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学学科范式的思考----访张法教授
章辉
近年来,各门人文社会学科纷纷站在世纪之交叉点上反思近百年或新时
期以来所走过的历程,为本学科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新的视阈
。在美学学科中,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
,它关系到美学学科的发展范式,关系到对中西美学文献资料的整理和
研究。我们注意到,近二十年来,一方面出版了大量美学基本原理的著
作,另一方面,如果仔细考辨的话,真正有创新性的著作并不多
。因此,对美学原理在新时期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问题的反思就
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为此,笔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美学研
究所所长张法教授。
章辉:张老师,您好!世纪之交,检视各门学科所取得的成就
,反思其存在的问题是近年来学界的热门话题。您刚出版的
《美学导论》突破了以前美学原理的写作范式,按照现代学科的要求重
新审视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对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天想请您谈谈新时期美学基本原理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张法:从总体上说,美学基本原理是美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美学自1980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也存在着巨大的问
题。进展首先表现在学术成果的数量上,其次表现在美学领域的开拓上
,前一个问题不用说,大家一看就知道。1980年以后的主要领域
,如20世纪以来的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中西比较美学
,出版了不少论著。艺术门类美学,审美文化,也出现了有新意的新著
,但这些新领域的开拓都与美学原理密切相关,其进展深度既要受美学
原理制约,又会反过来推进和影响美学原理的写作,因此
,对美学原理的检讨基本上可以代表对中国美学问题的检讨。这样
,问题就回到美学原理的研究上来了。今年4月,我的博士生刘三平对
近二十年来的美学原理著作作了一个统计,从1980年至今
,出版了著作226部,22年平均每年月10部多
。刘三平把这些著作分为四类,其中属于标准的美学原理著作有138
部,平均每年6部多。而且以每五年为一段,成果的出版呈上升趋势
。说问题是巨大的,首先也表现在美学原理方面。美学原理问题牵涉到
美学的方方面面。
章辉:出版了这么多著作,可以说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成果辉煌
,但成果不等于成就。仔细考察,就会发现许多书都是重复的
,不客气的说,就是互相抄袭。当然,这是一个美学学科之外的问题了
。今天,我们只谈美学学科本身的问题。首先就是一个美学学科的定位
问题,就是给它定个性,给它一个名,名正了言才顺
。这个问题前几年很受学界关注。
张法:这个问题本来不是美学的问题,而是一个学术体系的管理分层问
题,但是由于1990年初有人严肃地提出,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其背景是西方学界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划分方式
,至此以来,学科定位讨论一直在继续。如果真要给美学定位
,美学不属于任何学科,而是属于跨学科或超学科。美学明显地横跨了
哲学、宗教学、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学,存在于服饰、家装、广告
、休闲、旅游之中,甚至历代科学家老在提科学美的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也包含着美学的秘密,由于关涉甚多
,不在这里展开。对美学来说,学科定位的实际意义不大
,主要关系到教育和科研部分把美学放到哪一系或室,科研经费
,学术评估由哪一部分来操作。虽然我国目前把美学放到哲学类
,但美学的教育和研究工作者的到处分布,可以感觉到美学学科定位的
独特性,从这种独特性可以体会到美学本身的秘密。
章辉:这就关系到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美学
