,是运用马克思言论能够较为圆通地解释较多审 美现象的美学定义。然而,作为作者、编者自称的“马克思主义美本质 观”,它是名不副实、似是而非的,从审美实践来看 ,它更是牵强附会的、漏洞百出的”。“早就有学者指出,将劳动 、实践这一“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当作美的本质 ,是不符合马克思本意的。比如黄海澄在1986年出版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 “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及类似的说法,的确在马克思的著作中 出现过,然而他不是在给美下定义时使用这些语言的 。如果我们机械地照搬过来给美下定义,就显得不够全面、不够准确 ,看起来似乎是尊重马克思,而实际上是歪曲了马克思的意思。”

   二是祁志祥先生认为马克思自己所提的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等概念都存在逻辑上的错误。

   祁先生说“(马克思)一方面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方面又说‘社会关系’是‘人的合作关系’,这就陷入了同义反复 ,人是什么实际上没说清楚。”马克思将劳动作为人与动物的区别 ,而“‘劳动’是什么?马克思给它的定义是,它是人的特殊的谋生活 动方式,即‘有意识的’、‘自觉自由的’‘生活活动’方式 。同时马克思又说,‘人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 是在于他们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必备的生活资料’ ,是‘劳动’把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并创造了人脑的‘意识’机能 (恩格斯),产生了以社会劳动生活为反映内容的‘意识’形态 。于是,同意循环的逻辑矛盾产生了:一方面说‘劳动’决定 、创造了‘意识’,另一方面又说‘劳动’是‘有意识的’谋生活动 ”,“事实上,马克思说的‘社会关系’从另一角度看又是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即‘有意识的’谋生活动的主体相互结成的合作关系 ,他仍是以活动主体是否具有‘意识’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 。”

   关于“对象化”祁先生说:在实践派美学的美本质定义中,“对象化 ”概念也存在问题。马克思使用的“对象化”一语来自黑格尔 ,主要指精神外化为物质的物化活动。黑格尔是在“理念”的“异化 ”运动中考察“理念”形态的。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产生以前, “理念”就存在了。这时,“理念”尚处在纯抽象阶段,是片面 、不真实的。由于“理念”内在的矛盾作用,抽象的“理念 ”通过自我否定“异化”为“自然”,“自然” 是“理念”发展的纯物质阶段,也是片面、不真实的 。于是又通过内在矛盾作用,“自然”“异化”为“绝对理念” 。到了这一阶段,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达到辩证统一,“理念 ”也就不再发展了。抽象理念异化为自然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黑格尔有时又叫做“外化”、“对象化”。可见,“对象化 ”是理念“异化”运动的特种形式。在《手稿》中,马克思讲 “对象化”,主要就指这层意思。表面上,马克思认为 “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就是“人的物种生活(即有意识的生活活动 、劳动)的对象化”,事实上,由于“人的物种生活”是以具有 “意识”机能的大脑为存在前提的,所以,马克思说的 “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实指“人的意识的对象化”。毫无疑问 ,物质性活动,是对象化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点 。即便按照字面意义,“对象化”也具有“物化”的意思 。如果保持这个意义不变,那么符合“人的本质对象化 ”的美只能是一部分具有审美价值的劳动产品:如果要用 “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来解释一切的美,包括移情、直觉外射 、人格象征的美(主要指自然美),就必须做出说明 :这种可以局限在主体直觉、情感、想象范围内的“对象化 ”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对象化”,而是自己对这个词的重新活用。

   以上是祁志祥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的一些论述 ,由于笔者是从“中国美学国际网”上得到的资料,因此祁先生的文章 的具体刊发日期未能列出,还望见谅。关于祁先生的观点我们还可以从 他的另外的著作中找到如:《马克思恩格斯“人的本质”定义献疑 》载《探索与争鸣》1988年第2期。该文主要观点还曾摘要于《新华文摘》。

   祁志祥先生的论述笔者认为主要是从表述的角度来论证实践美学的不足 ,而对于一个理论的论证仅从表述一个角度切入显然是不可靠的 ,在前面笔者就说过要放在现实中来检验,下面,笔者将引述另外两位 学者的观点,他们将从现实角度来论证实践美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上海交大人文学院汪济生教授的《动物是否在自然面前永远被动 和无能》⑤。此文是汪教授针对实践美学代表蒋孔阳先生 《美的规律与文艺创作》⑥等文中的动物观而作的评论 。在这篇文章中,汪教授对照科学和事实,进行多层次的分析 ,指出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础已经离科学和事实太远。

