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链和审美网 

金耿洲

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审美模型:审美网模型。通过对美感的多维性进行分析、对审美现象进行生物进化还原,建立可量化的模型,从而使审美学走向自然科学化的方向。

关键词 审美链  审美网  多维  进化  基因生存

 1、审美链的概念

我们把审美看作生物进化的产物。凡进化出来的生物性状必与决定该性状的基因(或基因的组合)的生存概率相关——只有那些在较大概率上有利于基因生存的基因才能生存。

作为一种生物性状,审美与生物基因的生存概率相关。我们可以抽象出一条审美链:审美链的顶端是生物的审美行为,审美链的底端是基因的生存概率。在他们的中间,是各种与基因生存概率相关的中间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与上下层的环节有紧密的相关性。

2、最基本的审美链

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明审美链的概念。设想一种最简单的动物,只有很简单的感官系统,可以鉴别颜色,以某种绿色的单细胞藻类为食物。这种动物可能进化出这样的功能:对于绿颜色具有特别的兴奋性,活动方向总是趋向于绿色的地方。如果在它的生存环境中,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它的食物是绿色的,那么绿色和这种食物之间就具备了一定的相关性,只要他总朝绿色的地方走,就有可能找到充足的食物。这种动物并不需要意识到为什么它喜欢绿色,也不具备复杂的抽象思维,但是这种喜欢绿色的本性足以使它找到更多的食物,偏爱绿色并趋向绿色的 个体比其他个体具有更多的获取食物的机会,因而具有更大的生存机会,让他喜欢绿色的基因也因此具有较大的生存机会。

这种最基本的进化出来的生存本能,就是最基本的广义化的审美活动。一切审美活动都是这种基本审美活动的复杂化。在这里,我们构造了这样一条审美链:最底层的节点是基因的生存机会,第二层节点是食物(绿色藻类), 第三层节点是绿色, 第四层节点是对绿色的爱好(审美)。

这种审美链之所以能够存在,是节点之间的相关性:食物跟生存机会相关,绿色跟食物相关,审美跟绿色相关。假设每相邻二层节点之间的相关概率依次为P1P2P3……,则整条链的相关概率为P=P1xP2xP3……,这个概率就是某个审美行为和造就该审美行为的基因生存机会之间的相关性。该相关性越大,则这条审美链越坚固,该审美行为具有较大的权(跟其他的审美链相比)。

这里需要指出:审美能力之所以能够形成,不是任何主观意愿造就的,而是进化的必然结果——只有那些具有审美力的生物才具有更大的生存机会,这必然导致审美基因的泛滥,并淘汰那些缺乏审美能力或具有错误审美能力的生物(这里的“错误”是相对于生存环境而言的,当生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时,“错误”和“正确”的内容也会变化)。

生物个体并不需要意识到审美链的存在。也不需要认识到他的偏好和基因生存机会之间的相关性。他只需要根据审美得出来的决策信号来行动,而这行动总体上是有利基因生存的,这种审美机制就可能进化出来并得以存在。或者说:生物个体的是否意识到自身审美行为的功利性,并非这种审美行为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

3、从审美链到审美网

审美链并非唯一。如上面的例子,某生物对绿色的偏好可能导致其生存机会的增加。如果该生物的天敌是红色的,还可能进化出厌恶红色这样的审美偏好。这样在厌恶红色——红色——天敌——生存机会这几个环节之间构成了另一条审美链。

我们把喜欢绿色、厌恶红色等等某个方面的审美偏好称为审美观的一维,或者说审美观是多维的,某一维都可能通过一条或更多条的审美链到达进化的基点:基因生存概率。

节点之间可以有分支。比如绿色还可能跟适宜的生存气温相关,这样在偏好绿色——绿色——适宜的气温——基因生存机会之间又构成了另一条审美链。这样的情况,我们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称之为“旁路”。

同样,审美链的层次也不是唯一的,比如某一条有八层的审美链,第四层和第七层之间可能有很大的直接相关性,这样就在第四层和第八层之间建立了旁路,对这个旁路来说,整个审美链只有六层而不是八层。

审美链可能交叉。某一条链上的节点可能同时是另一条链上的节点。通过审美链的分支和交叉,我们得到一张网,称之为审美网。

4、审美网模型所代表的基本思想:

审美网模型中,审美的概念得到延伸,用“广义审美”的观点来研究审美学,把人类审美行为看作生物审美的一个特例。生物审美和进化中的基因生存机会相关,明确指出审美功能来源于生物进化。

审美观和美感不被看作一个单独的参数,而是一个多维的量,整体的审美观是所有维的综合,或一个多维的矩阵。同样,美感也是一个与审美观相对应的多维的状态量。

审美行为被看作一个闭环控制过程的信号处理过程。控制决策信号是审美结果(美感)对生物体的指令。这个控制过程可以看作 闭环控制系统:通过生物体的运动完成某一特定的行为,这个行为的目标是符合审美观。对生物的进化意义则是有利于基因的生存。

审美机制的进化过程则被看作一个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稳定过程:目标函数是基因的生存机会,审美机制则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节的一个自修正系统。

审美网模型试图通过对审美机制的细分来解释“审美何以可能”以及“审美过程的复杂性”。把审美过程通过美感的维的细分,还原到生物学的层次。

5、用审美网模型对审美过程的一个分析实例

这里举用的例子是美学研究中最令某些人反感的一个例子:强奸的审美。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因为这个例子更便于展示审美观不同维之间的彼此冲突以及由此造成的审美复杂性。

我们先把强奸的审美过程进行分解为几个审美观的不同的维,比如说,先大致分为四个方面:性快感,暴力征服快感,道德感,害怕惩罚的恐惧。

在性快感方面,很明显的,享受性快感而喜欢性交的个体容易有更多的后代,这无疑是有利于基因生存机会的。暴力征服对很多人有一种快感,在原始野蛮时代,暴力征服以及由此产生的威慑力可以使施暴者拥有更多的生活资源和性伴侣资源。道德作为社会中维护秩序、减少冲突的一种约定俗成,使违反道德者有一种心理的愧疚,这种愧疚感造成的对道德的尊重,是生物群体合作的重要机制之一。对于惩罚的恐惧和逃避,则是个体自我保护的本能。

这样,我们列出几条审美链:

性快感——爱好性交——更多的性交——更多的后代——基因生存机会

暴力征服快感——暴力征服——威慑力——更多的生活资料——基因生存机会

暴力征服快感——暴力征服——威慑力——更多的性伴侣——更多的后代——基因生存机会

道德感——群体秩序——群体生存——基因生存机会

恐惧感——逃避惩罚——健康和生命——基因生存机会

在上面的几条审美链中,有二条链都连通到“更多的后代”这个节点,它们有共同的节点。

当然可能还有更合理、更明晰的分解方法构造更好的审美网模型。在这个简单的网络分析模型里,我们看到一次典型的强奸行为所包含的审美的多维性:性快感、 暴力征服快感在审美方面通常是正面的,而道德愧疚感和恐惧感方面的美感通常是负面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明晰地了解强奸者的多维的美感结构以及审美机制,而不是用经典美学家所采用的用美、丑的二分法来判断一个复杂的审美过程。

6、总结

审美链和审美网模型为审美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用分析的而不是综合的,多维的而不是美丑二分的办法来研究审美。这种思维方法揭示审美的复杂性,而不是用模糊的语言掩盖其复杂性;揭示审美的生物还原,而不是把审美神圣化和神秘化。

审美网模型采用了普通的网络图,各种成熟的网络分析法有可能应用于审美的研究。同时采用概率、权等可以量化的数学量,为审美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