”这个词本身的含义,这也是个众说纷纭的老问题。
张法:是的。弄清“美学”的含义,对理解美学的困难是有好处的
。美学一词是通过日本学人的转译而进入中国学界的
。用美学来译aesthetics,在现代汉语体系中是有问题的
,现代汉语在形成时模仿西方近代文化的明晰性,区分性和机械观
,这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另一个很大很大的问
题,不在这里讨论。在汉语语境中,“美”成了与“美感”相对的词
,完全客观化了,“美学”因词生义就成了“美”的科学
。而西方在为美学命名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三种选择
,一是callology“美学”(callo是“美
”logy是“学”);二是philocaly“爱美”
(philo是爱,caly是美),正如哲学(philosoph
y)是爱(philo)智(sophy)一样;三是calleoa
esthetics美的感性。三者中最具竞争力是callolog
y(美学),但事实上不是callology(美学
)而aesthetics(感性学),成为了这一学科的公认命名
。为什么会是这样?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说,这花是圆的
,任何人必须说:是的,不然他就错了。我说,这花是红的
,除了色盲,任何人必须说:是的,不然他也错了,但我说这花是美的
,任何人都可以说,不美,但我不能说他错,顶多只能说他的审美观与
我不同。美学研究的困难和复杂性可以从这里去体悟。从这里
,我们就知道了西方美学从古希腊开始是美的哲学问题
,18世纪就变成了“趣味”问题,而aesthetics的命名
,正是给了趣味一个正式的学科名称。在古代汉语中
,美既是指现代汉语里的客观的美,又是指现代汉语中的美感
,孟子说,“口之于味,有同嗜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
”美就用于美感,因此中文里,说她很美,既可以是她客观上很美
,也可以是我感到她很美。在古代汉语的意义上,中文里的“美学
”比aesthetics还要得这一学科的神髓。有了对美学
(aesthetics)一词的正确理解,就可以知道
,凡是从客观性入手的美学家,如黑格尔,一般要反对“美学”
(aesthetics),而认为用“艺术哲学”更好
,也可以知道,从西方近代主客二分思想而来的苏联美学
/中国美学围绕着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等等的争论
,是偏离美学精神的,同样,建立在这一思想背景上的实践美学也不例
外。
章辉:可以说,实践美学是整个新时期美学的主流学派
,它的体系也主宰着美学基本原理的写作。我们看到
,近二十年出版的美学基本原理的写作大都是在实践美学的基本框架下
展开的。因此,检讨美学原理绕不过实践美学这一美学流派
。请您从实践美学的角度谈谈美学的基本问题。
张法:1980年代以来,实践美学成了中国美学的主潮
,因此对实践美学的分析意义重大,而实践美学的根本思路
,对其它非实践美学来说,又是有普遍性的,因此,对实践美学根本思
路的讨论可以触及到中国美学原理写作的基本问题。
实践美学是建立在两个理论预设上的,一是起源决定本质
,二是本质决定现象。实践美学通过实践哲学来解决美的起源问题
,通过解决美的起源问题来解决美的本质问题。这两个建立在西方近代
思维模式上的理论原则,很早就遭到了现代思想毁灭性的批判
。我们知道,起源决定本质是达尔文提出来的。只要我们看到实践美学
既未能解决好美的起源问题(其结论得不到人类文化学的个案支持)
;也未能解决美的本质问题(其美的定义不能运用于具体的审美现象
),就能知道实践美学的命运。因为原始艺术的材料并不支持起源本质
论。从现有的材料看,原始的生产劳动是在原始宗教的整合活动中进行
的,原始艺术是在原始仪式中进行的,而不是产生于原始劳动
。实践美学不能在生产劳动中找到美的起源。
章辉:但在实践美学建立之初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但非实践美学体系
始终处于支流。
张法:是的。实践美学虽然主要受李泽厚的方法和词汇的影响
,尤其是在兴起时如此。但从1980年代末就有学者避开了实践美学
应该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提出“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的中心概念
。在美学体系的思考上,实际上悬搁了或极大地减少了美的起源和美的
本质的支柱作用。但是“审美活动论”既失去了“实践
”一词的哲学意味,又没有完全转到在西方业已成熟的审美现象学上去
,可算作实践美学的变异。
章辉:一直以颠覆实践美学为目标的后实践美学正是以审美活动为中心
大做文章的,应该说,后实践美学是真诚地以发展中国美学为使命的
。您以为后实践美学的理论取向如何?