   蒋先生认为:“……动物只能适应自然对它的选择,受到自然对它的淘 汰。它在自然面前,永远处于被动的无能的状态”⑦“… …对于动物来说……它只能根据‘物竞天择’的原则 ,去适应环境对它的选择,听任自然的淘汰。反过来 ,它自己却不能有任何的选择。”⑧。而实践美学正是建立在这样的一 种对动物的属性的界定上的。汪先生认为,这是不科学的 ,是不符合事实的。他说“蒋孔阳先生及实践派美学家们关于动物在自 然面前‘永远’是‘被动的无能的’的判断,是缺乏科学与事实的支撑 的,是不正确的。”他从科学和事实的角度对动物是否永远被动这一问 题进行了回答。他认为动物,甚至是植物对于自然都会做出能动的反应 ,只是动物的能动性相对植物更高一些,而人作为一种高级的动物他的 能动性比起一般的动物而言就更高一些。例如,树木的会向着有水的方 向去长,种子会等到时机成熟时才发芽。这些其实都是一种能动的反应 。作为树,它没有只长了根而不去找水,作为种子他不会在烈火中发芽 。这就是主动,然而实践美学者之所以不承认这种主动性 ,一方面是因为植物与动物对自然所做出的能动的反应与人相比是微小 的、不易察觉的。另一方面就如汪先生所言是实践美学者在维护他们的 理论基础。实践美学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这个定义强调,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把人类的本质属性在客观 外部世界中现象化地再现出来。而他们所谓的美,正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要能这样创造,当然首先不能不依据的是人对于客观世界的主动精神 、以及随后必须相配的实现这种精神的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 ,如果不否定动物在这一指向上的主动性及相关的能力,那么 ,实践派美学家们所划定的为人类所独享的美的神圣领地 ,就有了被动物们染指、侵入的“危险”。事实上,这种“危险 ”已经出现了。有人已经用理性的,科学的论证,证明了动物不旦能对 客观事物做出能动的反应,而且“有动物有美感”⑨

   再者“适应”本身便是一种能动,而不是被动。倘若最早的单细胞生物 只是坐以待毙而不能动地改变自身,那么就不会有后来的万千物种 ;如果几十万年前的猿人不能动地改变自身,又何来现在的人呢 ?可见能动是生物的本能,而不是人类独有。只是在适应的时候人的方 法更多,能力更强而已。同样,自然的逼迫所造成的被动 ,是整个生物界都有的,人也不能逃避。死亡便是这其中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讲人其实也是被动的。我们又怎么能够把“主动 ”留给人,而把“被动”强加给动物呢?

   上文提到“有动物有美感”一语。这便出自我接下来要介绍的另一位美 学家肖世敏教授之口。他的美学专著《有动物有美感论 》引起美学界的极大反响,直接引发了200465日在南京举行的专门讨论会。这是一个新的观点,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 对美的问题的思考进入一个新层次。虽然这个观点目前还在争议 ,但是引起争议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无法推翻它,但又不愿意就此接受一 个全新的理论。这是人的固执和自大的一种体现。一直以来人以 “万物之灵”自居。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打上了人的烙印 。这也正是笔者在行文之始便强调要跳到人之外的一个根本原因 。科学已经证明,动物对一些美的事物会做出反应。 (注意这里的美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例如 :人们在给奶牛放一些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古典音乐的时候 ,惊奇地发现奶牛表现出一种安祥的平静,产奶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诸如此类的实事是很多的,只是因为人一直以来与动物的交流与沟通 是极少的,才使人的眼睛被蒙住了,没有发现动物身上的一些特性。

   动物是有情感的。一只狗和一个人一起生活久了,对人就有了情感 。你家的小狗,是不会轻易跟别人走的,更有层出不穷的 、精彩的狗救人的故事。不只是狗,马、象、虎、狮等等几乎无一的例 外的能够表现出感情的东西来。有人说那不是感情。那我就要问 ,那不是感情那是什么?动物表现的这种东西与人所谓的感情有什么区 别?事实上我们说是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的,如果说有 ,那只不过是人非要把一些东西视为自身的特有物,只不过是人放不下 一种高贵姿态,回归到“人是动物”的本质上来。如果你抛开这种狂妄 和自大,再来看这个问题,你就会认为动物是有感情的 。动物有感情当然也可有别的一些人不为所知或者说不是人们通常所理 解的动物的意识活动。

