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化心理学到科学美学

 

金耿洲(新加坡)

 

讨论帖

 

摘要:以进化论为基本法则的科学美学和进化心理学具有相当大的兼容性。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科学美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可供参考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科学美学  进化心理学

 

1、进化心理学和审美科学的兼容性

美学研究一个明显的分歧是:一部分人坚持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角度研究美学,另一部分人试图把美学变成一种纯粹的自然科学。如果我们要求美学成为一门自然科学,则马上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何建立一种美学理论体系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分支兼容?进化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模式。

进化心理学是在广义进化论和社会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5年威尔逊著作《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出版,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热烈支持和社会广大群体的广泛批评。反对意见最大的来自该书的最后一章,威尔逊试图说明人类社会和其他动物一样,遵从同样的生物法则。但限于当时的研究水平,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人类心灵(人文学者和广大人民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与进化论的关系,导致众多的质疑。在此背景下,一些科学家研究用进化论来揭示人类心灵的起源,解释人类的精神现象,这门学科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渐成熟,被称为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包括:

a. 进化心理学的最高层理论是广义进化论,该理论是基因科学出现以后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从哈密顿、威廉斯等人明确提出以基因作为进化选择的基本单位开始,从基因生存扩散的角度看待进化成为生物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b.人的心灵是进化适应的产物。进化心理机制被描述为一个根据面临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一种输入-输出反应机制。在人类大脑结构搞清楚以前,进化心理学把大脑看作一个具备某种功能的黑箱。

c. 进化心理学提出: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应该而且可以统一在进化论下,这样心理学和生物学就有了统一的元理论——进化论。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类的心灵问题,最终要解决的是用进化论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文现象,或者说用自然科学来解释社会和人文学说。进化心理学应该是人文和自然科学的桥梁。

d. 进化心理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自顶向下——从进化选择的原则,提出理论假设,根据假设进行预测,把预测结果和事实比较,证实或证伪。自底向上——根据观测到的现象,从进化角度提出理论假设,判断这些假设之间以及假设和其他科学事实之间的兼容性。

e、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手段和主要数据来源包括:来自人类学、生物学、人类行为学的一些有关科学事实,也采用一些传统的心理实验设计手段,此外,人工智能、脑神经学、认知科学也是进化心理学常用的参考系。

把这些进化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国内科学派美学研究者的理论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派美学和进化心理学具有相同的元理论(进化论)和类似的研究方法。尤其是某些把审美学作为自然科学的美学理论,可以归类为进化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2、科学美学和非科学美学

这里的“非科学美学”并没有“反科学”的含义,而是指学说体系不属于科学。基于进化论的科学美学和基于宗教信仰、价值观的美学在确定研究对象时显示出明显的冲突——审美的主体是人,还是包括动物,甚至其他植物?是否把审美限定在人类范围?从进化论的角度考虑,就无法不把审美的主体扩大到其他的动物,人类审美只能当作一个特例,否则就无法解释审美的进化来源。

虽然很多美学宣称他们是“科学的美学”,并大量引用最新的科学发现来充实他们的学说。但一旦用科学的标准来判断,立即看到它们和科学水火不容。作为判别一门理论是否属于科学,至少要符合二个基本判据:一、是否和其他的科学分支兼容?二、是否提供可以证实或证伪的由理论假设推导出来的命题,作为检验假设的标准?如果不符合这样的标准,那么,任何一种美学学说,不论其中引用多少自然科学的成果,不管逻辑多么周密,不管推理显得多么理性,都不是科学美学。

用这样的判据,可以淘汰很多自认为是科学美学的学说,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大概是对于科学这个词的不同理解,在某些学者看来,科学几乎是“理性”,“符合逻辑”、“无神论”的代名词,而大多数科学研究者和科学哲学研究者并不这么认为,在科学哲学范畴,科学有着更为严密的判断标准。“科学”这个词在不同的范畴下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这是很多非科学的美学容易被认为是科学的原因。

3、进化心理学和价值观的冲突

很多人文学者认为,人文学科与心理学密切相关,审美是一种心理活动,但是当涉及到进化心理学的某些观点的时候,人文学者大多持强烈的反对态度。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激进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在西方占统治地位,如果说主流人文学者对那个时代的主流心理学还能容忍,那么进化心理学则是一种几乎完全不能兼容传统人文价值,而是试图颠覆整个人文价值体系的新理论,正如某进化心理学家自嘲的“进化心理学在政治上不正确”。当进化心理学家著书立说,宣扬强奸、谋杀可能是进化中对人类生存的有利基因,不管他们多么小心翼翼说出这话,仍被道德家抨击,即使一些自认是信奉进化论的学者,也对此难以接受。

毫无疑问,这些道德家的立场是善良的,当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体系崩溃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混乱,给社会带来灾难。但是进化法则是自然法则,不是由人的价值观来确定的,在人们看来,可能相当残酷。进化法则不符合当代人类的价值观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考虑到进化法则不能变,而人类价值观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其坐等冲突的发生,为什么不建立更有包容性的价值观?

