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的财富增量公式统一两种价值理论

鲁晨光

 

摘要:作者发现用热力学中自由能增量公式解释财富增长,可以得到公式:财富增量=产品价值增量-消费和污染减值+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源增值[1]。由这一公式可以看出: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是表现在企业利润,而是表现在科技进步带来资源增值。本文讨论了:新公式如何兼容关于价值的边际效用论和劳动创造论;如何用行为或劳动定义主观的边际效用, 如何直接或间接用生存需求解释快感需求。文中得到结论:价格既反映边际效用也反映交换价值;在环境不变情况下,使用价值增量=交换价值增量=财富增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交换价值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我们可以用劳动衡量交换价值,但是并不能说所有交换价值都是由劳动创造的。文章也讨论了财富分配和劳动异化――包括白领劳动异化和中国加工企业劳动异化,指出:无论是劳动者还是加工企业,拥有先进技术和必要资源都是重要的。

关键词:自由能, 熵,财富增长,价值,剩余价值, 边际效用

 

1. 引言

我本来不是学习也不是研究经济学的,有两个原因促使我研究经济学问题。一是我碰巧研究过一些外围问题,比如关于人类需求进化规律(2003a)、信息和熵理论(1993)、投资组合和信息价值(1997)、股票价值等。二是我在写《广义信息论》[2]1993 时发现,热力学中的自由能增量公式和经济学中投入产出价值公式非常相似。热力学公式中多出一项,我在那本书中把这一项解释为科技进步引起的资源增值。最近几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我的这一见解。这促使我联系自由能增量公式、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以及经济学基本问题――价值问题做更深入研究。我在《来自热力学的财富增量公式及中国经济反思》(后面简称《反思》)一文中介绍了如何由热力学自由能增量公式得到新的财富增量公式,讨论了科技进步如何带来财富增值,增值的财富如何在加工企业和资源企业之间重新分配,新的财富增量公式和绿色GDP以及“绿色科技GDP”的一致性,中国加工企业的劳动异化,通货膨胀和政策导向……。这篇文章将讨论:如何考虑需求结构变化对财富增长公式做进一步改进,如何统一关于价值的边际效用理论和劳动创造理论。

2. 考虑需求结构变化时的财富增量公式

我在《反思》一文中得到财富增量公式:

                               1

其中nij表示第j个生产单位中第i种产品(或原材料)的数量,dnij表示nij的增量(dnij也可能是负的, 表示消耗掉的),μij表示第j个单位中第i种产品的价格; uj表示第j个生产单位的单位劳动量成本, 技术进步了,这个成本会降低,-duj 会大于0H’j=NjHj, Nj是第j个单位的未来产品数量,Hj 是广义熵(鲁晨光,1993, 第七章), 表示每个产品需要的劳动量――用比特表示,拨动一个开关的工作量就是1比特。

它可以解释为:

财富增量=GDP-熵增大造成的减值+科技进步引起的资源增值        2

       在热力学中,粒子的化学势μji是不变的, 然而,产品的价格是可变的。如果考虑最终产品价格因为人类需求改变而改变,则上面公式变为:

               3

等式右边第一项是新增的,可以理解为消费需求改变引起交换价值改变。比如居民富有了,为居住环境付出的代价就会超过为饮食付出的代价。一盆花可能贵过一袋米。原因是吃喝容易满足, 而居住环境不满足的空间很大。上面公式可以解释为:

财富增量=产品价值增量-待加工成本增量

              =涨价引起的增值+数量增加引起的增值

-消费和污染引起的减值+科技进步引起的资源增值             (4)

边际效用决定产品价格μji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成本uj。可见财富增量既和边际效用、也和劳动创造有关。