张法:种种后实践美学,如生命美学、生存美学等等
,在扩大美学的研究角度上是有很大功劳的。但当其把扩展角度提升为
一种本体论转向,想从本体论的角度来批判实践美学
,想重新给美学一个新的本体论基础,其结果会与实践美学一样
,都是远离美学的。存在、生命等,与实践一样,虽然与美学有关联
,但不是美学的本体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存在论、生命论与实践观一样
,在思维定式上是寻找一个实体性的本体,在思维方式上是从本体到现
象,这两点都不适宜于解决美学问题。
章辉:实践美学来源于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其中特别是马克思所说
的“美的规律”那一段话以及“劳动创造了美”的著名论断,可以说
,实践美学基本上就是这两段话的演绎。请问,您如何看待
《巴黎手稿》对美学建设的意义?如何评价马克思所说的那两段话与美
学的关系?
张法:《手稿》对中国思想和学术史的转折有过重大贡献
,但从纯学理上看意义不大。中国学界在上世纪末对《巴黎手稿
》的过度诠释,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却没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这里接着你的问题讲美学方面。“美的规律”是苏联
/中国美学客观派的法宝。“劳动创造了美”才是实践派的基础
,对实践派来说,“美的规律”是附丽在“劳动创造了美”上面的
。马克思不是美学家,《手稿》也不是专谈美学。这两段话
,从理论的指涉来说,关系到物质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中与产品相关的
形式美。由于美的最重要的内容在高级精神活动的艺术美之中
,而不在低级物质活动的产品美之中,因此这两段话作为美的定义来说
力量不够,证明不足。第二,要用这两句话来推出美的起源
,缺乏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实证材料支持。要深谈这一问题
,会扯进很复杂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中去,篇幅太大,就不展开了。
章辉:我们围绕着您刚出版的《美学导论》来看看美学基本原理的结构
问题。请谈谈以实践美学为原则的美学基本原理的写作的特点及存在的
问题。
张法:现行的美学教材基本上都是以实践美学基本原理来写的
,有些虽然对实践美学的两项基本原则有所偏离,但大部分的实践美学
论著,有着两大特征:一是在关键部分保留和运用实践美学的词汇
,二是在体系结构上采用实践美学的基本原则。实践美学的原理结构是
在中国提出来的,但实际上是按照西方美学从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美学三
大块(审美对象,审美主体,艺术)来结构美学体系
。这一在西方是通过历史的对立演进而来的方式,被中国美学以主客二
分为思想指导而综合进一个体系结构中时,就形成了两方面的纠缠
,一是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割裂和纠缠,二是审美对象与艺术的重叠
,除了这两方面之外,还有一点虽然是由于中国美学研究者的学基不广
所致,但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把艺术美写成某一艺术门类
的美,最多的是写成文学美,特别是在美和艺术的创造与欣赏中
,其实是文学的创造和欣赏。
章辉:这个问题很有趣。以刊行甚广的王朝闻的《美学概论》为例
,全书一共六章,第一章:审美对象。第二章:审美意识
。后面就是谈艺术的一般原理,分别为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
,艺术接受。我们看到,其它的美学基本原理的教材与此大同小异
。再来看看您那本《美学导论》,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第二章
:什么是美。第三章,怎样获得美。第四章:美的基本类型。第五章
:美的文化模式。第六章:美的人类学起源。第七章
:美的宇宙学根据。整个结构与以前的原理体系不一样,请问
:您为什么要这样结构美学原理?这也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
,美学原理的写作要不要遵循一个逻辑体系?要不要从一个逻辑起点出
发推导出美学范畴?