   不仅动物如此,倘若科学能再进一步,肖教授能够再大胆一点就会发现 植物界也有这样的现象。当然这里也只能作为一种假说 ,有待科学和事实的介入来证明。

   综上所述,实践美学在美的论述过程中,既有表述上的 ,逻辑上的漏洞,又有解释现实时的牵强和不足。我们并不是要完全否 定实践美学,而是就其自身的一些弱点做一客观的评价。

    三、美是什么

   下面我们来逐步讨论美是什么的问题。

   在行文之始笔者就美的含义做过定位。即:我们所研究的美并不是字面 上的,现实意义层面上的“美的事物”而是一个抽象意义层面上的 ,是“美的事物”反映的那个叫做美”的那个东西(抽象的)的本质。(按:由于语言表术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通过思考来尽可能理解一段语词所表述的正确意义 )按照这样的一种对美的理解,笔者认为,美实际存在两种状态 :一是广义上的美。二是狭义的美。

   广义上的美,笔者将其定义为:“一切合理的客观规律的统一与总和 ”。这便是美的本质。而狭义的美则是广义上的美与人的主观意愿相结 合后的一种主观产物。也可以说是广义美的主观化。只本质的美的一个 产物。狭义美有的时候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但更多的时候是被人的主 观所变化了的。

   广义美与柏拉图的“绝对理念”是不同,那是精神的,空虚的 。而这里的广义美则是物质的,是一种客观存在。

   基于这样一种定义,我们来看几个具体问题。

   首先是美的产生问题。

   以往人们在论述美的产生问题的时候总是从人的意识开始说起 ,因为美这样一种表述是人创造的也因此而认为美是人创造的 。其实不然。在美这个具体表述没有产生以前,那人们还审美吗 ?人们是不是对美的事物说没感觉呢?回答是否定的 ,在美这个表述产生以前,人们实际上已经在审美,已经从自然的事物 中感到美的存在,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才想把这种感觉到的东西表述出 来,于是,美这样一个表述形式就诞生了。这一点在前文的定位中就有 简要的论述,在此只是说得更深了一些。在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语言文字 之前,人是怎么交流的呢?他怎么样才能将自己感受到的一些东西传达 给他人呢?笔者认为,就是带领别人以实践的方式去亲身感受 ,倘若他也感受到了,那么这个抽象的东西也就传达了 。可是问题在于有一些东西是某一个特有的感受,是无法带着别人以实 践的方式的感受的,例如,对死亡的感受,有的人是真正在生死线走过 的,一不小心可能就已经死了。然而他活了,对于这样的一种独特的感 受,就不能用实践的方式的带着别人去感受了,因为你无法让一个正常 的,活得好好的人去死。这个时候人还想把这种感受传达出来 ,怎么办?语言文字这个时候就出来了,人们发现,通过语言文字也能 把一些感受传达给别人。而且这种方法省时省力,没有什么危险 。于是人们就开始不断强化这种方式。到现在人们基本上不再跟随别人 去亲身感受,绝大多数的时候人们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交流的 。然而语言文字很有问题,作为一种表述,它实际并没有把一个事物完 全的表达出来,尤其是当这个事物非常抽象的时候。表述本身就不完整 ,对于这样的一个不完整的东西进行理解,得到的东西就更不完整了 。举个例子:现在有许多关于如何生小孩,出生以后如果抚养的书 ,这反倒使现在的年轻女性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样去生孩子 ,怎么样去把他抚养成人。有的女性甚至因为看了一些这样的书 ,听一些这样的事,最后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害怕生孩子 。本来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被人们这样表述来表述去之后 ,变成一种不可理解的东西。这就表述的问题。记得以前常玩一种 “传话”的游戏:你悄悄地说一句给另外一个听,然后听话的人再将他 听到的东西说给下一个人,以此类推,等那句话出去转了一圈再从别人 那儿回来的时候,你惊讶的发现它早已经不是你说过那句话了。可见 ,在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所持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尽量去亲身实践 ,即便客观不允许,我们也应该在思维的过程中尽量去跟随说话人的思 维,这样才不至于偏离得太远。在美的问题的研究上也是如此 ,应该从事实入手,而不是别人的表述。从这个角度我们说人创造的是 美的表述而不是美本身的时候相信大家就能够理解了。