3.边际效用价值论

产品的价值取决于什么?一种观点认为取决于效用(utility)。 按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的说法, 效用就是满足产生的快乐[3](我认为快乐等于快感对时间的积分(鲁晨光,2003a))。后来人们注意到,随着满足程度增加,快感强度降低。那么,产品的价值是由哪种快感强度决定的?于是产生了边际效用说(豪伊,1999) 边际效用说创始人之一杰文斯认为, 产品的价值取决于我们消费它的时候, 最后一部分产生的效用。这意思比如:一个人吃了一片又一片西瓜,每片西瓜引起的快乐或效用不同。假设他刚刚吃完5片西瓜,那么一片西瓜现在对他的边际效用就是吃第五片西瓜引起的快乐(说第六片也行)。市场价格则取决于大多数人不满足程度或快感程度,一产品对大多数人的平均边际效用就是其价值(交换价值)。如果西瓜太贵,消费者就不买(或少买)西瓜而买甜瓜或桃子。消费者选择哪种水果就看同样货币带来的边际效用哪个大。

这种观点可以很好解释市场价格的形成,但是也有问题:

首先,最终用人的主观感受衡量价值,这就缺少客观标准。

第二,不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不能解释没有价值的东西也能使人产生快乐。比如,水通常没有价值或价值很少,但是口渴时的喝水的快感是很强烈的,喝多了就没有快感了。 边际效用论者可以解释:因为水容易得到,边际效用低,所以价值低。但是,它不好解释,为什么没有交换价值的水会常常使人产生强烈快感。自然风景和冬天的阳光也是,它们没有交换价值, 但是很能引起快感。 由此看来,我们需要区别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

4.劳动创造价值论

配第在《赋税论》中首次提出“劳动价值论”的观点[4],他有一句名言形象地概括了他的财富观:“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显然,在他看来,财富是由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的。斯密虽然说过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但是又提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1776)。李嘉图进一步强调了劳动的意义。马克思则进一步提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价值和剩余价值。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支付了劳动力成本――工资,于是占有工人的劳动,劳动创造出超过所有成本的价值, 超出成本部分的利润就是剩余价值――它来自工人劳动。

马克思既肯定劳动也肯定自然界是财富的源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1995,中译本,第1章)中明确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有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我以为,把命题“劳动创造价值”改为命题“劳动衡量价值”更好。这样就能更好兼容马克思关于自然资源有使用价值的观点。

马克思在他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过: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感官,产生了新的需求。所以马克思说的劳动创造的财富不仅应包括被改造过的对象,也应包括表象人化了的对象(物理对象没变,感官感觉变了)。我以为,马克思这里也肯定了效用对财富的意义。

5.统一两者的新价值理论

       上面的财富增量公式促使我接受或得到这样一些关于价值的观点:

(1) 区别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流行的“价值”一词指的是这里的“交换价值”),有些东西,比如水、风景、空气、地心引力……有使用价值,但是没有交换价值。

(2) 边际效用就是使用价值,财富增量就是使用价值或边际效用增量。

(3) 计算财富和使用价值的绝对值是困难的, 比如空气和地球引力的使用价值巨大,很难计算。但是计算财富的增量在逻辑上是可行的。因为总是存在的空气和地球引力等在计算财富增量的时候可以不予考虑。

(4) 产品的交换价值反映得到产品的难易程度,可用劳动时间衡量(未必由劳动创造)。交易需要成本(劳动);水通常没有交换价值是因为从自然界获得水花费的成本低于交易成本。否则水也有交换价值,比如瓶装纯净水就有交换价值。

(5) 统一商品,对不同的人来说,使用价值不同,因为不同的人缺乏它程度不同。我们用“社会使用价值”表示一种商品对不同的人的使用价值的平均值, 于是有――

(6) 价格既反映交换价值,也反映社会使用价值。因为卖家根据交换价值出售消费品(价格越高越好;不能太低,太低了生产不能维持),而买家根据自己的边际效用或使用价值买进消费品(价格越低越好;不能太高,太高就不如买替代品)。一般情况下, 应有:卖家成本<成交价<买家使用价值。

(7) 在自然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即在我们继续拥有免费的空气,绿地, 风景, 地球引力……的情况下),以及交换顺畅的情况下,财富增量=社会使用价值增量=交换价值增量。

(8) 在资源极其丰富, 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产品的交换价值取决于劳动;可以认为这时候交换价值如马克思说的,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在资源(比如原油)有限的情况下,产品(汽油)的交换价值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消费者支付能力及需求迫切程度有关。消费者需求越迫切,支付能力越强, 产品交换价值就越高。