把进化论当作基本法则的科学美学,也面临着这样的阻力,或者一部分原因是来源于直接利益的冲突——当人文美学面临挑战的时候,直接受到压力的是诸多的传统美学家——他们没有能力面对这样的挑战。

4、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美学的启示

进化心理学在很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比如父方投资和性选择,先天性的恐惧和憎恶,长期和短期的性策略,合作和联系,侵犯和战争,地位、自尊和权力等诸多领域,均硕果累累。

进化心理学假设心理机制的成因是进化压力。最基本的是生存压力和性选择压力。按照广义进化论的原理,类似于其他的生物性状,进化心理机制也被分为三类:适应的(主要的),伴生的(副产品),偶然的(噪音)。

有一个著名的“东非风景”试验,基于人类来源于东非的考古人类学假说,设计了与审美有关的心理实验,结果是类似于东非的风景最容易被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接受。这个实验不仅支持了OOAOut Of Africa)假说,更支持了这样的假说:某些审美机制是先天性的,是狩猎-采集时代适应环境的结果。

对于蛇、蜘蛛、高、黑暗这几种事物的先天性恐惧是进化心理学家喜欢引用的经典例子。这是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最普遍存在的先天性本能。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认为是对生存有利的先天性的审美观,是狩猎-采集时代自然选择的产物。

另一个发表不久的实验是蝴蝶外形的人工选择实验。科学家把蝴蝶用人工选择的办法制造出一些身体和翅膀的比例特别小的蝴蝶,结果发现这些蝴蝶在性选择中处于不利状态——交配成功率很低。这是对性选择理论的有力支持:异性选择的审美观有一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遗憾的是,研究者没有实验“审美观的人工选择”。如果选择那些愿意和那些外观特殊的异性交配的蝴蝶继续实验,可以对审美观是否可以通过人工选择、以及人工选择相对于自然选择的权重做出判断。

进化心理学很重视区别人类心灵中的本性:哪些是统一的本性(普遍存在的),哪些是特定族群的本性;哪些是固定的,即先天性的一定会对某些输入产生固定的反应过程的本能,哪些是后天发展出来的受文化影响的机制;还有某些反应机制是用于解决一些无法预测的“域广问题”的。在美学中这些问题都是瓶颈问题,而国内美学研究在这方面进展缓慢。

5、国内科学美学的现状和希望

目前国内有少量的科学美学研究者,他们的讨论内容大多数只局限在几个网站上。多数主流美学家对科学美学理论持冷眼旁观态度。既没有热烈的支持,也没有有力的反驳,显示一种尴尬局面。与此同时,在国外随着进化心理学的支持者成几何级数迅速增长,对于审美现象,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走向用进化论来构建自然科学的美学理论。

与其说科学美学在中国受到了冷遇,不如说中国学术界对于进化心理学的迟钝。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这些在生物、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掀起热潮的新学说,并没有被占据了话语权的国内学术权威推崇。

汪济生、鲁晨光、肖世敏等人的美学专著,有明显的进化心理学风格,虽然某些地方的立场显得不够彻底,给人的感觉是试图包装成传统的美学专著的风格,以便更容易被美学研究者接受。作为学术书籍,厚厚的篇幅和严谨的语言,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仍缺乏足够的趣味性。我本人认为,在这个领域,一部科普书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严格的学术专著,即使是顶级的大科学家,最有影响力的书也往往是科普型的通俗文字:《社会生物学》,《自私的基因》,《蚂蚁和孔雀》,《生而为人》,《裸猿》。或许,我们更需要一本大众化的经典之作,文笔优美,象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和《生物多样性》,足以问鼎普里策文学奖。

 

参考文献:

 

[1]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David Buss, ISBN 0-205-37071-3

[2]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Donald H, Mc Burney, Steven J.C. Gaolin 

      ISBN 0131115294

[3] The Selfish Gene, Richard Dawkins, ISBN 0192860925

[4] Introduc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Dylan Evans, Oscar Zarate

      ISBN 1840466685

[5] 《三思科学》杂志, http://www.oursci.org/mag.htm

[6] Denis Dutton 个人网站的文章, www.denisdutt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