   有人说,一个诗人创作了一首绝妙的美的诗。这不说明美是人创造的吗 ?回答是:否。我们说文学家创造的是“诗”这个物象 ,而这个物象表现了美。同样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如此 ,他们创造的是一个表现了美的物象,而不是美。实践美学认为美是由 人创造的,而他们所列举的所谓的美无一例外都是一种具体物象而不是 美。我们说诗是美的,可是美不是诗。我们说舞蹈是美的 ,可是美却也不是舞蹈,漂亮的女子是美的,可美同样不是这个女子 。诸如此类都说明一个问题:美的事物不是美,但它可以表现美。

   美是不能被创造的它只能被表现。它直接存在于客观世界中 ,包括人依据客观世界而构建的主观世界(广义美) 。它是与物质一同产生的。我们说“孔雀开屏”是美的 。可是这个美首先不是人创造的。按照实践美学的说法,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孔雀开屏”之所以美 ,是因为它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可是我们不禁要问,“孔雀开屏 ”体现了一个人的什么本质力量呢?是“社会关系”吗?好像看不出 。是“劳动”吗?好像也没有。如果一定要说有,那我只能理解为 “因为我看,所以它美”,这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实际上,开屏的是孔雀,而不是人 ,人只是通过孔雀的开屏感到了一种称之为美的东西 。人在这里的作用,只在于“感觉到了”。然而这也不是人特有的 ,孔雀开屏实际上是雄性孔雀把自己的美展示给雌孔雀看 。也就是说感受“孔雀开屏”这个具体美的,除了人之外 ,至少还有一个,那就是雌孔雀。可见美首先不是人创造的。接着说 ,既然不是人创造的,难道是孔雀创造的?然而不是 ,孔雀在此的角色正像一个电影演员它不是创造者而表演者 。当然你有理由认为这种表现美的行为是一种创造,然而它创造的是表 现美的方法、方式而不是美。美根本不存在创造的问题 ,因为它本来就存在。复杂的问题往往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美便是如此,做为合理的客观规律的统一和总和,它是与万事万物同 生同长的。如果一定要问它从哪里来,那我想首先要解决世界本源的问 题。

   第二个问题,如果说美不是人创造的,那么在美的领域里人的地位和作 用是什么?

   我们认为,人虽然没有创造美,但是人创造了“美”这样的一个表述 。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表述,实际上就不存在关于美 的种种讨论,人只需感觉它的存在就行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表述 ,人们才不断追问美的本质,人们对美的感受才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还是创造了某个东西,而这个东西不是广义美 ,而恰恰是狭义美,即广义美与人的主观意愿的结合 。狭义美的表现是五花八门的,是不稳定的和个性化的 。从古到今对美的研究实际上都是在探讨狭义美。既美在人的意识中是 怎么活动的,或者什么样的感受是美的感受等等其实都是以人的主观为 前提的。狭义美的表现有很多,很不稳定。因为人的主观本身就是很个 性化,很复杂,很不稳定的。我今天心情好,于是我在绵绵的细雨里感 受到的是一种浪漫,一种祥和,一种心灵的滋润,这是美的 。可是我今天心情很差,情绪很坏,于是我在绵绵细雨里感受到的是一 种凄凄楚楚、悲悲凉凉,好像老天也要和我作对,这是不美的 。那么雨到底美不美呢?我们发现这个问题难回答。原因就在于 ,人的主观是受各种条件的影响的。这也正是狭义美总是让人捉摸不透 的原因所在。

   有一大批的美学家所研究的实际上都是狭义美。这里包括李泽厚 ,包括蒋孔阳,包括汪济生等等。事实上人们对美的研究还没有真正地 跳出过狭义美的范畴。有的美学家则开了个头,刚刚从狭义美这儿走出 了一步,这便是以肖世敏教授为代表的科学派美学。他们才通过实证证 明了狭义美在解释美的问题上的种种不足。而对非人类创造的广义美 ,人们还没有对它进行什么研究,因为人从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在了自 己的身上。