(8) 有些资源(比如地下的煤炭)本身就有交换价值(和社会需求有关),劳动(把煤挖出来)只是添加其交换价值。我们可以用劳动时间衡量煤的交换价值,但是并不能说煤的交换价值全是挖煤工人劳动创造的。因为煤炭来自植物,植物的能量来自太阳,地下煤炭的价值是太阳创造的。

(9) 风景虽然不能买卖,但是失去后再造或者没有时新造是需要代价的,因而也有交换价值,也属于社会财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社会财富的损失。

(10)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缩短;同样产品(比如一台空调或一个鸡蛋)使用价值不变,但是交换价值降低。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是表现在企业盈利,而是表现在科技进步带来的资源增值。

关于成交价格的形成,我以为不只是因为供求均衡,还因为博弈(参看上一篇)。

6.如何衡量边际效用――来自需求美学的改进

边际效用的客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1)人的各种快感是不是纯粹主观的, 有没有客观的或物质的原因? 2)快乐可以有客观的衡量标准吗?

为此, 先介绍我的需求进化理论。

我在《美感奥妙和需求进化》一书中提出的关于需求进化的途径变目的理论(鲁晨光,2003a)。 它基于达尔文进化论, 但是也继承了马克思的需求理论。

我以为人的需求就像是一棵大树,是遵循途径变目的规律长成的。人本来只有一种目的――生存。这是遗传基因赋予人的目的,是客观目的。围绕生存目的这个主干,人产生了吃、喝、做爱……等需求,这些需求本来只是生存的手段或途径, 后来途径变目的,这些活动本身就使人产生快感,从而成为人的目的, 它们就像是生存目的主干上的枝桠;为了这些目的,人类采摘野果,钓鱼,打猎…… 这些活动后来也渐渐成为人的目的, 以至于有人花钱去钓鱼,钓了又放掉; 人本来追求道德和荣誉是获得其他利益的途径, 但是后来追求道德和荣誉本身也成了目的。而各种生理快感,美感, 荣誉感, 崇高感……的意义都是促使人把某种直接或间接符合生存的感性活动由途径变为目的。人类需求之树就是遵循途径变目的规律不断长大的――先天遗传和后天发展两种因素都有。

上述观点和边际效用说同样是肯定:

a) 人类活动的动因是追求快乐, 回避痛苦。

b) 满足会渐渐削弱快感或使用价值, 不满足才能带来更强的快感。

不一样的是: 经济学家们研究物质需求,但是最终用快感来解释物质需求;我研究快感, 但是最终用物质需求来解释快感。我认为人类快感和不快感最终反映物质需求和生存需求,虽然有时候反映得不恰当(比如烟酒毒品引起的快感,那是因为进化结果还没有来得及反映人类新的生存环境)。但是总的来说,人类的快感和不快感很好地引导了人类行为,使人类更好生存。这样一来,边际效用在我们这里就不仅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因为主观快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反映了客观的物质需求和生存需求。我以为我的“途径变目的”理论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和促进社会存在――也是一致的。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上述两个问题了。

1)关于快感的客观原因

上述需求进化规律表明,人在追求快感的同时, 通常有得到物质需要和生存需要的满足, 所以快感和边际效用是有客观性的, 它直接或间接反映人的物质需求或生存需求。

2) 关于快感和边际效用的客观定义

如何对快感下定义,并且保证定义对人人有效?我研究过颠倒色觉的逻辑可能性问题(2003b),得到结论:个人心理感觉(比如色觉和美感)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语言一致不能保证感觉一致, 两个人天生相应红花绿草产生两种相反的色觉, 依次是ABBA 但是会一样说“花是红的, 草是绿的”。语言所指心理状态,比如“红色”和“美感”可以用而且只能用人的行为来定义――这种定义对所有人来说是一致的。比如,血引起的色觉就是红的,不管个人色觉如何。 关于美感, 我有类似结论:让人看了还想看,甚至想接近,不为其他,那就是美感。看了不想看, 甚至想回避, 那就是丑感。

据此,我们可以用行为、而且只能用行为度量快乐。比如我愿意走一公里路看小桥流水, 超过一公里就不想去了, 那么看小桥流水的快乐就等于来回走两公里路的行为(或劳动)。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边际效用和劳动之间存在某种等价关系。