张法:我认为,就美学在目前的进展来说,逻辑体系不是最重要的
,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写美学基本原理,最重要的是
,让学生看了听了之后知道什么是美学,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去审美
。现行的美学基本原理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学习了美学之后还不知道美
学是什么。讲个例子,读完朱光潜的《谈美》你能够感受或体会到美学
的独特的味道,而很多实践美学著作,你读完后可以背下一些定义
,但基本不知道美学是什么,比如,不知道与星星对话
,与花朵交朋友。我认为,美学原理,特别是作为大学教材的美学原理
,最重要的,应该讲清的有四大部分,一是审美现象学
,主要讲清人面对对象的时候,审美是如何产生的,怎样进行的
。其内容,结合朱光潜的《谈美》加上格式塔心理学和杜夫海纳
《审美经验现象学》可以获得,这部分应该怎么讲,也就是我在
《美学导论》中“怎样获得美”一章中的内容。二是审美类型学
,也就是审美范畴,主要讲清,贯串于自然、社会、艺术中的共同的美
的类型。但这个美学的类型(范畴)不应该只从西方古典美学而来
,而应该综合世界各文化得出,我的《美学导论》中的“美的类型
”一章,只是一个很粗略的基础,具体应该怎么讲,还需仔细研究
。三是美的文化模式,主要讲世界各主要文化,中国、西方、印度
、伊斯兰文化各自看待美的不同观念、范型、方式。这对深化美的本体
论最为重要,以前少被提及,我在《美学导论》“美的文化模式
”一章中初有涉及,要讲好,还得花大气力。四是形式美
,这是贯串于一切领域的可以讲得清,又能运用的美的普遍法则
。我在《美学导论》“美的宇宙学根据”一章中有粗约的讨论
,要讲好还得深入研究。我认为一本美学原理,只要把这四个方面讲好
了,就基本把美学是什么讲清楚了。美学与艺术学和其它学科的区别也
清楚了。当然还有一些问题,如美的本体,美的起源,等等
,在美学史上曾经很重要,因此美学原理也需要做一些介绍。另外
,我的书中没有按作家,作品,欣赏方式讲,这三点虽然也是美学内容
,但作为学术体系的分工来说,美学不是艺术学,讲艺术学可以这么分
,这么讲,讲美学则不妥。实际上,关于作品和欣赏的部分我已经把它
融汇到第二章审美现象学中讲了,就是说,美学就是讲这三方面
,切入的角度也应该与艺术学不同。
章辉:我以为,实践美学的缺陷之一是其思想资源不足
,作为原理性的美学体系,应该综合中西文化的精髓
,但实践美学的思想来源一是德国古典美学,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而且是苏联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思想来源的狭隘性导致了其阐
释范围的有限,这是否也给美学原理的内容带来不足?
张法:问题提得很好。1980年代以来,美学原理的著作出了百多本
,如果略去成绩而讲一下缺点的话,主要的一点,就是所依赖的资源是
不全面的,主要是西方古典/苏联美学,中国古代美学和西方当代美学
虽然也在引用,但引用得不甚熟练,这就导致了它无法阐释现代西方和
我国当前的一些审美文化现象,至于其它文化的理论资源则基本没有
。我在《美学导论》中设一章考察美与文化模式,除了中国与西方的美
的文化模式外,还考察了美的印度模式和伊斯兰模式就是弥补这方面的
缺陷。资源不足会造成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问题。下面就举两个审美类型
的例子,讲一讲美学原理著作的资料滞后问题。
在讲西方近代美学的时候,对审美对象的划分从英国经验主义开始有了
巨大的推进,力图从更广阔的基础上,得出贯串自然、社会
、艺术各领域的审美类型。英国爱笛生把审美类型分为美、伟大
、新奇三种,法国布拉德雷分了小巧、秀雅、优美、巨大、崇高五类
,德国美学家哈特曼等人有更多更复杂的分类。但在西方近代的审美分
类理论中,英国的柏克和德国的康德对美与崇高的区分具有最重大的影
响。这一思想属于中国美学界熟知的西方古典传统,因此
,美与崇高很早就进入了美学原理体系之中。但20世纪
,西方美学界在总结西方近代的审美分类理论时,又提出了一种新观点
,认为美是三足鼎立,即美、崇高、如画(picturesque
,也许应该译为“境界”),这一理论由海柏(WalterJohn
Hipple)在其1957年发表的专著《美、崇高、如画
:18世纪的英国美学理论》中提出,于20世纪末得到了美国著名美
学家迪基(GeorgeDickie)的支持(参其1997年的