   狭义美不是真正的美。笔者曾说过,美的理论应该是一种真理 。真理是恒定的,如果它总在变,那它还是真理吗?狭义美不具备这样 特征,因为它总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去变化的。在这儿是美的 ,在别的地方就不美。今天是美的,到了明天就不美 ,这就是狭义的美。这是人创造的,也只有人才能创造出如此变化多端 的美来。

   第三个问题,对于美的本质的含义到底有哪些呢?首先 ,美是一种规律,这个说法大家也许听过。因为理论的不完善在大家的 一致攻击下,它没有成立。然而美就是一种规律,但它不是简单的某一 个规律,不是万有引力,或者别的什么,它是一个规律的总和体 ,是一个规律的集合。这些规律我们看不见,但是我们能通过一些事物 感觉到。这些规律它存在于客观世界里。从这意义上讲 ,只要一个事物能够符合一些规律,那么它就是美的 。例如一朵花在合适的时间里,在合适的地点,按照它自身成长的规律 开放的时候,它就是美的,否则不美。这个美可不能通过人的主观来判 断。因为一经过主观,这个美可就变了味了。例如,上文提到的下雨 ,它按照它形成的规律在运行,它是美的(注意,“是美的 ”意思在于这个东西能表现美,而不是“这个事物就是美”) 。然而一经过主观就产生了美和不美两种观点。这里的美实际上就成了 狭义美了。说到这儿有人就要问,客观世界中有不美的东西的吗 ?当然有,因为至少有一个是不按规律走的,那就是人。人不服气 ,说我按物理的规律发明了汽车,我按化学的规律发明了炸药等等 ,但事实上,人没有按规律走,否则怎么会出现所谓的 “大自然的报复”呢?人为了满足自己不断爆涨的欲望 ,已经做了太多的不符合规律的事。这就是不美的。人类社会越文明 ,离美的标准就越远。然而人们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当广义美一旦进入 到人的主观里,变成狭义的美的时候,这些不符合真美 ,也就广义美的事物很可能摇身一变,成为美的。

   其次,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就是说,它并不是人的主观 精神创造出来的。人的主观精神创造的是狭义美而不是广义美 ,也就是说人创造的并不是本质的美。从这个意义上讲 ,美便不存在一个创造和产生的问题。因为正像前文所说 ,美与万物同生同长,美存在于客观世界,并通过客观世界中的具体物 象表现出来。这样一来,美便不是人的专权,任何有感觉能力的生物 ,都有可能感受到这种美的存在。不仅动物可以,植物也可以 (这是一种推论,其正确与否有待于科学的证明)。

   第四个问题:美和美感。美,前文已论述了八九分,大家也有了了解 。那美感是什么。美是客观存在的,然而不是谁都可以发现它 ,这就是美感的问题。要说美感,就肯定有一个感受美的主体 。这个主体不一定就是人,可能是某个动物,甚至是植物 。基于这种看法,笔者认为的美感是什么呢?就是美进入主体的生命活 动范围后引起的主体的反应。所谓生命活动范围是指能影响到主体生命 活动的那个范围。越是高级的生物,它的生命活动范围就越大 ,而它的美感也就越复杂。例如一棵树的生命活动范围就包括它周围的 空气、所在的土壤等。而一头牛的生命活动范围可就大得多了 ,包括它所能到达的任何地方,空气、水、可食的植物 、其它的动物等等。人的生命活动范围则极具个性化而且最复杂 。因为人站在所有生物的最顶端。一旦美进入主体生命活动范围后主体 产生反应了,我们就认这个主体具有美感。否则我们认为这个主体没有 美感。由此看来,美和美感的正确关系是美让主体产生了美感 ,而不是先有主体的美感,才发现了美。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因为人们一直以来都搞反了它们关系,这正如人们一直以来认为上帝 创造了人,后来事实证明是人创造了上帝。如果搞不清美和美感的关系 ,那么在研究美的时候必定要栽跟头。

   第五个问题:美存在的几种形式。一般我们都说美存在的形式有 :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然而我们发现 ,人们在论述这些美的时候,都没有逃开狭义美的范畴。