7. 剩余价值、财富分配及劳动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译本,1975),剩余价值体现在企业利润。 但是从新的财富增量公式我们看到, 更多的剩余价值体现在科技进步带来的资源增值。股票市值就反映这种增值。一只每股净资产只有3元的股票, 其市价可能是13元。因为投资者不是按照该公司已有资产, 而是按照该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给该股票估值的。

在商品化社会早期,资源比较丰富, 而科技进步和技术扩散缓慢, 有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企业就可以获得较高利润,因为它们为单位产品支付的劳动成本较少。这时候资源增值的成果也大多数被这些技术先进的企业所获得。因为这些企业可以买到便宜资源。这时候资源之所以便宜,是因为有许多落后企业存在。资源的价格要使得这些落后的企业可以生存。

但是在信息革命带来科技普及的今天,资源变得格外紧俏。一是因为资源有限, 二是因为技术迅速扩散,加工成本和管理成本普遍降低。石油涨价、铁矿石涨价、铜精矿涨价……的深层原因是科技进步带来的资源增值在加工企业和资源企业之间重新分配。而加工企业和资源企业讨价还价,有如产业工人和资本家就工资讨价还价,佃农和地主就地租讨价还价,完全处于劣势。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译本,2002)中提出劳动异化,他指出:随着蒸气机发明开始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创造财富的工人却更加没有地位,属人的感官得不到人的享受。原因是:(1)机器代替工人, 工人就业更困难;(2)工人劳动手段和目的不一致,劳动的同时是肉体和心灵的摧残。

50多年前的电脑问世预示信息革命开始,互联网的普及预示信息革命达到高潮,正当大家为这场信息革命叫好的时候,白领劳动异化悄然形成。以蒸气机、内燃机、电动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带来了蓝领劳动异化; 类似的,以电脑、数据库和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带来了白领劳动异化。白领如同以前的产业工人,干得越多, 电脑就越是取代人脑,白领自己就越是没有低位。

如果我们把中国的加工企业看作一群劳动者,那么这些劳动者现在也有劳动异化问题了。它们效率提高了,但是财富增值却被境外资源企业、技术、市场或品牌垄断企业拿走了。它们创造得越多,自己的产品就越卖不出价钱,生存就越艰难。它们向全世界输送各种廉价实用产品,却把疲惫和污染留给自己。

如何解决劳动者劳动异化和我们的加工企业劳动异化, 这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无论如何,劳动者也好, 企业也好,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科技领先,并且拥有资源。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这和让个人拥有资源是一致的。

对于个人来说,为了拥有资源,最好的办法是拥有股权。我以为,股权激励和个人股票投资是解决劳动者异化的较好办法。但是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合适。为此我提出资源基金设想――成立全民所有的资源基金,每人拥有一份, 每年分红;所有资源企业的一部分股权无偿让给资源基金拥有(别处详细讨论)。这样可以真正体现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

8.总结

由新的财富增量公式我们得到结论:边际效用和劳动成本都是价值增加不可缺少的因素;价格既反映社会使用价值也反映交换价值;边际效用和劳动之间可以建立等价关系;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社会使用价值增量等于交换价值增量;在科技进步的情况下,更多的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源增值;为了避免劳动异化,科技领先和拥有资源,两者都是重要的。新公式兼容由来已久的两种对立的价值理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劳动创造价值论。

参考文献

豪伊,1999:《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鲁晨光:1988:《由颠倒色觉的逻辑可能性澄清实指定义》,《现代哲学》第二期。

鲁晨光,1993:《广义信息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鲁晨光,1997:《投资组合的熵理论和信息价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鲁晨光,2003a:《美感奥妙和需求进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鲁晨光,2003b: 《色觉奥妙和哲学基本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1975:《资本论》第一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1995:《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200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译本,人民出版社。

马斯洛, 2003:  《马斯洛人本哲学》,中译本,九州图书出版社

 

(写于20083)

 

 



[1] 见作者的前一篇文章《来自热力学的财富增量公式及中国经济反思》电子版:http://survivor99.com/0000/cf1.pdf