《美学导论》),并对一些艺术史的写作产生了影响。但这一理论
,就我所知,在中国还无人提及。
荒诞概念在20世纪前半期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以至中国美学界普遍
用美、崇高、荒诞这三个概念来代表西方美学历史发展在古代
、近代和现代的三种基本类型。然而,20世纪末,“恐怖”
(horror)概念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被提了出来。科斯梅亚
(CarolynKorsmeyer)主编的《美学重大问题》
(Aesthetics:theBigProblems)
(1998)谈到审美类型时提了三种基本类型:悲剧、崇高、恐怖
。很明显悲剧是古代的重要类型,崇高是近代的重要类型
,恐怖是现代的重要类型。简达(KenGelder)专门编了
《恐怖读本》(TheHorrorReader)(2000
)讨论了属于恐怖的11个类型。恐怖作为当代主要美学类型
,就我所知,在中国还无人提及。因此。关于西方美学的主要类型
,还很有必要讨论,进一步到美学原理应该怎样总结美学类型
,也有许多工作要做。另外,神学美学的著作在中国也是一个空白
,具我所看,20世纪内容最丰富,最具体系性,可以与古典的黑格尔
《美学》比拟的,是巴尔塔萨由七大本《神学美学》所筑构的体系。
章辉:问一个比较繁难的问题,您认为美的本质是什么
?是不是我们以前追问美的本质的方式有问题?1980年代以来
,20世纪的西方哲学和美学在中国美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人们纷纷试图用种种新方法解决美学问题。您认为西方哲学的这种转
向给我们的美学研究将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张法:中国从1950年代到美1980年代对美的本质的追问
,是对西方古典美学的学步,这种方式当然是有问题的,问题何在
?西方现代美学(特别是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巴尔塔萨
)已经讲清楚了。但是20世纪西方美学的成就,主要是在各哲学流派
影响下的美学思想,这里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对比之下
,对西方纯粹的美学思想的研究,取得的成绩并不大
,这可以从世纪之交西方出的美学专著中看出来。且举两本美学大典
,一是卡普(DavidCooper)的《美学词典》
(ACompaniontoAesthetics,1992)
,二是盖特(BerysGaut)和罗斯(DominicMcIv
erLopes)编的《美学大典》(TheRoutledgeCo
mpaniontoAesthetics,2001)
。两本名家的美学原理,一是比尔兹利(MonroeC.Beardsley)的《美学》
(Aesthetics:ProblemsinPhilosoph
yofCriticism,1981),二是迪基的《美学导论》
(1997);还有两本美学读本,一是科梅狄亚的《美学重大问题
》(2001),二凯惹克思(CliveCazeaux)编的
《大陆美学读本》(TheContinentalAestheti
csReader,2000)。如果把西方美学暂分为流派美学和原
理美学,那么我们对这二者之间研究的巨大反差很令人深思。
章辉:形式美是美学不可绕过的一个难题,实践美学认为
,形式美来自自然的人化,是人类实践活动在自然形式上的积淀才使之
成为美的。我注意到您的《美学导论》中的最后一章对形式美有不同的
看法。您认为,形式美本源于人与宇宙的同一性,这个观点很新
,请您再解释一下好吗?
张法:人的实践活动在自然形式上的积淀不能说明黄金分割律在人
、社会、艺术、自然上的普遍有效性。人与宇宙从一演化而来的同一性
才是基础,而人的实践活动只是使这种同一性突显出来,这是其一
,其二,人的实践活动只是使宇宙同一的无限丰富内容的某一些方面突
显出来,同时会压制另一些方面的显现,因此,实践观抓住的是现象
,宇宙学得出的是本体,实践观看到的是有限时空的建构
,宇宙学才给出了各个时空,各个文化中形式美的不断的建构与解构
。实践美学把一种历史建构性的东西,当成了宇宙本体性的东西
,从而虽然有利于讲清形式美的具体文化体现,却不利于讲清超越各时
代各文化的形式美的本体论基础。
章辉:谢谢您的回答!您这些新的思考将对我们美学学科的发展产生积
极的影响。
张法:只是一己之见,也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