   1、人们说社会美就是人生活中的美。这个定义没有错,但是 ,生活中的那些东西是美的?人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 ,他们所依据就是狭义美。这样一来社会美就表现出一种很有意思的现 象:比如我们说屈原是美的,因为他太爱国了,以至于以死表情 。可是,有人认为他不美,为什么,因为首先他没有积极地想办法来救 国,而是发了一通牢骚之后,跳江而死。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对国家实际 上是不负责任的。其次,屈原通过文章想抬高自己的身价 ,这样做的目的与国家有关系吗?他的目的在于让楚王相信他 ,以得到重用。那得到一个昏君重用就能把国家治好了 ?还不如下来领导人民去反抗。从这个意义上讲,屈原是想维护祖宗的 业绩,而不是百姓的幸福。由此我们就要问,社会美到底应该以什么为 标准。我说没标准。因为生活中美总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而生活又是以人的主观为指导的。生活中的美,无论怎么样它总是带 着主观的色彩,也就是狭义美。而狭义美的主观性太强 ,所以它并没有一个不变的标准。任何人都有理由认为他所认为的那个 东西是美的。这就是社会美。

   2、人们说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的美。然而同样人们还是以自己的主观来 判断的。这就是为什么实践美学硬要把自然美说成是 “社会实践的产物”的原因。我们觉得这种说法很牵强,但是好像又没什么不对 。这是因为我们自己也同样站在了狭义美的角度。如果我们站在广义美 的角度来看实践美学的这种说法便不攻自破。首先,自然美只对于人才 有意义吗?否,至少我们现在知道,有些动物也是能够感受自然美的 。换句话说,自然事物所表现的美,是能够触发某些动物的美感的 。例如,鲜艳的花朵更能吸引昆虫。雌孔雀更喜欢羽翎较大较美的雄孔 雀。牛会望着夕阳静静的呆上一阵子等等。其次,人没产生之前 ,自然美不存在吗?否。它是存在的。实践美学这所以这么 ,是因为他们认为人才自然美的审美主体。也就是说 ,只有先有了人的美感,才会产生美。这正好陷入上文所述的美与美感 的关系的误区。先有美感才有美这等于说人们先懂得什么叫味觉了 ,才开始吃东西;等于说只有人们懂得性了,自然界才有性行为 。这是多么荒谬的理论啊。

   自然美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它是否符合合理的客观规律 。只要是符合那它就是美的。

   当然,你可以按照狭义美来判断一个自然物是否美。谁也没有权利叫你 一定按照广义美来判断。因为那样一来,人会很自卑的。但是记住 ,那不是本质的美。

   3、至于形式美。它本身就是一种“……有规律的组合” 。所以一定程度上,形式美更能反映广义美的含义。在此不再作详细论 述。

   4、艺术美。对于艺术美,一直以来是个谜。到现在其实人们对艺术美还 是不能理解。按本文所论美的本质来理解,艺术美其实就是广义美和广 义美与人的主观意愿想结合后产生的主观化的狭义美之间的一个平衡点 。在一件艺术品上,往往既能体现广义的美,又能体现狭义的美 。这也是一个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当然看到一个艺术作品时 ,首先感到是它符合了狭义美,符合了人们某些愿望、标准等 。因为人们一直以来总是以狭义美来判断事物的美的 。但是艺术作品却往往又符合一定的客观规律,或是事物运行的规律 ,或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小说是这样。音乐和绘画也是这样。

   结语:笔者是一个无名小卒,并且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而非美学专业 。懂得的知识不敢与任何一位学者相比较。但是笔者觉得 ,有时候对于一个事物的理解往往靠的是感悟而不是知识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笔者才对美有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看法 ,只是作为研究美的另一个角度,笔者不敢、也没有能力 “成一家之言”。望各位老师,前辈能够批评指正。

                                        06.10.07. 

注释:

①:庄子 《杂篇·外物》

②③ 庄子《外篇·天道》

祁志祥,上海市美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 、上海大学副教授。出版有《中国古代文学原理》(学林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佛教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美学关怀》(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等等。本文引用资料来源于“美学研究”网 。此网站对这篇文章的出处未作详细说明。

本文发表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社会科学》杂志20046月号。

《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出自《美的规律与文艺创作》。

出自《论美与劳动》(《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肖世敏《有动物有美感论》。这篇文章笔者摘自“中国美学国际网” ,发表时间为200312月。

高等教育文科教材,杨辛,甘霖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月第三版,P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